• <tfoot id="ukgsw"><input id="ukgsw"></input></tfoot>
    
    • 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解密大成拳

       讓往事飛862 2013-11-10

      文/周向前

      作者寫在前面:我在2012年連載了一系列文章《真功夫——勁》,在《武魂》讀者群中反響強烈,許多讀者紛紛打電話至《武魂》編輯部詢問到我的聯系方式再與我交流。甚至在我湖南邵陽,一位練習大成拳的醫生問到我的通訊地址后,坐車幾百公里來到長沙,找到我家,與我交流了幾個小時。這些讓我很受感動與鼓舞。借這個機會告訴認同我文章的朋友,你們是對的,《真功夫——勁》系列文章介紹的站樁訓練方法是科學、有效的,那些站樁訓練方法可使訓練者訓練出傳統武術的核心技術——勁。謝謝你們!在與我交流的讀者中,有很多是練大成拳的。和我預料的一樣,他們普遍對站樁有很深的錯誤認識與理解,以及有很多的迷惑。他們的站樁訓練方法也都是錯誤的,當然也不可能訓練出傳統那些“名師”的“功力”。這次這么多讀者的殷切希望與支持,我決定根據多年與練習大成拳朋友的交流經驗,結合我多年的研究,寫一篇關于大成拳的文章,以幫助練習大成拳的朋友走出傳統的誤導和思想的誤區,正確認識大成拳。

      大成拳為一代名師王薌齋先生于20、30年代所創,王薌齋先生是在得形意拳大師郭云深真傳基礎上,對形意拳去偽存真,拋棄形意拳中一些實戰價值不大的功法,對其進行簡化而創。形意拳在保守思想嚴重的武術界中,為最開放的一個拳種,它里面的基礎功法“三體式樁”是所有門派站樁功法中最接近真實的站樁訓練方法。

      就連中國武術的一個符號李小龍的武術關鍵都得益于形意拳的站樁。當然,形意拳里的“三體式樁”的訓練方法只一部分是真實的,還是有一大部分保留。王薌齋創立之初的大成拳是以站樁培育“勁”(樁法換勁)為主要內容的拳法。而“樁法換勁”正是傳統武術的基礎,也是傳統武術最有技擊價值的功法。王薌齋創立的大成拳扎根于傳統,而傳統武術固有的一些封建屬性,如:保守、愚昧、封閉、虛假等。王薌齋并未完全擺脫這些傳統,其傳授的站樁功法也有所虛假和保留,更未科學化、現代化。其遺留的作品,寫得也很玄妙、隱晦,如天書一般,讓人看上去如霧里觀花。也致使現在的大成拳傳人將原本簡單的站樁弄得面目全非,畸形發展。研究大成拳的站樁必須獨立思考,突破層層的虛假與誤導,方能得到一套真實的站樁方法。本文就對大成拳的幾個關鍵,也是站樁的幾個關鍵點進行科學分析,以幫助學習大成拳的朋友科學認識大成拳和站樁。

      1、 站樁姿勢

      形意拳只一個“三體式樁”站樁姿勢,王薌齋早期傳授的站樁姿勢也不多?,F在發展到了有很多的站樁姿勢,甚至還有坐勢、臥勢。那么站樁姿勢真的需要幾十種嗎?那些花俏的站樁姿勢有用嗎?我在《真功夫——勁》系列文章和論文中介紹得很詳細。站樁按現代體育理論分析,它的科學原理是:人站在地球上,受萬有引力作用力的影響,關節會往下掉,而會牽拉肌肉引起肌肉收縮而對抗地心引力,以維持人體姿勢,這就是現代生理學中所說的人體先天就有的非條件反射——肌緊張反射,這個反射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兩位生理學家就已發現。而站樁的科學原理是,在肌緊張反射的基礎上,站成特定的姿勢,對肌肉進行牽拉刺激訓練,而與肌緊張反射相結合建立一種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能增加出拳、出腿的力量和速度。這就是傳統武術中所說的“勁”,也稱“內勁”、“渾圓力”、“整勁”、“寸勁”、“暗勁”等。而站樁只是獲得勁的訓練手段。而站樁的特定姿勢的原則是能自然、充分伸展全身各大主要肌肉群,保持一定的肌張力,能使肌肉感受器肌梭得到有效的牽拉刺激,而又能利用到關節重力和肌緊張反射。所以,隨意擺一個姿勢是不能進行有效訓練的。王薌齋在其文章中有“筋須伸展、肉須舒張”等的描述實際就是指要伸展關節兩側的肌肉、肌腱。所以,大成拳的技擊樁不是隨意的站,比如不會要求站成軍姿,而是要求一定的姿勢,按科學分析就是為了這些原則。比如,姿勢要求全身關節微屈,是為了伸展關節兩側的肌肉;肘關節成半圓,是為了伸展上肢肌屈肌和伸肌的肌腱、肌肉,肘關節始終在肩腕連線之下,是為了利用肘關節的關節重力加強上肢肌的肌緊張反射而加大訓練效果;姿勢要求前手抬起與眉高,是為了伸展背肌和肩肌等;要求軀干略前傾,是為了加強軀干肌的肌緊張反射而加大訓練效果;屈髖、臀部后突是為了伸展髖??;下肢站成“丁八步,雙腳跟內擰、抬起,雙膝關節微屈又極力向外擰,雙大腿根向內夾等姿勢”,是為了伸展下肢肌的伸肌和屈肌;足根抬起離地是為了加強下肢肌的肌緊張反射而加大訓練效果。

      現在的大成拳傳人中,有人傳授的“渾圓樁”等姿勢,基本上是正確的,基本能達到這些原則。而還有一些特殊的站樁姿勢是為了著重訓練一些“渾圓樁”不太好訓練的肌肉群,只是對基本的“渾圓樁”的補充。比如“鳥難飛”樁,以手掌動作為重點,而專項訓練掌指肌的“勁”?!巴袑氊悩丁币郧氨蹌幼鳛橹攸c,而專項訓練前臂肌的“勁”,訓練前臂的螺旋力?!蔼毩丁币酝炔縿幼鳛橹攸c,而專項訓練下肢肌的“勁”。所以,站樁的姿勢不應該求多,求復雜,而應該力求簡單。能用簡單的方法達到效果就是好方法。所以,站樁訓練勁就一個基礎姿勢,另外還有幾個特殊的站樁姿勢為補充。而那些花俏的姿勢包括坐式、臥式和行走式無訓練效果。那些花俏的姿勢對于“武術家”來說,只有這么幾個作用,能更好的迷惑、誤導別人,保住秘密。能在教徒弟時更多樣化,有更多的假功夫傳授給徒弟和外人。另外,站樁的姿勢只是基礎,還有很重要的是在姿勢的基礎上做動作。大成拳的站樁都是站成姿勢固定在那里,沒有軀體的動作,這樣的訓練是沒效果的。

      2、爭力

      現在的大成拳傳授的站樁有一個重要內容是所謂的“爭力”,而且關于“爭力”的解釋和“爭力”的內容也是形形色色。看看一些關于爭力的描述:站樁時,身體同時有相反方向的力量,包括上下、左右、前后,渾圓一爭,形成一股渾圓力。設想手腕前、后系著一根彈性繩子,前方與外界相連,后方與脖子相連,前方與后方同時一拉、一松,身體不為所動。無關節不頂,無關節不夾。

      、這些“爭力”訓練真的能使人體獲得勁、獲得渾圓力嗎?這些理論與現代體育理論相去甚遠。其實,據我的研究發現大成拳這些所謂的“爭力”應包含動作,訓練時軀體的動作,而不是假想爭力。正確的站樁絕對不是靜止的站成一個姿勢固定在原地,再配合意念活動。正確的站樁應該站成特定的姿勢,在此姿勢的基礎上進行重復的交替動作而牽拉訓練肌肉。而大成拳把這個交替動作玄化為“爭力”。比如,大成拳站樁要求肩下似夾非夾,或如夾一彈性氣球,想象用力球會爆,不用力球會掉,身體不為所動,這在大成拳中為“爭力”。其實,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肩部在撐起,伸展肩肌的姿勢基礎上。肩部有往下夾,又有往上撐的交替動作意思,此時在外形上沒有明顯幅度的動作。再在此姿勢基礎上肩關節做重復的交替動作:肩關節往下用力夾一下,然后又用力往上撐一下,如此重復十多次為一組訓練。此時在外形上肩關節有明顯幅度的上抬、下壓動作。此組動作為牽拉訓練肩肌。

      “含胸緊背”這個“爭力”亦一樣,背部在略彎伸展背肌的基礎上。保持胸向內含、兩肩胛骨既遠離脊柱,而又兩肩胛骨往脊柱靠攏的交替動作意思。此時外形上沒明顯的動作。再在此基礎上做動作:胸向內一收,兩肩胛骨同時配合用力望前一送,遠離脊柱作前伸運動(含胸);隨即又兩肩胛骨往脊柱用力一靠攏,作后縮運動,雙臂同時配合往后一拉(緊背)。重復十幾次為一組。此組動作為牽拉訓練背肌和胸肌,含胸是牽拉背肌,緊背是牽拉胸肌?!扒跋ヅc后胯爭力”,這個“爭力”的正確動作應是前膝往前一頂,再隨即后胯往后一旋靠,這組動作是牽拉訓練大腿肌和髖肌。再又“頭與雙腳的爭力”應當是抬起的雙腳往下一踩,臀往下一坐,隨即雙腳往上一提,頭往上一頂,這組動作是牽拉訓練小腿肌和大腿肌。其它關節部位的動作一樣的原理,依此類推。因此,大成拳的“爭力”大概相當于那些沒明顯動作幅度的交替動作意思(像王薌齋在《拳道中樞》中所說的“蓋全體關節無微不含屈勢,同時亦無節不含放縱與開展,所謂遒放互為”也相當于站樁姿勢中的交替動作意思)。站樁要求有這些交替動作的意思是為了使肌肉保持一定的張力,加強肌肌緊張反射,而加大訓練效果。但這不是站樁訓練的重點關鍵,練出效果后甚至可以沒有這些交替動作意思。重點是在此基礎上的幅度明顯的交替動作牽拉肌肉。大成拳前輩把站樁訓練的交替動作意思和大幅度的交替動作隱晦為“爭力”,表達如此隱晦,如此保守,怎么會讓學習者領悟出其中的奧妙,而導致這門知識朝畸形發展也是必然的。

      3、抱七撐三

      “抱七撐三”在大成拳的理論中見得比較多,王薌齋早在《拳道中樞》中就說,兩臂之力內七外三。抱七撐三按大成拳的理論是“爭力”,前已論述,但我還想單獨講一下抱七撐三。先講講抱七撐三的正確動作,肘關節在100°左右的姿勢基礎上,大、小臂有向內抱又向外撐的交替動作意思。再在此基礎上,用七成力往內一抱,隨即又用三成力往外一撐,如此重復運動。抱七撐三的正確動作絕不是現在的大成拳中,大臂有內抱外撐的意念。正確的方法應是大臂保持向內抱,又向外撐的交替動作意思,再在此基礎上做內抱、外撐的有明顯幅度的重復運動。而絕對不是意念上的一抱一撐,這就是傳統保留的東西。而傳統武術為什么要求抱七撐三,而不要求抱五撐五、抱三撐七或其他呢?而偏偏要求抱七撐三呢?這其中還是有科學道理的。生理學指出,肌緊張反射主要表現在伸肌,而屈肌的肌緊張反射很弱。這原因是伸肌是抗重力肌,地心引力主要作用于伸肌,所以肌緊張反射主要表現在伸肌。而在此基礎上,通過站樁訓練建立的彈力條件反射也一樣,主要表現在伸肌。伸肌的彈力條件反射反應比屈肌的彈力條件反射反應明顯得多,而產生的彈性勢能大得多,而屈肌的彈性勢能很微弱。當然,出拳、出腿動作正好是伸肌的收縮運動,也正好利用其產生的彈性勢能發力。那么,站樁訓練就可以著重訓練伸肌,而訓練屈肌的意義不大。所以,精細靈活的上肢在訓練時,做內抱動作牽拉對側拮抗肌伸肌可用力一些,而向外撐的動作可用小一點的力,以著重訓練伸肌。因此,傳統武術要求的抱七撐三按現代體育理論分析,就是這個原理,著重訓練大臂肌的伸肌。

      4、試力

      大成拳的“七妙法門”有一重要內容是所謂的“試力”,王薌齋在早期的《拳道中樞》就明確有“試力”這一環節,并說什么“試力為得力之由,力由試而得知,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現在,大成拳關于試力的姿勢和理論多得讓人眼花繚亂??纯匆粋€具有代表性的試力動作,站成“渾圓樁”姿勢,想象自己站在水里面,雙手按一水中浮球緩緩往前推,推至一定程度后再往回拉,動作在欲動欲停之間,如此循環。那么,站樁真需要這樣的試力嗎?這樣機械地前推、后拉再配合意念活動,它能培育“內勁”嗎?這樣的訓練有效果嗎?而據我的研究,王薌齋的這個“試力”不全部是真實的,還是保留了關鍵?!霸嚵Α苯^對不是簡單機械地來回運動,配合意念活動。 “試力”其實就是站樁訓練中最關鍵的一環——震顫訓練。震顫是訓練勁的關鍵、也是武術家的一個秘方,他們視此為不傳之秘。就算是你的第1步站樁姿勢是正確的,其動作也是正確的。而沒有第2步震顫訓練,那么那樣的站樁訓練也是無效的,練不出“內勁”。所以,歷代掌握“內勁”的武術家視震顫為秘密中的秘密,從不輕易真傳給任何人。他們甚至只字不提震顫。王薌齋算是比傳統又向前邁了一步,他把靜態站樁后的震顫訓練隱晦為“試力”,而把“試力”設計為機械地、緩慢地來回運動,再配合意念活動等。這樣的訓練當然無效。以致現在大成拳各流派對試力的各種解釋可謂五花八門。

      那么站樁訓練為什么需要進行震顫訓練呢?我在我的系列文章中介紹過,正確的站樁分兩個步驟:第1步是站成特定的姿勢,在姿勢的基礎上進行重復的小幅度的交替動作牽拉訓練肌肉,這是靜態訓練。靜態訓練為在站成特定姿勢的基礎上,進行小幅度的交替動作牽拉肌肉感受器肌梭,這小幅度的交替動作對肌梭是緩慢、輕微的牽拉刺激(具體分析請見后文)。第2步為震顫訓練,震顫訓練是在第1步靜態站樁姿勢的基礎上,軀體震顫著由屈到伸、由伸到屈的往返運動。震顫動作是快速、強烈地牽拉刺激肌肉感受器肌梭,可以使肌梭爆發動作性電位,建立條件反射的中樞神經通路,最后建立條件反射(具體分析請見后文)。

      王薌齋雖然把站樁震顫這一環節假傳為“試力”,但還有一些描述是真實的。比如:“動愈微而神愈全,慢優于快,緩勝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 。確實震顫訓練動作,其震顫的動作幅度不能太大,是微顫,其頻率為2——3次/秒。身體震顫前推、后退的速度不能快,要慢,身體震顫著前推、后拉的動作要有欲進又欲停,欲停又欲進,動作有又動又停,又來又回的意思,只有這樣才可以做到緩慢拉長肌肉的長度。而且,震顫訓練過程中全身要始終保持靜態站樁站樁訓練時的交替動作意思。所以,王薌齋的這一點描述是真實的。所以,建議練習大成拳的朋友趕緊把試力改為震顫,再學習正確的姿勢和動作,這樣才有訓練效果。

      5、意念活動

      大成拳中的站樁和試力有一個重要的內容——意念,并且意念活動在站樁中的作用在大成拳中一代比一代被鼓吹??纯创蟪扇緲兜囊恍┮饽罨顒樱赫緲稌r,雙臂如抱一彈性氣球,既不敢用力防其爆,也不敢讓其掉;想象肩下夾一彈性氣球;想象環保一顆大樹,又提又按、又推又拉、又搖又晃;“鳥難飛”樁想象雙手掌抱一鳥,既不敢用力以防握死,又不敢不用力防其逃脫;試力時想象按一水中浮球,往前推、往回拉,動作又來又回,體會水中阻力;走“摩擦步”時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在精神、在意感;體會意念的一松一緊、、、、、、,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意念想象。那么,這些“精神假借、意念誘導”真的能在站樁和試力中起到精神激發、培育內勁的作用嗎?這在現代體育理論中找不到半點的理論依據。

      我的研究認為,大成拳中站樁和試力的意念活動只一個作用,使訓練者的注意力更集中,更專注于訓練動作,使動作更精細,而加大訓練效果。分析一下大成拳的一些意念活動。靜態站樁時,雙臂“抱七撐三”,正確的動作是,雙臂同時用大一點的力向內抱一下,隨即用小一點的力往外撐一下,此一組交替動作主要牽拉訓練大臂肌肉,重復15——20次為一組。而做此組動作時想象雙臂環抱一個氣球,往內一抱,氣球壓縮一點;再往外一撐,氣球的彈力將雙臂彈回去。這種想象可以使注意力更集中于雙臂的動作,而使雙臂的動作做得更精細,而使訓練效果更好一點。抱七撐三絕對不是現在大成拳傳授的意念上的一松一緊,如果只想象雙臂抱一下,再又松一下,而沒有外形的動作絕對是錯誤的方法。肩部動亦一樣,雙肩同時往下夾一下,隨即又往上撐一下,重復15——20次為一組,而想象夾一氣球做這組動作可使注意力更集中于肩部動作,而動作做得更精細;想象腳下踩一彈簧,頭頂系一根彈性繩,使注意力集中于腳踩頭頂動作;獨立樁想象抬起的腳夾一氣球,使注意力更集中于一夾一撐的腿部動作。其他關節的動作的一些想象亦是一樣,都是為了集中注意力于動作,使動作更協調、精細,加大訓練效果。而“試力”(震顫訓練)想象的一些意念活動也是使動作更精細、協調。比如,下肢離地震顫著走“摩擦步”,想象腳下揉一小球,也是為了使注意力集中于腿部動作,使其震顫動作更協調、精細。而想象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在水中行走體會阻力等也都是為了集中注意力,使震顫前進、后退動作在又動又停,又行又止之間。站樁訓練中,精神、意念活動不可能使人體開發一項未知的潛能,不可能使人體訓練出傳統武術中的“勁”。站樁的一些意念想象只一個作用,集中注意力。除此之外,別無其他作用。

      其實,據我的訓練以及教學經驗來看,想多了、想復雜了反而是負擔。訓練時的這些假想只適合初習者,因為初習者不適應站樁,動作不協調、不熟練。而訓練時,想象一些集中注意力的事物,可能進步快一點。但過了幾天的訓練,動作熟練了或條件反射已形成,這些意念想象大可不必要。就只在正確的姿勢基礎上做重復動作,牽拉訓練肌肉就可以了。能用簡單的方法達到效果的就是好方法。站樁的關鍵不是意念活動,甚至可以沒有意念想象。站樁的關鍵而是姿勢和動作正確,只要姿勢和動作正確很快就有訓練效果。王薌齋當年創造和傳授的一些意念活動,并且強調意念,這其中的動機主要是為了玄化站樁,迷惑、誤導外人,而不讓練習者輕易領悟出站樁的要領,以達到保守的目的。后來,一直被人們誤傳誤授。當下,大成拳的很多傳人都鼓吹意念的作用,他們仍將這個門派的名字刻意強調為“意拳”,突出意念的作用。而各種亂七八糟、形形色色的意念活動層出不窮,實在是遠離真理,毫無意義。

      6、 松緊

      松緊在傳統武術中形容為“剛柔”,松是柔,緊是剛。傳統武術很多門派都有關于“剛柔”的論敘,比如:剛柔相濟,時剛時柔,時柔時剛、、、、、、。王薌齋在其文章中也有關于“剛柔”的大篇幅論敘,現在的大成拳也有很多關于松緊的論敘。現代體育理論認為,人體所做的任何復雜的動作都依靠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完成。站樁運動亦是一樣,它的訓練以及最后的條件反射形成都是肌肉的收縮與舒張活動。比如,站樁的一組訓練動作“抱七撐三”,大、小臂用力向內一抱,這是屈肘關節,屈肘關節的主動肌是肱二頭肌;再用力往外一撐,這是伸肘關節,伸肘關節的主動肌是肱三頭肌。那么,向內抱屈肘關節是肱二頭肌收縮(緊),拮抗肌肱三頭肌舒張(松);向外撐伸肘關節是肱三頭肌收縮(緊),拮抗肌肱二頭肌舒張(松),如此循環。這就是大成拳中所謂的“松緊轉換”,傳統武術中的“時剛時柔、剛后即柔、柔后即剛”等。其他含胸緊背,肩下一夾一撐,軀干、下肢的動作一樣的原理。而震顫訓練動作也是肌肉的收縮與舒張活動,震顫在醫學上認為是兩組對抗肌交替收縮與松弛,所造成的交替性擺動,就是說震顫動作也是肌肉收縮與舒張活動。而最后建立的條件反射的反射活動是肌肉內部大量不同運動單位的肌纖維進行交替性收縮而牽拉肌肉的彈性成分,這也是肌纖維的收縮活動。只是站樁訓練是隨意運動,而建立的條件反射是肌肉內部的肌纖維不隨意運動。這一切與“精神假借、意念誘導”毫無關系。所以,可以這么理解,站樁以及訓練出條件反射(勁)都是肌肉、肌纖維的收縮與舒張活動,即都是松緊運動,都是剛柔運動。

      以上6點是我對大成拳前輩留給人們的幾個密碼進行的破譯,這是大成拳站樁理論的幾個關鍵點。再系統描述一下站樁訓練和勁的形成科學原理。站樁分兩個步驟,第1步靜態站樁就是站成幾個特定的姿勢,這幾個特定姿勢、特定的關節角度確保充分伸展關節兩側的肌肉,確保肌肉保持有一定的張力,使肌肉感受器肌梭能夠得到敏感、有效的牽拉刺激。再在特定姿勢的基礎上,全身關節保持有交替動作的意思,全身再在此基礎上做小幅度的交替運動以牽拉刺激對側拮抗肌的肌肉感受器肌梭。靜態訓練一段時間后,緊接著進行第2步震顫訓練。震顫訓練是在特定姿勢的基礎上,全身保持交替動作的意思,再震顫著由屈緩慢變伸,再又震顫著由伸緩慢變屈。在全身的姿勢動作中拿一組上肢局部姿勢和動作分析,其他部位的姿勢動作原理一樣,依此類推。肘關節呈90°——100°左右,肘關節向下,在肩腕水平線之下。在此基礎上,大臂保持向內抱,又向外撐的交替動作意思。這些姿勢的功能是伸展大臂前、后群肌肉,利用肘關節重力加強大臂肌的肌緊張反射,使肌肉保持一定的肌張力,使大臂肌的感受器肌梭能得到敏感、有效的牽拉刺激。再在此基礎上做動作,大臂用大一點的力向內一抱,此動作是肱二頭肌作向心收縮引起的屈肘,而對側的拮抗肌肱三頭肌同步做相反的舒張動作,被動拉長。這一屈肘動作實際上就是牽拉一次肱三頭肌的感受器肌梭,引起肱三頭肌一次牽張反射反應(這個動作其實與一個中學生都知道的一個知識相類似,叩擊髕骨下方的股四頭肌肌腱,可引起股四頭肌發生一次收縮,即膝跳反射。只是膝跳反射是快速牽拉肌腱,屬于腱反射。站樁的牽拉訓練是緩慢、輕微、持續牽拉肌腱,屬于肌緊張反射。兩者是牽張反射的兩種類型)。屈肘動作后,大臂隨即又用小一點的力向外一撐,一伸肘。這實際就是肱三頭肌收縮引起伸肘,而牽拉對側拮抗肌肱二頭肌的感受器肌梭,引起肱二頭肌一次牽張反射反應。一次訓練,重復抱七撐三動作60——80次,引起相應肌肉無數次的牽張反射反應,無數次的牽拉激與肌緊張反射的重力非條件刺激在時間上相結合。但第1步靜態站樁訓練給肌梭的刺激是緩慢、輕微的,還只是基礎,還不能達到有效刺激,還不能建立條件反射。

      靜態站樁訓練完后,緊接著第2步震顫訓練。震顫訓練是在靜態站樁姿勢的基礎上,軀體震顫著由屈到伸(前推)、由伸到屈(后拉)的往返運動。震顫動作是兩組對抗肌作交替收縮與松弛所造成的交替性擺動,正好這個交替性擺動可以牽拉對側拮抗肌的感受器肌梭,而震顫訓動作是快速、強烈地牽拉刺激肌肉感受器肌梭。正確的震顫訓練要求,人體在站樁姿勢的基礎上,保持全身的交替動作意思,全身同時往前震顫著前推,至一定程度后再全身同時往后震顫著回拉至預備式。前推實際上就是全身關節由屈到伸,即拉長屈肌的長度;回拉實際上就是全身關節由伸到屈,即拉長伸肌的長度。還是拿上肢局部姿勢動作分析,其他部位的姿勢動作一樣的原理,依此類推。震顫訓練的預備姿勢中,肘關節仍呈90°——100°左右,肘關節始終在肩腕水平連線之下,始終保持向內抱又向外撐的交替動作意思保持一定的肌張力。在此姿勢動作基礎上,上肢震顫著緩慢前推,肘關節緩慢由屈變伸,從100°變成約160°,再又震顫著緩慢由伸變屈,變成約30°左右,再又前推,重復7——10次,其他部位的震顫動作一樣。為什么震顫訓練要求站成特定姿勢的基礎上,身體由屈到伸、由伸到屈的來回運動性地震顫?而不是關節沒有由屈到伸、由伸到屈的靜止性震顫?

      據我的研究,這是一個刺激強度的問題?,F代生理學實驗證明,肌肉感受器肌梭能產生動態和靜態兩種反應型式,其中動態反應型式為肌肉在長度不斷增加的過程中,肌梭的放電頻率會顯著增加。而靜態反應型式為肌肉長度不變時,牽拉肌梭其放電頻率不會顯著增加。全身震顫著前推、后拉實際就是在拉長屈肌和伸肌的長度利用肌梭的動態反應型式給予肌梭快速、強烈的牽拉刺激。其中,肘關節震顫著由屈至伸、由伸至屈就是在肱三頭肌、肱二頭肌等肌肉長度動態的拉長過程中(由屈至伸是拉長肱二頭肌、由伸至屈是拉長肱三頭?。o予肌肉感受器肌梭快速、強烈的牽拉刺激??焖?、強烈的牽拉刺激可以使肌梭感受器電位達到最大值,其傳入神經的放電頻率會顯著增加。而全身肌梭的傳入沖動同時、連續到達大腦皮質相應的體表感覺代表區,使皮質相關中樞形成一個興奮灶。與此同時,肌緊張反射的重力非條件刺激在大腦皮層感覺中樞形成另一個興奮灶。而經過多次的牽拉刺激與非條件刺激的結合強化,這兩個興奮灶之間建立起暫時的功能性聯系,最終形成一個高級的運動條件反射(由于水平和條件有限,也是生理學中的復雜難題,這條件反射的形成機制的分析可能存在錯誤之處)。

      建立這個高級條件反射后,人體在特定的姿勢基礎上,用小幅度交替動作用力牽拉肌肉感受器肌梭,此時的牽拉刺激就是條件刺激,就可以引出這個條件反射。引出件反射后,其反射反應表現為被牽拉肌肉內部募集大量的運動單位的肌纖維進行快速地交替性收縮,而強烈牽拉相應肌肉內部的彈性成分,而使肌肉內部積蓄彈性勢能。此時的肌肉就好比裝上一根彈簧(大成拳前輩常說的“彈簧力”就是這股彈性勢能)。而利用這彈性勢能發力出拳、出腿,可以增加出拳、出腿的力量和速度,通過協調的出拳、出腿鞭打動作可爆發出一股強大的爆發力。由于這種條件反射可以產生彈力,故我在我的論文中初次命名為“彈力條件反射”。而傳統武術稱此技術為“勁”,或“內勁”、“整勁”、“寸勁”、“彈勁”等,大成拳前輩稱此為“渾圓力”、“內勁”。當年,形意拳中的大師,如李洛能、郭云深、孫祿堂、王薌齋等名師的功力就是這彈力條件反射。

      站樁是傳統武術的基本功,其訓練出來的“勁”也是最有技擊價值的技術,是傳統武術的核心。掌握這項技術的拳師相對于未掌握此技術的拳師,其打擊力的確有絕對的優勢。而如果拳師將此技術無私公開,可能一文不值。拳師為了保證自己的絕對優勢,利用這項技術謀取更多的利益。只有將這項技術保留起來成為自己的獨門功夫,將其神秘化,再利用這項技術神化自己、神化武術才可以以此技術謀取到最多的名、利。所以,這項武技一直未被公開,一直躲在神秘的面紗之后,一直被人們有意無意的神化。顯然,這一傳統對武術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消極因素。人類文明成果共享,這項技術不應該成為某個人或某幾個人的私有財產或專利。人們要相信,這只是一項動作不是很復雜的運動技能,只是身體的一項潛能,不應該被玄化、神化。現代生理學指出,人體一切的運動都是骨骼肌的反射活動。站樁和勁這項運動亦是一樣,是完全符合現代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的一種高級的運動條件反射。站樁訓練這種條件反射也很容易,任何人訓練這項技術,只要做到訓練的姿勢和動作正確,訓練30——40小時左右,達到小幅度交替動作重復訓練約3000次,震顫訓練動作重復約600次就可初步形成條件反射,此時精細的大臂會產生一點微小的彈力。訓練80——120小時左右,達到小幅度交替動作重復訓練約8000次,震顫訓練動作重復約1600次,全身主要肌肉就可完全建立這種彈力條件反射(傳統武術稱此為“出功夫”、“得力”、“換勁”、“得整勁”等),此時全身大肌肉群可以產生較強的彈力。訓練曲線為典型的先慢后快型。早期訓練要保證每天2次訓練,不間斷,否則出效果慢。因為條件反射形成初期不成熟,如果不強化訓練就容易消退。關鍵是姿勢和動作標準、正確,如果姿勢、動作不正確,是不會有訓練效果的。而傳統武術中所說的“入門先站三年樁”、 “三年小成、十年大成”等那是騙人的假功夫。那遲遲訓練不出明顯效果的方法絕對是錯誤的方法。如果讀者朋友想詳細了解站樁系統、科學的訓練方法和勁的科學原理,請參考拙作《真功夫——勁》系列和發表于《搏擊.武術科學》的論文《傳統武術勁的生理機制研究》。

      “樁法換勁”就是一項用于出拳、出腿的發力技術,并非王薌齋和形意拳首先發明,這在傳統武術中隱秘流傳已久,并且一直站在傳統武術的核心位置深刻影響著傳統武術的發展。較為開放的形意拳只是將其放在一個基礎、重要的位置。王薌齋標新立異的大成拳再將其推到突出的位置,算是對傳統武術精華的一個提煉,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大成拳并未將其真實化、科學化。大成拳只是一門傳統的技藝,并不是一種現代化的格斗術?!按蟪扇边€遠未大成。王薌齋先生雖然痛恨傳統武術的很多弊端,也有意改革傳統。但扎根于傳統的他沒有擺脫傳統,他選擇了保守,沒有將站樁真實、系統的訓練方法公開。他一生授徒甚多,但得其真傳者少,得其真傳的徒弟也未將關鍵技術公開。奉勸現代的大成拳傳人不要執著于門派,不要局限于門派的利益,要敢于承認缺點與不足。希望大成拳傳人不要受傳統的誤導,更不要迷信傳統。要獨立思考、質疑傳統、虛心學習,要相信科學、相信現代體育理論、科學訓練。推動大成拳朝著科學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只有做到這些才能把大成拳發揚光大,“大成拳”真正大成。

      本文摘自《武魂》,編輯在刊登此文章時,未經筆者同意將文章結構進行了修改,導致文章的順暢性、整體性大打折扣,這是違反筆者本意的?,F將原稿貼于我的博客空間里,以供研究、交流之用。轉載聲明出處。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欧美色五月俺也去|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2021 | 日日噜噜夜夜爽爽| 日本高清无卡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午夜福利| 好男人官网资源在线观看| 精品熟女少妇AV免费观看| 呦交小U女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手机观看| 秋霞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免费人成再在线观看网站| 漂亮人妻中文字幕丝袜| 久久午夜无码免费|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软件|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波多野| 色天天天综合网色天天| 中文字幕永久精品国产| 欧美野外伦姧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蜜臀av| 精品国产成人A区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99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97| 国产精品久久毛片| 清一区二区国产好的精华液| 一个人免费观看WWW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蜜芽| 午夜福利试看120秒体验区| 亚洲卡1卡2卡新区网站| 欧美交A欧美精品喷水| 无码欧亚熟妇人妻AV在线外遇| 插插无码视频大全不卡网站| 成午夜福利人试看120秒| 2019久久久高清日本道| 亚欧美日韩香蕉在线播放视频| 欧美怡春院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视频色WWWWWW色|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蜜芽|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