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起石《本經》 白石《本經》 羊起石《別錄》 石生《別錄》 陽石《炮炙大法》 起陽石《炮炙大法》 中藥陽起石的釋名 本品具溫腎壯陽之功,主治男子陽痿,故名陽起石。 中藥陽起石的基原 為硅酸鹽類角閃石族礦物陽起石(透閃石)或陽起石石棉(異種透閃石)的礦石。 中藥陽起石的功效 溫腎壯陽。主治腎陽虛衰,陽痿,遺精,早泄,腰膝冷痹,宮寒不孕,帶下,癜瘕,崩漏。 1.《本經》:"主崩中漏下,破子臟中血,癜瘕結氣,寒熱腹痛,陰痿不起,補不足。" 2.《別錄》:"療男子莖頭寒,陰下濕癢,去臭汗,消水腫。" 3.《藥性論》:"補。腎氣精乏,腰疼膝冷,濕痹,能暖女子子宮久冷,冷癜寒瘕,止月水不定。" 4.《日華子》:"治帶下,溫疫,冷氣,補五勞七傷。" 5.王好古:"補命門不足。"(引自《綱目》) 6.《醫學入門?本草》:"能助人陽氣,主男子下虛陽衰乏。" 7.《綱目》:"散諸熱腫。" 8.《玉楸藥解》:"治寒疝。" 中藥陽起石的作用(藥理作用) 陽起石能增加血中礦物質,興奮生殖系統功能。但有致癌性。 中藥陽起石的礦物 1.陽起石(透閃石)Tremolite晶體結構屬單斜晶系。晶體呈長柱狀、針狀或毛發狀。通常為細放射狀、棒狀或纖維狀的集合體。白色或淺灰色。具玻璃光澤,纖維狀集合體具絲絹光澤。透明或不透明。單向完全解理。斷口呈多片狀。硬度5.5-6。比重2.9-3.0。性脆。 2.陽起石石棉(異種透閃石)Tremolite asbestus為纖維狀的陽起石(透閃石的纖維狀異種),其特點是具有極好的平行纖維狀構造,纖維長短不一。白色、淺綠色及淺棕色。絹絲光澤,具有伸縮性、韌性、耐火性和抗酸性。常見于火成巖與石灰巖或白云巖的接觸帶,也見于結晶質灰巖與白云巖或結晶片巖等變質巖中。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山東、湖北等地。 中藥陽起石的采集 全年可采,挖出后去凈泥土及雜石。選擇淺灰白色或淡綠白色的纖維狀或長柱狀集合體人藥。 中藥陽起石的藥材 陽起石Tremolitum 本品為長柱狀、針狀或纖維狀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扁長條狀或短柱狀。大小不一。白色、淺灰白色或淡綠白色,具絲絹樣光澤。體較重,質較硬脆,有的略疏松。可折斷,碎斷面不整齊,縱面呈纖維狀或細柱狀。氣無,味淡。以針束狀、色白、有光澤、無雜質者為佳。 中藥陽起石的化學成分 主要成分為堿式硅酸鎂鈣[Ca2Mg5(Si4O11)2?(OH)2],并含少量錳、鋁、鈦、鉻、鎳等雜質。 中藥陽起石的炮制 1.陽起石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砸成小塊。 2.煅陽起石取凈陽起石小塊,置耐火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取出,放冷,研碎。《圣濟總錄》:“火煅研為粉。” 3.酒陽起石取凈陽起石小塊,置耐火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后,倒入黃酒中浸淬,如此反復煅淬至藥物酥脆,酒盡為度,取出晾干,研碎。每陽起石100kg,用黃酒20kg。《局方》:“先以炭火燒通赤,好酒內淬七遍,如只以好酒煮半日亦得,并研細水飛,方入藥用。”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 中藥陽起石的性味歸經 味咸,性溫。歸腎經。 1.《本經》:“味咸,微溫。” 2.《綱目》:“(入)右腎命門氣分。” 3.《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腎經。” 4.《醫林纂要?藥性》:“咸、辛,溫。” 中藥陽起石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g;或人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中藥陽起石的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者禁服,不宜久服。 1.《本草經集注》:“惡澤瀉、菌桂、雷丸、蛇蛻皮。畏菟絲。” 2.《藥性論》:“忌羊血。” 3.《綱目》:“下焦虛寒者宜用之,然亦非久服之物。” 4.《本草經疏》:“陰虛火旺者忌之。陽痿屬于失志,以致火氣閉密不得發越而然,及崩中帶下由于火盛而非虛寒者,并不得服。” 中藥陽起石的應用配伍 溫腎壯陽本品味咸性溫,專人右腎補命門之火,故常用于腎陽虛衰諸證。凡腎陽不足而致陽痿不舉者,可單用碾成細末,鹽湯送服,如《普濟方》治陰痿方;若與巴戟天、蛇床子、肉蓯蓉等合用,溫助腎陽之力更強,如《圣濟總錄》陽起石丸;《本草求真》育龜丸,則與蛤蚧、附子、五倍子等同用,治陽痿不孕。凡元氣虛寒,精滑不禁,大便溏泄者,可與鐘乳粉、附子制成丸劑,如《濟生方》白丸;《臨證偶拾》加減贊育丹,則以本品與山茱萸、熟地、菟絲子等補精益腎藥同用,治陽痿、早泄。凡女子因命門虛寒,宮冷不孕者,可與熟地、牛膝、吳茱萸等同用,如《局方》陽起石丸。若男子命門火衰,精清精冷無子者,可與韭子、鹿茸、菟絲子等合用,如《婦科玉尺》陽起石丸。凡沖任不固,虛寒之極,崩中不止者,則可與鹿茸制丸內服,如《濟生方》陽起石丸。《本草經集注》:“桑螵蛸為之使。 附方 1.治陰痿、陰汗。陽起石(煅),為末。每服二錢,鹽酒下。(《普濟方》) 2.治元氣虛寒,精滑不禁,大府溏泄,手足厥冷。陽起石(煅,研令極細)、鐘乳粉各等分。共為細末,酒煮附子末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送下。(《濟生方》白丸) 3.治勞傷虛損,下經衰竭,腎氣不固,精溺遺失,臟腑自利,手足厥冷,或脈理如絲,形肉消脫,或惡聞食氣,聲嘶失音。陽起石(火煅通紅)、附子(炮)、鐘乳粉各等分。上為細末,和勻,用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米飯送下,食前服。忌豉汁、羊血。(《局方》三建丹) 4.治沖任不交,虛寒之極,崩中不止,變生他證。陽起石(火煅紅,別研,令極細)二兩,鹿茸(去毛,醋炙)一兩。上為細末,醋煎艾汁,打糯米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前空心米飲下。(《濟生方》陽起石丸) 5.治下元虛憊,遺泄白淫,手足冷,肌瘦,耳焦面黑。陽起石(煅)一兩,白芷、黃蠟各半兩,生砒一分。為細末,以黃蠟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心冷鹽湯或冷酒任下,微溫亦可。服藥后忌熱食少時。(《圣濟總錄》陽起石丸) 6.治婦人子臟虛冷,勞傷過度,風寒結搏,久不受胎,遂致絕子不產。陽起石(酒浸半日)二兩,吳茱萸(湯洗七遍,焙,微炒)三分,熟地黃一兩,牛膝(酒浸)、干姜(炮)、白術各三分。上為細末,煉蜜和搗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空心、食前溫酒或溫米飲下,日二服。若覺有妊即住服。(《局方》陽起石丸) 7.治傷寒四逆。陽起石、太陰玄精石、硝石、附子(炮)各等分。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新汲水送下。汗出解。(《圣濟總錄》陽起石丸) 8.治丹毒。陽起石(燒,研末),新水調涂腫處。(《儒門事親》陽起石散) 文獻綜錄 1.《綱目》:“張子和《儒門事親》云:喉痹急速,相火之病也,相火龍火也,宜以火逐之。一男子病纏喉風腫,表里皆作,藥不能下,以涼藥灌入鼻中,下十余行,外以陽起石燒赤,伏龍肝等分,研極細末,日以新汲水調掃百遍,三日熱始退,腫始消。此亦從治之道也。” 2.《本草經疏》:“陽起石,補助陽氣,并除積寒宿血留滯下焦之圣藥,故能主崩中漏下,及破子臟中血,癥瘕結氣,寒熱腹痛,及男子莖頭寒,陰痿不起,陰下濕癢。真陽足,則五臟之氣充溢,邪濕之氣外散,故并去臭汗也。《別錄》又主消水腫者,蓋指真火歸元,則能暖下焦,熏蒸糟粕,化精微,助脾土以制水也。” 3.《本草求真》:“(陽起石)功雖類于硫黃,但硫黃太熱,號為火精;此則其力稍遜,而于陽之不能起者克起,陽起之號于是而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