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花雪月說大理 說到大理,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蒼山洱海和崇圣三塔;說到風花雪月,我們想到的也許是男歡女愛,放浪行為,也許是四時景色,風光不同??墒钱斈銇淼酱罄恚麻接诠懦堑娘L花雪月酒店,漫步在民居里巷,看到許多尋常百姓人家白墻照壁上水墨的“風花雪月”四個大字;卻不能不感受風花雪月的美好景致,難以忘懷風花雪月的美麗傳說。 “ 彩云之南”的大理,一年四季,風景如畫,在眾多風景名勝之中,以風、花、雪、月四景頗負盛名。這里的白族同胞有首世代傳誦的謎語詩:蟲入鳳窩不見鳥,七人頭上長青草,細雨下在橫山上,半個朋友不見了。謎底即風、花、雪、月。 常言說,女兒如花,白族姑娘喜歡被人們稱作“金花”。導(dǎo)游姑娘告訴我們,這些美麗的金花所戴的民族頭飾叫做包頭,她們的頭飾蘊含著風花雪月的寓意:白色的帽頂象征著高高蒼山上的皚皚白雪,帽檐上刺繡的朵朵花兒代表了花的爛漫艷麗,半月形的頭飾象征著一彎明月,而垂掛耳際的白色帽穗迎風飄拂,自然意味著風。好個風花雪月的絕妙一說。 而今流傳最廣的說法是:1962年著名作家曹靖華游大理,對這里的風花雪月四景感慨不已,遂賦詩聯(lián)一首:下關(guān)風,上關(guān)花,下關(guān)風吹上關(guān)花; 蒼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蒼山雪。風花雪月之說由此一時盛傳。 具而言之:風是下關(guān)風,下關(guān)是今大理市政府所在地。大理建在一個壩子上,面臨洱海,背靠蒼山。蒼山連綿,海拔兩千多,高峰四千米,像一扇巨大的屏風,北頭上關(guān),西頭下關(guān)。下關(guān)位于蒼山與哀牢山相接的峽谷口,從海子涌來的氣流,奔下關(guān)而入大理,如同高樓之間的巷道,穿堂風常年不斷。進入盆地的風,在高大的蒼山阻擋下,帶著水氣上行,升啊升,形成了云,云隨風起,聚散開合,變幻無窮。所以,下關(guān)的風四季不斷,大理的云七彩斑斕。 關(guān)于下關(guān)風,有個美麗的傳說。說是在蒼山斜陽峰住著一只千年白狐,她愛上了下關(guān)一位白族書生,于是化作女子與書生相愛,這事被洱海羅荃寺的法師發(fā)現(xiàn)了,他施法將狐女打入洱海。書生為救狐女,去南海求救,觀音給他六瓶風,讓他用瓶中的風將海水吹開以救出狐女。當書生帶著六瓶風回到下關(guān)天生橋時,遭法師暗算,跌倒在地,打碎了五瓶風,于是大風匯聚到天生橋,故下關(guān)風特別大。遠眺洱海對岸山坡上的一臺臺轉(zhuǎn)動的風車,聽著這個有趣的傳說,我想到,現(xiàn)在我們的許多城市霧霾籠罩,有人甚至在思考如何形成風道,吹開城市的漫天塵霧,不由莞爾一笑:何時借得下關(guān)風,吹去霧霾見青天? 花是上關(guān)花,上關(guān)位于大理蒼山云弄峰之麓,傳說上關(guān)曾盛產(chǎn)奇異的龍女花,在關(guān)外花樹村有棵花樹叫“十里香”,說是仙人呂洞賓所種,花大如蓮,每年開12瓣,潤年開13瓣,花色粉白相間,美麗誘人,花之果實黑硬,可做朝珠,因而又叫朝珠花。清代晚期,由于來此游玩賞花的人太多,特別是官府的達官貴人到此賞花,都要當?shù)?/span>百姓招待,白吃白喝,民眾不堪重負,竟忍痛把花樹砍去。其實上關(guān)花就是木蓮花,此花在大理境內(nèi)隨處可見。一說所謂的“花”,指的是上關(guān)的“金花”,因為上關(guān)是白族同胞居住地,這里的扎染工藝享有盛名,白族姑娘的衣飾尤為絢麗,宛若鮮花。 雪是“蒼山雪”, 說的是冬天降雪,很少會下到壩子里,而蒼山頂峰卻積一片皚皚白雪,任艷陽高照,山頂?shù)你y白也不見消融。關(guān)于蒼山雪,流傳著一個傳說。說是古代有瘟神在壩子中橫行霸道,使百姓“十病九亡”。有白族兩兄妹為拯救苦難百姓,向觀音學法,歸來后將瘟神攆到蒼山頂上,讓大雪凍死。為了讓瘟神永不肆虐,兄妹倆變為雪神,永遠鎮(zhèn)住了瘟神,于是蒼山就有了千年不化的白雪。實際上是因為蒼山海拔太高,山頂氣溫低的緣故。 月是“洱海月”,
每到農(nóng)歷八月中秋晚上,洱海岸邊的白族人家都將木船劃入洱海,欣賞影映在海中的金月亮,年輕的姑娘小伙子對歌唱和,天光云影,金月銀波,海天相連,形成一幅絕美的畫圖。關(guān)于洱海月,流傳著仙女下凡的故事。傳說天宮中有個公主思慕人間的美滿生活,下凡到洱海岸邊,與一個漁民成婚;為了使?jié)O民們豐衣足食,公主把自己的寶鏡沉入海底,把魚群照得清清楚楚,好讓漁民們打到更多更大的魚。從此寶鏡在海里變成了金月亮,放出光芒,照著世世代代的打魚人,于是就成了美麗的“洱海月”。 原來大理的風花雪月竟有如此多多美麗浪漫的傳說。 領(lǐng)略著大理的風花雪月,我卻發(fā)起思古之幽情。五百年來,誰人不知《三國演義》的卷首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明代楊升庵這首千古流傳的《臨江仙》,如今更伴隨《三國演義》電視劇主題歌的播出,為當今的人們所喜愛和傳唱不已;卻很少有人知道楊升庵與大理風花雪月的真切關(guān)聯(lián)。升庵被貶謫流放云南三十七載,他除了在坎坷流離的發(fā)配途中,抒寫了這首絕妙詩詞外,還敘寫了很多的云南風光,描繪大理的山河特色;在《海風行》詩中,他寫下關(guān)風:“蒼山峽束滄江口,天梁中斷晴雷吼。中有不斷之長風,沖破動林沙石走。咫尺顛崖迥不分,征馬長嘶客低首。”氣勢雄渾,筆力千鈞。而《龍關(guān)歌》:“雙洱煙波似五津,漁燈點點水粼粼。月中對影遙傳酒,樹里聞歌不見人。”寫洱海夜色,漁舟燈火,月映銀波,詩中有畫,如聞其聲。我以為升庵先生才是大理“風花雪月”之說的開山人,只是人生感悟迥然不同,此景此情不關(guān)風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