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國務院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擴展項目名錄。傳統醫藥有13項上榜,包括中醫養生、傳統中醫藥文化、中藥炮制技術、中醫傳統制劑方法、針灸、中醫正骨療法、民族醫藥等方面。
靈源萬應茶 元末明初(1363年),陳友諒舉事兵敗,其驍將張定邊避難入閩,遂隱名埋姓,遁跡于靈源山中,削發為僧,自號沐講禪師,用17種靈源獨特的青草藥和中藥材,加入色、香、味俱全的上等茶葉,混合炮制成“菩提丸”,對中暑痢疾、感冒發熱、腹痛吐瀉等四時不適之癥療效顯著。 1951年,靈源寺僧王廣雨將“菩提丸”改制為“靈源萬應茶餅”,使之疏風解表、調胃健脾的功效更為顯著。 1982年, “晉江靈源茶餅廠”成立,靈源萬應茶餅開始批量生產。 1990年,舊廠進行第一次改制,更名為“泉州市靈源制藥廠”。 2003年,靈源制藥廠經過二次改制,注資2380萬元,總投資5000萬元整合企業原有優勢,完成機構重組,成立了嶄新的泉州市靈源藥業有限公司。 2004年底靈源藥業全面通過GMP認證。并成功研制出萬應茶袋泡劑。 2006年,靈源藥業入選首批“中華老字號”。 2007年,靈源萬應茶飲料新品上市,并成為福建晉江第九屆鞋博會指定飲料。 “靈源萬應茶餅”掌門人、現任靈源藥業董事長吳國卿表示,公司將致力于把古老的萬應茶餅從深山里帶出去,推向全世界,讓更多的人都來分享它的神奇療效。
永定萬應茶 清朝嘉慶年間,客家的老中醫盧曾雄在福建漳州開設藥鋪,研制出由30多種中藥組成的“萬應茶”,具有疏風解表、健脾和胃、祛痰利濕的功能。 清朝道光年間,盧宏漢(盧曾雄之子)將制藥廠由漳州遷回永定縣陳東。翰林巫宜福回鄉省親,盧宏漢贈送巫翰林“萬應茶”。巫翰林把萬應茶帶回任所,適值京城瘟疫流行,巫以萬應茶治療之,功效卓著,名聲大振。 1957年,公私合營后,盧曾雄的后裔將秘方獻給當地人民政府,廠名為“永定縣公私合營采善堂制藥廠”。 1984年冬,改為縣辦藥廠,屬全民所有制企業,廠址遷至永定城關,成立“福建省永定采善堂制藥廠”,主要生產傳統產品“萬應茶”。 1988年,“萬應茶袋泡劑” 研制成功。 2000年9月,原“福建省永定采善堂制藥廠”進行產權制度改革,成立了“永定采善堂制藥有限公司”。 2004年,永定采善堂制藥有限公司全面通過GMP認證。 2006年,“采善堂”注冊商標2006年被評為“福建省著名商標”。 2007年,“采善堂”被評為“福建省老字號”。 2008年6月 永定萬應茶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資文化遺產名錄。
誠信出好藥、傳承400年——陳李濟中藥文化 陳李濟是全國現存最老字號的藥廠,創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600),迄今已有408年歷史,創始人是陳體全和李升佐兩人。陳李濟藥廠現隸屬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廣州藥業”的全資子公司。陳李濟是國家認定的“中華老字號”,2008年“陳李濟傳統中藥文化”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陳李濟以生產蠟殼藥丸而聞名于世,其蠟丸存放100余年而不變,令人驚訝其制做之精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委托人到廠攝制這一傳奇絕藝。在制作蠟丸的過程中,陳李濟還有一種著名的副產品——百年陳皮,對驅風化痰有卓絕的效果,曾被清帝欽定為貢品,成為廣東“三件寶”之一。此后因制蠟丸工藝設備改變而不再生產,現存少許已視為廠寶,到訪的貴賓能得到幾片便是享受到最高禮遇。 陳李濟由廣東南海商人陳體全、李升佐共同創立于公元1600年(明萬歷年間)。 陳李濟于清朝末年首創蠟殼大蜜丸劑型,蠟殼包裝工藝堪稱當時的中藥包裝革命,沿用至今。 清朝同治年間獲“杏和堂”封號,店藏“百年陳皮”被列為貢品。 改革開放以來,陳李濟持續發展,進入“全國中成藥重點企業50強”。 2008年“陳李濟中藥文化”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陳李濟中藥博物館”,是嶺南地區首家中藥行業博物館,以其鮮明的嶺南中藥文化特色獲得各界稱譽。
治咳百年潘高壽 清光緒年間(約公元 1890年前后),廣東開平人氏潘百世、潘應世兄弟在廣州高弟街開設藥鋪,店號“長春洞”。長春洞是前店后場式的藥鋪,前店買藥,后場制丸,施工10余人,進行作坊式生產。1920年代初,潘氏兄弟先后去世,藥鋪由潘百世之子潘逸流、潘應世之子潘楚持共同經營。沒有久潘逸流、潘楚持又相繼離去,轉營他業。藥鋪由潘百世的四子潘郁生出任司理,番郁生剛剛接手經營,長春洞藥鋪就因戰火被毀,潘氏改在西關十三行路豆欄上街設店,重新營業。 潘郁生根據嶺南獨特的氣候特征,將具有潤肺鎮咳作用的川貝母和有祛痰作用的桔梗與枇杷葉一起熬煉,于1929年制成止咳化痰的新藥“潘高壽川貝枇杷露”,隨著潘高壽川貝枇杷露的走俏,1929年番郁生正式樹立起了潘高壽藥行的招牌,專營枇杷露。而長春洞仍然以經營蠟丸業為主。長期以來,潘高壽藥行采用傳統方式生產而限制了藥行的發展。直到公私合營前,潘高壽藥行仍然是作坊式生產,雇工亦不到30人。 改革開放以后,潘高壽藥廠獲得了飛躍發展。到現在,公司有員工700多人,主要生產糖漿劑、口服液、煎膏劑、顆粒沖劑、中藥合劑等六大劑型百多個品種,包括治咳藥系列、婦、兒用藥系列以及治療肝炎、腎炎、膽囊炎等多種疾病的藥物。產品暢銷全國,并遠銷加拿大、澳洲等國家和地區。 “積功累德潘高壽,妙藥靈丹濟世人”跨越百年歷史的潘高壽,順利通過了GMP 認證,在全國中成藥企業中名列前茅,成為了一個以治咳藥而聞名的國藥老字號企業。2007年潘高壽涼茶(72號秘方及其專用術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此,潘高壽已成為全國惟一擁有“中華老字號”及“雙國遺”榮譽的中藥企業。
北京鶴年堂: 京城養生老字號 600年鶴年堂——中醫藥養生第一家 1405年(明朝永樂三年)由回回詩人、著名醫學家、養生大家丁鶴年在北京菜市口創辦鶴年堂醫館和中藥鋪,他同時也開創了以養生立店的先河。鶴年堂原址座落在現宣武區菜市口大街鐵門胡同迤西路北,騾馬市大街西口,與丞相胡同相對,與回民聚居的牛街相鄰。1999年,原國內貿易部授予鶴年堂“中華老字號”稱號。 鶴年堂中醫藥養生文化 鶴年堂以“壽人壽世為懷”的建店宗旨、“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科學精神、“鶴年堂前無貴賤”的服務意識,在數百年繼承和弘揚傳統醫藥精髓的過程中,形成了以“調元氣,養太和”為核心的鶴年堂中醫藥養生文化,包括:“和者鶴壽”的天年觀、“陰陽之律,性命之本”的認知觀,“終身養生不輟,整體平衡不偏”的整體觀,“生命無養,逆之于體”、順應四時、頤養“七情”的“天道鶴年”觀,“生命無調,體自弱衰”的“人道鶴年”觀,以及“未病常調,將病預調,已病醫調”的“以調求和”之法、“節、律、神、和”四字訣的“以神求和”之法及“以動求和”之法等等。在其獨特養生思想指導下,鶴年堂的中藥飲片炮制技術享譽京城,《北京市志稿中》中描述:“本市藥業,鶴年堂以精制飲片著名,其炮制皆遵古法”;《北京衛生大事記》記載:“早年間北京就曾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要吃丸散膏丹請到同仁堂,要吃湯劑飲片請到鶴年堂’”。鶴年堂非常重視施“上品藥”于“未病”者,“養命以應天”,無毒久服不傷人,不老以延年;施“中品藥”于將病者,“養性以應人”,適癥修補虛損;對已病者,慎施多毒的“下品藥”,“主病以應地”,病愈既以上、中藥調之。因此,鶴年堂除了和其它藥鋪一樣有“主病以應地”的丸散膏丹外,上、中藥品種非常豐富,乾隆二十三年發行的《西鶴年堂丸散目錄》中記載516種,民國時期發行的《西鶴年堂參茸醪醴丸散膏丹價目表》中記有694種,傳承配本上記載的品種更多。如曾是宮中貢酒的佛手、玫瑰、金橘、茵陳養生“四寶酒”、“甘露飲”、“午時茶”等等,近年根據老配本挖掘整理的36種養生藥酒、26種養生茶、22種甘露飲、108種藥膳、138種藥粥、82種藥湯等系列養生制品,去除了“良藥苦口”的弊端,成為最具鶴年堂特色、具有廣闊產業前景的中醫藥養生寶庫。 2008年,“鶴年堂中醫藥養生文化”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可謂“五千年大中華文化燦爛源遠流長,六百載鶴年堂養生妙方潤澤蒼生。” 今日鶴年堂 今日的鶴年堂,已經發展成為擁有鶴年堂醫藥有限公司、鶴年堂中醫藥研究院、鶴年堂傳統門診、鶴年堂直營連鎖藥店、養生產品生產基地——吉林鶴年堂參茸制品有限公司、天津鶴年堂飲料有限公司、鶴年堂養生項目連鎖管理機構等企業群,走上了以中醫藥產業為龍頭,以開發養生保健項目和產品為主的綜合性養生產業集團的發展之路。
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國之瑰寶——龜齡集 龜齡集是中華中醫藥寶庫中的珍品,是源遠流長的道家養生文化與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之智慧結晶。 ◆ 傳世500年,是現存惟一的中藥復方升煉劑,即道家煉丹術。 ◆ 嘉靖賜名、雍正寵幸、乾隆稱其“不可一日不用”——穿越明清,御傳十八帝,綿綿400年 ◆ 建國后(1952年),即被列為“國家保密品種”,是中藥四大保密品種之一。2004年,被國家科技部、國家保密局再次列為“國家保密品種”。 ◆ 2006年,國家商務部首批確定為“中華老字號”企業。 ◆ 2008年,龜齡集傳統制作工藝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宮廷珍品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兩岸的中醫藥專家在對臺北和北京的故宮博物院關于皇帝醫案的發掘研究中赫然發現,一種名叫“龜齡集”的藥和酒與明清皇帝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類似這樣的記載隨處可見: “雍正八年六月初五日,張爾泰奉旨:你們藥房及乾清宮、懋勤殿、雍和宮或有龜齡集藥,或有龜齡集方查來聯覽。欽此。 初六日取來龜齡集酒只有十斛,還用得,余者用不得。 又奉旨:蒸龜齡集酒的醫生等在杏花村井邊蒸好。欽此。” “雍正十一年七月初八日,總管李英傳旨:著藥房修合龜齡集,有用之處照常用,少了隨即修合,欽此。” “乾隆元年二月二十八日,賞內務府總管常明龜齡集。” “乾隆十年六月初四日,賞乾清宮總管王太平龜齡集。” 據后來出版的《清宮醫案研究》統計,從明嘉靖皇帝到清宣統皇帝悠悠四百年中共有18位皇帝將龜齡集奉為“秘享之寶、養生圣品”,并從中深受其益。 處方獨到 處方中以人參、鹿茸為君藥。其中人參以其大補元氣之功效,早就在民間被譽為“仙草”,鹿茸則是以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等神奇功效久聞于世,二者同伍,突出了補氣固腎、益精壯陽、強身健腦之功效。 方中以海馬、肉蓯蓉、熟地黃、雀腦等為臣藥,不僅每味藥都以名貴著稱,還分別對君藥起到或輔助、加強或協調陰陽,或反佐君藥避免溫燥太過之弊,已達到從陰求陽之妙用。 方中以淫羊藿、補骨脂、菟絲子、牛膝、杜仲、等為佐藥,分別從溫腎助陽、固腎益精血、補肝腎、強筋骨、化濕開胃、溫脾止瀉以及泄利、通絡等方面輔佐君藥。尤其是穿山甲和石燕的應用,實屬方劑配伍中將動靜結合用得極為精巧的典范。 此外以甘草、大青鹽為使藥,起到協調諸藥、引藥入腎經的功效。 功效神奇 龜齡集是老年病常用的中成藥,它主要是通過滋補肝腎補精益血,補腎精是達到滋補強壯延緩衰老的作用。 龜齡集第二方面的作用它有興奮機能的作用,即中醫上所說的補腎、填精、壯陽、起萎,達到改善性功能的作用。 龜齡集第三方面的作用,中醫說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那么髓海不足,人就容易健忘,甚至嚴重的發展到癡呆,龜齡集的人參大補元氣,能夠安神增智,鹿茸能夠補腎陽,益精血,能夠填充髓海,雀腦是麻雀的腦子,它有大量的腦磷脂,健腦提神。另外,它還有枸杞子、熟地黃,這些補精血的藥物,都有增強記憶的功能。 龜齡集第四方面的作用,它有補腎強骨的作用,人們常說人過半百腎氣已衰,那么由于腎經的不足,肝血的虧虛,筋骨的失養,就造成了人體腰彎、背駝、骨脆、易折,即人們常說的骨質疏松癥。 龜齡集第五方面的作用是對胃腸有調節功能,通過補腎健脾而達到改善消化功能有止瀉的作用,對于老年慢性腹瀉吸收不好造成的營養吸收障礙有很好的作用。
同心協力、濟世為民——貴州同濟堂 貴州同濟堂是貴州中藥行業中聞名遐邇的老字號,始創于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由唐炯(字鄂生,曾任清朝礦務大臣,云貴總督)和于德楷(字仲芳,曾任清朝知縣)二人合資開辦。據今已有逾百年的悠久歷史。
百年同濟堂經營之道: 真不二價 在同濟堂店堂內有金字大書“一言堂”三字,下面還配上“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掛牌,既是對顧客的保證:藥材好,價錢公道,不得二價。 便民之舉 顧客上門,有問必答,按顧客的要求辦,不論整劑或零藥都賣。店內還備有一大壺茶,擺上幾張大長凳作顧客休息等候取藥之用。為了方便遠道而來的顧客,同濟堂添制了若干成品藥,如丸、散、膏、丹,攜帶存儲兩便。 不省工減物 買藥時先由掌柜的先生算價,收款時在藥單(處方)上蓋上店章,并注明多少味藥,交揀藥人揀藥。藥柜上和壇罐上均貼有藥名,以防揀錯。藥揀好后,用木盤裝著交在柜上核對清楚,然后分別各包發出。同濟堂在包紙上印有藥名、性味、規經、功經、功能和用途,還注明藥性的相反相惡的配方禁忌,使病家得以參考,能照原處方自行核對,避免差錯。 加工明細 對藥物進行加工,烘炕認真、得法,如熟地必須九蒸九曬,入壇必按定量一斤熟地用一斤紹酒配制,密封裝好,成熟后自封;魚膠、虎骨是同濟堂特別的名藥,加工時極為細致,用油作燃料,需要三至七天,火勢要均勻,熬出的魚膠和制成的虎骨,質量高,療效好。同濟堂“遵古炮制”的藥物療效較高,聲譽驟增。 貯藏講究 同濟堂藥庫有負責人,有值班人,進貨發貨時按藥品分別設立賬冊,登記藥名、數量、產地等等,管理藥物存銷。貯藏保管時,按藥物性質,如芳香藥密封,哪些藥該壇裝、該罐裝、該包裝,都有一一規定,該罐裝壇裝的,都先在壇、缸內存放一定時間的石灰以吸收壇罐內水分,然后再放入藥物,定期進行檢查翻曬工作,到入霉時期,還要加意保管。 今日同濟堂 秉承“同心協力,濟世為民”的文化精神,始終堅持傳統中藥特色,弘揚中醫藥文化。經過百余年的努力、拼搏,現今的“同濟堂”已經發展成為一家集科研、生產、銷售、種植為一體的高科技重點龍頭企業,擁有兩個GMP生產廠和一個省級技術中心,在職員工數千人。主導產品“仙靈骨葆膠囊”填補了中成藥治療骨質疏松的空白,榮獲中國骨傷科協會“特別貢獻獎”、“貴州省優秀產品一等獎”等多項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