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南海島中》的翻譯 原文是:吾始至南海,環視天水無際,凄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島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蟻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濟。少焉水涸,蟻即徑去。見其類,出涕曰:“幾不復與子相見。”豈知俯仰之間,有方軌八達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譯文:我剛開始到海南島時,環顧四面大海無邊無際,凄然為此悲傷,說:“什么時候才能夠離開這個島呢?”一會又停下來想想,天地都在積水中,九州也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四海中(這幾句應該很白話了,我也翻不出來,見戰國時期哲學家鄒衍的學說和《莊子》),難道有生下來不在島上的嗎?把一盆水倒在地上,小草葉被水浮起,一只螞蟻趴在草葉上,茫茫然不知道會漂到哪里去。一會兒水干了,螞蟻于是徑直下葉走了,見到同類,哭著說:“我差點再也見不到你了,哪知道一小會后就出現了四通八達的大道呢?”想到這個可以笑一笑 背景:俗話說"禍不單行"也有些道理,以蘇東坡而論,因為他一直在政敵們的迫害之中,所以不會被迫害一次就完了的,故可言"禍不單行"了。蘇東坡未想到才在新居度過兩個月的愜意日子,朝廷又將他貶居海南島,還命他立即動身。這次的打擊很突然,卻是他描寫春風令人小憩的抒情詩惹的禍。這首詩后來傳到了章淳耳中,他當然不肯罷休,說蘇東坡貶居惠州還有如此好心情,那就叫他到更遠的海南島過日子。并頒發新令規定,罪臣的親屬不準在附近為官,這事對蘇東坡精神上打擊最大,因兒子蘇邁在嶺南地區任小官,現在也不允許了,可見小人之心多狠毒! 六十歲的蘇東坡在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四月底只好離開新居,小兒蘇過將妻兒留在惠州,決定陪父親到海南島。去海南島要經過廣州,再經廣西梧州到雷州半島渡海,徒步行程達近千里。蘇邁送父親到廣州后才告別,蘇東坡同小兒子便步行去梧州。到梧州蘇東坡聽到弟弟蘇轍剛去雷州半島的消息,心里既憂又喜,因為被貶居到邊遠的嶺南地區的只有他兩兄弟,知又是奸人章淳的惡招。事實真是如此,章淳覺得這樣整治兩兄弟還很有趣,就是要讓蘇家兄弟隔海相望又不能相見。
蘇東坡追到藤州見到了弟弟,兩兄弟見面后的親熱勁就不多說了,只敘述下二人的一件小趣事。兄弟倆到一家小店午餐,可這貧瘠之地的飲食很差,只有素菜和粗餅。經濟條件一直比哥哥好的蘇轍見到這樣差的粗糧餅,試吞了多次都難以咽下,可蘇東坡幾大口就吃光了,還風趣地對弟弟說:"你是要慢慢細嚼這么好的美味嗎?"事后,蘇東坡開導弟弟要隨鄉入俗,條件差些算不了啥,習慣就好了,決不能讓奸人低估我們的生存能力。蘇轍是被貶居雷州,但蘇東坡知道一到雷州就得很快過海,所以兄弟二人有意拖延時間,又當成旅游觀光了。
兄弟倆未想到雷州太守很崇拜他們,一到雷州就很熱情接待,安排好兄弟倆的住處后,又派人送上酒菜。不過這位太守因關照罪臣,這一消息數月后傳到章淳等耳里,第二年就被免職了。多年后,人們為懷念蘇東坡兄弟,便又將蘇轍在雷州的住所改建為蘇家兄弟的祠堂。雖然在雷州有熱情的太守,但蘇東坡不得不過海,當晚兄弟倆和兒子們在船上交談了近一個晚上。離別時很悲傷,蘇東坡感到可能這輩子再也見不到弟弟和家人了,這是他一生來最悲觀的一次。臨別時,他將寫給王古的信交給蘇轍,要他今后想辦法帶交王古。這封信是蘇東坡思想最悲觀的寫照,現轉摘一段如下,供讀者品評:"某垂老投荒,無復生還之望。昨與長子邁訣,己處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便作墓。仍留手疏與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東坡之家風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