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年)【注音】 ōu yáng xiū ,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漢族,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于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和詩人。與唐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學(xué)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lǐng)導(dǎo)者。又喜獎掖后進(jìn),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chuàng)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 歐陽修 (1007~1072年)【注音】 ōu yáng xiū ,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謚號 文忠 ,世稱歐陽文忠公, 吉安永豐 (今屬 江西 )人[自稱廬陵人],漢族,因吉州原屬 廬陵郡 ,出生于綿州(今 四川 綿陽 ) 北宋 時期 政治家 、 文學(xué)家 、 史學(xué)家 和 詩人 。與唐 韓愈 , 柳宗元 ,宋王安石, 蘇洵 , 蘇軾 , 蘇轍 ,曾鞏合稱“ 唐宋八大家 ”。仁宗時,累擢知制誥、 翰林學(xué)士 ;英宗,官至樞密副使、 參知政事 ;神宗朝,遷 兵部尚書 ,以 太子少師 致仕。卒謚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學(xué)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 范仲 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 的領(lǐng)導(dǎo)者。又喜獎掖后進(jìn), 蘇軾 父子 及 曾鞏 、 王安石 皆出其門下。創(chuàng)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dá),抒情委婉,;詩風(fēng)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 南唐 余風(fēng)。曾與 宋祁 合修《 新唐書 》,并獨撰《 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 金石文字 ,編為《 集古錄 》。有《 歐陽文忠公文集 》。詩歌《踏莎行》。并著作著名的《 醉翁亭記 》。歐陽修死后葬于 開封 新鄭 (今 河南新鄭 ),新鄭市 辛店鎮(zhèn) 歐陽寺村 現(xiàn)有 歐陽修陵園 ,是國家級文物保護(hù)單位。另今綿陽 南郊 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本文選其《 朋黨論 》、《 五代史伶官傳序 》、《醉翁亭記》、《 秋聲賦 》、《 祭石曼卿文 》、《 賣油翁 》六篇;選其詞《 采桑子 ( 群芳過后西湖好 )》、《 訴衷情 ( 清晨簾幕卷秋霜 )》、《 踏莎行 ( 候館殘梅 )、《 生杳子(去年元月時) 》、《 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 )》、《 蝶戀花(家庭院深深幾許 )》六首;先其詩《 戲答元珍 》和《 畫眉鳥 》二首。 太祖時,郭進(jìn)①為 西山 巡檢②,有告其陰通 河?xùn)| 劉繼元 ③,將有 異志 者④,太祖大怒,以其誣害忠臣⑤,命縛其人予進(jìn),使自處置。進(jìn)得而不殺,謂曰:“爾能為我取繼元一城一寨,不止贖爾死,當(dāng)請當(dāng)爾一官。”歲馀⑥,其人誘其一城來降。進(jìn)具其事⑦,送之於朝,請賞以官。太祖曰:“爾誣害我忠良,此才可贖死爾,賞不可得也 ! ”命以其人還進(jìn),進(jìn)復(fù)請曰:“使臣失信,則不能用人矣。”太祖於是賞以一官。君臣之間蓋如此。 ①郭進(jìn): 深州 博野 (今 河北 博野)人。年輕時家境貧寒,有臂力,喜歡結(jié)交豪杰。宋太祖建隆初,充任 山西 巡檢。后多次隨太祖征戰(zhàn),很得信任。 齊桓公 初登 中原 盟主時因 宋國 不辭而別決定伐宋。途中遇到 管仲 推薦的寧戚,在重用之前一大臣建議先打聽了解一下,齊桓公說既然 仲父 推薦就不要打聽了,省得知道一些小毛病影響對此人的重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后來 寧戚 果然在勸說 宋國 與 齊國 訂立盟約方面做出了貢獻(xiàn)。 通過這段描述,人物間的關(guān)系和人物的性格就全展開了:一是寫出了 宋太祖 和 郭進(jìn) 之間的相互信任,如果沒有這種信任,郭進(jìn)很難說服太祖;二是反映了郭進(jìn)對人的以德報怨,如果沒有這點寬容之心,郭進(jìn)絕不可能不用一兵一卒就得一城;三是寫出了郭進(jìn)的守信和執(zhí)著,沒有這種言而有信的執(zhí)著,郭進(jìn)也不可能名垂青史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