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玲 繼今年8月全國20所頂尖高中宣告組團成立C20慕課聯盟(高中)之后,近日,又有來自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14個省市自治區的20所初中和20所小學加盟,華東師大慕課中心也正式亮相。短短一個多月里密集出拳,教育研究者已預感到慕課將給傳統教學模式帶來巨大沖擊。 據介紹,C20慕課聯盟高中、初中、小學各學段的集結工作已初步完成,加盟學校大多為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力、信息技術基礎較好的學校。聯盟希望通過幾年努力,推出涉及中小學數學、物理、化學、歷史、英語等主要學科的系統完整的微視頻。聯盟組織者認為,慕課并不只是優質課程資源的網絡共享,而更深層次的意義是助推傳統課堂教學的轉型。 微視頻制作難在轉變觀念 “翻轉課堂模式在2000年左右已經形成,但之后并沒有迅速傳播開來,一個主要障礙是學生課下可以利用的視頻資源不夠豐富。而慕課網絡開放課程和可汗學院微視頻的興起和走紅,給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帶來豁然開朗的感覺。”華東師大慕課中心主任陳玉琨教授介紹說,“C20慕課聯盟眼下緊鑼密鼓要做的事是厘清知識圖譜,制作高質量的微視頻,為翻轉課堂的實施提供必要的優質教學資源。” 對于微視頻制作,陳玉琨認為,這并不是教師按傳統教學經驗、根據教材要求逐個講解知識點,而是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科自身邏輯構成知識圖譜,厘清知識點之間的關系,確定、分解教學目標,利用數字技術對知識點進行最優呈現。“除此之外,老師還要研究如何形象生動地表達以吸引學生的視線,如何設計科學的進階練習以確保教學的有效,如何利用網絡的特性實現教學互動……這些,都是當前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關注的問題。” 華東師大慕課中心初中小學聯盟秘書長吳志宏教授近一年多來對國外慕課進行了專門研究,他發現微視頻制作與傳統教學有很大不同:“微視頻以知識點為基礎進行編制,時間通常控制在10分鐘左右,視頻中不出現老師形象,更突出學生的學。因此,老師在制作視頻的過程中,除了考慮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把知識點講清楚,還要考慮怎么把課講得生動,教學語言要有親和力和幽默感,而不是一本正經的‘老師腔’。” “制作微視頻,現在技術層面沒有問題,關鍵還是理念的轉變。這個轉變很難,必定有一個過程。”吳志宏舉例說,有的老師按照傳統教學方式,把整張PPT放進視頻,這并不妥當,因為節奏太快,沒有給學生留出思考時間。此外,微視頻在版面設計、聲音處理等呈現細節上都要花心思、動腦筋,才能吸引學生。 教師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不少人認為,有了微視頻,課堂翻轉了,老師在課堂上的作用被削弱了,吳志宏對此并不認同,“恰恰相反,翻轉課堂是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逼著老師改變‘以我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要花更多時間去研究探究式、個性化的學習。” 吳志宏解釋說,由于學生課前通過微視頻先學,課堂教學必然隨之發生改變,如果老師仍然照本宣科就顯得沒有必要了。“課堂更多的是用于鞏固提高、作業練習和系統梳理。因為微視頻是以知識點為單位進行制作的,對學生而言,是一種碎片化的學習,老師的作用是要把這些‘碎片’系統化,讓學生既見到樹木也見到森林,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 利用微視頻“先學后教”,也使得翻轉后的課堂可以有更多時間用于學生的探究學習和思維拓展,而這正是傳統接受式教學的軟肋所在。在吳志宏看來,教學重心發生轉移無疑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要在課堂中敏感地意識到多數學生存在的困惑,并及時形成解決方案。而在充足的課堂時間內,學生會提出各種問題或假設,有些老師可能從來沒遇到過,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翻轉課堂已經成為現實 事實上,在一些中小學校的教學實踐中,“翻轉課堂”已經從理論變為現實。 作為首批“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深圳南山實驗學校去年提出“未來教育”的辦學理念,老師們通過微視頻制作探索“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這一理念與“翻轉課堂”不謀而合。 上學期,該校展示了一堂初三數學“翻轉課”,引起教育界同行的關注。這堂課講授的知識點是“圓的切割”,學生前一天通過老師制作的10分鐘微視頻進行新課學習,不懂的地方軟件會及時反饋給老師,老師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梳理;在課堂上,共性問題全班共同解決,個性問題個別交流;課上的大部分時間進行作業訓練,采取由淺到深的進階練習,做到基礎知識人人過關,學有余力的學生也有機會得到拓展;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在三秒內就可反饋給老師,有問題當場就可解決。 “翻轉課堂實現了大班額條件下一對一的個別化教學,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的不同程度開展學習,同時也有效克服了當下課堂教學的最大弊端——老師講得太多。”校長程顯棟對新的教學模式表示樂觀。 不過,對于中小學校的改革熱情,吳志宏也提醒道:“翻轉課堂不是要把傳統徹底拋棄,也不是全盤照搬外國模式,而是要考慮怎樣與傳統更好地結合。不同學科可以有不同模式,不同學校可以有不同探索。基礎好的學校,課堂可以側重拓展、探究、創新;基礎較弱的學校則應側重鞏固提高,系統梳理。” |
|
來自: 夢想教育 > 《322翻轉課堂與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