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悉尼歌劇院 在澳大利亞港灣,有一座構思獨特,設計超群的建筑物,從遠處望去,它宛如從蔚藍海面上緩緩飄來的一簇白帆;而在近處看,它又像被海浪涌上岸的一只只貝殼,斜豎在海邊,白色的帆狀屋頂由10塊大“海貝”組成,最高的那一塊高達67米。它就是世界著名的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是世界公認的本世紀最美麗的建筑物之一,是當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稀世之作”。它每年都吸引著200萬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來觀光游覽。凡是到澳大利亞旅游觀光的人很少有不去悉尼的,而到了悉尼的游客沒有不去悉尼歌劇院的,悉尼因此而成為旅游業十分興旺發達的城市。 悉尼歌劇院于1973年10月20日建成,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揭幕剪彩。它雖然只有20多年的歷史,但它的知名度卻遠在許多著名的歐洲歌劇院之上,它與港灣大橋一起成為澳大利亞最早和最大城市的象征。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悉尼歌劇院的建造過程充滿了曲折坎坷,這個夢幻般的建筑物的設計藍圖當初差一點被埋沒在廢紙簍里。1957年,由4人組成的評委會討論審議歌劇院的各種設計方案。其中一位名叫伊爾羅·薩里南的評委注意到了已經被扔進廢紙簍里的設計圖。這位老資格的芬蘭裔美國建筑師獨具慧眼,發現丹麥設計師耶爾恩·烏特松的構思別具一格,富有詩意,頗具吸引力。薩里南據理力爭,終于說服了另外3個評委,使他們改變了主意,最后烏特松設計的圖案擊敗了其他231個競爭對手而被選中,并贏得了5000英鎊獎金。 歌劇院的獨特設計,表現了巨大的反傳統的勇氣,自然也對傳統的建筑施工提出了挑戰。工程的預算十分驚人,當建筑費用不斷追加時,悉尼市民們懷疑這座用于藝術表演的宮殿是否能夠最后完工。歌劇院落成時共投資1.02億美元。工程技術人員光計算怎樣建造10個大“海貝”,以確保其不會崩塌就用了整整5年時間。工期的耽誤和成本的昂貴,導致了新南威爾士洲一屆政府的下臺。在野的自由黨攻擊執政的工黨把相當一部分財力用于悉尼歌劇院的建筑,而忽略了在醫院和其它福利事業方面的投資,置人們的生死于不顧。新一屆政府繼任后,對修建歌劇院的態度沒有前任堅決。于是建設者和政府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后迫使烏特松與悉尼揮淚告別。當時,歌劇院工程連1/4都沒有完成。從那時起,烏特松,這個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再也沒有回來過,即使在他設計的“杰作”從藍圖變成實物,乃至后來5周年、10周年、20周年隆重慶典時,他也不曾回來看上一眼。自1973年見成以來,悉尼歌劇院上演過無數經典歌劇,如瓦格納的《眾神的黃昏》,理察。施特勞斯的《隨想曲》,莫扎特的《唐?璜》,威爾第的《茶花女》和《西蒙?波卡涅拉》,普契尼《托斯卡》等。 2.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談起奧地利,無人不知其音樂和歌劇。奧地利歷史上產生了眾多名揚世界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還有出生德國但長期在奧地利生活的貝多芬等。這些音樂大師在兩個多世紀中,為奧地利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奧地利薩爾斯堡音樂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古典音樂節之一。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可謂世界上聽眾最多的音樂會。建于1869年的皇家歌劇院(現名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劇院之一,而維也納愛樂樂團則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在這里留下了《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后宮誘逃》、《魔笛》等著名歌劇。 3.斯卡拉歌劇院 斯卡拉歌劇院的名字對愛樂者來說是具有無可比擬的魅力。在歌劇院落成的前150年中,有350部歌劇的首演都是在那里舉行的,可以說歌劇院的每一次節日盛演開幕歌劇都被公認為意大利歌劇界的重大事件。法國小說家斯湯達在看過演出后宣稱斯卡拉歌劇院將會成為”意大利最偉大的歌劇院。 斯湯達在1817年的記述首次預言了米蘭的斯卡拉歌劇院將成為歌唱家和愛樂者的圣地。米蘭作為倫巴底的首府,其歌劇藝術可追溯到1717年,當時,奧地利統占者建造了雷吉杜卡爾歌劇院,正是在這個歌劇院,莫扎特和格魯克初次贏得了他們的國際聲譽。1776年的一次狂歡節里,雷吉杜卡爾歌劇院在一夜間化為灰燼。隨后,在瑪利亞·特蕾莎的督促下,當權者決定要同時建造兩個歌劇院,一座以卡諾彼阿諾命名,專供宮廷使用,另一座則對中上流社會的人士開放,這座歌劇院規模更大,選在斯卡拉圣瑪利亞教堂的原址修建,由此,命名為斯卡拉歌劇院。 這兩座歌劇院都是由同一位建筑師朱色佩·皮爾馬利尼設計。在斯卡拉歌劇院的設計方面,皮爾馬利尼只是在一個宏大的基礎上,再次演繹了他慣用的新古典主義設計,這一設計最終成為了一種模式,一個反復出現的標志,知道18世紀末,從里斯本到倫敦這種設計被到處模仿。歌劇院的正面看上去和旁邊的宮殿風格迥異,更為特別的是,人們根本看不出這樣的建筑內部擁有華麗的音樂廳和容納3000多人的席位。 1946年,斯卡拉歌劇院在阿爾圖多·托斯卡尼尼的執棒下重新開張,上演劇目。十年后,“小斯卡拉”歌劇院可以說是為托斯卡尼尼而修建的,建筑師皮埃羅·坡塔魯彼在斯卡拉歌劇院的左翼建起了一個設有600個席位的小型歌劇院。從此之后,斯卡拉歌劇院的每一次節日盛演的開幕表演都被公認為意大利歌劇界的重大事件。 4.羅馬阿波羅劇院 這里是希臘所有最漂亮的考古地點之一,因此不應該錯過。這里有第三世紀劇院,Aeschylus、Sophocles和Euripides的悲劇曾在這里上演。直至公元前4世紀。從1955年至今,每年的7月初至8月末的Epidavros節上戲劇又在這里延續。這所劇院在聽覺上或許是整個希臘最完美的。事實上我們的歷史老師會向我們演示我們哪怕在最高的座位上豆科一聽到墜落一根針的聲音。最后我感覺我們的確是聽到了。阿波羅的兒子sclepius神在這里接受洗禮而Epidavros也被認為是他的誕生地。宙斯一記突然的閃電帶來了死亡,他被阿波羅變成了serpentaria星座。Asclepius的象征是一條盤繞在桿子上的蛇,這對所有學習醫學或成為一聲的人來說都很熟悉。曾經在Asclepius庇護所內有一座醫院,在Asclepia古代運動員在節日里比賽的露天體育場和詩人吟唱的劇院的廢墟仍然存在。 5.布拉格國家劇院 布拉格國家劇院歌劇團 亞納切克—《耶奴法》 德伏扎克—《水仙子》 指揮:伊里?貝格拉維、揚?查盧佩奇. 布拉格國家劇院樂團及合唱團指揮: 博胡繆爾?庫林斯基. 室內歌劇—《阿》 6.紐約大都會歌劇院 大都會歌劇院,是紐約一個具有領導地位的世界級的歌劇院。大都會歌劇院的前身,是19世紀后半葉位于百老匯第39號大街與第40號大街之間的一座劇院。該劇院雖擁有3625個座位,說來有趣,像這樣龐大的歌劇院,卻沒有可供那些有錢商人觀看歌劇時使用的固定包箱座位。西洋人熱愛歌劇,猶如中國人迷戀京戲。在大都會歌劇院成立之前,紐約只有樂府歌劇院一家,以供富人消遣,但包廂有限。有一天,一位范先生見他夫人分配不到包廂,便和羅斯福、易賽蘭、葛雷特、亞斯多、毛根等同好合作,籌集了近800萬美元美金,決定建造一座更好的劇院,這就是大都會歌劇院。 大都會歌劇院于1883年10月22日落成。大都會歌劇院的首任總經理是亨利·阿貝,由于他在經營該劇院的第一季度演出中遭受了嚴重虧損,因此被劇院的董事會免職。阿貝被免職后,由德國指揮家、小提家萊奧波德·達姆羅施擔任大都會歌劇院的藝術總監。他上任后不久便去世。1884年至1891年,萊奧波德-達姆羅施的兒子瓦爾特·達姆羅施接任了劇院的藝術總監。在此期間大都會歌劇院演出的是清一色的德國歌劇,德國作曲家瓦格納晚期的歌劇作品都首演于該劇院。例如《尼貝龍根的指環》、(除去1877年音樂協會上演過的)《女武神》、《崔斯坦與伊索德》和《紐倫堡的名歌手》等。 1892—1898年,亨利·阿貝重新執掌大都會歌劇院的大權。1892年由于劇院不慎失火,因此這年秋、冬二季停止演出。重建工程于1893年完成,這年11月27日再度開幕時,復演《浮士德》以示慶祝。,1896年阿貝去世后,迫使公司改組而由格勞繼任經理自1898年11月29日,《唐豪塞》一劇演出,該公司開始步入新的世紀。在格勞的領導之下,第五季歌劇節演出極為成功,因而被譽為“歌劇的黃金時代”。當時,大都會歌劇院擁有世界樂壇上的名歌唱家如:康巴納里、殷姆士、葛志基)、賀謀、麗麗雷曼、毛瑞爾、諾爾迪卡、普朗松、德雷斯克、薩利亞克、森布里赫、舒曼海因、泰爾尼納等,皆是當時的人選。格勞因有如許人才助陣,使他無論在藝術上或財政上,都大大地獲得成功。 1903-1908年,康瑞德接任。其間,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卡魯索,作曲家馬勒和奧地利指揮家、作曲家莫特爾·費利克斯等知名人士均參加了劇院的演出。1908年起,加蒂·卡沙扎接替了康瑞德的職務直到1935年。加蒂·卡沙扎任職期間為大都會歌劇院做出的最大功績是邀請了托斯卡尼尼任劇院的首席指揮,加蒂·卡沙扎的理財本領和托斯卡尼尼享譽世界的指揮天才建立起了大都會令人眼花繚亂的歌劇王國。他們立下了用原文演唱歌劇作品的規矩,確立了每年24周的演出季,幾乎演遍了世界所有的優秀歌劇。如柴科夫斯基的《黑桃皇后》、穆索爾斯基的《鮑利斯·戈杜諾夫》、理查·施特勞斯的《玫瑰騎士》、蒙太梅奇的《三王之愛》等。到1935年加蒂·卡沙扎辭職前,一共演出177部作品,上演次數多達5000次以上。 1935—1950年,是加拿大人愛德華·約翰遜為大都會歌劇院的總經理,他鼓勵培養美國的藝術家。力邀比徹姆、瓦爾特、布什、斯特爾等指揮家和著名歌唱家參與劇院的演出,一時陣容強盛。愛德華·約翰遜退休后,魯道夫·賓格接任了劇院總經理的職務直到1972年。他使大都會歌劇院的舞臺技術現代化,并增加了國際性的演員陣容。1955年黑人頭一次在大都會歌劇院登臺,是飾演巫莉卡角色的瑪麗安·安德遜。在此登臺過的名歌唱家還有卡拉絲、提芭第、狄·史蒂法諾、德·莫納哥、畢約林、謝比和美國人蕾芝妮克、梅利爾等。此外還演出了大量的現代歌劇作品,如貝爾格的《沃采克》、巴伯的《瓦內莎》等。 1966年春天,大都會歌劇院遷入了新址,這是一座十層樓的漂亮的現代化大廈,位處紐約的林肯中心,建筑師是興建聯合國大廈的華萊士·夏里遜。新院建筑為時4年,建筑費用達4750萬元美金。它一切設備全是最新最好的舞臺的寬度100英尺,深度80英尺,樂隊的座席可容110名樂師,觀眾席有3788個座位。布景場和化裝室的面積,比舊劇院大了10倍。該年4月11日,先由學生試演,無論燈光、音響等各方面,都比舊的劇院理想,大家頗為滿意。試演 5天后,即1966年4月16日晚上,他們在舊的劇院隆重地舉行了一場“惜別晚會”,全體演職員在斯托科夫斯基的指揮下,合唱了《憶舊游》一曲。這時,大家噙著興奮和傷感交織的眼淚,緬懷近百年漫長過去的艱辛成就。他們驕傲地說:這是舊階段的結束,也孕育著新的都會歌劇院的開始。截止到此舊的大都會歌劇院共上演過217部歌劇。其中《西部姑娘》等二十五部屬于世界性首演。 1966年9月16日,大都會歌劇院新址開幕,這天,美國作曲家巴伯專為該劇院新址開幕而寫的歌劇《安東尼與克婁巴特拉》首次公演。隨后演出的戲碼是莎士比亞洲名著改編的《埃及艷后》,美國人譜曲,女高音利昂汀·普賴絲,深獲觀眾和輿論贊賞。不但她謝幕達14次之多,美國總統約翰遜夫人還到后臺向她祝賀。 1972年,根特烈被指定為繼任者,但在上任前因車禍去世,于是改由庫貝利克就任音樂監督,1975年后由黎汶接任。當時在大約四十周內,做了250次以上的演出。 大都會歌劇院是世界的著名歌劇院,近50年來,大都會歌劇院每周六下午的演出,都被轉播到美國各處及鄰近國家,它把歌劇帶到千百萬人面前。如今,電視、碟影片VSH錄影帶等,可以連同畫面一起把音樂帶給更廣泛的觀眾,并利用活動字幕,使歌劇劇情更易了解與普及。除此以外,大都會歌劇院常改編舊歌劇成現代作品,逐漸啟用新導演及新曲目,在不斷蛻變中的大都會歌劇院,正邁向新的黃金時代。 7.蒙特卡羅歌劇院 對歌舞文化感興趣的游客也可以在摩納哥盡情享受:世界著名的蒙特卡羅歌劇院每年1月至4月都會安排上演高質量的演出;蒙特卡羅交響樂團則每年夏季在王宮大殿內舉辦音樂會;1985年創建的芭蕾舞團也會給游客奉獻一場精彩的演出。1911年,SERGE DIAGHILEV芭蕾舞團首次在蒙特卡羅市上演該團編舞MLDUL FOKINE的俄羅斯芭蕾,場面極為華麗。同年,該團開始在當時執掌政權的摩納哥公主的資助下長期駐留于公國內,并在蒙特卡洛劇院開始了一系列定期演出。至此之后,公國不僅成了摩納哥芭蕾舞團棲息和安身之所,也是舞團開發創作芭蕾和劇院歷史上不配篇章的研究重地。1911年4月19日,極富傳奇色彩的LE SPECTRE D E LA ROSE由深受喜愛演員Tamara Karsavina和Vaslav Nijinsli領銜在摩納哥首演,開始了這部名作世界范圍內的巡回演出。同年內,Fokine創了NARCISSE;1913年,Nijinsk i呈現了他的首部芭蕾《牧神午后》。 這個冒險開拓但又備受嘉獎的舞團的黃金時期以1914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靠終。Diaghilev先后流亡瑞士和美國,但他仍千方百計重組自己的芭蕾舞團。1920年,Serge Diaghilev芭蕾舞團重返蒙特卡羅,并繼續在倡導前衛藝術的前沿陣地進行創作。編舞Leonide Massine, Bronislava Nij inska和年輕的George Balabchine的作品由于 Larionov, Picasso, Juan Gris, Anfre Derain, Matre Laurencin, George Braque, Utr illo, Matisse, Bauchant在舞臺裝飾和服裝上的影響及作曲家George Auric, Fr andis Poulend, Darius Milhaud, Erik Satie和Henri Sauguet 的加盟錦上添花。1926年,Diaghilev將舞團更名為蒙特卡羅芭蕾舞團使舞團與蒙特卡洛這座城市結下了更為親密的關系。 1929年,Diaghilev逝世,Rene Blum和Colonel De Basil繼承Diagh ilev的遺志,同Nijinska,Massine,Boris Romanoff一起成為舞團的支柱,Georg e Balabchine成為舞團的編舞。同期工作的藝術家還有Andre Derain,Raoul Dufy,J oan Miro,Chrisian Berar,Jean Lurcat, Natalia Gontcharov a和Andre Masson。當時,Serge Prokofiew同時為MANUEL DE FALLA,MAU RICE RAVEL以及JEAN FRANCAIX和其他芭蕾舞團編曲。1936年,Rene Blum成為舞團唯一的首腦人物,他招回離開舞團二十年的曾任舞團首任編舞的Mikg ail Fkoine同剛剛晉升為藝術總監的Boris Romanoff,Nicolas Zwereff,Leo nide Massine一起主持舞團的工作。為了演出,Massine召集Florent Schmitt,Fra ncis Poulenc以及頗有爭議的作曲家Dimitri Chostakovitch和Paul Hindem ith于舞團旗下。此后,舞團在世界各國的主要城市巡演,其中包括1936年在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演出,然而,帷幕落下之后,舞團便在歐洲銷聲匿跡,Rrne Blum也慶離開蒙特卡羅之后再未從集中營中重返他的舞團。1942年,在蒙特卡羅劇院總監Societe Des Bains Demer和MarcelSablon 的資助下,芭蕾舞團東山再起,由Eugene Grunberg領導,Serge Lifar出任藝術總監。以后,舞團赴意大利、瑞士和英國演出,并在倫敦劍橋劇院奉了輝煌的演出。 1947年, Lifar被巴黎歌劇院委任任職,舞團最為主要的贊助商之一Cuevas侯爵也接替Grunb erg接任蒙特卡羅大芭蕾舞團。1950年5月7日,為Igor王子舉行的POLOVTSIAN舞會成為舞團最后的演出,就此落下了舞團演出的大幕。直至1985年,舞團重新在摩納哥的舞臺上出現。當時的Caroline公主被芭蕾藝術深深植根于該國的藝術土壤中,按照公主的初衷,并在其母親Grace王妃的支持下,Caroline公主決定復興摩納哥的芭蕾藝術,并扶植一個杰出的芭蕾舞團。 1985年12月21日,演出的序幕緩緩拉開,由Pierre Lacotte出任編舞,揭開了公國舞蹈史上的嶄新篇章。1993年,Garoline公主任命Jean-Chriope Maillot為舞團總監。除了Jean- Chritophe Maillet的作品,蒙特卡羅芭蕾舞團吸納了Fokine,Massine,George V alanchine,John Neumeier,William Fordythe,Mats Ek, John Alletne,Karole Annitage,Nacho Duato,Renato Zaneila,Uwe Scholz,Angelin Preljocaj和lionel Hoche為舞團創作劇目,向世人證明了這支年輕芭蕾舞團藝術上和技術上的技藝,至今仍活躍在世界知名的藝術舞臺上。 在世界巡演的旅程中,摩納哥大公國國家芭蕾舞團的舞姿遍布全球的每個角落。在蒙特卡羅的4月-12月的演出季,舞團呈現了四部重要的傷口摩納哥大公國國家芭蕾舞團是一支年輕的。全球化的舞團,演員的平均年齡為23歲,50名舞蹈演員來自18個不同的國家。舞軒以個人本身在技藝上的資質挑選演員,而且,最重要的是舞者必須具有繼承和發握手舞團刻苦創業、為藝術奉獻和富于創造的精神,這便是蒙特卡洛芭蕾舞團的精神。 為了使公國成為挖掘和培養舞蹈演員的搖籃,并為演員創造實現愿望的機會專為蒙特卡羅洛芭蕾舞團所用的著名的舞蹈中心--舞蹈工作室/落成,其設施舒適齊全、一應俱全。一個優秀的舞蹈演員想要不斷進取,就必須在不同風格的傷口這塊磨石上悉心修煉,這也是Jean-Christ ophe Mailot從三種不同風格的舞蹈訓練(以名著為基礎的古典舞及舞蹈理論、由William Forsyt he, Jiri Kylian, Lucinda Childs, Nacho Duato, Karole Ar mitage, John Alleyne, Serge Bennathan伸展的現代舞、Jean-Christ ophe Mailot在編舞上的開拓)入手,培養舞蹈演員的原因所在。 蒙特卡羅芭蕾舞團得到了Caroline公主的資助,并由公主親自擔任團長,長期關注芭蕾藝術的蓬勃成長,她對舞團全身心的投入以及她的藝術的品味和智慧正使摩納哥大公國國家芭蕾舞團如一輪紅日冉冉升起在二十一世紀的地平線上。 8.巴黎歌劇院 早在17世紀時,意大利歌劇風靡整個歐洲,稱霸著歌劇舞臺。歐洲各國的作曲家就致力于發展本國的歌劇藝術,與意大利歌劇抗衡,與宮廷貴族追求時髦的庸俗趣味進行爭斗。就是在這一時期,法國吸取了意大利歌劇的經驗,創造出具有本國特點的歌劇藝術,法國歌劇也由此發展。法國歌劇藝術風格的形成,決定了法國將建立自己的歌劇院。1667年,由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批準,獲得了法國政府的支助。1671年3月19日,由佩蘭、康貝爾和戴蘇德克負責建造了法國第一座歌劇院“皇家歌劇院”它就是巴黎歌劇院的前身。后于1763年被毀于大火。1875年新的劇院建成附設有一個舉世聞名的芭蕾舞團和一個管弦樂團。 “巴黎歌劇院”的演出情況: 1671年3月19日在皇家歌劇院籌建成立。并由康貝爾獻演田園劇《波莫納》,此劇被公認為是第一部法國歌劇。不久,佩蘭因負債入獄,1672年,國王路易十四授權法籍意大利人呂利專管法國歌劇界。 從1672至1687年,呂利一直統領著巴黎歌劇院。他創造了巴黎歌劇院史上第一個重要時期。在他的任期內,曾經演出他自己的作品約有20多部歌劇及芭蕾舞劇,為法國歌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法國歌劇史上第二個重要時期,為1737年至1760年,正值拉莫的許多杰出作品獻演之時。自1773年至1779年,法國歌劇界為格魯克的人品及天才所征服。格魯克當時自維也納來訪巴黎,他的歌劇立即大受歡迎,使意大利反對派相形見絀。 法國大革命后,新執政的政府認為許多歌劇貴族氣息過重,禁止上演。取而代之的是梅于爾、戈塞克等作品。直至王室復辟,又恢復了一些禁演的歌劇。 1791—1801年,巴黎歌劇院歸巴黎市政府管轄,1802年起拿破侖掌握了劇院新作品上演出的生殺大權,1811年他強迫其他歌劇院向巴黎歌劇院繳納資金,歌劇院管弦樂隊擴充到70人,擁有一大批出色的演奏員和演員,演出水平很高。 1821年,在此加演羅西尼、韋伯、唐尼采蒂及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作品。1875年1月 5日在新建成的“巴黎國立歌劇院”開幕時,除舉行管弦樂演奏外,并演出奧古斯特·梅爾梅的《猶太女》。所以,《猶太女》也是新院落成的首演歌劇。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巴黎歌劇院主要演的是法國作曲家的作品,一些早期歌劇作品也常在這里演出,劇院也從其他地方引進一些劇目,如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魔笛》、《唐璜》等以及后來的羅西尼的作品,但這些作品常被肢解得殘缺不全。在其后的一段時期里,由于政治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劇院演出質量有所下降。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劇院最引人注目的是演出了瓦格納的一部部作品。1910年,劇院演出了理查·施特勞斯的“莎樂美”,1927年又演出了《玫瑰騎士》(在該劇首演的16年后)。這段時期,一些芭蕾舞劇在這里得到首演,但卻很少有法國歌劇在此演出。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古諾和馬斯涅的歌劇經常在這里上演,人們經常可以聽到著名女高音尼農·瓦蘭、瑪喬里·勞倫斯和男高音喬治·蒂爾的聲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占領了巴黎,普茨納的《帕勒斯特里納》于1942年在這里上演。戰后,巴黎歌劇院度過了一段艱難時期;其演出水平根本無法與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維也納、紐約、倫敦等地的歌劇院相比,直至1971年羅爾夫·里伯曼擔綱巴黎歌劇院后,情況才有所改觀。里伯曼擔任該團領導職位直至1980年。后來由布列茲指揮貝爾格的歌劇《璐璐》在此首演,但法國歌劇仍無法擠進世界頂尖行列。 巴黎歌劇院自創建以來,已上演了六百多部歌劇,其中首演的歌劇還有呂利的《希波利特與阿里西埃》、《愛神和酒神的節日》,格魯克的《奧菲歐》、《伊菲姬妮在奧利德》、拉莫的《卡斯托耳和波呂丟刻斯》,羅西尼的《奧里伯爵》,奧柏的《波爾蒂契的啞女》,梅耶貝爾的《惡魔羅勃》,柏遼茲的《本韋努托·切里尼》,威爾第的《西西里的晚禱》,馬斯內的《黛依絲》,斯特拉文斯基的《夜鶯》等。在巴黎歌劇院演出的歌唱家以法國人為主,但亦邀請世界著名歌唱家參加演出。該劇院至今保持著法蘭西歌劇的頂峰位置,并反映法蘭西人的氣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