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陜西國寶級漢代玉器欣賞(圖)

     隱士的書屋 2013-11-30

    陜西國寶級漢代玉器欣賞(圖)

     

      陜西關中是西漢王朝京城所在地,西漢一代的11座帝陵分布在關中咸陽塬上和西安市東郊,西漢王朝眾多的文武百官和皇親國戚死后,也陪葬在帝陵陵園及其附近,雖然西漢帝陵迄今尚未發掘,但近60年來,在漢長安城遺址、漢帝陵禮制建筑遺址(主要是陵廟遺址),部分皇親國戚等高級貴族墓葬中,相繼出土了許多國寶級的漢代玉器,使我們有幸目睹西漢帝王皇室用玉的風貌。

     

      本文從陜西出土的數百件漢代玉器中按照璽印、玉牒、玉圭、玉壁、玉鋪首、實用玉器(玉杯、玉帶鉤)、人體裝飾用玉(組玉佩和各種單體佩)、玉劍具、陳設器(圓雕藝術品)、葬玉十大類,擷選40余件富有特色的典型玉器加以品鑒,與讀者共同領略陜西出土的漢代玉器迷人的風采。

     

    陜西國寶級漢代玉器欣賞(圖)

    皇后之璽

     

      璽印

     

      《漢官舊儀》稱漢代“皇帝六璽,皆白玉螭虎鈕”,“皇后玉璽文與帝同”,帝、后璽均是漢代最高權力的憑證,皇帝玉璽迄今未發現。漢代玉印分官印和私印兩種,官印為執政者的憑信,私印為個人身份的憑證。

     

      皇后之璽邊長2.8、高2厘米,重33克(圖1),現藏陜西歷史博物館。1968年咸陽市北原韓家灣狼家溝出土。羊脂白玉,滋潤瑩秀。玉質堅硬致密,純凈無瑕,無沁。璽鈕為高浮雕匍匐回首狀之螭虎,形象兇猛。璽面鐫刻陰文篆書“皇后之璽”四字,字體結構嚴謹大方。玉璽玉質之精美,螭虎造型之生動,璽文字體之規整大氣,雕琢技法之嫻熟,都是罕見的。皇后之璽是禮玉中的瑞玉,是皇后權利身份的標志,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漢代唯一的皇后用璽,屬國寶級文物珍品。

    陜西國寶級漢代玉器欣賞(圖)

     

      陳請士水晶印屬私印,邊長2、高1.5厘米(圖2),現藏西安博物院。1991年西安市北郊范南村西漢中期墓M170出土。白色水晶,純凈無瑕。覆斗形鈕,印面陰文篆書“陳請士”三字,字體規整大方,通體拋磨光亮,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漢代唯一的水晶印。陳請士其人,文獻未載,但從其墓葬規模較大,陪葬品豐富分析,他應是一個地位較高的貴族。

     

      玉牒

     

      玉牒是漢代新出現的祭玉名稱,使用始于漢武帝,東漢時漢光武帝也曾去泰山用玉牒行封禪之禮。玉牒通常以青石片制作。

     

      王莽時期玉牒殘長13.8、寬9.4、厚0.94厘米(圖3),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01年西安市北郊漢長安城桂宮4號遺址出土。片狀青石質,通體磨光,表面黑色,陰刻篆體,朱書,現存29字“……萬歲壹紀……作民父母,清……退佞姦軌,誅……延壽,長壯不老,累……封埴泰山,新室昌……”,這是王莽為祈求政權穩固,擬封禪山泰山制作的玉牒,也是王莽時期迄今出土的唯一玉牒。

     

      玉圭

     

      玉圭是漢代最常見的禮玉,多光素無紋,少數琢有花紋的玉璧改制。常在祭祀時使用,并不是承擔象征身份的瑞玉。

     

    陜西國寶級漢代玉器欣賞(圖)

     

      素面玉圭一組,高9、寬2.3、厚0.4厘米(圖4),現藏咸陽市博物館。1976年咸陽市渭城嚴家窯村漢成帝延陵陵園出土。玉色分別呈白色、青色等。片狀,尖首長條形,平底,通體光素,拋磨較精。

     

      琢紋大玉圭高15.3、寬6.4、厚0.8厘米(圖5),現藏咸陽市博物館。1970年咸陽市渭城龔家灣村咸陽地區機磚廠漢墓出土。青灰色,片狀,尖首長方狀,底部欠平齊,亦未拋光,一面琢有花紋,是由大型復合紋玉璧切割而成;另面磨光,正面外區是雙身獸面紋,第二區內外緣均有一圈絢紋,其內有浮雕的谷紋,第三區紋飾尚難推斷。

     

      玉璧

     

      漢代玉璧數量最多,形態各異,寓意豐富,功能多樣,有祭祀用玉、象征身份的瑞玉、建筑裝飾用玉、人體裝飾用玉、喪葬用玉,或用于喪車、棺飾、殮尸等。 陜西國寶級漢代玉器欣賞(圖)

     

      雙身獸面紋云紋玉璧直徑21、孔徑8、厚0.5厘米(圖6),現藏陜西省考古研究院。1997年西安市北郊棗園南嶺西漢早期墓M1出土。青玉,表面呈淡青色。形制規整,璧面雕琢出桃形卷云紋72個,四大四小8個動物形象。此件玉璧玉質上乘,工藝精美,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雙身獸面紋谷紋玉璧直徑43.2、孔徑11.5、厚1.6厘米,現藏陜西省考古研究院。1997年西安市北郊棗園南嶺西漢早期墓M1出土。青玉,表面呈青褐、青玉、灰白及淺墨等不同色澤,溫潤古樸。玉璧出土時破碎為25塊,分別位于墓主人胸部和背部。作為殮尸而用,有助墓主人靈魂升天之寓意。玉璧兩面雕紋基本相同。璧面共雕琢六組紋飾,依次為圓首尖鉤紋、絢紋、谷紋、絢紋雙身動物紋及所附的鳳鳥紋、圓首尖鉤紋。內圈有圓首尖鉤紋24個,外圈有圓首尖鉤紋72個。減地浮雕出的谷紋共有344個,谷粒飽滿和諧。四組雙身獸面紋上下左右互相對稱,每組結構風格幾乎完全一致。玉璧側面上鐫刻篆書“六百六十一”五字,字跡細如發絲。此璧構思奇特,紋樣結構復雜,主題突出,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漢代形體最大的琢紋玉璧。

     

    陜西國寶級漢代玉器欣賞(圖)

     

      乳丁紋出廓雙螭延年玉璧(殘)直徑15.8、厚0.7厘米(圖7),現藏咸陽市博物館。1976年咸陽市周陵公社新莊村出土。玉呈青黃色,玉色純凈。此璧下半部殘失,兩面造型紋樣基本相同,內孑1緣和外廓緣凸出,璧面浮雕排列整齊的乳丁紋。乳丁紋有扎手感,出廓部分正中鏤雕篆書“延年”二字,左右兩側各鏤雕一只螭虎,左側螭虎肩飾翅羽“延年”二字表面亦琢出細陰線。此璧雖為殘器,但構圖嚴謹,螭虎造型生動,雕琢精致,線條流暢,仍不失為東漢玉器精品。此件玉璧原來可能是懸掛在主人的室內墻壁上,以吉祥用語祝福主人延年益壽。

     

      獸面形四神玉鋪首

     

    陜西國寶級漢代玉器欣賞(圖)

      玉鋪首通高34.2、寬35.6、厚14.7厘米(圖8),重10.6千克,現藏于茂陵博物館。1975年興平縣南位公社常道村瓦渣溝漢武帝茂陵園內出土。青玉,呈蘋果綠色,背面土沁較多。玉鋪首大致呈長方形,將獸面與四神形象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并融淺浮雕、高浮雕、線刻、鉆孔等技法,對器物進行多層次雕琢。中部浮雕出鼓目、寬眉、卷鼻、張口露齒的獸面,四靈形象分布在獸面左右兩側和眼睛上下。位于左邊緣的青龍昂首、翹鼻、鼓目、口大張,兩顆尖牙咬住左側的云紋,身軀扭動,長尾回卷,四肢或伸或蹬,十分有力。位于右邊緣的白虎昂首長嘯,兩前腿踩在上端右側的云紋上,身軀矯健,形象威猛。朱雀圓眼勾喙,身軀修長,呈回首展翅狀,尾部為如意云紋形。玄武為龜張口銜蛇,龜曲頸爬行,部分身軀掩壓在云紋之下,形象敦厚穩健。蛇身委婉柔暢,頭和頸部位于獸面粗眉之上,身軀和尾部則位于獸面右眼側面。

     

      此玉雕線刻技法應用十分嫻熟,構思神奇浪漫,布局奇特,寓意幽遠,風格和諧統一,造型既威嚴莊重,又活潑生動,是陵園建筑裝飾用玉代表作,也是漢武帝時期玉器斷代的標準器、屬國寶級玉雕藝術珍品。 

     

      實用玉器

     

      玉杯:新發現三件玉杯,2010年8月25日出土于杜陵陵區陵廟遺址,以新疆和田玉雕琢,形制基本相同,均為平口、深腹、高圈足,腹壁上部較大,至底部漸次呈弧形內收,足柄為圓柱體,圈足下端呈喇叭狀,杯腔內底呈半球狀,每件玉杯皆在杯體外琢磨出3組9圈凹弦紋,玉杯制作規整,內外均拋磨光潔,三件玉杯大小非常接近,其中兩件玉杯上束有厚0.1厘米的扁平狀金箍。

     

    陜西國寶級漢代玉器欣賞(圖)

     

      第一件玉杯高13.4、口徑6.7、圈足徑4.6、腹壁厚度0.25厘米(圖9),重375克。玉色鮮白瑩潤,玉質細膩堅硬,口沿和圈足上各束有一只金箍。口沿上的金箍寬O.65厘米,圈足底部向中心內凹,圈足上的金箍寬0.5厘米。

     
     陜西國寶級漢代玉器欣賞(圖)

     

      第二件玉杯高12.8、口徑6.6、圈足徑4.7、腹壁厚0.25厘米(圖10),重335克,玉色青白鮮潤,玉質細膩堅硬,有淺褐色暈斑,口沿、杯身、圈足上共束有四只金箍。口沿金箍寬0.4厘米,第二道金箍寬0.8厘米,第三道金箍寬0.55厘米,第四道圈足上的金箍寬0.75厘米,圈足底部近似漏斗狀。

     

      第三件玉杯高12.3、口徑6.4、圈足徑4.5、腹壁厚0.2厘米(圖11);重250克。玉色鮮潤,杯身上部呈青白色,下部呈青色,圈足部有淺褐色斑塊,玉材中夾有墨色小圓點,玉質細膩堅硬。口沿、杯身、圈足上均未發現金箍。圈足底部近似漏斗形,且有少許殘缺,應屬挖掘時為利器所傷。

     

      原來三件玉杯極有可能均束有四只金箍,玉杯腹部最薄處的厚度僅為0.1厘米,由于玉杯內底呈半球狀,在掏膛取芯之后,仍需用圓球狀膛鉈反復琢磨,并對底部進行拋光,其工藝難度極高,杯體外碾琢的凹旋紋均勻流暢,既可使金箍緊貼杯體,又可增加手持時的摩擦力,并且還具有較強的裝飾性。

     

      《漢舊儀》記載:“太官尚(上)食,用黃金釦器,中官(疑為中宮)私官尚(上)食,用白銀釦器,如祠廟器云”。漢代太官為少府屬官,是主管皇帝膳食的官員,中宮私官是負責皇后膳食的官員。何為釦器?《后漢書·和熹鄧皇后紀》有:“其蜀漢釦器”一詞。李賢注:“鈿,音口,以金銀緣器也”。由此說明,束有金箍的容器就屬黃金鈿器,此次出土的玉杯上束有金箍自然就屬黃金釦器,黃金釦器是太官為皇帝生前尚(上)食的專用器物。又據《漢舊儀》載:“宗廟三年大袷祭,子孫諸帝以昭穆坐高廟,諸隳廟神皆合食,設左右座,高祖南面……曲幾,黃金鈿器。高后右座……白銀釦器。”證實漢代皇帝死后,后代祭祀皇帝陵廟也用黃金釦器。這次出土的金釦高足玉杯作為皇帝(生前、死后)的御用品正與遺址作為帝陵陵廟的性質也完全吻合。

     

      帶鉤,是連接腰帶的用具,具有很強的裝飾性。

     

    陜西國寶級漢代玉器欣賞(圖)

     

      獸頭鐵芯玉帶鉤(殘)長19.4厘米(圖12),現藏西安博物院。1976年西安市西北郊六村堡西梁果村西漢建章宮遺址出土。青白玉,有部分鐵銹沁色。它由鉤頭、鈕和形狀不盡相同的玉管穿鐵芯所組成,前端的鉤頭上的獸近似馬頭,呈回首狀。玉帶鉤結構復雜,采用圓雕、浮雕、線雕、鉆孔以及鏤空工藝,尤其是玉管上的凸弦紋,雕琢時須將玉管一周多次剔地研磨,才能雕琢出細窄鋒利的凸弦紋。玉帶鉤出土于西漢建章宮遺址,當為武帝時期皇室達官顯貴所擁有,造型具有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的風格特征。

     

      人體裝飾用玉

     

      玉組佩,為達官顯貴節步的禮儀用器,具有極強的裝飾性。以下6件玉器為一套組玉佩的構件,1981年出土于西安市大白楊西漢早期墓,現藏西安市文物交流中心。

     

    陜西國寶級漢代玉器欣賞(圖)

     

      鷹形玉珩長9.4、高4、厚0.35厘米(圖13),青白玉,玉質滋潤,扁平體,陰刻鏤空透雕一展翅側首呈飛翔狀雄鷹形象,以粗陰線和密集平行的短陰線互相結合刻劃細部,形態夸張、生動。動態感很強,將雄鷹矯健兇猛的形象表現得相當成功。兩面造型紋樣相同。

     

      雙鷹紋玉璧直徑7、孔徑3、厚0.3厘米(圖14),白玉,玉質溫潤,有少許土沁,璧兩面內外緣均碾琢出一圈凸棱,璧面淺浮雕兩只背靠背之雄鷹,雙鷹均為回首,其雕琢技法為剔地隱起并加飾陰線,屬人體裝飾用玉。

     

      玉舞人佩(1對)高4.4、寬2.2、厚0.2厘米(圖15),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均為白玉,片狀,舞者呈折腰翹袖形,一臂甩長袖過頭垂至另一臂,另一只手插在彎折的細腰上,長袖至下擺一側并回卷,舞裙為右衽,腰系帶,長擺拖地,呈三角形,鏤空透雕并以細線勾勒舞者細眉、小眼、直鼻、小嘴以至連衣舞裙上的花紋。舞者頭頂和腳底均鉆一細孔。兩面造型和紋樣均相同。兩件玉人位于玉組佩的中部兩側。

     

      鳳鳥紋觿形玉佩(1對)長1O、最寬3.2、厚0.2厘米(圖16),白玉,扁平體,風鳥圓眼尖勾喙,頭上有鏤空云紋花冠,鳥身尾呈尖狀弧形,兩面均以細陰線勾勒鳳鳥輪廓,并以細線卷云紋和并排短陰線紋表現羽翼乃至絨毛等細部,線條流暢,兩面造型紋樣相同。

     

    陜西國寶級漢代玉器欣賞(圖)

     

      熊紋猴紋變形龍紋鏤空玉環直徑8.8、內徑4.8、厚0.3厘米(圖17),現藏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2001年西安東郊西漢早期竇氏墓(A組)出土。玉呈青黃色,扁平體環狀,內側透雕二熊、二猴并與四條變形龍紋及云紋相連接。兩面紋樣相同。一猴作半蹲踞狀,另一只為側身蹲坐狀;一只熊呈正面蹲踞狀,另一只熊作翻井斗狀。玉環造型別致,多種動物姿態各異,活靈活現。尤其是將神話動物龍、瑞獸熊、以及猴子融為一體,別開生面,既有神話的神秘的氛圍,又有濃郁的現實生活氣息。

     

      玉環首刀行佩長7.8厘米(圖18),現藏陜西省考古研究院。2005年西安市北郊井上村新莽時墓葬出土。青玉,玉色鮮潤,玉質細膩,玉刀身直背厚,前端呈弧形,兩面開刃,環首大致呈橢圓形,靠刃一側并回鉤,兩面中部均起脊線,沿脊線向兩面抹斜,拋磨光潔,工藝考究,無任何使用痕跡,應是有禮儀性的器具,此刀是漢代玉器中罕見的精品。

     

      韘形佩是由商周以來射箭勾弦的鞣(俗稱班指),發展演變而來,它是漢代極富特色的貴族人體裝飾用玉,具有較高的藝術性。

     

      透雕龍鳳紋鞣形玉佩長6、寬4.5、厚0.4厘米(圖19),現藏陜西歷史博物館。1952年西安西郊漢長安城西側皂河出土。以新疆和闐白玉雕琢,潔白無瑕,溫潤瑩秀,整體為橢圓形片狀,正面中部圓孔中鏤空透雕一條騰空駕霧的游龍,龍首呈虎頭形,龍張口,下顎及頦部呈斧形,雙耳上聳,挺胸,四肢或伸或蹬,龍頭頂琢出一回卷長發,尾部琢扭絲紋上翹回卷。佩上端為尖狀凸起,佩兩側透雕出變體鳳鳥紋,并不完全對稱,略有差異。此韘形佩玉質上乘,構思巧妙,工藝精湛,紋飾流暢,屬漢代玉鞣中的精品。

     

    陜西國寶級漢代玉器欣賞(圖)

      雙猴鞣形玉佩高4、寬4.1、厚0.3厘米(圖20)。2001年西安東郊西漢早期竇氏墓出土,現藏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青白玉,有部分赭色。呈圓形片狀,中部透雕一圓孔,左右兩側均鏤雕出一只猴子,短圓臉、圓目、細眉、豎鼻、小口。兩側猴子均一臂上伸攀扶玉佩頂端,身體緊附于一側,神情機警,極富生活氣息。

     

      透雕雙鳳鞣形玉佩高7.1、寬4.4、厚0.4厘米(圖21),現藏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1991年西安北郊范南村西漢中期陳請士墓出土。青玉,青黃色。有少量受沁灰白斑和褐色紋理。片狀盾形,兩面造型略有不同,中心鉆一圓孔,兩側和頂部均鏤空,其圖案為變形且不完全對稱的鳳鳥紋,是西漢中期鞣形佩中的代表作。

     

      透雕螭虎鞣形佩長10.2、寬6.3、孔短徑1.8、孔長徑4.7、厚0.4厘米,現藏西岳廟文物管理處。1982年華陰縣油巷新村東漢晚期劉崎墓中出土。白玉,表面多處夾有赭色,輪廓大致橢圓形,正面鼓起,中部鉆一橢圓形孔,孔邊緣以浮雕加鏤雕手法琢出三只螭虎,螭虎頭上均琢出長獨角,弧形彎眉,眼球外凸,呈喜戲奔騰狀,是東漢晚期典型的韘形佩。

     

      玉獬豸佩直徑4.2、厚0.45厘米(圖22),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6年西安市西北郊漢長安城武庫第七遺址內出土。白玉,圓形扁平體,形制規整,制作考究,以陰線勾勒和鏤空透雕技法表現一獨角山羊形象,呈回首站立狀。根據有關文獻記載與實物對照,筆者認為這枚玉佩中的帶翼獨角山羊,就是漢代文獻中所記載的神獸獬豸的形象,是研究漢代神性動物和法制史的絕佳實物。

     

      方勝形玉佩通長2.24、厚0.8厘米(圖23),現藏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2004年西安市南郊岳家寨西安理工大學新校區工地西漢晚期墓出土。白玉,玉色純凈,玉質細膩,其造型較為特殊,兩側面中部均為圓形,上下均為倒梯形,兩側皆為方勝形。中部以短管相連,又可稱為雙方勝形佩。通體無紋,拋磨光潔,形體雖小,但制作十分考究。

     

      豭豚玉佩長11.5、高4.4、厚0.7厘米(圖24),現藏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2002年長安縣茅坡西漢中期墓葬出土。灰黑色,扁平體,玉豬為伏臥狀,吻部前突,頭部較長,菱形眼,口中露兩顆獠牙,雙耳呈葉狀,后抿,背部鬃毛向前豎起,短尾回卷形成一孔,陰線勾勒出粗壯有力的四肢,兩面紋樣相同,此佩表現的是雄性野豬的形象,古代文獻將其稱之為豭豚。戴豭豚佩寓意勇猛。

     

      玉劍具

     

      《漢官儀》曾記載漢代皇帝曾佩七尺斬蛇劍。《晉書·輿服志))也記載:“漢制,白天子至于百官無不佩劍”。漢代玉具劍是天子乃至百官身份的象征,玉具劍中的玉具有玉劍首,玉劍鐔,玉劍璏,玉劍摽四個部分組成。

     

     

     

      谷紋螭虎鳳紋玉劍首直徑4.7、厚0.8厘米(圖25),現藏咸陽市博物館。1976年成陽市渭城區窯店劉家溝漢墓出土。白玉,潔白滋潤,圓餅狀,外面高浮雕一爬行狀螭虎,形象兇猛。圍繞頂面中心圓孔浮雕一盤旋而上的回首鳳鳥。玉劍首內面,中心鉆一圓孔,紋飾分內外內外兩區,內區為網格紋和卷云紋組成的三個變形的鳳鳥紋,外區浮雕帶芽的谷紋。玉質上乘,融高浮雕、淺浮雕、透雕、陰線刻等多種技法為一體。

     

      雙螭如意云紋玉劍首形器直徑5.3、厚0.4厘米(圖26)。現藏咸陽市博物館。1970年代咸陽市窯店劉家溝漢墓出土。青玉,表面受沁呈土黃色,表面殘留朱砂。圓形片狀,剔地浮雕兩條蜿蜒行走狀回首螭虎,造型生動,底面碾琢出如意形卷云紋,受沁現象較甚,造型與玉劍首相同,底面未鉆出圓形凹槽,用途有待進一步考證。

     

      高浮雕螭虎獸面紋玉劍鐔長5.5、寬1.3、高3厘米(圖27),現藏長安博物館。2000年長安縣郭杜鎮鄧店村西漢中期墓出土。白玉,玉質細膩,拋磨光亮,表面附有鐵銹色。玉劍鐔一面高浮雕一爬行狀螭虎,螭虎圓頭,圓眼外凸。另一面陰線勾勒出一菱形目大鼻的獸面形象。

     

      螭虎雙鳳熊紋玉劍璏通長10.7、寬4.2、厚1.2厘米,現藏陜西省考古研究院。2005年漢陽陵司馬道北側陪葬墓M363出土。青玉,正面灰色包漿均勻,并有少量玻璃光,背面尚能看清它為青玉,正面一側鏤空透雕雙鳳和螭虎頭部,上端浮雕一只屈身回首張望的小熊,主題圖案為浮雕的蜿蜒行走狀螭虎身軀、四肢及尾部。螭虎頭部上下各透雕一只鳳鳥,下部鳳鳥卷冠,張口鳴叫,上部鳳鳥回首卷翅。玉劍璏構思浪漫奇特,并融多種技法為一體表現雙鳳、熊、螭虎三種不同的動物形象,生動活潑,集實用性與藝術性為一體。

     

      淺浮雕龍紋玉劍摞最長7.5、高4.2、最厚1.6厘米(圖28),現藏西安博物院。1972年西安市南郊漢墓出土。青玉,玉質細膩堅硬,溫潤瑩秀,表面有少量褐色斑紋。側輪廓呈梯形,中部較厚,兩側斜收變薄,截面大致呈梭形。兩面均雕琢一形態夸張的龍紋,龍口大張,下唇呈斧形,呈回首狀。造型生動,表現手法夸張,線條剛勁流暢。上部正中鉆一圓直孔,兩側鉆有兩斜孔,并與圓孔相通,以便將其安裝固定在劍鞘末端。

     

      陳設器(圓雕藝術品)

     

      這些圓雕藝術品首次以純藝術的面貌出現,造型打破了對稱模式,脫離了先秦時期程式化的藩籬。而獅形帶翼玉辟邪的出現,可以明顯看出受到西亞文化的影響。這些玉質圓雕藝術作品,總體特征是氣魄宏大,生動傳神,寓意深刻,是漢代藝術品中的代表作。

     

      圓雕玉舞人現藏西安博物院(圖29)。2010年8月25日杜陵陵廟遺址出土。為一對相連的立體圓雕玉舞人,造型、大小相同,系一塊玉料雕琢而成。玉舞人并排而立,重250克,眉清目秀,細鼻梁,小嘴,身材修長,婀娜多姿,頭上長發圓盤,發瓣自然下垂,內穿多層長袍并著長褲,外穿長袖曲裾深衣,腰系兩條寬絹帶,并接有很長的衣襟在身上纏繞數道,長擺曳地,下擺分別裁成大小不同的四個尖角,上廣下狹,宛若燕尾,雙腳穿翹頭履。左側玉舞人高10.5、下寬7.8、衣擺厚度6.1厘米,雙手提袖攏于腰部,窄長袖緊貼深衣并下飄;右側玉舞人高10.2、下寬7.8、衣擺厚度6.1厘米,左小臂向上伸直,右手摁于腰部,長袖彎曲下甩。玉材上下兩端均為淺褐色,玉工巧妙利用這些特點將其作為玉舞人的頭發和衣擺及腳部。主要采用立體圓雕技法之外,還采用了鏤空透雕和細線陰刻技法,玉工精準地捕捉并生動表現了舞女跳舞時的瞬間姿態,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有明確出土記錄的形體最大的圓雕玉舞人,風姿綽約飄逸,面部表情怡然恬靜,形神兼備,栩栩如生,衣褶自然起伏,線條優美流暢。

     

      圓雕玉仙人乘天馬高7.2、長9.0、底寬3.4厘米,重170克,現藏咸陽市博物館。1965年咸陽市周陵公社新莊村漢元帝渭陵陵廟遺址中發現。羊脂白玉,純凈無瑕。圓雕,整體形象是玉仙人騎玉天馬。玉馬呈奔跑狀,馬背上騎一羽人,頭微昂,隆鼻長目,口微張,雙耳較大且上聳,頭頂后披有長發,雙手伸直,一手摁在馬頸部,另一手握一雙靈芝草,羽人肩部和腰部均雕琢出羽翼,雙腿及雙足赤裸,神態充滿了仙道風骨。羽人實為仙人,腳踏板下雕琢著的云氣紋,寓意為天馬在空中行走。此玉雕正是漢代帝王求仙升天長生思想觀念的藝術反映,是西漢玉雕中國寶級的藝術珍品。

     

    陜西國寶級漢代玉器欣賞(圖)

     

      圓雕玉鷹長7、寬5、翅寬7.1、尾寬2.6、高2.5厘米(圖30),重83克,現藏咸陽市博物館。1966年咸陽市周陵公社新莊村漢元帝渭陵陵廟遺址中出土。玉呈青白色和少量黃色及部分紅璞。玉鷹展雙翅呈飛翔狀,雙腿爪部并攏,收于腹下。玉鷹圓眼,勾喙,目光兇猛,碾琢出起伏并層層疊壓的雙翅,羽毛豐滿。該器是有明確出土地點與時間,極為罕見的漢代圓雕玉器的代表作。

     

      圓雕玉熊高4.8、長8(圖31),重136克,現藏成陽市博物館。1966年咸陽市周陵公社新莊村漢元帝渭陵陵廟遺址中出土。白玉,玉質細膩溫潤,玉色光亮,有少量紅璞。玉熊形體肥壯,圓頭、圓眼、長吻、粗頸,雙耳后抿,四肢短粗有力,足部有陰線紋肉墊,短尾藏于毛發之中,呈蹣跚行走狀,憨態可掬,造型生動逼真,手法寫實,以簡練的技法在熊體上雕琢極少的陰線和少許毛發,以少勝多,通體似無毛而勝有毛,保持了玉質本身的色澤之美。該作品無疑是出自宮廷大師級玉工之手,無論從哪個角度觀察都是藝術精品。

     

      圓雕走姿玉辟邪高2.5、長5.8厘米(圖32),重49.3克,現藏咸陽市博物館。1972年咸陽市周陵公社新莊村漢元帝渭陵建筑陵廟中出土。白玉,有紅璞。獅形玉辟邪呈行走狀,雙目炯炯有神,采用了鏤空透雕、高浮雕和線雕等技法,充分表現了獅形有翼辟邪捕食前的兇猛機警的神態,是極為罕見的玉辟邪。

     

      圓雕蹲姿玉辟邪高5.5、長7、寬4.5厘米(圖33),重154克,現藏咸陽市博物館。1966年咸陽市周陵公社新莊村漢元帝渭陵陵廟遺址中出土。白玉,有少量紅璞。為獅形有翼玉辟邪,突胸呈蹲姿,昂首前視,張口露齒。腹部肌肉發達,后兩腿之間有明顯突起,以示睪丸,四足掌部均琢出肉墊。該器是西漢圓雕玉器的代表作。

     

      圓雕半臥姿玉辟邪(殘)長7.2、寬3.7、高7.7厘米(圖34);北京故宮舊藏。該作品至少是清乾隆時期在陜西興平茂陵出土。白玉,應經過燒熏大部分已變黑。辟邪形象兇猛,昂首挺胸,張口露齒呈咆哮狀,雙耳后聳,頭頂有獨角,雙肩兩脅琢有多層羽翅,三腿一尾皆有殘缺。腹部陰刻楷書乾隆帝御制詩一首“茂陵萬里求天馬,既得作歌紀瑞文,看有角為奇弗偶,歷天早至鎬和汾,肖形制玉太乙貺,閱也出邙長樂群,漫議水銀浸鮮據,漢家常用有前聞”,末署“乙巳次辛”,詩首名“詠玉天馬”。根據頭上有獨角判斷此獸非天馬,實則更似辟邪。

     

      圓雕大型玉辟邪插座殘高18.5、長18、寬6.7厘米,重1972克,現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館。1978年寶雞市北郊金河磚廠東漢早期呂仁墓出土。青玉,有較明顯的黑色紋帶。有學者認為材質應是藍田玉。辟邪采用一塊較大的玉料雕琢而成,形象兇猛,昂首挺胸,隆鼻鼓目,雙耳后聳,一耳殘半,張口露齒,作怒吼狀,辟邪肩生雙翼,頭頂有一長方體榫座,背上還琢出圓筒狀物,并與腦后一股長發相連。辟邪雖然三肢有殘失,但仍可看出原四肢均勁健有力。足部猶如人足,前掌為四趾,側面為一小趾。辟邪尾部前端平齊,上鉆一方形孔,以便插入尾部。采用了高浮雕、鏤孑1透雕、鉆孔、線雕等多種技法,全身大量飾有陰線小圓圈紋以及密集的短陰線紋和毛發紋。雖有部分殘失,但它造型優美,古意盎然,氣度恢宏,足以與六朝陵墓前大型石辟邪相媲美,屬國寶級藝術珍品。

     

      葬玉

     

      漢代葬玉有九竅玉塞,殮尸玉、玉衣、漆木棺上鑲玉、玉枕、玉握、玉冥錢等。其用意在于防止尸體精氣外泄,或為尸體不休,或寓意靈魂升天,或寓意在陰間擁有財富,年年有余等。

     

      玉琀蟬長6.O、寬2.8、厚0.4厘米(圖35)。現藏陜西省考_古‘研究院。1996年西安市東郊洪慶西漢晚期墓出土。青白玉,扁平體,頭部前端大致呈弧形嘴角分明,雙目凸出,碾琢弧形線雙翼覆蓋蟬體,雙翼之問加一條脊線,腹部碾琢斜十字交_義線和若干條弧線紋,來表現蟬腹節具有收縮功能,玉蟬琢磨精準,線條挺拔有力。

     

      玉豬握通長11.3、寬2.6、高3.0厘米(圖36),現藏西安博物院。1977年西安市蓮湖區紅廟坡東漢墓出土。青白玉,玉色純凈,溫潤細膩。圓雕,玉豬呈曲腿伏臥狀,通體拋磨光亮。漢代認為豬為六畜之首,是財富的象征,人死后不能空手而歸,雙手握豬,其寓意是在陰間世界仍然能擁有財富。

     

      玉魚握長12.8、寬3.65、厚0.6-0.8厘米(圖37),現藏陜西省考古研究院。2005年西安市北郊并上村新莽時期墓葬出土。青玉,青綠色,有許多地方已受沁呈灰白色,片狀,魚身直,圓頭小口,兩面均以陰線表現魚眼、魚鰓、背鰭和腹鰭。出上時位于墓主人左右手旁,當時應足握在墓主人手中,魚體上的雙孔估計是以絲線穿入將其系在墓主人手中以防止滑落。魚在漢代具有吉祥的象征,雙手握魚其寓崽為吉祥有余。此上握材質雖欠佳,但魚形握仍屬罕見。

     

      玉五銖冥錢直徑2.45、孔徑0.8、厚0.2厘米(圖38)。現藏陜西歷史博物館。1978年寶雞市北郊金河磚廠東漢早期呂仁墓出土,白玉,玉質細膩,圓形方穿,兩面方孔四邊和周邊均起凸廓,正面方孔兩邊琢出陽文篆體“五銖”二字,背面光素,應是西漢時制作。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A级作爱片无码|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软件| 国产午夜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曰批视频免费观看完|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性色| 美女被强奷到抽搐的动态图|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精品| 自偷自拍亚洲综合精品|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色AV专区无码影音先锋| 少妇高潮喷水正在播放| 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精品|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久久五月丁香激情综合| 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 国产边打电话边被躁视频| 日本深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阿V| 精品国精品无码自拍自在线| 国产乱码1卡二卡3卡四卡5| 午夜久久久久久禁播电影| 少妇和邻居做不戴套视频|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亚洲男女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月本道色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 久久精品国产国产精品四凭| 亚洲精品日韩精品久久|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在线高清免费不卡全码|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类| 大地资源中文第二页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