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字是中國象形字,由漆樹上割八字形流出生漆之意。漆器在中國是帝室御用的器物,唐代時將漆器的技法傳至日本,在日本進一步將漆藝文化推向極致奢華,為富貴人家所收藏使用。漆,可與各種素材結合,充分發揮材質特性,更能輝映出漆本來的的美,漆工藝在中國文化上成為一種多采多姿的傑出藝術。 生漆是從漆樹上采割下來的液體,有涂料之王的美稱,漆樹需要生長十年才可以進行采集,一年采割時間滿打滿算也就90天時間吧,伏天割漆效果最好,一顆漆樹整個生命周期只能割出10公斤生漆,3000顆漆樹采集一公斤生漆,并有著嚴格割漆制度和方法,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漆樹死亡,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說法,漆農通常半夜進山,幾秒鐘就要換一次蚌殼,因此現在市面上的生漆價格極為昂貴。 生漆的提煉加工。生漆進行采割之后還需進行加工提煉,提煉的方法又分機器提煉和手工體諒兩種。 漆器簡而言之,即將大漆涂抹于器皿表面稱之為漆器。器皿,木胎、竹胎、陶胎及金屬胎均可作為底胎,目前國內多用木胎,金屬胎和陶胎都需要高溫處理方可保證大漆對于器皿的粘附力,還有一些皮胎、紙胎漆器現在已經鮮為人知了。 夏布,一種用苧麻以純手工紡織而成的平紋布。夏布在漆器制作過程中用于裱布工藝,屬于傳統漆工藝中非常重要一環節,底胎裱糊用首選布料,亦可用于脫胎漆器的裱糊用布,同時也是古建打底不可或缺的材料。考慮到南北方氣候的差異,容易導致木頭開裂,最好進行裱布工藝。 瓦灰,傳統瓦片加工的粉末,分粗灰、中灰和細灰三種,同生漆調和用于打底,分別用于粗灰打底,中灰打底,細灰打底三道工序。 做到中灰的胎體。諸位看到這個地方應該多一些了解了,諸位也不要在追著問是不是涂了大漆的就是漆器,漆器雖簡言之大漆涂抹于器皿之上,但正統的漆器通常都需經歷至少三遍以上的灰胎工藝,可以稱之工藝品中的鋼筋混凝土。 木堅地碗,輪島涂,使用當地特產的優質硅藻土,制成的底胎有著堅固耐用。 研磨胎體用。根據漆器制作進度需要使用320#-2000#不等砂紙對胎體進行打磨。砂紙適合細磨中、上涂漆面,水砂紙為防止研磨時產生細粉付著紙上,影響研磨力道,需不時沾水去除粉屑。不可乾磨,會將顆粒磨掉,失去打磨作用。 變涂是日本的稱謂,中國古代稱之為彰髹,又名斑文填漆,取「凡一切造物,禽羽、獸毛、魚麟、介甲,有文『彰』者皆像之,而極仿模之工,巧為天真之文,故其類不可窮也。」 以漆加上引起料,如各種天然材料:米粒、樹葉、蛋清等,使其變稠或稀,將漆面或打或印出高低不齊之痕跡,再擦上多層不同色漆,而后加以磨顯出彩華繽紛之紋,稱之變涂。變涂只是一種總稱,凡是漆面不屬單髹涂立者皆可稱之。
杭州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正在舉辦“源流——中國漆藝術精品展” 湖橋遺址博物館一樓,共展出206件作品。其中四件展品為出土文物。分別是跨湖橋遺址出土的距今約8000年的漆弓;田螺山遺址出土的距今約6700年的黑漆木筒形器、黑漆繪木蝶形器;卞家山遺址出土的距今約4500年的筒形漆器。對漆器和漆文化感興趣的市民,可以到此一飽眼福。展出到12月8日結束,免費對公眾開放。 已有的考古證據表明,在跨湖橋遺址發現的一段殘長121厘米的漆弓,是現知最早的漆器,它的出土將漆文化向前推進了一千年,被稱為中國的“漆之源”。這標志著早在8000年前,跨湖橋的先民已經對漆的性能有所了解并開始使用,也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并使用天然漆的國家。 圖文來源:漆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