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的傳說其實最早應該是是龍生十子,見于《風俗通》和《華陽國志》。《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說: “哀牢夷者,其先有婦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嘗捕魚水中,觸沈木若有感,因懷囗,十月,產子男十人。后沈木化為龍,出水上。沙壹忽聞龍語曰:"若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見龍驚走,獨小子不能去,背龍而坐,龍因舐之。其母鳥語,謂背為九,謂坐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長大,諸兄以九隆能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為王——” 大概是這么說的,一女的在河面洗衣,飄來一木頭,碰后受感懷孕,生了10子,10子長大后,父親龍來看望(就是放出化身的那塊木頭),9個哥哥都跑了,只有小兒子不害怕,龍就特別喜歡,把它抱在懷里,取名為九隆,意思是背對著龍的意思,從此他九個哥哥立他為王,成為哀牢國王,即現在云南保山附近,漢朝時候哀牢歸漢,中央政府將其設為全國第二大郡永昌郡。 1.嘲風(cháofēng):平生好險,金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2.螭吻(chi,wen):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并有一劍以固定之。 3.睚眥(ya,zi):性情兇殘易怒,喜歡爭殺。民間成語"睚眥必報"所講即為此物。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環上上面可以見其雕像,以加強殺氣。 4.蒲牢(pu,lao):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于鐘上,并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 5.淑圖(shu,tu):形似螺蚌,性情溫順,有點自閉癥。所以將他安排在門上銜著門環,免得宵小光顧。 6.霸下,又名赑屃(bi,xi):形似龜,好負重。一沖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 7.狻猊(suan,ni):身有佛性,喜好香火,于香爐蓋上可見。而且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中均可見到。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一沖曾游過此廟,香火極為旺盛. 8.狴犴(bi,an):掌管刑獄。常被裝飾在死囚牢的門楣上,因其形狀似虎,所以民間又有虎頭牢的說法。 9.貔貅(pi,xiu):在南方及東南亞一帶都稱其為龍的第九子,大嘴無肛,只進不出,深為賭徒所喜。澳門賭場便擺了一只玉貔貅,予意嘴大吃四方,只掙不賠。 老大囚牛(qiúniú),喜音樂,蹲立于琴頭 老二睚眥(yázì),嗜殺喜斗,刻鏤于刀環、劍柄吞口 老三狴犴(bì’àn),形似虎有威力,生平好訟,常見古代牢門之上震懾囚犯,民間有虎頭牢的說法,是辨明是非,伸張正義的神獸; ![]() 老四狻猊(suānní)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于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 ![]() 老六椒圖(jiāotú),形似螺蚌,性情溫順,常見于大門上,銜環守夜,阻攔小人,是求學,求子,升職的保護神; 老七赑屃(bìxì)(霸下),龜形有齒,氣大好負重,常背負石碑于宮殿中,是長壽,吉祥,走鴻運的保護神 老八螭吻(chīwěn),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好張望,常站立于建筑物屋脊,作張口吞脊狀,是宅院守護,驅邪納福,安居樂業的神獸; 老九貔貅(諧音“皮休”),又叫辟邪,生性兇猛,專吞金銀肚大無肛,只進不出,即能招財,又能守護財富,掌握財運,是招財進寶的保護神; 趴蝮:性喜水,被雕成橋柱上的獸形; 嘲風:喜好冒險,因而人鑄其像,置于殿角; 睚眥:平生好殺,喜血腥之氣,其形為刀柄上所刻之獸像,似豺; 赑屃:力大,其背亦負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龜; 椒圖:形狀似螺蚌,性好閉,鋪首銜環是其形象; 螭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 蒲牢:平生好鳴,它的頭像被用作大鐘的鐘紐; 狻猊:喜歡蹲坐,佛像座下的獅子是其造型,香爐上往往也有; 囚牛:性喜音樂,其形為胡琴琴桿上端的刻像; 所謂龍生九子,并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么,說法也不同,有的說法還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龍子之一。《中國吉祥圖說》謂: 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樂,蹲立于琴頭; 老二叫睚眥(ya zi),嗜殺喜斗,刻鏤于刀環、劍柄吞口; 老三叫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于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 六子霸下,又名赑屃(bi xi),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 七子狴犴(bi ga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八子負質,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老九螭(chi)吻,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諸神由來》一書說《升庵外集》記載龍之九子是: 赑屃,形似龜好負重,即碑下龜; 螭吻,形似獸,性好望,站屋脊; 饕餮,好食,立鼎蓋; 蚣蝮,好立,站橋柱; 椒圖,似螺蚌,性好閉,立于門首; 金猊,形似獅,好煙火,立于香爐; 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眥三個,恰為龍之九子。 以下分別詳細說明: 1.貔貅又名天祿、辟邪。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 2.赑屃(拼音:Bìxì),又名龜趺、霸下、填下,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龜為其形象。在拆除北京舊城墻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墻下各發現半個赑屃,因此有赑屃馱著北京城之說。 3.螭吻,又叫鴟尾、鴟吻(拼音,Chīwěn、Chīwěi、Chīwěn),龍生九子之一,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鴟尾到底是一種鳥還是傳說中海上的鯨魚沒有確定的說法。也叫好望。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虬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4.饕餮(拼音:Tāotiè),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形似狼,好飲食。鐘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于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于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5.睚眥(拼音:Yázì),龍生九子之一,龍身豺首,性剛烈,最是好殺嗜殺好斗,刻鏤于刀環、劍柄吞口。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6.狴犴(拼音:Bì'àn),龍生九子之一,形象老虎,傳說其好訴訟,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于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7.狻猊(拼音:Suānní),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于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8.椒圖,龍生九子之一,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于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9.蒲牢,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于鐘上,并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 10.囚牛,龍生九子之一,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音樂,蹲立于琴頭。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11.嘲風,龍生九子之一,平生好險,如今殿角走獸是其形象。 12. 13.負屃(拼音:Fùxì),龍生九子之一,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14.麒麟,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雄的名麒,雌的名麟。麒麟的形狀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獨角,麟無角。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現在普遍認為麒麟就是長頸鹿。 15. 16. 傳說中龍的九個兒子,貔貅、赑屃、鴟吻、饕餮、睚眥、狴犴、狻猊、趴蝮、椒圖、蒲牢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