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老白干有句廣告詞:行多久,方為執著;思多久,方為遠見。我校不僅把“尚美”作為學校矢志不渝的教育追求,還一以貫之地進行著“尚美教育”的系統探究。我們的理念是教育應當充滿詩意,把學生帶到一個寬容、剛健的人文地帶;教育應當充滿機智,把學生心中的智慧和自信喚醒;教育應當充滿激情,以永遠年輕的心跳把生命的未來點亮……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文化、建樹人生、形成世界觀的主陣地,學校教育的價值追求直接影響著孩子成長的方向與質量。追求學生的尚美發展和尚美人生,課堂便是成了莘莘學子走向尚美未來的孵化園和孕育場。 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尚美不能靠說教,得潛移默化,“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得小步距推進,順應和適應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得言傳身教,用教師的言談舉止感化、同化孩子可塑的心靈;得持之以恒,使學生在漫長的歲月中由他育逐漸走向自育,形成恒久的動力。 語文是人文性最強的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尚美教育的極佳載體。教材所選范本中的人物形象鮮活、故事情節曲折感人、謀篇布局各有千秋、遣詞用語十分講究、作者文筆風采各異、文章視角獨具匠心、表達手法千文千面、執教教師各領風騷、教學設計側重有別,等等,都會對學生的學習帶來不同的尚美影響。 尚美學堂,簡單地說,就是要深入挖掘課文范本中的美育因素,在語文教學各個環節中滲透美育,實現以美養德,以美啟智,以美正行,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全過程獲得美的感染,美的熏陶,美的浸潤,美的啟發,美的成長。具體地說,就是老師在解讀、使用、駕馭教材的時候,要精心提取教材中的“美”的成分,對學生施加“尚美”影響?!耙恢σ蝗~總關情”,語文老師不僅要反復閱讀教材,深入理解教材,準確吃透教材,還要用兒童美學的眼光去審視教材、解讀教材、使用教材。“情人眼里出西施”是說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審美是有區別的。我們在尚美育人的過程中,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認識,尊重不同孩子對美的不同理解,不用“二維”思想(非白即黑)影響學生對人、事、景、物的觀照,不強加自己的認識給感知美、認識美、鑒賞美、創造美的孩子,還孩子本真的對美的追求和憧憬,實現對全體學生審美素養的涵育和尚美人生的奠基。 語文教材思想內容豐富,具有多元美育因素。如:課文的題材美,包括喜劇題材、悲劇題材;課文的形式美,包括詩歌、散文、寓言、童話、故事、小說等不同文學式樣的不同美質;課文的文質美,選入教材的課文寓多種審美價值于語言的典范性、科學性、哲理性和情感性之中;課文的內容美,包括了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課文的結構美,不管“總——分”關系,或是并列關系,還是因果關系……都有其內在的必然聯系,都是作者構思而成的上品……語文教學,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中的美育因子,進行審美化教學設計,實施尚美化課堂教學,就能使語文教學充分發揮尚美育人功能,使課堂教學達到極佳效果。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有效利用教材這一載體,從感受自然美、弘揚社會美、表現藝術美、領會情感美、欣賞語言美、領略結構美、體會創造美等方面,凸顯出了語文特有的尚美育人魅力。 感受自然美。大自然有神奇的功力,有神秘的語言,有神圣的地位,有神化的形象。走進茫茫大自然,心靈會受到洗滌,性情會獲得凈化。我們讓學生從大自然留下的迤邐山川中,去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秀美,從而對大自然產生敬畏,引發贊譽。如學習《三峽之秋》,我們引導孩子抓住文中描寫三峽秋天的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幾個不同時間段美麗景色的變化,不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魔力,同時體會到作者觀察的細膩、獨到與深刻。利用《雅魯藏布大峽谷》,引導孩子了解了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地形奇特,進而想象出雪峰、江水、云霧、綠樹的景象。憑借學習“滔滔大河突然轉了一個直角,令人驚嘆不已,教人不可思議”一段,去感受“大拐彎”的神奇、雋永、鬼斧神工。再聯系關于大拐彎的傳說,自然聯想到無情的山水與少數民族的文化、動人的故事的糅合,深刻體會到了大峽谷的有情有意。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不僅知道它景色誘人,還知道它物產豐富——是大花園,是巨大的寶庫。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將《九寨溝》《索溪峪的野》《西湖的綠》等文章進行友情鏈接,讓孩子進行群文閱讀,促進了孩子對祖國各具特色的山水、風光、人情、故事的認識和欣賞,學生的頭腦中樹立起了對大自然、對偉大祖國的崇敬、愛戴和神往之情。 弘揚社會美。從課文中了解社會生活中的莊嚴和偉大、正義和崇高、平等和自由、友愛與情意、勞動和斗爭,了解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的各種物質成果、豐功偉績,從而弘揚社會美?!哆@兒,原來是一座村莊》謳歌的是深圳特區在改革開放后的巨大變化。課文雖然是一首詩,但孩子們透過“困擾”“渺?!薄皠谧鳌薄棒骠嫫鹞琛薄盁ㄈ灰恍隆钡戎攸c詞語,結合詩句描畫的深圳過去的貧窮落后,今天的天翻地覆的變化,產生了連續的畫面,并從中體會到詩人對家鄉變化的驚喜,感受到改革開放政策的英明、正確,認識到中國社會的日新月異,突飛猛進,還聯想到一些西方國家政客害怕中國日漸強大所產生的恐懼和擔心,樹立起了抱負祖國未來的堅強決心。《獻你一束花》是馮驥才的作品,透過體操運動員在平衡木上因失手與冠軍失之交臂,卻迎來服務員真情的鮮花的故事。文章結尾“花,理應送給凱旋的英雄,難道也要獻給這黯淡無光的失敗者?”發人深思,耐人尋味。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孩子們領悟到了社會不但有勝利的完美,還有殘缺的憐美。只要你有真心的付出,就該獲得他人的贊美和欣賞。弘揚社會美,不該是同一化的標準,也該有酸甜苦辣的雜陳。這般理解,對于剛十歲的孩子來說,是多么的難得呀! 表現藝術美。不少課文作者都運用了形象的語言,通過描寫、敘述、比喻、象征等手法來謳歌不同形式的美?!度绿一ㄋ肥俏馁|優美的散文?!笆鞘裁绰曇?,像一串小鈴鐺,輕輕地走過村邊?”“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潔的絲綢,映照著藍天?”“啊,河流醒來了!三月桃花水,舞動著絢麗的朝霞,向前流淌。有一千朵櫻花,點點灑上了河面;有一萬個小酒窩,在水中回旋。”接著,作者用“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豎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鏡”兩個句子開頭,分別描繪了三月桃花水的神韻和珍貴、輕盈透明,表達了人們對三月桃花水的喜愛與渴望之情。文章筆觸優美,意境悠遠,字字句句都彰顯出了作者駕馭語言的功夫,學生十分喜愛,在讀中感受到了中華文字的強大魅力?!按禾斓搅?,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見!”是《語言的魅力》一文中的一句,粗略一讀,好像沒有什么特別,但細細想來,就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一個盲人乞丐為了向過路行人乞討,在身旁立了一塊木牌,上面寫著:“我什么也看不見!”過路人很多,但就不見有幾個人施與。后來法國著名詩人讓·彼浩勒在盲人的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幾個字,盲人便獲得了不少路人的援助。孩子們通過細細咀嚼、大膽想象當時的情境,領悟到了此中神奇與絕妙;領悟到了這就是藝術的力量,這就是藝術之美的魔力! 領會情感美。通過對文中人物情感變化的梳理,引導學生領悟人物的內心世界,領會人物的精神風貌,喚醒學生的情感,喚起學生對美的想象、憧憬和幻想。 《黑孩子羅伯特》中有這樣一個句子——“要是麗莎死了,豈不是永遠見不到她了嗎?呃,天哪!麗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絕不能死!”老師在組織學生分組反復閱讀、思考、討論后,孩子們的精彩理解讓人為之叫好! 小組1: 生:我們組認為“要是麗莎死了,豈不是永遠見不到她了嗎?”是一個反問句。我們的問題是:作者為什么不用陳述句直接表達,而采用反問句的方式描寫呢? 師:是?。∵@的確是一個反問句,那誰能告訴我們這個反問句是什么意思? 生:這個反問句的意思是:要是麗莎死了,肯定就永遠見不到麗莎了。 師:是這個意思。為什么這里作者要用反問這一修辭手法來表達呢? 生:反問句表達的情感更強烈! 師:那在這里是表達了怎樣強烈的情感呢? 生:這句話強烈地表達出了羅伯特對麗莎的擔憂! 師:你體會得真好!那你能把那種對麗莎強烈的擔憂以反問句的形式讀出來嗎? 小組2: 生:“呃,天哪!”這里為什么要用“呃”這個語氣詞,不直接寫“天啦”? 師:是啊!“呃”和“天啦”都是語氣詞。這里怎么就用兩個語氣詞呢?會不會顯得有點啰嗦? 生:我認為不會!用兩個語氣詞更能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此時的羅伯特對麗莎的病情是多么的擔心,可以說擔心到了極點!你聽我讀讀吧—— 師:你的體會到位,你的朗讀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此時羅伯特的擔憂之情,也讓我們仿佛能看到那滿臉憂郁的羅伯特。 小組3: 生:“麗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絕不能死!”為什么要用三個“不能死”?只用一個不行嗎? 師:同學們覺得用一個可以嗎? 生:三個“不能死”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更能讓我們感受到羅伯特是多么的不想麗莎死去??!我們從中可以還感受到羅伯特對麗莎的不舍! 師:作者利用反復的修辭手法深入了我們對羅伯特感受的體驗,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值得同學們學學。 小組4: 生:我發現在“麗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絕不能死!”中,前兩個“不能死”后面用的都是“,”,而最后一個“不能死”后面用的是“!”。同樣的用語,為什么標點符號卻用得不同呢? 師:你太會觀察了,是個會思考問題的孩子!是啊,這是為什么呢? 生:因為最后一個“不能死”前面加了一個表示程度的“絕”字!感情比前兩個更為強烈了,所以要用“!”。 師:你了不起,發現了三個“不能死”用詞上的細微差異。 生:羅伯特在說三個“不能死”的時候,應該是對麗莎的病情越來越擔心,擔心的程度越來越深,也表達了對麗莎的越來越不舍!所以最后一個“不能死”感情是最強烈的,理所應當用“!”才符合當時感情表達的需要! 師:你們真是一群了不起的孩子!不僅會針對文章的用詞用句發現問題,連標點和修辭手法葉成了你們質疑的對象。還能自己學會解決問題。學習語文就該如此反復地抓住文章的字、詞、句等去拷問,把自己放到文章中去,設身處地地思考,去理解。你們算是真正走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了,去感悟到了人物的真實情感。老師真為你們驕傲?。?BR>欣賞語言美。抓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體味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當,欣賞文中語言的優美,學習運用帶有美感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感情,并感情朗讀文中的精彩片段、精美語句、絕妙佳句,進而感知作者的神韻之筆及富有內涵的文化修養之美。 《飛奪瀘定橋》有這樣一個句子:“二連擔任突擊隊,22位英雄拿著短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苯虒W時,我們的老師先讓學生從整體感知這句話,再勾出動詞“拿”、“背”、“帶”、“冒”、“攀”、“沖”,并讓學生結合插圖說說哪個詞用得最好,為什么?學生細細品味,然后紛紛發表意見,說出“冒”、“攀”、“沖”三個動詞用得最好,因為從這三個詞中分別體會到了紅軍不顧一切、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體會到了過橋的艱難及紅軍的大無畏精神;體會到了紅軍對敵人的仇恨和不可阻擋的氣勢。學生通過對詞的玩賞、品味,充分感受到英雄們的壯美形象,并通過激情朗讀展示出來,升華了主題和美的內涵,收到了理解壯美的教育影響。 領略結構美。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領略文章獨有的結構美,擴大和深化學生對美的感受。在學習《桂林山水》時,孩子們很快就發現全文是按照“總——分——總”的構篇方式謀篇的。作者用俗語“桂林山水甲天下” 開頭,又用詩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結尾,形成了十分講究的首尾呼應。中間兩段,先寫漓江的水,再寫桂林的山。兩段的句群關系基本一致,都是用反襯的手法開頭,接下來用排比句寫出水和山各自的特點。孩子們在研讀中還發現,課文第二三兩個自然段是不能調換順序的,是因為作者“蕩舟漓江”,自然應該由近及遠,先寫水,再寫山。在這樣的理解之后,他們還發現最后一段最值得咀嚼。因為前面寫的漓江水和桂林山雖然特色鮮明,但那水比起九寨的水也算不上什么,那山比起“五岳”也沒什么稀奇,人們早就總結過“九寨歸來不看水”“黃山歸來不看山”。正是由于最后一段寫到“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才使得桂林山水相依,山水相映,才有“甲天下”的美譽。學生如此感知文章材料的選擇,感悟課文結構的完美,他們想不尚美都難呀! 體會創造美。在默讀中自悟,在朗讀中體悟,在賽讀中醒悟,以讀代講,從反復的咀嚼、朗讀中悟出文章的表達方法,從而學習作者精妙絕倫的表達技巧,實現學以致用,把寫作方法遷移到表達自己的所聽、所見、所聞、所感,培養學生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學校開展“小盆種植,大捧收獲”的菊花種植活動后,有一學生這樣寫道:“記得這次種植菊花,并非一帆風順。第一次的菊秧剛出土,就被那可恨的老鼠給齊土咬斷;第二次,在我的關照下,長得稍高一些,誰知又被那可惡的老鼠咬得只剩下一截菊莖;第三次,我把菊秧用罩子罩住,哪知又被炎熱折騰得奄奄一息;最后,我不得不花錢買回一盆菊秧精心照料起來,就像關心我的特別好的弟妹一樣,才有了今天大家能見到的并不算茁壯的菊花,但我已是心滿意足了。因為我有了太多的收獲,有了對菊花的進一步的認識,有了對生命的發自內心的敬畏,有了對遭受災難的人們的無端同情……是??!‘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 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在學了現代詩《媽媽的愛》后,學生這樣寫詩:“有個晚上,我睡著了,不小心把被子踹到了一邊,媽媽悄悄給我蓋好被子。啊,媽媽的愛是細心的呵護?!薄耙粋€很冷很冷的冬日,我冒著雪花頂著小雨回到家,臉頰和雙手都凍得通紅。媽媽摸摸我的臉,握著我的手,使我的雙手很快暖和起來。啊,媽媽的愛是溫暖的火爐。”看見二年級學生的作品,我怦然心動,多有詩情畫意呀!這不正是尚美教育的結果嗎? 我們還特別關注提問的藝術美、理解的深度美、設計的流暢美、板書的結構美、講述的生動美、朗讀的韻味美、思考的多維美、知識的運用美、評價的多元美等尚美要素,用多元尚美手段與方式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尚美教育。 語文教育園地總有芬芳等待我們去嗅一嗅,語文教學技巧總有奇葩期待我們去秀一秀,做個尚美的老師,在尚美的召喚下,我們的教育就會開出璀璨的花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