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寸柔光箱提供更大范圍的光源。 材質,設計,工藝都有影響,材質影響到色溫,設計和工藝影響到好不好操作,耐用性,還有打出來的光線精不精準都有影響。 格柵相當于給柔光箱加蜂巢效果,八角的和方形的主要區別是光的形態,這在拍人像時最明顯,瞳孔的反光點。 機頂燈,補光為主。 電箱,作為主光源使用。 色溫準,輸出穩定,閃光速度快,出來的質感自然好。當然,質感更重要的取決于打光方式。 光源尺寸大,亮暗交界的過渡區就大,甚至很多角度下陰影區就小到淡到快找不著了,或者反過來被攝物上找不到被光直射的部位 再簡單的說,就是大光源可以得到填充光的效果,被攝物被光線包圍 其實所謂柔光硬光,最關鍵的就是發光體的面積,發光面積越大,越柔。同樣的發光面積,距離越遠越硬。 所以太陽雖然很大,但實在太遠,我們看見的也就一個遠距離的圓盤大小,可以視為點光源。陽光直射的光源很硬。多云、陰天云層超級大,相當于超大的發光源,這個時候光線很柔。北窗看不見太陽,所以北窗進來的光線很柔。 現在回到人造光,你要柔光,當然柔光箱越大越好,前提是不要讓它入鏡:)------理解不正確。光質和光的方向性有關。方向性越單一,光質越硬。和磁鐵里的磁極排序原理完全一樣。比如太陽直射時,所有光線都是平行光,只有一個方向,所以是硬光,經過云層后,光的方向變成多樣化的,當然就難以形成陰影,自然就柔了。閃光燈也一樣,加蜂巢束光筒方向行被約束單一化,自然就硬,透射過白布以后,光線的方向變得多樣化,自然會被柔化,但是反光傘發光后,光線的方向也多少有些變化,但就沒有白布那么明顯了。 第四個問題:樓主的意思應該是,熱靴燈和電箱外拍燈的區別。 熱血燈功率較低,電池量較小,但是勝在輕便,而且可以進行很多創意組合布光。電箱外拍燈功率大,亮度大,但是重量也重,適合光線強烈的室外環境,還有廣角風景人像照,燈具要移除出畫面以外的時候。 嚴格來說,單一光源產生的光的柔和程度與其“有效大小”(~=光源的物理大小+與主體的距離)有關:主體距離光源越近,光源越大,主體受光越柔和。(多個光源相互影響算是另外的議題:B光填充A光產生的陰影就是這種情況,A、B都為硬光填充仍然可以有效。) 對于柔光箱,結論是,相同質量情況下,柔光箱越大,距離主體越近,柔光(包裹)效果越好。 不知道有格柵的拿掉格柵的效果和普通柔光箱有區別嗎?會更好還是? 柔光與光的方向性是兩個概念。 光本身并無軟硬,根據影的邊界的清晰程度,或者明暗的過度寬度來區分所謂的硬軟。而產生邊界效果的主要原因(還暫時不敢說“唯一”)就是光的方向,如果方向雜亂無章,某些光產生的影會被其他光照亮,就無法形成清晰的邊界,看上圖就明白了。這點如果能接受,后面的解釋才有意義。這不是我編造的,是從別人的著作里拷貝的 柔光只與光源面積和主體距離有關。 和面積也關系不大,不是決定性的因素。我看人家拍電影,那個燈直徑幾乎有1m,比我的柔光箱都大,但是光卻是直射的,就像探照燈,探照燈的光柔嗎?無論射的遠近都不柔。任何光的距離僅僅影響光的亮度和照射面積,不改變柔硬關系。我在拍攝中常常出現這樣的問題,想光弱點,拉遠燈架,但又照的太寬,把不需要的地方也照亮了。 柵格只是約束光的方向性,與軟硬無關 前半句對的,后半句不對,和第一點一樣道理。這個原理和磁鐵里磁極的排列和磁性強度的關系非常類似。整齊的排列獲得磁性加強,雜亂無章則互相抵消 你的問題我覺得要分幾點來說明 1. 長箱一般拍大半身、全身、多人合影比較合適。八角箱、方箱拍大頭半身合適,而且許多人認為八角略好于方形。 2.格柵的效果是光會集中一點,背景和人外空間會暗一點,但同時光質會硬一些,絕不會更柔。什么箱都有類似規律。 3.如果有了一個八角或者方箱,可以考慮在增加一個長條箱,長箱的利用率肯定會略微低一點的。因為我成人全身拍的很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