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養正,該如何“正”? 作者: 葉藝芳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可想而知養成教育對于人生的重要性。猶如一棵樹,在幼苗時期,根正苗直,修繁去冗,小樹就可以經受狂風暴雨長成參天大樹。但是,由于當今社會的許多現實(溺愛獨生子女、社會拜金等)“我的爸爸是李剛”“南京的彭宇事件”“廣東佛山兩歲女孩遭遇汽車慘壓事件”等一系列道德缺失現象。反映出孩子的教育不僅缺乏正確的引導方法,教育的方向也出現了偏差,有的甚至失去了方向。致使家長、老師不斷地感嘆:現在的孩子怎么啦?怎么越來越難教了?在牢騷的同時,我們是否應該靜下心來思考,我們的教育怎么啦?家長、老師是否在孩子的關鍵期,給予了良好的養成教育。 因此,“童蒙養正”便成了當務之急。教育孩子是小事,但是教育孩子都是難事。難在我們沒有教育的目標,沒有教育的敏感。我們在不自覺中養成了孩子的自私;在不自覺中教會了孩子養尊處優;我們剝奪了孩子孝順的機會;我們包攬了孩子應當承擔的責任……為了孩子的將來,為了社會的未來,童蒙養正是何等的重要。那么,我們到底要在孩子的童蒙時代養他們的什么“正”呢? 一養仁心孝為本。古語云:孝為德之本與;孝為仁之本;孝開百善開。“仁”二人也。也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不但要想到自己,更應該要想到別人。以一顆心去感受另一顆心,以自己的一份愛去愛他人,去愛社會。只有處處替他人著想,滅掉自己的自私自利,孩子的一生才是快樂的(私欲是痛苦的源泉)。這顆為他人著想的仁愛之心,必須由對父母的孝心生發出來。試想一個連生我、養我、愛我的父母都不愛,不能體貼的人,可以去愛別人,體貼別人嗎?《孝經》上說的好:“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理。”因此,我在孩子幼小的孩童時期,就要播下孩子孝的種子,只有這顆種子發芽了才能培養出孩子仁愛、體貼、善良、恭敬、謙卑等好的品質。 二養義膽有責任。如今父母對孩子的愛護可謂無微不至,生怕孩子吃苦,擔心孩子受累。殊不知一個人立于社會,不僅需要恩義、情義和道義,還要懂得為自己、家庭、社會承擔責任。孩子在父母的寵愛之下,養成了強烈的自我中心與自私,認為這個世界都是他的,稍有不如意就做出難以預料的事情。父母包辦了孩子的吃、穿、住、行不算,還包辦了孩子的成長與挫折,讓孩子不用承擔任何的過失,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家長的眼里覺得這是對孩子的愛,誰曾想過這是為孩子埋下痛苦的種子。因為這樣孩子生出的是一顆自私的心,生出的是一顆利害之心。他與人交往都是都以利為目的,把情義、道義放在一邊,更不會把自己應該擔負的責任擔負起來。這樣的孩子不但對社會沒有責任,就是家庭、父母也不會去承擔責任的。 三養禮儀順人生。現在的孩子不懂禮是普遍存在的事實。雖然有的表面上在大人的強烈要求之下叫個人什么的,但似乎都是被逼無奈,沒有發自真心地禮待他人。更有甚者不守規矩,肆無忌憚的也大有人在。究其原因是孩子不知道禮是什么,家長也不知道禮從何教。“卑己尊人是禮也”。如今孩子個個傲慢清高,從不把別人放在眼里。或許有的家長認為這是個性,這是自信,恰恰相反,這是孩子人生路上的一個絆腳石。“謙受益,滿招損”一個傲慢,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如何在自己的人生與事業上一帆風順呢?家長如何在生活點滴中教會孩子謙卑,需要我們去認真思量。但千法萬法只能歸于一法,那就是正己化人,只有自己做到了,方能引導孩子謙卑待人,禮順人生。 四養智慧懂生活。在這里把“智”理解成“智慧”,似乎有些牽強,但是無論把這個“智”理解成“理智”或者“智育”,其實都是智慧。知道日常的規律,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我們是逃脫不了生活規律的,只有明白了規律,按照規律生活,人生才會過得幸福、安逸。比方我們知道了身體血脈運行規律,就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會晝夜顛倒傷害身體;我們知道人倫大道必須遵守,就不會人倫顛倒,黑白不分。這是生活的智慧,我們不但要教給孩子,更要讓他敦倫盡分地在生活中踐行。 五養誠信立社會。人言為信。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難以立足社會,也許偶爾的狡詐、欺騙可以得逞,但是人是不會永遠相信你的謊言的。從小要教會孩子說到做到,不說空話、大話,要信守承諾。只有誠信之人才會有責任、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才會獲得朋友,才會讓自己的事業蒸蒸日上。 孩子的教育是方方面面的,童蒙養正是我們為孩子的人生扎基礎的重要階段,如果一棵小樹長歪了,再想矯正那就事倍功半而效果甚微了。“發然后禁,則扦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就是這個道理。中華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歷史告訴我們,我們老祖宗的教訓是可以庇佑我們子孫的。祖先的教訓之所以可以經歷數千年歲月的檢驗成為文化遺產保存至今自然有它的道理。我相信只要把仁、義、禮、智、信扎根在孩子的心中,懵懂兒童定會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