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簡介】 呂景山,生于1934年,河南洛陽人,現任山西省針灸研究所所長、主任醫師、教授。呂氏為北京中醫學院首屆畢業生,師承北京四大名醫施今墨先生、祝諶予教授,曾任山西中醫學院針灸系主任、中國針灸學會腧穴分會副理事長、山西省針灸學會理事長、山西省政協第七屆委員會委員、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委員、加拿大中醫藥針灸學院名譽教授、新加坡康民醫藥針灸學院學術顧問等職。呂氏業醫40年,學驗俱豐,學術上繼承弘揚“施氏藥對”,首創“針灸對穴”;臨證上主張辨證施治、中西結合、針藥并施;著有《施今墨對藥臨床經驗集》(榮獲1982年度全國科技優秀圖書一等獎)、《針灸對穴臨床經驗集》、《實用針灸手冊》(與楊占林合作編著)、《單穴治病選草》(呂景山、何樹槐、耿恩廣主編),還先后在《中醫雜志》、《中國針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50余篇。 【名方】溫中止痛湯 【組成】制附片10克,炒白術10克,高良姜10克,香附末10克,炒枳殼10克,干姜炭10克,醋煅大黃炭6克。 【功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用法】水煎,頭、二煎混合均勻,早、午、晚飯后分服。 【方解】 方中附子為純陽之品,其性走而不守,上能助心陽以通脈,中能溫脾陽以散寒,下能補腎陽以益火;白術甘溫補中,苦溫燥濕,二藥伍用,溫中散寒,健脾燥濕,祛心脾冷痛。白術甘緩補中,枳殼理氣消脹,枳殼以走為主,白術以守為要,二藥一走一守,一補一瀉,相互制約,補而不滯,消不傷正,健脾強胃,消食化積,消脹除滿。高良姜辛辣芳香,溫熱行散,功專溫胃散寒,行氣止痛,健胃消食。香附辛散苦降,藥性緩和,為理氣之良藥,能通行三焦,疏肝解郁,善行血中之氣而理氣活血,通絡止痛,二藥伍用,名曰“良附丸”,出自《良方集腋》,治心口一點痛;明·孫一奎以高良姜、香附各等分,名曰立應散,每服6克,治寒痛、氣痛、腹痛皆效。 筆者體會,二藥相合,治胃脘疼痛,證屬寒凝氣滯,均有良效。二藥取舍多少,應隨癥化裁,寒甚者多取良姜,少用香附;反之,以氣滯為主者,則重用香附,少取良姜;寒凝氣滯等同者,二者各半。干姜味辛、性熱,辛散溫通,散寒止痛,本方用其炒炭存性入藥,用意有三:一則用其原藥治療作用;二則取其炭藥的解毒作用;三則取其炭之微粒吸附于胃、腸粘膜,從而起到防腐和保護粘膜的作用,以使潰瘍面早期愈合。大黃氣味俱厚,大苦大寒,其性沉而不浮,其力猛而下行,炒炭醋煅之后,令其入血分,活血止痛;另一用意是為寒熱錯雜之證而設,施今墨、祝諶予先生常云:“臨證之際,寒熱錯雜之證甚多,寒之不寒,熱之不熱者屢見不鮮,每遇此證,宜在原方的基礎上加中介藥物,以溝通寒熱,可收神功?!?/p> 【病例】 1961年暑月,呂氏接診王某某,女,50歲。胃脘冷痛,前胸(心窩部)后背包裹羊皮一塊,舌淡暗,苔薄白,脈弦細,先投桂附理中,繼投十香止痛,再投活血化瘀,未見效,無奈請教施老,師云:“癥屬寒證無疑,溫之不溫,此乃寒熱格拒也,非加中介藥物溝通,實難奏效?!惫视诖箨牊崴幹屑哟嘴汛簏S炭,服藥三劑,果然疼痛立止。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87.杏林中醫醫話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