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勤:跑步即生活 希望在奔跑中死去 職業:石油工人 年齡:59歲 2012年11月25日,北京奧體中心。眼看著終點線一點點地靠近,蘇勤生無法控制自己的淚水。8年前,他正是在北京完成了人生第一場馬拉松,當時的他不曾想到,有朝一日,他會成為中國第一個完成100場馬拉松的人。 投身于馬拉松的前6年,蘇勤生一共跑了32場比賽。這一數據從2009年開始急速上升,那一年,他參加了16場比賽。2010年,18場、2011年,20場、2012年,24場……59歲的蘇勤生的目標是,65歲之前跑滿200場馬拉松。 這位山東勝利油田濱南采油五隊一區的石油工人參加馬拉松的最初動機,放在當下似乎很難讓人理解:北京申奧成功了,我要為此做些事。此前的他幾無長距離耐力跑的經驗,最遠只跑過10000米。他甚至不清楚跑馬拉松的鞋要比平時大半號,跑了20公里便雙腳腫脹,繼而磨出二十多個血泡,最終一瘸一拐地沖過終點。 盡管已是中國參加馬拉松比賽次數最多的人,但蘇勤生參加比賽的條件遠不如外界想象的那樣充裕從容。在距離山東濱州市城區三十多公里的一片農田中,蘇勤生住在一間不到10平米的平房里,獨自值守方圓兩公里內的十幾座抽油機,生活枯燥如此,將近30年。 踏上馬拉松賽道,蘇勤生突然覺得自己找到了一個出口,來消解伴隨他整個前半生的孤獨。奔跑在不同的賽道上,不同的情景收入眼中,面前不再是日復一日相同的景象。不間斷地運動身體,甚至窮盡體力,往常因孤身一人而無處言說的心緒,也隨著汗液從毛孔中一點點透析出來。就這樣一直跑到終點,精疲力竭卻又一身輕快,平日里身體所負荷的孤絕感,一下無影無蹤。 相比于大多數馬拉松跑者,蘇勤生參賽時消耗的體能不僅在賽道上,也在前往比賽地的路途中。他沒有雙休日,一個月有七天的假期可以自行支配。為了參加盡可能多的賽事,他常常是深夜趕到比賽地,數小時的歇息后就走上賽場,結束后當天返回。他曾經15天跑了4場,甚至出現“背靠背”的情況:完賽之后馬上趕往另一個城市,以便趕得上第二天上午的發令槍響。為了跑步,他已連續8年放棄15天的春節休假,即使100多公里外的妻子與兒子時常為之發出抗議,他也不為所動。 除了時間的緊迫,經濟不寬裕也是他壓縮行程的重要原因。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使他必須精打細算外出比賽的每筆開支。他已記不清住過多少次50元以下的地下室。濱州至今不通火車,每次外出比賽,他坐大巴到濟南火車站,在站前的一個小攤買十幾個燒餅,便是此行全部的口糧。至于馬拉松跑者通常會精心挑選的裝備,對他而言,只是幾身比賽時發放的衣褲和底部磨穿時才會更換的跑鞋。 好幾年間,蘇勤生沉浸于比賽數量不停攀升所帶來的快感。直到有一天,他已經跑過了與自己年歲相等的賽次。他突然問自己:哪怕再跑這么多場,又能怎樣? 他開始關注每次比賽時的自身狀態,試圖從中尋找自我的提升,以此說服自己繼續下去。但幾次比賽下來,他卻發現,每一個42.195公里中所感受到的,和第一次跑時其實并無太多的不同:跑到大約半程的時候,自感狀態不錯,也許能創下個人新高;到了35公里,撞墻點如約而至,不得不咬牙前行;最后的一段路程,一切念頭都消失殆盡,只是下意識地向前邁動雙腿了。 提升難以捕捉到,衰退卻是顯而易見的。跑馬拉松的前幾年,蘇勤生的成績大體上在3小時20分上下浮動,即使身體狀態不佳,也不會差出太遠。然而隨著逐漸接近花甲之年,成績再也提不上去了。任憑如何忽略這一點,數字的確是在一步一步地后退。 盡管痛苦了好一陣子,他卻越來越意識到自己無論如何已經無法停止下來。十年來奔走于各地,他結識了數以百計的跑友,然而隨著次數的累積,那些熟悉的面孔卻一一退去。他也曾問過一些退出的人,得到的答案大抵相同:一直不停地跑,太苦了,體驗過幾次,也就夠了。 這的確不是輕松愜意的營生——在鄂爾多斯,雙腿被沙漠蒺藜刺得血肉模糊;在福州,他在四百米的操場跑道上連續跑了280圈,看著身旁不斷有人因無休止的重復而精神崩潰放聲大哭;在波士頓,他距離轟鳴的爆炸聲只有不到一公里的距離。 他漸漸開始覺得,“為什么跑步”這個問題已不需要再考慮。很多跑步的人持有的心態是,跑步是為了超越過去的自己,他覺得這理由對自己已經不再成立。比賽的次數累積到一定程度,就只是一個數值而已,比賽成績的提升,對于自然衰老的軀體而言,亦是一種強求。跑步的目的不在于為生活再增添什么,“跑步就是生活本身”。當自己的軀體已經習慣于這樣一種狀態,不必再糾結于意義、價值之類的字眼,所需要做的只是繼續下去。 每天清晨5點,蘇勤生準時起床,沿著坑洼不平的田間土路跑兩個小時。這將是他在濱州郊外的田野里度過的最后幾個月,明年秋天,他就將年滿60歲,退休還鄉。他為退休后的自己制訂了新的計劃:完成200場比賽。退休之后,他不必再受時間限制,他還計劃再打一份工,保證收入能夠支撐更多的比賽。 跑了整整十年,無數人稱贊他“意志力強”、“有毅力”,蘇勤生卻越發覺得,日復一日堅持跑步,同意志力的強弱其實沒太大的關聯。無論意志何等堅強之人,要在沒有外力脅迫的情形下永不停歇地做同一件事,終究不大可能。只有把它當成生活的一部分時,才會一直自然而然地做下去。 “200場是終點嗎?”“絕對不是。我會一直跑。” 他甚至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在奔跑中死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