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烈院長與“吳氏利膽排石湯”吳光烈是福建省著名老中醫,全國首批500名老中醫專家之一,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福建省南安市中醫院名譽院長、主任中醫師,從醫60余載,學識淵博,經驗豐富,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筆者有幸隨師學習繼承,老師近幾年來運用自擬吳氏利膽排石湯治療膽石癥150例,療效顯著,現總結報告如下:臨床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我院門診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50例,其中男65例,女85例,年齡最大68歲,最小18歲,平均38.7歲。病程最長為15年,最短為半年。膽囊結石86例,膽總管結石45例,肝內膽管結石19例。結石最大為1.0cm×0.7cm,最小為0.5cm×0.4cm。 對照組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齡最大 69例,最小18例,平均為37.8歲。病程最長為15年,最短為3個月。膽囊結石31例,膽總管結石14例,肝內膽管結石5例。結石最大1.0cm×0.5cm,最小0.4cm×0.3cm。 2組臨床表現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或脘腹部疼痛,時輕時重,并痛引肩背,腹脹便秘,口苦納呆,厭油惡心,上腹壓痛,舌紅,苔黃,脈弦或皮膚、鞏膜黃染等。全部病例均經B超檢查有結石確診為依據。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自擬“吳氏利膽排石湯”內服。基礎方:柴胡9g,木香6g,郁金12g,黃芩9g,金錢草30g,冬葵子15g,王不留行30g,黃芩9g,大黃12g(后下),薏仁15g,白術12g,內金9g,甘草9g,水煎服,每日一劑。加減法:氣滯型加陳皮、枳殼;濕熱型加龍膽草、川連;膿毒型加生地、連翹、蒲公英;陰虛型加甘杞子、元參;腹痛者加延胡索、川棟;腹脹甚者加半夏、代赭石;發熱惡寒者加銀花、連翹;有黃疸者加茵陳、梔子。 對照組口服熊去氧膽酸200mg,每日4次。 2組均連續服用15天為1個療程,根據病情變化,分別應用1~2個療程。 治療結果 療效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判定。(1)痊愈:用藥1~2個療程后,癥狀和體征消失,B超檢查結石消失。(2)好轉:用藥1~2個療程后,癥狀和體征減輕,B超檢查結石較治療前減少或變小。(3)無效:用藥1~2個療程后,癥狀和體征無變化,B超檢查結石無變化。 治療組150例中痊愈75例,好轉66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90.6%。對照組50例中痊愈15例,好轉25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80%。 兩組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和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體 會 膽石癥屬中醫“脅痛”、“黃疸”、“肝脹”、“膽脹”等范疇。其病因吳老認為系因外邪侵襲,郁而不達,內阻中焦,脾胃運化失常,濕熱交蒸于肝膽,以致肝疏泄;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以致濕熱內生,郁而化熱熏蒸于肝膽;或因脾虛氣虧,統攝無權,氣滯血瘀等,致肝失疏泄,膽腑失于通泄。膽為中清之腑,若濕熱與中清之汁互結,郁阻膽道,日久則形成沙石。治當以“通降”為主,疏肝利膽,清熱利濕,化瘀理痛,健脾和胃為輔。 吳氏利膽排石湯藥用柴胡、木香、郁金疏肝利膽,改善肝臟代謝紊亂,稀釋膽液,加快流速,加強肝膽管內沖洗作用,推動結石下移;金錢草、黃芩清利肝膽之濕熱,退黃排石;五靈脂、蒲黃理氣行血散瘀而止痛,可緩緩解平滑肌痙攣,為痛引肩背必用之藥;冬葵子性滑而下;王不留行性走而不守,以迅速直達病所,以助下石;大黃通腑泄熱,推陳致新,通利水谷之道;白術、薏仁補脾利濕,增進食欲,與苦寒之劑以配伍,可免害胃之弊;內金消石顧護脾胃;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全方共奏疏肝利膽、清熱利濕、通腑排石之功。據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本方具有擴管解肌、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增強膽囊收縮等功能,具有消解溶石等作用。 吳老認為本病病程長,久服清利之品,大多本虛里實,在治療上應剛柔相濟、補泄結合,注意調和木土,健運脾胃,通降膽氣,有利于膽石的排出,不必拘泥于膽病忌補之說。膽石癥是全身性代謝障礙的疾病,膽石排出之后,自覺癥狀消失,善后亟需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常用黃芪、黨參、大棗補脾益氣以扶正,金錢草、王不留行以消除殘存之濕熱,煎后代茶常服,既增強體質,又可防止膽石癥之復發。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84.中醫臨床醫案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