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漢語言文學專業 趙承云 【論文摘要】: 對聯是我國獨有的民族民俗傳統文藝樣式。結合專業特點進行對聯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培植興趣、激發情感是前提,掌握特點、把握手法是基礎;體味探究、多樣歷練是途徑;提高能力、適情應用是旨歸。 對聯因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而深受人們喜愛。對聯的構成要素離不開語文的基本內涵,即漢語的音、形、義以及文學性等等。將對聯的賞析引入語文教學,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副對聯上下句字數相等、結構相似、平仄相對,所以讀起來朗朗上口,極有韻致。在古代,對聯不僅是啟蒙教學教程,也是成年人以文會友、科考、抒情以至斗智的重要手段。現代語文教學中若能引入對聯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字詞的妙用,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增強語文教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特別是近幾年,中招考試對對聯的考察已在許多地區進行嘗試,所以,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對聯教學己不容忽視。 從2004年高考開始,對聯重新進入語文考試的范圍,這一年的15套高考語文試題中,有七套設有對聯題;2005年,又有一些省份設置了對聯題,并且進行了相應的變化,增加了難度;接下來在各個省市的中考語文試題中,對聯成為語文綜合能力測試的主要題型……面對這種趨勢,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古老而陌生的文學形式——對聯。 對聯被譽為“詩中之詩”。它作為我國獨特的語言文學藝術形式和基礎教育教學形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然而,隨著清末學塾教育的消亡,對聯作為一種教育教學方式也消失了。現行的《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開掘課程資源” “語文教師更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并強調:“語文課程不僅包括課堂資源和課外教學資源……”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組織和開掘學生感興趣的資源,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感悟,讓豐厚的語文內涵彰顯出來,從而實現學生與語言文化的互動聯系,真正體現學習資源的價值和地位,成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好載體。 對聯對于我們語文教師來說,就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對聯知識雖然在教科書中沒有系統講解甚至沒有要求,但是對聯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今天的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一藝術。更重要的是,對聯題直接指向的是對考生語文素養的考查,從對聯中可以顯見出考生語文素養的高下。國學大師陳寅恪的曾經說過,對聯不僅能夠體現漢語文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條檢測功能:他從四個方面予以說明:一.“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知分別虛實字及其應用”;二.“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分別平仄聲”;三.“對對子可以測驗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四.“對子可以測驗思想條理”。(《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簡而言之,對聯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教學資源應當再次得到積極的利用和開發。 (一)、對聯教學體現了語文學科的靈魂――人文性 當代著名學者周汝昌先生就說過:“對聯乃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美學觀和語文特點的綜合產物,是幾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級創造積累的特殊成就。……對聯是一種‘精粹’,一種‘提煉’,一種‘結晶”,或一種‘升華’。它有極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簡練的形式喚起人們最濃郁的美感,給人以最豐富的啟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文化底蘊的薄弱是當今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現今的語文學習中常常是不經意間就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質和量的積累,對傳統文學樣式的運用意識就更淡薄了。語文教學的“中國特色”,被我們有意無意的忽略了,對聯作為我國傳統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是我國特有的、珍貴的文學遺產,是一種凝縮了的藝術。它的獨特之處是與我國特有的文字形式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它以最精巧的語言和有節奏的韻律集中地反映人們的生活而抒發情感。讓人在品味的過程中,體會到對聯文辭的精煉和民族文化與精神的深邃。 (二).對聯教學體現了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工具性 對聯除了作為傳統文學藝術形式之外,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傳統教學方式,古之人對于對聯教學是相當重視的。張志公先生在他的《傳統語文教學的得失》一文中說:“屬對(即對聯),古已有之,到了近體詩(律詩、絕句)時期,成了一種格律,詩里的某兩句必須成對。屬對這種語文教學方法的形成,顯然和近體詩有淵源關系,然而實際上已經超越了作詩的范圍,發展成一種教學手段了。”文史學家周劭先生曾說過:“在中國文學各種有韻之文的體裁中,如駢文、詩詞、賦銘,都要以對聯為基礎。所以過去的讀書人,無不以對對子為基本功,這門基本功練好了,才能進入各種體裁的領域中。”更為巧合的是,對聯訓練的思維方式和過程,跟現代語言學教學理論不謀而合。“人類學習說話,是從獨詞句開始到雙詞句,語言的基本奧秘已經開始滲入這個思維過程中,獨詞句體現詞和事物的聯系,特別是詞指稱整類事物的概括性,雙詞句體現造句的原理,進而掌握表示語言單位之間的關系的虛詞。” 魯迅先生的一段話恰好是該理論的絕佳例證,他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滿懷深情地寫到:“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后來給我讀的書逐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加上去,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學者錢劍夫先生回憶自己小學“對課”的經歷:“每日放學時由國文教師出對,能對出者先歸。一年級一字,如天對地,馬對牛之類;二年級二字,如天高對地厚,白馬對黃牛之類;三年級三字;四年級四字……”可以說,對聯訓練的過程,就是思維訓練和表達訓練的過程。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 (三)、對聯教學體現了師生平等的主體地位和主體關系 對聯教學雖然是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但它卻不受其漫長的歷史所影響,體現了現代教育的要求,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師生當堂的對聯訓練,使得枯燥呆板的課堂充滿生氣,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也促進教師角色的變化,即師生都處于一種平等的創造性的情景之下,因而教學充滿人文關懷,面對詞與詞組構成的挑戰,教師和學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即思維的起點上。在更多情況下,教師的思維敏捷程度以及發散程度都未必高于學生,特別到了師生互相提問的環節,對聯的答案已經超出預先的設定,更多的體現的是開放性和探究性,這樣就更加體現師生的平等的主體關系,課堂的教學更加的開放,包容,充滿激勵,師生之間進行智慧的交流和精神與情感的溝通。這種課堂氛圍,是無法刻意營造的,它不是教師個人知識權威的體現,也不是學生的被動表現,而真正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四)、對聯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培養 1.培養學生的主動性 學生的求知欲是強烈的,特別是對于自己所感興趣的知識,但是學生回答問題的主動性往往與題目設計的趣味性和挑戰性有密切的關系,問題的挑戰性越強,引起探求和解決的要求也就越強。對聯是詞的組合,一般都短小精悍,并且是日常所用或者是課文中常見詞語,這樣的特點就使其充滿趣味性和挑戰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和創造的空間。對聯中包含有大量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內容,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其中包含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個性,美德,心態,風俗等等,對學生性的確激發乃至心靈的觸動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恰如其分地運用對聯,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妙用,使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如在教授《鴻門宴》時,我運用了這樣一副對聯的導入課文:“兩舟并行,櫓速不如帆快; 八音齊奏,笛清怎比簫和”我先將這副對聯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后問學生這副對聯說的是誰。當學生回答出說的是樊噲時,我又結合課文解釋這副對聯豐富的內涵,(魯肅不如樊噲,文不如武;狄清怎比蕭何,武不如文)學生發出一陣感嘆,深感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趁熱打鐵簡介《鴻門宴》文章背景。這樣導入,既自然生動,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一石二鳥”的作用。 2、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創造力 對聯是在一定的限制中求得表達的語言形式,就像戴著枷鎖跳舞 ,要想表達的貼切深入有感染力,必須要有較強的概括能力和創造力,怎樣才能從成千上萬個詞語中選擇出最恰當的詞,還要把它們迅速有機的串聯起來,成為一句或是一段有意義,有感情,有順 序,有趣味的話。通過對聯訓練,學生從語言最細微的基礎開始起步,學會煉字,篩選詞語,寫出優美句子,再到篇章,都是一個有序的漸進的過程,由此可見,對聯是學生思維寫作訓練的利器。“錢鐘書說:“撮合語言,配成眷屬。愈能使不類為類,愈見詩人心手之妙。” 對聯創作同時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思維和語言的訓練,是一個充滿嘗試和知識內化遷移的過程,也是知情統一的知識獲得過程。而動態的探究過程才更具有開放性和創造性的特點。在對知識積累加工的同時,能讓學生自主體驗情感,在方寸間發現感受詞匯內在的豐富內涵與背景,使學生的創造力真正體現和發揮。 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運用對聯訓練學生的這些方面的能力。如我在分析《楊修之死》一文后,讓學生用對聯的形式評價楊修,學生概括為:“一張巧嘴,道破天機:兩片薄唇,召來橫禍”這副對聯高度地概括了楊修之死的原因,而且對文章的主旨起到了一個升華的作用。又如學生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內容概括為:“百草樂園,自然熏陶;三味書屋,文明教化。”可謂一目了然。這種做法,比只串講課文字詞,不分析其內容主旨,多了一層能力訓練,使教學內容更充實、到位。再如在復習古詩文時,我設計了“東臨碣石觀滄海”,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象,寫出“西望星漢射天狼” “西望夜朗寄愁心”等下聯,而且都出自學過的古詩文(分別出自曹操《觀滄海》,蘇軾《江城子》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等),此類對聯集句用典,十分自然,渾然一體。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對聯除去作為語言思維練習之外,在豐富學生文化生活,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方面,也有非常明顯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是《新課標》中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是發展學生健康個性,形成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 對聯不但是語言的藝術,也是文字的藝術,是與繪畫書法等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藝術緊密結合的。對聯外形整齊,節奏和諧,具有繪畫美、節奏美、建筑美等特點。尤其是很多對聯構思精巧,意境深遠,能夠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我國人民自古就有寫對聯的習慣,例如我們最熟悉的春聯“春回大地,福滿人間”,“人勤物阜,國泰民安”等等;另外更多的是歷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把對聯當成自己明志的載體,將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乃至全副身心,滿腔熱忱全部展示出來,使其成為不朽的杰作,流芳百世。例如明朝東林黨人顧憲成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幅對聯已經成為愛國主義的象征。而蒲松齡的“有志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通過歌頌項羽、勾踐以自勉,表明自己奮發的態度和不羈的個性。 在教學中我經常選擇那些內涵深刻,內容豐富,構思巧妙的對聯,介紹給學生,并進行評價和鑒賞;另外還讓學生自選對聯,寫鑒賞文章,然后互相交流,進而能夠自主進行創作學生們徜徉在高雅的文藝創作和欣賞的海洋中,所獲良多,對于我個人教學研究來講,受益匪淺。 三、對聯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對聯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它一般比較短小,精警深遂,并能包含深刻的思想內容,同時又具有律詩對仗的藝術美,讀來鏗鏘有力,易于記憶。對聯既可明心言志,又可詠物抒懷,可歌可泣,文白相間,雅俗共賞,歷來為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不少對聯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為背景材料,在學習的過程中,恰當地運用對聯,不僅可以提高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增進對歷史的理解和增強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贊頌正面人物形象,謳歌歷史英雄的對聯 5、魯迅先生挽瞿秋白聯: 1、明末大臣洪承疇,福建南安人,素以忠節自命,特意在廳堂正,親撰一聯: 后來他兵敗被俘,屈膝降清失節。時人于是在他的這副對聯末尾分別加上“矣”、“乎”二字,一變而成為: 添上兩個虛字,使聯語蘊含著無限譏諷鄙棄之意,躍然紙上。 2、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在慈禧太后七十歲生日撰寫了一副 諷刺聯: 3、康有為后來成為保皇派的主要代表,頑固地反對資產階級革命,極力維護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太炎有諷刺康有為一聯: 4. 董必武同志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成立時,他是“一大”代表之一,為中國革命立下不朽的功勛。幾十年后,董老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題了一聯: 四、對聯中提高自身素質及修養 (一)、在對聯中琢磨聲律 由于興趣,經常在網上各聯室和聯群里玩對聯。剛開始只是看的多,即使對了,也是自以為是。后來才明白原來對聯不僅重在對仗和意境,還講究平仄,有嚴格的聲律要求。對聯聲律之“聲”是指漢字的聲調,即平仄四聲,“律”即規律、格律;對聯的聲律,即對聯中各字間聲調安排搭配的格律標準。漢語的聲律美是其特有的優點,我們可以充分地利用它。劉勰在他的名著《文心雕龍》的《聲律》篇中寫道:“左礙而尋右,末滯而討前,則聲轉于吻,玲玲如振玉;辭靡于耳,累累如貫珠矣。是以聲畫妍蚩、寄在吟詠,吟詠滋味,流于字句。”這就是說要用聲韻變換的手段,以保證文學作品的音樂美。而其中自然要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也就是要講聲律。對聯創作中的聲律問題自然也有明確具體的聲律標準。我在玩對聯過程中,很注意遵循字,意,律的嚴謹,收集了一些我個人的聯。 1、淡看風月,誰人于春深處拈花彈指 2、當書月由來,紅塵世事風中獨曉夜凄涼,筆下窗旁案上 3、竹影破窗忙蘸墨 4、幾抹斜陽垂碧柳 詞牌對 6、巖上蒼松,伸出龍頭望明月 7、寂寞上云端,欲拈斗作棋,劃天為界,邀約仙人爭一局 這些聯無一不遵循對聯的平仄要求來對工整的。我在教學當中也教學生以嚴謹的態度對待對聯作業。這樣可以讓他們更準確地判斷詞性。 (二)、自創成聯 鑒于對聯在生活中的應用和教學中的普及,以及其中蘊涵的中國文化底蘊,教學中靈活運用一些名聯,做一些對聯練習,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是我在課余自創的一部分的成聯。 *日月 *兩種美人 *酒 *春 北雁南飛,雙翅東西分上下 (三)、學寫詩鐘 詩鐘是具有一定格律的七言對偶句,或者說是只有兩句的格律詩,形成上介于詩(七律)與聯之間。主要有分詠與嵌字(又稱“折枝詩”)兩大類。 詩鐘的意義大抵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詩鐘采用七律頷、頸聯的對偶句式,學作詩鐘必先掌握聲律、對仗等韻文知識,這等于間接地學做格律詩與對聯。前輩文人學作格律詩大多從詩鐘入門,因它只有兩句,初學者易于掌握。因此,詩鐘是學習格律詩的階梯。 二、詩鐘有分詠、嵌字兩大類,前者易穩難工、后者易工難穩。因篇幅小,所以對平仄、對仗、嵌字、煉句等方面要求更嚴。因此,習作詩鐘對于提高文學素養、思維能力、文字駕馭能力以及詩句鑒賞能力都是極好的鍛煉。前人常將詩鐘作為寫作之余的煉筆。 三、詩鐘雖寥寥十四字,但同樣能言志、抒情、說理、論事、狀物,言簡意賅,前輩詩人流傳下來的許多佳句便是明證。再者,詩鐘又具有對聯的實用性。如園林名勝、節日慶典等,都可運用詩鐘模式撰寫聯句(常見七言聯句式大都與詩鐘相同)。 隨著對對聯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我已不僅僅滿足于只玩聯的基礎,經常請教一些這方面的行家,學會了自創詩鐘,自成一格。 1.一至七唱 月/燈 對聯作為一門獨特的文學藝術,在古代的啟蒙教育中,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它是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和群眾性的民族傳統藝術,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教學當中,都有廣泛的運用前景。我相信,在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對聯這朵奇葩定能在語文教學這塊花園中更繁茂,更艷麗! 本文的寫作目的并非是想刻意拔高對聯教學的地位。我認為在現行的《新課標》的良好背景下,能夠重新拾起傳統文化的瑰寶,并且結合新的時代特點,繼承和發揚有中國特色的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優點,這就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幸福。謹以此文共勉,期待語文教學春天的來臨……
主要參考文獻: 1.《古今名聯點評 》:唐子畏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對聯寫作指導》:尹賢 著,花城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古今獲獎佳聯》:蒙智扉 黃太茂 主編,廣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4.《對聯縱橫談》:余德泉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對聯格律.對聯譜》:余德泉 著,岳麓書社,2000年版。 |
|
來自: 隨園天一館 > 《文摘史料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