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尉氏興國寺塔
年代: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4年); 形制、特點:六角八層樓閣式磚塔,高30米;現狀:國保(2006)
興國寺塔,位于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城東關外一里許的興國寺內(今尉氏飯店院內)。 興國寺塔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其后各朝多次維修。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興國寺僧慧宋、慧司依舊重建。寺內有五佛殿、三佛殿、寢殿等。成化十四年(1478年),僧人悟昭又建千佛殿并塑金佛千軀。寺院閑曠幽雅,金碧輝煌。每逢歲初、節(jié)日,官府、士紳、鄉(xiāng)老村民都來朝拜游覽。后寺廢僅存此塔。 塔高三十米,六角八層樓閣式磚塔,因尉氏縣歷史上屢經黃河洪水泛濫,地下九米左右才是宋代地面,估計此塔塔座和第一層,已經淤入地下。塔心柱有盤旋梯道,可達塔頂。內外壁嵌有佛像二百五十余尊,檐下置磚雕仿木斗拱。頂層塔心柱上嵌明嘉慶二十五年(1546)五月重修寶塔題銘一方。塔剎為六角形傘狀,上置寶瓶。 一九三八年遭侵華日軍炮擊,塔之二、三層遭毀壞,建國后進行維修。二層、三層檐上有五十至七十厘米平臺,可供游人環(huán)繞登望。塔體內外,均嵌有佛像及圖案磚,佛像有立有坐,圖案古樸大方,有方有圓,排列有序,將整個寶塔裝飾得絢麗多彩,其中部分佛磚邊沿刻有施主職名。第一層塔門向西,門內有磚砌臺階繞塔心柱盤旋,可達頂層。第一層塔門向西,門內有磚砌臺階繞塔心柱盤旋,可達頂層,游人至此,莫不攀登眺望,俯瞰縣景。 一九六三年六月(一說一九六二年疑為誤判)被公布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零零六年五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興國寺塔欣賞
從建筑形制上看,此塔具有明顯的宋初風格,特別是塔檐部分,無論是檐下斗拱型制,還是檐口排列及檐角垂脊造型,都是宋初常見格式,惟獨塔頂最高一層塔檐結構造型均與其他各層不同。頂層塔心柱上嵌有25X20左右的一塊小石碑,稱明嘉靖二十五年五月維修,頂層當是此時所建。
興國寺塔塔身每層高度自下而上逐層遞減,平座面闊也漸次收斂,寶瓶式銅剎扣在頂部,整個塔身外觀莊嚴淳厚,剛毅挺拔。古塔為磚塔,塔身內外均用青磚砌筑,全部采用臥砌法,磚與磚之間銜咬,塔體結實穩(wěn)固。塔每層均由平座、塔身和挑檐組成,其檐下及平座斗拱為仿木構磚砌而成,斗拱用材比例碩大,制作規(guī)整,有四鋪作和五鋪作兩類,是宋代建筑藝術的完美體現。 塔頂出檐木檁 此塔二層、三層檐上有50-70CM穩(wěn)固平臺,可供大膽游人環(huán)繞登望。塔體內外,均嵌有佛像及圖案磚。佛像有立有坐,栩栩如生;圖案古樸大方,有方有圓,排列有序,將整個寶塔裝飾得絢麗多彩,光華耀目。其中部分佛磚邊沿刻有施主職名,如“雄勇第一指揮第三都長行X妻李氏”、“神騎第一第四都郭XX”等。“雄勇”正是宋初軍號,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詔改雄威軍為雄勇,到雍熙四年,再改雄勇軍為神勇,故此塔建于太平興國,足可證矣。
塔內磚雕佛像 興國寺塔的顯著特色是塔體內外壁均鑲嵌有磚雕佛龕。佛龕磚呈正方形,其質如石,龕凹圓形。龕內浮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袒胸盤坐式的佛像,一種是一腿盤坐一腿屈膝式的菩薩像,其他還有站立的、盤坐的等各種形態(tài)。佛龕均使用圓刀刻法,線條流暢,刻工精巧細膩,形象栩栩如生。現存佛龕410個,其中外壁288個,內壁122個。由于文革期間毀壞嚴重,再加之地下淤陷一層,目前已無法查清佛像和菩薩像各自的數量。除底層因鹽堿潮濕侵蝕外,佛龕在每層均有分布,且排列有序,將整個塔體裝飾得精美可觀。據專家介紹,這些佛龕對于研究佛教文化和雕塑藝術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塔內蹬道 現已設欄保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