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人類終于“飛出”太陽系 白嶄 “這是一次壯舉,與麥哲倫第一次環球航行、1962年‘水手2號’第一次飛掠過金星(人類第一次成功接近其他行星),以及阿姆斯特朗第一次踏上月球等一樣的壯舉。”旅行者項目首席科學家、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埃德·斯通說,“神秘的太陽系最后的疆界正逐漸進入視野,感謝‘旅行者1號’,人類最遙遠的探索者。” 北京時間 我們無從知曉,在宇宙深處是否有——或有多少智慧種族,和我們一樣,急于驗證自己并不孤單,但我們離他們,更近了一步。 孤獨的歌者 1977年,《地球之聲》(The Sounds Of Earth)誕生,這是一張影響卻頗為深遠的唱片,由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匯編而成。12英寸規格的唱片用銅制成,并鍍金以延長其使用壽命。作為歷史上涉獵范圍最廣的唱片,五千多年的人類文明都囊括在內:從大自然的風雨聲、鳥鳴鯨歌,到澳大利亞土著民歌、阿塞拜疆風笛、中國古箏曲《高山流水》,再到巴赫、貝多芬,還有55種語言講的問候語,“來自行星地球的孩子(向你們)問好”。 遺憾的是,唱片只發了兩張。 為方便將來其他生物偶然發現這張唱片時,能夠聽到里面的音樂和其他錄音文件,專輯中還放了一個唱針。 專輯被放到了“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探測器的表面上,其正上方裝有 旅行者號系列探測器項目由美國宇航局(NASA)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PL)負責。制造一個可以在太空存活多年的探測器,對上世紀70年代的JPL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當時他們建造的最先進的探測器,也僅能在太陽系內運行幾個月而已。 “那時,這想法讓人熱血沸騰。”旅行者號系統工程師約翰·卡桑尼說,“制造出遇到故障還能運作,并且持久運轉的探測器。我們認為除了我們,別人誰都不行!” 5年的時間,JPL成功了。他們制造出的旅行者號系列探測器,即使沒有電源供給,在星際空間空曠良好的飛行環境中,它們的旅程也很可能持續數百萬年。從探測器的外觀,外星生物可以推測出人類的群體規模和智慧程度。從探測器工程的復雜程度,它們可以看出我們的技術和數學能力——至少是20世紀70年代探測器發射時的水平。 不過,在1977年初,當JPL進行旅行者號探測器的收尾工作時,卡桑尼感覺,旅行者號探測器的設計本身,還是無法告訴外星人,人類真正是什么樣的生物——稍早完成的先驅者系列,其上相對“簡陋”的銘文鋁板同樣無法完成這一任務。 于是,卡桑尼跟薩根建議,像先驅者系列一樣,給兩艘探測器加上一些裝置,以展示我們究竟是怎樣的生物。 薩根推測說,音樂也許是與外太空生物溝通的最好方式,能增加他們對我們的了解。“其他生物能夠理解音樂的含義嗎?”薩根對此很好奇。“對他們來說,音樂中激蕩的情緒也許是一個謎。但是,如果我們要向他們傳遞有關人類的訊息的話,那么,音樂就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唱片對其他文明傳遞了什么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述說了我們自己的文明。 “這是來自渺小的、遙遠的世界的禮物,它濃縮了我們的聲音、我們的科學、我們的影像、我們的音樂、我們的思想和感情。我們正努力延續自己的歲月,希望有朝一日能與你們同在。”面對浩瀚星海,時任美國總統卡特在金唱片里的問候,謙和恭順。 勤勉的攝影家 旅行者號的最初目標是巡視木星和土星,然后傳回木星大紅斑和土星環的照片。然而它們除了完成這些任務,還傳回更多意想不到的發現:木星的衛星木衛一上存在噴發的火山;木衛二冰封的地表下存在海洋的線索;土星的衛星土衛六上存在甲烷雨的跡象。 “一次又一次,旅行者號不斷呈現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這意味著我們還有很多東西需要了解。”斯通說。 于是,勤勉的“旅行者”被賦予了更多的任務。 “旅行者2號”向“南”朝著天空中最亮的星——天狼星的方向行駛,“旅行者1號”則借土星引力為彈弓,向“北”而去,4萬年后,它將經過蛇夫座。 在漫長的旅程中,旅行者號們傳回近10萬張照片——其中一些是令世界驚艷的圖片,我們做夢都想不到的絕妙景象。這些圖片挑戰我們對氣象學、地質學的現有觀點,以至于我們得將太陽系和行星科學作為一門學科來重新理解。 1990年的情人節,“旅行者1號”收到指令,調轉鏡頭,在太陽系上空60億公里處,以一種獨特的視角拍攝了一張行星“全家福”。 在當時,這是地球照片中拍攝距離最遠的一張,畫面中地球如滄海一粟——是茫茫如海的黑色太空中,“一個暗藍色小點”。最初,當這張照片印出來時,旅行者號科學家們誤把地球當成了光照片上一粒灰塵,險些將其擦除。 拍完這張照片,“旅行者1號”經由冥王星軌道,到2012年正式進入“弓形激波”區域——該區標志著太陽風和銀河風邊界地帶,即太陽引力的邊緣區。不久之后,“旅行者2號”也到達這一地帶。 姊妹倆開始了“首個飛出太陽系的人造探測器”的最后爭奪。 幸運的冠軍 某種意義上講,這場爭奪中,“旅行者1號”有種近乎開外掛的幸運。 1972年發射的“先驅者10號”和1973年發射的“先驅者11號”,因為設計缺陷,在漫長的旅途中速度不斷衰減,并且逐漸偏離原定航線,最終能源耗盡與地球失去聯系。 而“旅行者2號”的失利,則是路線設定的原因,它飛越太陽系的旅程更長——“旅行者2號”發回的數據表明,太陽系不是球形,而是一個不對稱的、凹陷的結構,或許有點像雞蛋。 確定“旅行者1號”的優勝,也曾經歷過一番激烈的爭論,科學家們一直在嘗試各種不同的檢測方法。 直到 格尼特的研究小組分析了“旅行者1號”向地球發回的數據,從電子等離子體振蕩的測量結果中發現了重大突破。“我們在數據中看到這些振蕩的時候,真的是從座位上蹦了起來——它向我們證明,飛船已經駛入一片全新的區域,時間大概是2012年8月。” 與“旅行者1號”聯絡不暢,也是難以確定它精確位置的原因之一,即便是現在,就算以光速傳送信息,“旅行者1號”與地球聯絡也要花很長時間。“現在的單程傳送時間約為17小時。”現旅行者號負責人蘇珊·多德說道,“我們周六上午發出指令,到周日下午收到反饋。”多德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從事旅行者探測器的相關工作,她把跟探測器的通信工作比作照料老年人。“有時候,它們也需要稍稍調整一下,才能聽清你所說的話!” 除非出現嚴重的工程故障,旅行者號們還會繼續向地球傳送星際空間的探測信息工作,直至2025年左右。當能量低于所需值時,地球將漸漸失去與它們的聯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