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鍛造出質量很好的銅錫合金劍,隨著佩劍之風盛行,劍術理論也相應得到發展。在無數寶劍中有一把被稱為“天下第一劍”。那么,這把劍有哪些傳奇故事呢?它的主人又是誰呢?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了進行連年不斷地爭霸戰爭,大量地制造和改進兵器。《拾遺記》記載,越王勾踐曾經讓鑄劍工匠用白馬和白牛祭祀昆吾之神,采取集金屬鍛造8把寶劍,分別命名為掩日、斷水、轉魄、懸翦、驚鯢、滅魄、卻邪和真剛。他廣泛搜集、珍藏了很多名劍。當時他看到勾踐珍藏的一把名為“純鈞”的寶劍時,不禁大吃一驚,感慨從來沒有見過這稀世之寶。 勾踐死后,有很多人絞盡腦汁去尋找他所珍藏的寶劍,都毫無結果。那么越王勾踐的寶劍在哪里去了呢? 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望山一號楚國貴族墓中,出土了一把古劍。劍上有8個字的鳥蟲書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其中“鳩淺”就是“勾踐”的通假字。原來這把寶劍的主人就是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劍鑄造非常精美,它的劍身長55.7cm,劍柄長8.4cm,劍寬4.6cm。劍格部分向外突出,上面鑲嵌著珍貴而美麗的綠松石和琉璃。劍首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圓箍最細的地方只有一根頭發絲那么細。這把劍雖然已深埋地下2300多年,但至今仍光潔如新,寒氣逼人。當考古工作者用它切一疊20張紙時,竟然輕松切開,而且切緣光滑不帶毛刺,更令人稱絕的是,在布滿黑色菱形花紋的劍身上居然找不到銹蝕的痕跡。科學工作者對劍進行無損壞研究后發現,劍的主要成分是青銅和錫,還含有少量的鉛、鐵、鎳和硫等,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劍刃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在精密磨床生產的產品比美。這把勾踐劍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劍”。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一代霸主越王勾踐的寶劍怎么會在千里之外的江陵墓中出土呢? 春秋戰國時期,湖北江陵曾是雄踞南方的楚國國都——郢的所在地。楚威王即位于公元前339年,去世于公元前329年。《史記》中記載公元前334年,越王無疆興師北伐齊國,齊威王派人游說越王,竟然使越王改變了主意,放棄攻打齊國,轉而攻打楚國。齊威王派兵前來迎戰,結果大敗越國,殺死越王無疆,占了當年勾踐伐吳時占據的浙江一帶,為了報復齊國的離間,又繼續北上,在徐州大破齊軍。 可見,越劍出土于楚墓,是否與2000年前的楚滅越的戰爭有直接關系?越王勾劍是否在這時到了楚地呢?在歷史上,有關專家、學者有很多種猜測。有的說:在“齊破燕”后,邵滑曾擔任聯趙魏伐齊的使命,后來又被派到越國,為越王所用。五年后,由于他對越國內部的離間,使越國發生內亂,楚懷王乘機滅掉了越國,于是楚懷王把從越國掠奪回來的越王勾踐作為戰利品賞賜了邵滑。邵滑死后,便將這把馳名天下的寶劍殯葬,以彰顯自己生前的功績;有的說:越王勾踐劍不是戰利品,而是陪葬品讀。據史書記載,楚越之間的關系在楚威王之前是很密切的,兩國互為盟友,楚昭王曾娶越王勾踐之女為妃,而勾踐則將他珍貴的青銅寶劍送給女兒做嫁妝,從而流入到楚國。楚王后來將這把劍賜給了邵滑,邵滑死后,就將作為陪葬品;有的說:據對這座楚墓出土的竹簡,墓葬形制,隨葬器物與其他墓葬的同類器物的分析、比較,墓主并非邵滑,而是邵固…… 在歷史上,盡管人們做出了很多種猜測,或者根根文史資料分析、推理,但越王勾踐劍為什么會在楚國出現仍然是一個謎。為此,這引起了很多有關專家、學者的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