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谷雜糧,誰也少不了頭疼腦熱,都知道生病要找醫生診治,但是您會看病嗎?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個問題很可笑,誰不會看病呀,到醫院掛個號,找個大夫看一看,需要檢查就檢查,需要吃藥就買藥,如果需要住院就住院唄。但是要想看好病,過程絕非這么簡單,因為看醫生也要講技巧,看醫生也要講配合。因為在看醫生的過程中患者個人行為,往往關系到醫生對病情診斷的正確性,關系到疾病的康復。有些病人要反復去幾次醫院才能搞清楚病情,病情本身的復雜另當別論,有時候完全是病人看病技巧不夠所耽誤。下面聊聊看醫生有學問:就醫需要掌握哪些看病技巧。
一、您什么情況下需要看醫生?
1. 有自覺癥狀的疾病
例如受涼后感冒、外傷后骨折、進食不潔事物后腹瀉等等,這些疾病有明確誘因;還有一些沒有明確誘因,例如糖尿病的三多表現(多飲、多尿、多渴)、惡性腫瘤的體重減輕、胃炎的上腹痛、淋巴瘤的發燒……
2. 沒有特別感覺的(亞臨床)疾病
不少疾病并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往往在體檢中偶然發現,例如: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陳舊性肺炎/肺結核,多數惡性腫瘤早期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
二、就醫前您需做哪些功課?
做一個聰明的病人其實并不難,如果在就醫前認真做功課,就可以在就診中少走很多彎路,贏得與疾病對抗的“第一局”的勝算。
1. 要在就醫前帶齊所有的相關物品
(1)首先應該帶好病歷。病歷是記錄病史的重要資料,它記載病人什么時間生過哪種病,
當時的癥狀怎樣;求醫后的診斷是什么,采取何種方式治療的。這些有助于醫生更快、更正確地作出診斷。病歷還記錄病人是否有過敏史,從而提醒醫護人員選擇治療的適宜藥物和針劑,避免出現過敏反應。病的意義還在于它可記載病人是否有傳染病史,提示醫護人員采取相應的措施,取得更佳的醫療效果。
(2)還應帶上有關檢查的報告,如X線片、CT片或血常規、肝功能等報告單,提供醫生診斷時參考,以采取進一步的治療措施。
(3) 如果是較為嚴重的疾病,就要考慮到住院治療應該備齊的物品。比如說,帶上信用卡和足夠的現金;帶好身份證、社保卡、退休證、離休證、醫院的就診卡等等一切跟醫保可能有關的東西,最好專門使用一個透明塑料文件袋放在一起。這些東西尤其是對于外地患者更為重要。
2. 要了解常見檢查的注意事項
(1) 空腹去看病。上醫院看病,少不了要做檢查。需注意很多檢查是需要空腹的,如查肝功、血糖、血脂、做胃鏡等等,因此若要做一些檢查最好空腹來看病。除非醫生特別說明了不需要空腹,否則不管是什么檢查,先空腹。看了病后馬上就可做檢查,不需等到第二天,
這樣比較省時間。
(2)特殊檢查如MRI需要除去項鏈、手表、磁卡、活動假牙、假肢等;行腹部MRI檢查者,檢查前一周內不做胃腸鋇餐檢查,檢查前禁食四小時;做肝、膽、胰的腹腔超聲,檢查前3日最好禁食牛奶、豆制品、糖類等易于發醇產氣食物,檢查前1天晚吃清淡飲食,當天需空腹禁食、禁水。
(3)穿著打扮有講究。盡量著容易穿脫的衣物,建議上衣是開襟的衣服,袖子要比較容易的挽起來或者脫下。特別提醒不要化妝,可能您會看起來面色蒼白、黑眼圈,但這些恰恰是醫生需要看到的。醫院是疾病最集中的地方,患者多處于比較虛弱的狀態,如果有口罩的話建議戴上,不要再感染了其他的疾病,從醫院回來以后要好好洗手。
3.要學會運用醫療機構的信息平臺
時下資訊已經很發達了,想了解醫院的信息也不需要在患病時“臨時抱佛腳”,平時要常登陸當地醫院的網站,了解就診流程、科室介紹、重點專科、醫生簡介等信息,這樣就可以在就醫時做到心中有數,也可以通過撥打醫院電話咨詢,避免多走彎路。
三、就醫時需要掌握的看病技巧
1. 選擇醫院
對于必須去醫院就診的病人而言,選擇去哪家醫院是有竅門的。醫院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綜合性醫院(什么病都看),另一類是專科醫院(只看某一類病),而有的綜合性醫院以某一專科見長。每一醫院根據醫療技術水平分為一級(甲、乙、丙三等)、二級(甲、乙、丙三等)、三級(甲、乙、丙、特四等)。級別最高的是三級特等醫院,其次是三級甲等、三級乙等,以此類推。因此在看病之前,應先對你所在地的醫院有所了解,根據你想要解決的問題決定去哪里看病。這些信息你可以從多方渠道獲得。
【溫馨提醒】勿盲目瞄準大醫院。一些常見多發病,病人可以有意識地選擇一級和二級醫院就診,這些醫院的治療費用和藥費往往比大醫院便宜許多。但是處理一些疑難病癥或復雜病癥時,患者仍要首選大醫院,因為那里的科研實力和先進診療設備是一些小型醫院無法比擬的。
2. 選擇科室
綜合性醫院主要分急診、門診、病房等幾部分。
門診是給不那么緊急的病人準備的。因此,門診是病人最常去的地方。不同的醫院由于規模不同,在門診分科上并不完全一致。級別高的醫院分科較細,如內科分為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心血管內科、內分泌內科、腎病內科、血液內科、神經內科等,外科分為普通外科、骨外科、心臟外科、胸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等,此外還有婦科、產科、兒科、眼科、耳鼻咽喉科等等。而級別低的醫院通常內、外科只有大內科(綜合內科)和大外科(綜合外科),一般也都有婦科、產科及兒科,但其它科室有沒有就不一定了。
掛哪個科很重要,根據您需要解決的問題選擇合適的科室,例如老年患者的上腹部疼痛,掛消化科就按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看,掛外科就按膽結石想,掛心血管科就按心梗猜,掛呼吸科就按胸膜炎、肺炎查,病人往往一頭霧水。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科室的診治范疇,供您參考。
(1)內科
凡診治成人有關的疾病,以藥物治療為主的常歸屬內科,如呼吸、循環、消化、泌尿、內分泌等系統的疾病,代謝、營養方面不協調等疾病;還包括診治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冠心病、胃潰瘍。
(2)外科
凡診治的疾病需要用手術或手法治療的歸屬外科。具體如內臟破裂、闌尾炎、結腸癌、膽石癥、腸梗阻等等。
(3)兒科
診治未滿12周歲兒童的疾病,不需要外科手術治療的,一般歸屬兒科。如小兒肺炎、小兒營養性貧血。
(4)婦產科
包括婦科和產科。凡主要診治女性生殖系統的疾病的歸屬婦科;主要診治正常妊娠或異常妊娠相關事宜、疾病的,歸屬產科。
(5)中醫科 診治范圍廣泛,治療方法主要是中藥、針灸、推拿等。
(6)腸道門診
凡診治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性腹瀉,歸屬腸道門診。如食物中毒、痢疾等。
【溫馨提醒】 在不知道該看什么科的情況下,為避免走彎路,有學者歸納出以下幾步:一是看病前多從權威的書上和網上了解相關信息;二是先到社區醫院首診,到大醫院看病時向導醫人員詢問;三是掛號時,可以先掛綜合科室的號,如大內科、大外科、骨科、心腦血管科等,并聽從分診人員的安排;四是若始終不見效,就多問醫生幾個為什么,提醒其有沒有可能是其他科室的疾病,并盡可能多地為醫生提供疾病癥狀和相關信息。
3. 什么情況看急診?
急診,對于醫務人員來說是指需要緊急診斷治療的,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急救;對病人而言是指急發病癥或是慢性病的突然加重。哪些情況須看急診?凡是急性病(含傳染性和非傳染性的)、慢性病急性發作、創傷、急性中毒以及異物進入體內造成生命處于危險狀態的病人,都屬于急診的范圍,如各類急性外傷或燒傷,突發性急性腹痛,突發性高熱,可疑性傳染病,各類休克,急性過敏性疾病,各種急性出血,心肺腦功能衰竭或多臟器功能衰竭,各種原因引起的昏迷、抽搐以及耳、鼻、咽、喉、眼、氣管和食管內異物存留等。又如急性視力障礙、中毒、中暑、自殺、淹溺、觸電等,均屬急診之列。
急診和普通門診不同,分秒之差往往人命關天,病人和家屬要學會盡可能地配合醫生,提高搶救效率。
那么,如何正確看急診?
(1) 看急診時應先到急診科掛號,先大致向護士陳述自己的病情和感覺,由護士初步判斷病人病情的輕重、屬于哪個科,并指導病人就診,如果病人不陳述病情和感覺,極有可能會因為來回折騰而耽誤寶貴的搶救時間。
(2) 病人看急診時能帶上自己以前在其他醫院做過的客觀檢查的記錄或住院病歷,會為急診科醫生的搶救工作爭取很多時間。很多人對自己以往的就診記錄很不重視,其實,這些東西對于急診科醫生來說,都是很珍貴的資料。去急診科就診不同于普通住院,醫生不可能為病人做完所有檢查才作出診斷。
(3) 就診時千萬不要驚慌,要盡量說清患者的情況。用語要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或者醫生問什么就回答什么,切記在醫生面前不要隱瞞真相,以免使醫生抓不住重點而拖延了診斷時間或誤導醫生作出錯誤的判斷。
(4)不要不停地催促醫生,更不要威脅醫生,這樣只會讓醫生產生緊張情緒,從而影響他作出正確的診斷。
(5)在患者意識清醒的情況下,切忌在患者面前喊叫、哭鬧,或者問醫生“你看有危險嗎”、“你看有救嗎”等,以免使患者誤解,從而出現緊張情緒和恐懼心理。這都有可能使患者原有的病情加重,對救治產生不良的影響。
(6) 醫生除了告知家屬患者病情外,還有可能給出幾套救治方案供其選擇,此時必須有一個拿主意的人作出果斷的決定,因為按照現行的醫療制度,任何重大治療措施必須家屬同意或者簽字后方可實施。所以,如果患者或家屬不能及時作出決定,醫生就無法實施治療措施,就有可能延誤最佳救治時機。
【溫馨提醒】 如果你得的是不那么緊急的病,甚至是慢性病,其實在急診,并沒有針對你的病的療效好、副作用小的藥品,而且化驗檢查并不是很全,輔助檢查的設備也不是都能做的。不要僅僅因為白天上班,不好請假,而在晚上去看急診。你得不到最好的藥物,不能完成最好的化驗檢查和輔助檢查。身體是自己的,工作是國家或者資本家的。僅僅為了不請假而在晚上看急診,你為了節省一天的工資而放棄給自己最佳的診斷和治療,又侵占了分配給急癥患者的醫療資源,是損人不利己。
4. 選擇醫生
選擇醫生是看病很重要的環節,甚至比選擇醫院還重要。有的人就是沖著某一個醫生才去某醫院看病的。因此在去醫院之前就應該選擇好醫生。
大型醫院的門診多同時有專家門診和普通門診,“普通號”和“專家號”有什么區別?普通號:優點是便宜,容易掛到,接診時間相對較長,適用于首診和診斷明確、容易治療疾病的診治,缺點是接診醫生年齡較輕,經驗較少,讓人不放心。專家號:優點是專科知識豐富,對疑難疾病有較高的診治水平。缺點是費用較高,接診時間短。
目前最令醫生頭痛的是“把專家門診當普通門診看”,且不說專家資源是否夠,專家體能能否應付,如果沒有一系列檢查做后盾,專家的診斷水平難以發揮,況且,專家的特長更多是在治療方面,把大量專家安排在門診,勢必導致治療階段專家的嚴重不足,后果嚴重。建議無論您有錢沒錢,初診患者先掛普通門診,等一系列檢查結果出來后,如果普通門診的治療效果不好,再有選擇地掛專家門診。
另外,每個專家都有專業側重,如何找到最適合的專家(急診除外),可以從這幾方面來考慮:通過醫院內部工作人員或老病人做個初步了解,您這種疾病找哪位醫生最合適,或者通過醫院專家欄目的介紹和醫院網上資料的介紹來判斷、選擇。對于疑難、重大病,選醫生當然要選口碑,看了病的親戚朋友都說好的,復診病人都說好的,一般錯不了。如果這些都做不到,那么可以首先看醫師技術職稱: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是醫療系統的職稱,一般來說職稱越高的,技術水平越高。其次是醫生的年齡:有很多人迷信老醫生,其實僅僅是在中醫科如此,可能是年紀越大,經驗越豐富。但對于外科來說,好的外科醫生應該是體力好、手靈、眼尖,年齡三十歲到五十歲。而內科醫生則選擇上述兩者之間年齡的為好。
【溫馨提醒】 不要頻繁換醫生。有了病,心里著急,剛看了一家醫院,看完一個醫生,病沒好,又換另一家醫院換一個醫生看,這是不對的。很多疾病,只要不是外傷,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明明白白診斷出來的,門診的初診病人,有五分之一的人癥狀在這兒,病因卻在那兒。第一個醫生剛看出點頭緒,又換第二個醫生,又重頭來過,浪費了時間,也耽誤了治病時機。排除其他病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尋找到了疾病根源。因此,只要您認為這個醫院、這個醫生的技術和職業道德值得信任,就不應該輕易放棄,因為一個真正的好醫生如果他自己的確搞不清楚,他也會給您好的建議,到那時您再換醫生不遲。如果診斷明確后,可以多找幾家醫院了解一下治療方案,從中進行選擇,又另當別論了。
5. 選擇就醫時間
看病前要做一點計劃。一般來說,一個星期的頭三天看病病人多,其它時間就相對少了。大醫院一般都是上午看病的人多,而下午診、午診、夜診病人相對來說還是較少,如果不是特別著急,可盡量錯開高峰期。有些醫院采取提前掛號的辦法,可以通過電話、現場或網上預約的方式進行預訂。很多醫生并不是每天出診的,您要事先了解清楚他的出診時間,或事先與他約好。有些醫生病人特別多,為保證看病質量,每次出診限制了掛號數量,您要估計一下是否能看得上。
【溫馨提醒】了解看病的時間,錯開就診高峰。
6.敘述病情
如何準確、全面的對病情和病史進行陳述?
(1)要把主要不適的情況講清楚。比如腹痛,就要詳盡地陳述腹痛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具體是哪個部位疼痛,疼痛的感覺是連續性的還是陣性的,是突然發生的還是逐步明顯的,開始的狀態如何,劇烈的程度如何,是一直疼痛還是愈來愈痛,有沒有牽涉到其他部位、疼痛部位有沒有轉移等。并要如實說出疼痛后作過的事情、吃過的食物和所服用的藥物。
(2)要陳述伴有的癥狀
如腹痛病人有沒有發熱,是先發熱后腹痛,還是先腹痛后發熱,有沒有嘔吐,嘔吐的頻度、內容、量;有沒有腹瀉,大便是什么樣的等。
(3)要陳述以往有無類似的疾病發作
如有,應說明曾經診斷的結果及作過什么檢查,經過什么治療,治療效果如何。
(4)要詳細陳述這次發病后病情的發展過程
是否去過其他醫院,作過什么檢查和治療,效果如何,最好出示醫療記錄。
【溫馨提醒】 匯報病史要簡明扼要、重點突出。由于種種原因,專家門診的時間永遠不夠用,要想讓專家在最短時間內準確把握自己病情,看專家前應理清思路,哪些必須說,哪些可以說,哪些準備好(如果專家問就回答),一定要先做功課。當醫生問您一些相關問題,不要隱瞞,也不要夸大,問什么您說什么,不要說些無關緊要的話。門診醫生最怕的就是表達不清、顛三倒四、重點不明的患者。
7. 遵醫囑
最后醫生會給您下醫囑開藥。既然來醫院了就應該遵醫囑。該吃什么藥,該怎么吃藥都應遵醫囑來,而不能擅作主張。很多人因擔心藥物的副作用而不遵醫囑用藥,倘若醫生不了解該藥的副作用他敢給您開嗎?因此,這不應該是患者要考慮的問題。但若有特殊情況要及時告知醫生。離開前記得詢問服藥注意事項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項,需不需要定期復診等等。
您可以將自己的實際情況告訴醫生,自己有何想法,多聽幾種治療方案,權衡利弊后,療效相同取其廉,這樣醫生既可以從專業角度為您制定治療計劃,又可以讓你以最合理的價格得到最有效果的治療。
【溫馨提醒】多和醫生溝通。如果您收入不高,生活不充裕,請直接跟醫生說,相信很多醫生會給您選擇相對便宜的藥品和治療。不過同時相對便宜的藥物也意味著療效,特別是副作用的不同。
8. 保存好病歷
很多人習慣每看一次病買一份病歷,這個習慣不好。病歷上記載著你以前的病史和一些重要的檢查結果,這些都是給醫生提供的重要參數資料。如果沒有這些資料,患者又描述不清,許多原本可以免去的檢查還得重新做,這也會浪費時間和金錢。
【溫馨提醒】就醫后一定要保存好病歷,復診時攜帶。
俗話說:沒啥別沒錢,有啥別有病。醫學是門非常專業的技術,憑借自己難以準確判斷。看病是門大學問,最關鍵的還是學會去醫院看病。學會看病不但能使疾病得到早期救治,還能節省時間,降低醫療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