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山求詩圖
立軸 丙子(1696年)作
茅亭賞春 水墨紙本
1696年作

春谷幽居圖
立軸 設色紙本
題識:帆檣柳外出,鷗鳥鏡中飛。兩語點綴無限佳景,余每想象其意,都未得之。暇日試為此圖,殊覺有會合處。
王翚對“帆檣鷗鳥”這一畫題,根據繪畫經驗和親臨山村水鄉的感受,畫成了這幅《春谷幽居圖》,頗為滿意。對這種畫的題材,王翚并不陌生。他一生中臨仿趙大年的作品很多,江南漁村,溪水環繞,岸柳低拂,生活意味非常濃厚。趙大年,名令穰,北宋神宗時人。善畫,喜作小幅,甚清麗。雪景類王維,汀渚水鳥,有江湖意。王翚曾在一幅仿趙的山水畫中題詩道:點點沙鷗下渚田,荒荒漁舍隱溪煙。夕陽柳岸收魚網,秋水萍花放鴨船。題完之后,意猶未盡,又寫了一段跋語:“趙大年畫,平遠絕似右丞,秀潤天成,真宋之士大夫畫!此一派又傳為倪云林,云林工致不敵,而荒率勝矣。向在晉陵唐氏獲見真跡,而尺幅之中,備極渺茫之致,使人玩之不窮,味外有味。閑窗追憶,偶為摹此,未識風規有合否耶?”這段話也可以說是給《幽居圖》作了個注腳。

云壑訪友
立軸 水墨紙本 1696年作
仿洪谷子山水圖
立軸 1694年作

溪山幽谷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696年作
題識:上方樓閣壓層巒,萬壑千巖入座看。我亦醉吟歸去晚,滿身空翠逼人寒。看云疑是青山動,云自忙時山自閑。我看云山亦忘我,歸來洗硯寫云山。丙子初夏,海虞王翚。鈐印:王翚印、石谷
此圖畫于丙子年(1696),時年王翚六十五歲,后入藏于清內府,乾隆皇帝在畫上鈐蓋五方帝璽,為“五璽全”的藏品。
此圖仿元代王蒙畫法,墨色滋潤松秀,呈現出一種素凈、雅潔而莊重的美感。畫中作長松巨嶺,山間白云繚繞,一道飛瀑如白練從山頂直瀉而下,落入山間松林中,云霧中一座樓閣隱現林間。山石主要以牛毛皴兼解索皴畫成,淡墨干筆皴擦再加濃墨點苔,離披郁茂、莽莽蒼蒼,這是王蒙常用的繪畫風格。樹干染以淡赭,松針略染以花青,中間夾雜少許點朱砂的夾葉樹,與山石的墨色相襯托,在色彩上的對比既鮮艷又和諧,生動地再現了初秋的山嶺,顯得清新脫俗。

樂志圖
立軸 設色絹本 1697年作
題識:康熙歲次丁丑中秋,恭祝歷翁太老先生八十榮壽。海虞耕煙散人王翚。印文:王翚之印、石谷子、清暉
這是王石谷畫于康熙丁丑(1697)的一件“重要應酬作品”,贈送給“歷翁太老先生八十榮壽”的。此圖與首都博物館所藏的《樂志圖卷》畫法一致,異曲同工,各具特色。此圖崇山積翠,山莊環綠,溪澗屈曲,嵐氣蒸騰,環境幽美,屋宇寬暢,人物安適。康熙丁丑為康熙三十六年(1697)王石谷時年六十六歲,此圖為成熟期的重要作品,圖中淡設色繪峰嵐超伏,云霧迷蒙,其中間以瀑布、雜樹、山莊、竹亭,山石以濃密的雨點皴出之,是仿關仝、范寬一路北方山水畫法。全圖工整謹密,秀潤蒼渾,深得關仝“筆簡景少,氣壯意長”之旨。

獨樂園圖 手卷
水墨紙本

仿倪瓚山水
手卷 水墨紙本 丁丑(1697年)作
題識:錫山無錫是無兵,怪得云林不再生。但有煙霞填骨髓,須知我法本同卿。剩水殘山好卜居,差憐院體過江緇。誰知爾雅魚蟲筆,一一毫端百卷書。仿倪元鎮山水,因書董文敏題句。丁丑長夏,海虞王翚。鈐印:王翚之印、石谷、王翚之印、蒼江白緑、澄懷館印
后紙:馬曰璐錄元明人絕句十首,款署“耕煙山水無美不臻,而仿云林一派尤極蕭疏之趣。此卷臨董仿倪,更為耕煙畫中之致佳者,因書元明人絕句十首于后,不敢別贅題詞也。戊辰(1748年)清和月,半槎主人馬曰璐識于七峰草亭。
鈐印:馬曰璐、七峰草亭、消受揚州廿四橋、半槎
此畫是王翚晚年時仿倪瓚的作品,技法精巧,工整秀麗。馬曰璐(1711-1799年),字佩兮,號半槎道人。安徽祁門人,久居揚州,與其兄因收藏而被稱作“揚州二馬”。經營鹽業,但雅好書畫、典籍,所筑“小玲瓏山館”
藏書號為江北第一。

溪山霽雪圖卷
設色紙本 丁丑(1697年)作 南京博物院藏

廬山白云圖卷
紙本淡設色 1697年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款識:關仝廬山白云圖為海內名跡,林壑位置迥出意匠之外。余二十年前偶于金陵友人齋中展閱數過,卷尾有董文敏題識,至今追憶恍在目前邊。古香主人以藏紙屬畫,聊仿其意,萬不及一,當不值方家一哂也。董跋并錄于右。康熙丁丑暮春望后三日,虞山王翬。鈐印:王翬印、石谷、耕煙野老、上下千年
此圖繪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作者時年66歲,是其晚年諸多仿古作品中的代表性畫作之一。據王翬自題,因30年前曾觀北宋關仝《廬山白云圖》,故今用其法繪制此圖,以遵“古香主人”之囑。王翬曾與其師王時敏遍游大江南北,盡得觀摹收藏家之秘本,故其摹古功力極高。王時敏稱贊他:“集古人之長,盡趨筆端,故能妙絕千古。前諸制作,固足亂真,此則更為脫化,每仿一家曲盡其致,而超逸之趣則又過之。”這幅作品恰恰印證了王時敏對王翬的評價。
“古香主人”即愛新覺羅·岳樂,王翬為其創作極為精心。畫面上峰巒起伏,云霧迷茫,其中間的瀑布、雜樹、竹亭、山石以濃密的雨點皴出之,正是仿關仝一路北方山水畫法。全圖工整謹密,秀潤蒼渾,深得關仝“筆簡景少,氣壯意長”之旨。

仿古山水冊
水墨紙本 冊頁(十開) 1695、1696、1697年作
款識:1.水墨依林寺,青黃負郭田。斜昜(陽)猶滿地,片月早中天。策策鴉飛急,冥冥樹影圓。西山元自好,那更著云煙。寫范石湖詩意,耕煙散人。乙亥。2.云林學關仝用側筆,如東坡學徐浩用偃筆。仿云林筆,王翚。3.落落長松夏寒。仿黃隺山樵筆,海虞王翚。4.帆檣柳外出,鷗鳥鏡中飛。兩語點綴無限佳景,余每想象其意都未得之,暇日試為此啚,殊覺有會和處。5.山莊啚,臨江貫道筆。石谷子。6.挮云石磴羊腸遶,轉壑飛流碧玉斜。一段風煙春澹薄,數聲雞犬野人家。偶見朱晦翁手跡若有當此圖,囙臨以為題畫。丙子三月廿日。7.仿大癡道人層巒曉色。8.戊申七月盛秋葉寫此圖。董玄宰。寫樹以北苑法,故與黃隺差近。沙石則全仿倪高士,余意如此不能輒工也。玄宰。是歲十月之望,黃隺山樵有一梧軒,倪元鎮有雙梧館,余此圖之自出,玄宰又題。9.灘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月出勢如弓。王翚仿巨然筆。10.小閣臨溪晚更嘉,繞檐秋樹集昏鴉。何時再借西窻榻,相對寒燈細品茶。唐解元詩意,王翚。丁丑端陽前二日奉贈顓翁老先生并求教正。劍門樵客王翚雨窻識。鈐印:王翚(朱,三次)、王翚之印(白,三次)、王翚印(白,六次)、石谷(白,二次)、石谷子(朱,二次)、滄江白發(白)、清暉(朱)、澄懷館印(白)
《仿古山水冊》是王翚北上京城主筆《康熙南巡圖》時期的作品,是一件難得的王翚傳世佳作。十開冊頁以多家面貌繪各式山水,雖為小幅,卻用筆放逸,皴染隨心,展示了王翚全面的藝術才華。這本冊頁不是一氣呵成,而是逐幅積累起來的,這從十開冊頁中有三開署有不同紀年可以得到證明。王翚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里,在四王中,他是唯一一位既沒有家庭背景,又沒有功名履歷的職業畫家,因此從年輕時候開始他就對機遇格外敏感,渴望出人頭地。所以在京城主筆《康熙南巡圖》期間,他喜歡交往,尤其喜歡與達官貴人和文化權貴們交往,他的許多精彩作品就是在交往中作為禮品送給權貴們的。王翚做事態度嚴謹,絕大多數作品不是一揮而就而是投入大量時間后才完成的,所以他的畫案兩端常常絹素盈幾,一有空閑就作畫。而小幅作品畫起來相對便捷,滿意的就積于一端,所以他畫得特別多,需要時則從中挑選,這本冊頁就是其中之一。

杏花春雨江南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畫描繪的是江南春景,畫中山巒層迭,樹木青翠,煙霧環繞,村舍屋宇錯落,湖面上漁船水鴨泛波,一派雨后春光明媚的江南景致。

載竹圖
卷設色紙本 1698年作
款識:載竹圖。康熙歲次戊寅四月八日書于燕臺耶舍。虞山王翚。鈐印:王翚印、石谷、上下千年、耕煙散人
《載竹圖》卷作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四月八日,王翚畫贈索額圖長子索芬。索芬喜好收藏繪畫,并廣交畫家,王翚與其交往頗多。索芬十分喜好竹子,曰:“余性最愛竹,每過荒原廢寺,凡載數枝者,必相對終日,怡然神樂而忘歸,……”。王翚投其所好,為其繪《載竹圖》卷以贈,有索芬、博爾都、赫奕等人記其事,卷后原有索芬等人題跋,現已不傳。圖中畫一葉小舟,載滿翠竹,駛向岸邊,岸上林木茂密,別墅清幽,一派宜人風光。筆墨清潤,設色淡雅,是王翚自家面貌。

竹趣圖
手卷 水墨綾本

竹石圖
鏡心水墨紙本
本幅惲壽平(1633-1690)題:立池聞樂醉初醒,拔地捎云嶰谷清。截取伶倫青玉管,云邊吹作鳳凰鳴。烏目山人寫竹深得文湖州篔筜偃竹遺意,非近代畫手所能夢見也。南田壽平。鈐印:正叔、壽平

竹嶼垂釣圖
1699年作
此為唐代孟浩然“竹嶼見垂釣,茅齋聞讀書”詩意。康熙二十七年王翚六十七歲時為陳元龍作,是一件帶有肖像畫性質的山水畫。通幅除肖像面部略施赭色外,全以水墨寫成。兩段式構圖,下段竹樹間隱現茅屋板橋,茂林下陳元龍倚石盤膝而坐,手執漁竿垂釣,意態安詳閑適,旁有兩童子侍立。上段遠岫迤儷,竹溪幽深,烘托主題寧靜氣氛。蕭疏蒼秀,無一懈筆,前人謂“石谷一落筆,便思傳世”,從這件作品也可看出他嚴謹的創作態度。圖中陳元龍像畫得很小,但輪廓清晰,富有神情,蘭葉描衣紋也見功力。王翚山水畫中人物、輿轎都請他人代筆,本幅肖像很可能出自禹之鼎之手。陳元龍字廣陵,號乾齋,浙江海寧人。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備受寵遇,康熙四十三年告歸。

秋山覓友
設色紙本 庚辰(1700年)作
題識:士大夫留心翰墨文采風流表見一世者,董宗伯后不復再見。麓臺老先生家學淵源,而于畫理無不軼宋超元,克繩祖武。蓋得之奉常公者為多。先生其繼宗伯而超者乎?庚辰夏,文旆還朝,余過金閶奉餞,而仙舟遄發,不及晤別,為悵然者久之。懷我故人,寄此以當折柳。老耄粗疏,去古滋遠,覽之可博一笑也。海虞王翚。鈐印:王翚之印、耕煙外史、上下千年
此為王翚贈友人王原祁之作。石谷曾題其《夏山圖》云:“麓臺給諫筆墨妙天下,一掃秾纖刻畫之習,蓋由家學淵源遂至窮神入化。”可見敬重之深。此圖作于康熙三十九年庚辰,時原祁服闋還朝,石谷至蘇州送行未遇,遂作圖以寄別懷。當時石谷已完成《康熙南巡圖》載譽歸里,名滿天下。此為方家知友作,故謹慎而為。其時石谷年已六十九歲,筆底已露蒼拙之態。

撫趙仲穆法
立軸 設色紙本 1700年作
秋山訪道
立軸 1701年作

虞山山水卷 手卷 設色紙本
1701年作 (1950萬元,2012年12月北京保利)
題識:關仝《秋山暮靄》長卷,向為婁東王氏秘藏。余曾數四借觀,真人間稀有妙跡也。石田(沈周)更拓為大本,盡其勢。幾不容於縑素,雄勁過之而縱橫余習,似有未除耳。閑窗追擬,不免乎捕風之誚。時辛巳重陽前一日,并識於清暉閣,耕煙散人王翬。鈐印:上下千年、石谷、王翬之印
《虞山山水卷》,縱32.5厘米,橫330厘米,畫於辛巳(1701年),時年69歲,屬於人畫俱老的晚年作品。畫中景觀豐富,丘壑多姿,草木豐茂,點景精細,墨色清潤,筆法蒼秀,或綜合諸家化為己有,或闡釋諸家之法,使其晚年面目十分顯著。王翬在題跋雖說是“追擬”古代大畫家關仝《秋山暮靄》的,其實是專門去畫家鄉虞山的風景,以展示他“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集大成筆法。王石谷在七十歲至八十六歲(1691~1717)的十馀年里,是他藝術精進不息、老而彌篤的晚期。他倦游歸來,便息影家園,希望擺脫那些身不由己的應酬,以筆墨娛老。
本卷充分展示出王石谷晚年集古人筆法之大成、精致細潤的筆法:有荊浩的墨淡云輕、關仝的氣象森肅、巨然的不裝巧飾、董源的煙淡淺渚,讓人們體悟到那種放情林壑、獨處煙霞的自適,這也許就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最高文人畫境界!
統觀王翬晚年的藝術,有一點是不應忽略的,那就是這位以摹古亂真起家的職業畫家,直到七十歲以後仍然進行著這種近乎亂真的摹古工作。也許是積習難除,也許是溫故而知新,也許是向後人炫示這一血戰古人的本領。
全卷繪虞山(今常熟)充滿大自然的韻味,山峰雄渾恢宏,氣壯山河,山峰下遠眺,碧水尚湖,美麗山水盡收眼底,奇石晴巖,嶙峋怪異,這里的一切不僅是自然風景,更因涉及人文,變得風雅,搖曳出萬種風情……虞山秋天的山鄉,暮色將臨,夕陽余輝映照著農舍,片片樹林籠罩在靄靄暮色和云煙之中,緩緩飄移的裊裊炊煙漸漸升華,和山中積云融為一體,山間溢漫著靜謐和閑適。

太白觀泉圖 手卷 水墨紙本
1701年作 (792萬元,2004年12月中貿圣佳)
款識:康熙歲次辛巳中秋畫于清暉閣。海虞耕煙散人王翚。鈐印:王翚之印(白文)、年已七十矣(朱文)、石谷子(朱文)、澄懷館印(白文)、耕煙散人(白文)
題跋:△庚午春日,鎮海李祖,韓祖夔,秋君同敬觀,韓記。鈐印:鄭齋(朱文)
△是卷為耕煙本來面目,天真平淡,彌見功力,不許俗子窺其門徑。所謂看來容易卻艱辛,是歲石谷年政七十,正由深厚而趨于蒼老,觀其是年所作畫數幀,大都類此。賞鑒家不可不知,故特為拈出以質世之真知灼見者。甲寅夏夜,瓢叟題記。鈐印:鷗閑(朱文)、顏世清印(白文)
△石谷畫當時極為推重,觀清暉贈言,略見一斑跡。迨嘉稍稍厭薄,而畫道微矣。道咸以降,戴文節突起,始力振宗風。深佩耕煙六法,以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其一生得力亦正在清暉老人也。晚近十馀年,斯風益墮,大都耳食者居多。光緒一朝,吾鄉張樵野侍郎出重金以求石谷,且以百谷名其齋。張燮鈞侍郎繼起,名與之埒。而烏目山人之聲價一躍而超宋元矣。當光宣之際,辛仿蘇以八百金與張公爭購石谷仿荊浩青綠山水立幅,而廠肆乃以此為準價。龐萊臣、關伯衡及余追隨其後,所獲竟較二張一辛為優。年來數收藏石谷畫者,吾三人必列前席。余子莫敢望肩背,后之來居上或當大有人在,因敘石谷二百年來升降,俾後之覽者,知此一段故實。乙卯首夏,瓢叟再記于寒木堂。鈐印:則隱(白文)、寒木堂(朱文)
△是卷余寶秘有年。嗣為一權要所知,展轉讬人,志在必得。余知某葉公之好龍耳,不過因門客揄揚,未必真知此畫精妙。而某炙手可熱,若不割舍或竟如上河圖故實。未可逆料,遂忍痛予之。果也,不一載,某政治改革失敗逃亡,書畫均風流云散。此卷復落盲從之手。關伯珩乃設法購歸,余一見不覺失色。然物得其所,何論彼我。越明年,余請于伯珩,仍歸寒木堂。竟慨然允諾。因記其離合緣起,并志老友之高誼云爾。丁巳十月五日,寒木老人記于京邸。鈐印:孔鑄(朱文)
△京師開第一次書畫展覽會在丁巳十月杪。薈萃古今書畫六百馀種。如入鴻都為游山**上,蔚如大觀。百年來所無,董斯役者葉玉父恭綽、關伯珩冕鈞、郭世五葆昌及余四人。而已。此卷亦在陳列,重裝因記。飄浮叟丁巳十二月。
△四年鬼寐費相思,尺璧今欣入手持。何似富春山色好,延津劍合已無時。寒木庋藏幾變遷,山邱華屋總成煙。書生結習難忘卻,小印紅泥鈐卷邊。董思白富春大嶺王石谷太白觀泉二圖既璧返于吾友周叔廉。叔廉復以王卷屬予,畫佳值昂,取舍兩難,不得已摒擋得之。因題二絕句于右。辛未十一月破夢居士孫祖同。鈐印:孫祖同(朱白文)、虛靜齋(白文)
△前年從叔廉處假觀董卷,曾題數字。近聞以七千金割愛賈胡。輾轉大約已入傖夫手矣。恨我囊空,徒資嘆惋而已。辛巳二月破夢居士記。鈐印:虛靜齋(朱文)
△傾篋寧為易米謀,半生藏庋一朝休。自家得失君毋怪,只恨頻年不斷愁。娛老堪無長物留,巍然雙卷(此卷及沈石田坐遨圖)我何求。評書讀畫憑眸子,更莫搜羅學俊流。辛巳五月十有六日感賦即題王石谷太白觀泉圖卷後破夢居士孫祖同。鈐印:伯繩(朱文)
△耕煙山人此圖作于七十之年。墨筆滋潤,神彩奪目,應是雋品。至萬竹參云、群松罨壑,而山人素所喜為之境也。卷之側理甚佳,故同時王司農之畫精者,必在宣德紙上。語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然信然。乙卯冬十二月徐邦達時年九十。鈐印:孚尹(朱文)、徐邦達(白文)

江山臥游圖
手卷 水墨紙本 1702年作
題識:江山臥游圖,壬午閏夏仿黃鶴山樵兼師巨然遺意,耕煙外史王翚。鈐印:王翚之印、來青閣、海虞、耕煙外史時年七十有一
尾跋:1.余生平所見石谷畫卷凡十馀本,均不若此卷神妙秋毫也。此卷作時,石谷年七十一,脫盡少年疥癩,未入晚年枯澀,方神境、化境合到時也。辛未六月大暑節,趙樓吾兄出石谷江山臥游圖卷屬題,假歸數日,不覺置身巖壑間,心脘俱涼,謾書于尾,吳湖帆。鈐印:吳湖帆
2.辛未六月晦,群碧鄧邦述獲觀于吳氏梅景書屋。鈐印:群碧翁 3.庚辰立秋后十日,七十七叟虛齋獲觀。鈐印:萊臣眼福

仿荊關山水
設色紙本 壬午(1702年)作
趙伯駒筆法寫杜工部詩意
設色絹本

秋山行旅圖
手卷 設色絹本 1702年作
款識:壬午夏六月仿范華原筆,王翚。鈐印:王翚之印(白文)、石谷(朱文)
所謂清代“四王”,其繪畫水準及成就,并不是絕對的旗鼓相當,勢均力敵。一般公論,還是認為王翚(石谷)的作品明顯地高于其它三王。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名曰師法“元四家”,而一旦揮毫落墨,總是黃子久的跡象和味道。石谷則不然,他能以黃、倪、吳、王為基礎,上追宋人,將南北二宗的皴法雜揉于筆端,鋪展于紙上,斧劈、折帶、披麻、豆瓣,往往兼容并蓄。枯筆淡墨也是他習以為常的慣用手法。故而,王石谷筆力或許不如宋人那般剛硬尖銳,但勁健中不乏柔韌,顯示了一種灑脫的氣度。《溪山臥游錄》稱王石谷“資性超俊,學力深邃,能合南北宗于一手”。他的繪畫理論亦不囿于董其昌之說,比如,董氏一直強調:畫欲暗不欲明,明者如觚棱鉤角是也,暗者如云撥霧塞是也。意思是用筆不可太刻露,要含蓄內斂。王石谷則認為:畫有明暗如鳥雙翼,不可偏廢,明暗兼到,神氣乃生。可見,他對藝術的認知,并沒有盲目遵從前賢的論點,而是注重在實踐中發展、深化,形成自己的理念。王石谷最喜出游,惲南田曾回憶道:“庚戌夏六月,與石谷同游虞山,各為圖記之,寫游歷所見。”石谷善于以簡練之筆作寫生畫稿,他的《虞山十二景》就是描繪家鄉的一組佳作。他觀察大自然的目的,還在于涵養心性,使畫品產生靈動之氣,即便是摹古之作,也力求融入自己的丘壑。
此幅《秋山行旅圖》是王石谷70歲時的一件力作。石谷題款表明是仿范華原(寬)之作,此畫卻與范寬的典型幅式不同,范慣作立式,而《秋》圖卷是橫式。然而就風格來看,確有范華原的筆意。夢禪居士瑛寶觀此圖卷后,曾題七律一首:關山疊疊水淙淙,渡水穿山幾萬重。群木蕭蕭黃葉落,遠峰隱隱白云封。空亭日暝歸巢鳥,野店風寒咽晚蛩。最是板橋霜露滑,馬馳人過去來蹤。大體上概括了圖卷的畫意和韻味。畫幅中間部分的峰巒大氣磅礴,儼然宋畫風范,如果說,范寬作品因其立式而凸顯氣勢之森嚴,王翚此圖卷由于橫式固然難及其嵯峨危聳,卻能開張起伏,便于營造遼闊豁朗的境界,而疏密的鋪排與對比,濃淡的施賦與反差,更拉開了咫尺千里之距,放眼觀望,無限江山,千巖萬木掩映下的板橋、舟楫、亭臺樓閣、車馬人物以及遠帆飛鳥,則不僅為畫品平添了生機,而且使主題升華到一個超凡的境域。

溪山無盡圖
手卷 設色紙本
1702年作
(583萬元,2006年6月北京翰海)

溪山無盡圖 手卷 設色紙本
癸未(1703年)作
(212.75萬元,2012年8月北京保利)
款識:溪山無盡圖。康熙癸未夏仿黃鶴山樵筆王翚。鈐印:山水清暉、又字石谷、上下千年、王翚之印、王翚之印、字石谷
題跋:是卷為石谷子四月十四歲所作正進境時也,頤叟記。鈐印:頤囗林泉、漱芳書屋
題跋:王翚崇禎五年生于常熟,后世尊為虞山派不祧之祖也。此長卷溪山無盡圖康熙癸未四十二年即公元一六八三年耕煙散人正五十一歲矣,予嘗敬聆吳湖帆公曰石谷。四十以后至五十九歲為中年最精能之時,周亮工讀畫録謂翚仿臨宋元無微不肖謂雖老于鑒別者,亦不知為近人筆并贊之,百年以來第一人也。予就此仿黃鶴山樵溪山無盡圖,與石谷五十歲前所擬王叔明秋山草堂圖、夏山圖、関山蕭寺圖對勘則知翚用功能祥幾轉法華是以頗得益友惲南田之徒評曰:戲為三圖筆意為一幀,芟蕩陳趨囗揮新意,老缶贊石谷作如飲醇醪。予令展此亦當浮一大白歟石谷名言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吳梅邨,所以譽翚為畫圣者,即因石谷綜括曩賢而集大成,沖出南北宋論之藩,離尜酌造化三百年后,虞山法式微非翚法之遇也,室為后之來者,巧走囗徑不請臨古擬仿之門路,一味離經叛道鳴呼,天何言哉,幸此長卷長留人間,予亦樂為擎燭照焉。甲申歲臘月十八寅夜待旦未是草小梅景書屋主人,謹拜識于都門芍藥居北里。鈐印:彼得,小梅景書屋璽
《溪山無盡圖》手卷,為王翚仿王蒙筆法畫,圖繪南方山山水水,崇山峻嶺,氣勢磅礴,蔚為大觀,層巒疊嶂,林木翁郁,溪澗縱橫,板橋斜跨,山徑曲直,煙云浮動。構圖以高遠為主,采用元代畫家的畫法,多用披麻皴,小樹以墨點點出,楓葉用朱黃繪制,顏色明麗,風格雅致。

山陰云雪 手卷 水墨紙本
癸未(1703年)作

仿江貫道筆意
立軸 癸未(1703年)作
黃鶴山樵筆意 立軸
甲申(1704年)作

仿李營丘山莊積雪
立軸 設色絹本 1703年作
仿趙松雪桃源圖
立軸 絹本 1704年作

李成關山雪霽圖
立軸 設色絹本 1703年作
款識:李成關山雪霽圖。歲次癸未小春,烏目山人石谷子王翚。鈐印:石谷子(朱文)、王翚之印(白文)
在王翚的傳世作品中,雪景占了相當的數量,熟知的有《小中見大冊》(上海博物館藏)中的雪景圖,《臨范寬雪山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山陰雪霽圖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等。這些臨摹作品雖然名為臨仿,實乃王翚自運,無不氣韻高華,景物蕭瑟,動人心目。
王翚的這幅“李成關山雪霽圖”,全景構圖,上中下三段布局。近處山坡坡腳有老樹數株,寒林掩映之中有茅屋數間,山腳小徑有騎驢者攜一小童在雪地之中蹣跚前行。山腳數間茅屋之后,又山間小路梯級而上,將人的視線引入中段,林木茂密,怪石橫生,山徑曲折,越級而至一山間平地,復有茅屋數間掩映于寒林之中,林木之外則雪嶺逶迤,荒涼蒼遠。上段數峰雪嶺之間,復有樓閣聳立,其后云煙淡漠,杳冥無際。
雪景寒林的繪制,最重要的是能夠用手中畫筆營造出一幅“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荒涼寒寂。這種枯寂荒寒的境界,非有對山原冰雪的深刻體會,非有純熟的筆墨技巧運用是難以呈現的。從這幅繪畫看,王翚無疑從宋人雪景山水中汲取了精華,真正能夠得古人神韻,傳山水精神。李成的原作無法看到,王翚的這幅作品既然題為“李成關山雪霽圖”,想其必有所本,絕非憑空自創。將傳世的被定為李成作品的幾幅宋代畫作與此畫相比,卻又可以看出王翚的這幅作品與宋人雪景山水在用筆、構圖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王翚自己的筆墨風格在作品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這種臨仿,實際上是師其心不師其跡,視為王翚的自創也許更加合適。

吳山積雪圖
手卷 設色絹本 1705年作 (3696萬元,2010年6月北京匡時)
款識:青村先生客真定,雪中作長歌見懷,兼寄赴都述懷詩。詩中備述吳中林泉之勝,歷歷如畫。余作此寄酬,寫詩中畫耳,若畫中詩則何敢!康熙乙酉長至前三日,耕煙散人王翚。
《吳山積雪圖》是王翚70歲之后處于藝術巔峰時期的一件佳作。作者以平遠、闊遠和高遠法交替展現吳中山水之秀美。“崗巒起伏,丘壑崢嶸,林泉蜿蜒,雪影披樹,一路人跡、肩扛驢馱隨山道有無,村寨瓦舍也是依風水擇地。”胡西林如此描繪該件作品。在此件作品的題跋中,張伯駒直書:“《吳山積雪圖卷》為石谷晚年精絕之作。”經胡西林考證,文中所提的“青村先生”為康雍時期活躍于江蘇蘇南地區的著名詩人群體“江左十五子”之一管,他是王翚的往年好友。此畫為王翚有感于管的《雪中長歌》及《赴都述懷詩》所作。卷首為史恩綿所題篆書“吳山積雪”引首,并有多方題字者印章。卷末有陳豪、諸可權、徐宗浩、吳鏡汀、張伯駒潘素夫婦、陶心如、惠孝同等九家題跋,其中更有晚清貴州著名書法家袁思題簽。

松風鳴澗圖
立軸 水墨紙本 丙戌(1706年)作
此王石谷七十五歲所作,正是他名滿天下,索畫者應接不暇之時。但本幅卻并不泛泛酬應,構圖嚴密飽滿,皴染也精縝淹潤,一反平昔枯硬少韻的習氣,是他七十前后十年中很精的一幅。曾經近代大收藏家龐萊臣收藏,著錄于他的《虛齋名畫續錄》。

深山古寺
立軸 淺絳紙本 1707年作
秋山行旅圖
設色絹本

劉松年風雪運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707年作
雪山圖
立軸絹本 1704年作

秋山蕭寺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707年作
題識:甲寅小春仿王叔明秋山蕭寺圖,烏目山人王翚。鈐印:石谷子,王翚之印
在清初正統派“四王”中,王翚是功力深湛,面目眾多而又能獨出機杼的一位。此件題仿王蒙的《秋山蕭寺圖》山頭皴法狡雜多變,凡卷云皴,解索皴乃至王蒙的牛毛皴都一一展現,弄筆染翰,組合于一幅之中,而令人絲毫不覺其亂,反顯統一和諧,并能各助畫意,顯示出畫家指揮如意的協調組合之能。據考王石谷仿王蒙秋山蕭寺圖作品尚不止一件。廣西博物館藏有一件,布局筆墨大致相當。畫面用深遠法布局,以繁狡茂密的筆墨層疊布置,表現出山巒起伏連綿,生生不息的氣勢,襯托以曲折的山澗、溪谷,回環的流泉,遠浦以及深秋蕭然矢矯的秋林霜葉。在派間山頭掩映著古剎梵林,更增幽勝之趣,在高峻雄奇的主題中透露出縱逸靈秀的新面,借古人之形而寫自家意會之山川,是石谷晚年的扛鼎力作。

仿燕文貴山水
手卷 絹本 1708年作

江翻石壁
手卷 1708年作

江山平遠圖
鏡心 1709年作

起蛟圖
設色絹本 己丑(1709年)作
仿許道寧松竹幽居
立軸 設色絹本

擬李希古起蛟圖
立軸 水墨絹本 (1430萬元,2005年12月中鴻信)
款識:李希古起蛟圖。石谷王翚臨。鈐印:王翚之印、石谷子
這幅王石谷晚年巨作《擬李希古起蛟圖》,以畫題看,是從風格上追擬北宋末、南宋初的院派大家李唐的。李唐,字希古,河陽人。初以鬻畫為生,后進入畫院成為待詔。善畫山水,筆法峭勁、犀利,自創側鋒粗筆削斫的“大斧劈”皴法,以表現堅硬厚重的巖石質感。與劉松年、馬遠、夏圭并稱為“南宋四大家”。畫家在表現山石巖塊的技法里,雖參用了李氏帶有刀劈斧鑿意味的凌厲筆勢,但卻有意將那種粗壯、滯澀的筆觸轉而變化得更溫文、灑脫、流暢、含蓄。這是他經由自身對古代繪畫經典的認知、取舍后,所重新再造的“新古典主義”。是將南北二宗的不同特質予以調和、融會后形成的“自家法度”。
畫面磊磊迭起的蒼巖和郁郁蔥蔥、隨風舞動的群松也許會使人想起李唐的明作《萬壑松風》,李希古作品中更多的是直接得自自然山水間的天機、樸茂,而王石谷畫面里卻更多流露出繪畫高度成熟、自覺后特有的優游、從容甚至帶些頹唐靡華的人文氣息。
《起蛟圖》作為王翚糅合古人法度又自出機杼、成熟老辣的一幅晚歲得意巨制,風格鮮明,技藝精湛,氣勢恢弘,構圖謹嚴。款書印鑒亦十分典型標準,能較容易的與他比較多見的代筆和混亂爭議的一類作品中脫穎而出,予以區別。圖中畫家巧妙地合深遠、平遠、高遠三種傳統山水畫的透視法為一體,懸諸素壁,直覺云嵐涌動,松風颯颯,瀑泉淙淙,似有水腥及林野幽氣挾風撲面而來者。觀遠峰高峨崔巍,其下云霓明滅掩映中幽谷依稀,叢林間梵宇宮闕引人神游,近景陂坂巖壘參差交錯,古松若干高低排列自成分合向背,而枝椏盤曲皆從風勢,石間飛泉若練,水花激蕩,下方淵澤波瀾洄蕩,以浪濤渙渙而知淵深藏蛟焉……而那些蒼松老干嶙峋渾若鱗甲,亦蛟龍所幻出耶?人間龍風才俊,寫此崇山寒潭間虬螭潛藏待起而已風云際會之狀,乃自喻耶?何需余多言!

仿大年水村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709年作
題識:點點沙鷗下渚田,荒荒漁舍隱溪煙。夕陽柳岸收漁網,秋水蘆花放鴨船。仿大年水村圖。歲次己丑春仲望后三日雨窗識。耕煙散人王翚。董文敏題大年湖莊卷稱,王晉卿筆尚有蹊徑而無淡蕩之致,不若大年之超軼絕塵。蓋大年用意簡遠,凡見真本,皆不為崇崖疊嶺,只取煙林一曲,以淡蕩勝。趙法出于惠崇,故兼師之。耕煙次日再識。印鑒:王翚之印、耕煙散人時年七十有八、上下千年、石谷子、王翚之印、海虞、清暉老人、來青閣
趙大年《水村圖》,王時敏、王鑒都有仿作,而石谷仿作尤多。此幀寫境嚴實,筆老思健,略似惠崇,而意境清曠,淡蕩悠遠則得大年逸趣,故自云:“兼師”二家。但筆墨風調,仍不離自家本色。康熙己丑,石谷七十八歲,正是功成名就,人生得意之時。故畫中自有升平祥和之氣,安閑明朗之色。世態與心境,煥然筆底。舊為怡親王允祥所藏。

溪橋峻嶺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710年作 (352萬元,2006年6月北京翰海)
款識:梅花庵主溪橋峻嶺圖。庚寅九月十三日,海虞王翚。梅花庵主墨精神,老我重修水墨因。只恐淋漓無冶艷,淡端不媚時人。石田翁自題其畫句也。石田學仲圭,真有出藍之新。余漫仿之,不審得窺一斑否。耕煙散人又書。鈐印:王翚之印,石谷子,海虞,耕煙散人時年七十有九
《溪山峻嶺圖》為王石谷七十九歲時所作,屬晚期作品,此時王石谷已將諸家之長融會貫通了,筆墨變化以達到隨心所欲的程度,風格蒼老勁辣,以在臨摹古的基礎上重開生面,作品泛色以墨青,墨綠合染為主,是圖技法博引五代荊浩,關,董源,元代黃公望,王蒙等名家筆意,山的近處以董源,巨然為主,巨然承董源一路遺法,以變法的短披麻,牛毛皴并舉為勝,王石谷于此處參合二者圓潤之筆,以繁密的皴法層層擦染,構建出溪橋,屋舍,淺汀,以平遠之勢拉大整幅畫面的距離,形成可游,可居的真山形象,遠處的山峰側用于潤相間的墨用側峰勾點而成與山估皴法融為一體,盡得山巒之渾厚秀逸,山間以留白與洪染表現沙緲的霧云和遠山,由山峰到田舍再到遠山,使觀者的空間感隨景物依次遞進而延伸,但畫面的核心仍然佇立于中心,主次分明,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豐富多變。值得注意的是王石谷對主體山峰的處理過程中,漸入以“北宗”技法表現出崇山峻皴的北方山川景色。王石谷汲取了五代荊浩,及北宋燕文貴用筆的硬朗,皴染兼備的藝術風格,先以簡勁的墨線勾勒出山石的大致輪廓,再以短條子皴和小斧劈皴突出石崇立的質感,對樹的處理,也兼有郭熙,李成的風格,古干繵枝,盡寒茺寒之態,與近處的叢林平湖,田舍的溫潤,秀麗構成鮮明的對比,頗得余音繞梁之日來。此作屬于借古開今并純樸渾厚的晚年典型風貌,堪稱王石谷的晚年精品。
臨富春山居圖
手卷 水墨絹本
松竹清蔭圖
手卷 水墨紙本 1710年作
題識:久與青松結歲寒,渭川瀟灑數千竿。平生愛爾多清致,寫向溪藤客座看。庚寅元旦試筆,海虞耕煙散人王翚。鈐印:耕煙散人時年七十有九、王翚之印、太原
宋葆淳(1748-1818)題:君子竹,大夫松,高標冰雪里,清節歲寒中。此卷還須添三友,更寫芳梅花幾叢。石谷子、七九翁,新正初試筆,點染墨華濃。由能入妙兼成逸,不與尋常庸史同。江南春二闕。嘉慶甲戌(1814年)七月望日,■陬宋葆淳題。鈐印:宋葆淳印、宋氏帥初
邵松年(1848-1923)題:耕煙翁畫無所不仿,亦無所不能,而尤長于竹條。此卷為七十九歲元旦試筆之作,云山起伏,松竹參差,筆墨老蒼,仍極清潤淋漓之致,洵杰構也。向藏外舅瓶麓齋中,曩在都門,齋中所藏名跡大半寓目,獨不記有此卷,是蓋得于粵中,重付裝池,猶未暇識一語也。余十年前曾得一卷,乃仿趙大年水竹幽居,長短與此略同,合之可稱雙璧。客夏陸某持一卷來,畫與題句悉同,乃摹本,精神氣韻相去不可以道里計矣。光緒丁酉(1897年)孟春,邵松年題識。鈐印:蘭雪主人審定真跡
邵松年又題:相傳耕煙晚年有一善篆刻者,每于歲底刻印二方。一曰,“耕煙散人時年七十有幾”呈之,石谷酬畫一幀以為度歲之資。此卷于元旦試筆,其二印刻畫甚新,當即某所勒贈者無疑也。己酉(1909年)三月,雨窗展玩因記。鈐印:息葊

夏山真逸圖
手卷 設色絹本 庚寅(1710年)作
題識:趙文敏體格高雅,為元畫之冠。曩在燕臺寓齋獲見夏山真逸卷,尤屬注意杰作。后入內府,不復再覩。暇日心慕手追,撮用大概,轉贈芋田同學以供臥游之一助。庚寅九秋,海虞王翚。鈐印:石谷子、王翚之印、上下千年、清暉老人、來青閣、耕煙散人時年七十有九、臞樵雅趣
在清初山水畫家中,王翚和他的老師王鑑是最善于畫青綠山水的二人。王鑑作青綠,色墨相發,蒼翠渾厚,一時無兩;王翚雖渾厚不如,但亮麗恬凈,清新秀雅,亦非馀子可及。此卷法趙文敏,寫湖天空闊,群巒疊翠,喬松修竹之間,云泉相涌之處,有精舍圍環于湖岸;河塘之中,綠楊堤畔,荷花正紅,菡萏吐香。士人策馬,山莊待客,一派熙和景象。畫卷構境繁復,極盡揮灑磅礴之能事,而能實中見虛,艷麗中見文秀也。石谷作此已七十九高齡,故筆底有勁拙氣,然以淡青綠中和之,愈覺清楚可人。是其晚年用心精作。


唐人詩意圖
手卷 設色絹本 康熙庚寅(1710年)作 (1.265億元,2011年11月中國嘉德)
題識:(一)天開斜景遍,山出晚云低。(二)暢以沙際雁,兼之云外山。(三)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荊扉。(四)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五)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六)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七)回瞻山下路,但見牛羊群。(八)水回青嶂合,云度綠溪陰。(九)烹茶邀上客,看竹到貧家。(十)檣出江中樹,波連海上山。(十一)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十二)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夏禹玉有長卷,宋理宗對景逐段標題,藝林傳為勝事。余摘取唐句,仍用其法,匯成此卷。皴染位置,全師巨然,雖機趣未盡神肖,然構思經營,覺指腕間沖和自在,賞識者應能靜會耳。康熙庚寅中秋,海虞耕煙散人王翚。鈐印:王翚之印(十二次)、石谷(十二次)、石谷子、王翚之印、耕煙散人時年七十有九、臞樵雅趣、澄懷、圖史自娛、清暉老人、來青閣
后紙跋:沈存中云,董北苑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抵多宜遠觀,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幽情遠思,如覩異境。今觀耕煙散人所作,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雖擬之營邱諸制,殆不是過。吳中石田老人氣概雄遠,墨暈神奇,于北苑、巨然尤得心印。王弇州每謂此老不惟隆準,亦時時出藍。石谷為吳中后進,變化出入,凡北宋有元名筆一一得其妙蘊。此作但自云全師巨然,而不知工力之突過諸前人也。夏文彥論畫三品曰:氣韻生動,出于天成,人莫窺其巧者,謂之“神品”;筆墨超絕,傅染得宜,意趣有余者,謂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規矩者,謂之“能品”。劉道醇著《畫繼》,乃以巨然為能品,似非定論。石谷此卷,以元人之筆,寫唐人之詩,體物窮神,無不得其真趣,即為之神也亦宜。乾隆三年端陽前三日,泉亭陳士璠題并書。鈐印:士璠、粉署詞人、畫省星郎、鑾禁揮毫風池染翰
鑒藏印:仲賓(二次)、棠村后人、野石鑒定、野石居士、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鑒賞、石渠寶笈、石渠定鑒、寶笈重編、干清宮鑒藏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宣統鑒賞、無逸齋精鑒璽、朱光

松喬堂圖卷
克利夫蘭美術館

竹吹松風圖
1711年作
溪翁兀坐圖

仿北苑萬壑松風圖
淺降絹本 仿大癡山水
立軸設色絹本 1705年作
巨然山陰丘壑圖 設色絹本

萬木奇峰圖
水墨絹本 1711年作
款識:董北苑萬木奇峰圖載宣和畫譜。神采奕奕氣韻溢于縑素之外,為海內第一墨寶。福清葉相國家藏名跡也。國朝耿都尉以重資購得之。近歸商丘宋大家,宰特命使者持過寒齋鑒賞,固畄摩挲旬日,撫成以志快幸。康熙辛卯中秋后二日,耕煙散人王翚。
鈐印:海虞、王翚之印、石谷子、樊心賞
從題識中可以了解到是臨董北苑的《萬木奇峰圖》。此圖原載于宣和畫譜,此畫藏于福清葉相國家的名跡,是國朝耿都慰以重金購,到了王翚這時期,此畫藏于商丘宋大家家中,家中的主人命使者將畫拿到王翚的家中,于是王翚畫下了此中的《萬木奇峰圖》,此圖從題識上看屬王翚的“臨”作。但以將其融合成為王石谷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石谷時年79,畫技已臻于爐火純青。雖自稱“臨”“仿”古人,事實上“筆墨”已為石谷所獨有──用自己的話來說是“集古人之大成”。
中國的傅統山水畫,其中最主要的一種審美要素便是和式化的”皴法;而所謂“南北宗”之別亦在“披麻皴”和“斧劈皴”的不同。但二者長期的對立狀態卻被王翚加以解化了。正如惲壽平所說“古來之筆至齟齬不能相入者,石谷則羅而置之筆端,融洽以出,神哉技手”《甌香館畫跋》。這幅《萬木奇峰圖》除了具有“南宗”的筆意外,還有一些摹“北宗”的“皴法,而從總體上看二者又被化解成王翚自己獨有的一種筆墨形式,已無“南北”之分。恐怕這是王翚自稱“集大成”真正的涵義,也標致著“南北宗”分歧之趨于終結。可見其成就之高。

春山深秀圖
立軸 設色紙本 辛卯(1711年)作
釋文:山徑云深暗薜蘿,松風吹送紫芝歌。蒼苔滿地芒鞵穩,不似人間荊棘多。零落苕華春雨舊,溪邊昨夜漲新波。披圖不盡懷賢意,誰為青山葺薜蘿。青山曲徑落花深,雨過林陰綠玉新。叫斷子規春已老,畫橋策杖是詩人。辛卯初夏仿趙松雪筆意于來青閣中,耕煙散人王翚。印鑒:王翚之印、石谷、畫禪

荷莊清夏圖卷
設色紙本 1711年作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款識:辛卯秋七月寫于西湖翠雨閣。烏目山人王翚。鈐印:王翚之印(白文)、石谷子(朱文)
題跋:元人青綠山水,甌波明秀,癡翁蒼橫,品不一而神妙一也。石谷先生所繪此圖,用筆趣在不夸不惠之間,可見用筆高妙也。壽平。鈐印:壽平(白文)、正叔(朱文)
引首有武進張惠言于碧崖山館所題“荷莊清夏圖”,鈐朱文“皋文”印。圖內有惲壽平題跋,圖卷末有楊晉、胡節、朱彝尊、錢杜、稼軒、董誥、翁方綱、葉云谷、戴熙題跋及崇恩賞圖題記。
《荷莊清夏圖卷》描繪江南七月景色。展開圖卷,遠山近湖呈現眼前,一大湖石,雜草叢生,豎立岸邊,幾株大樹或立或斜列于陂陀,勁竹中半隱著一間吊腳樓房,一納涼清夏者正面向荷塘依坐。木板橋與隔岸環繞的大湖塘相連,荷蓮滿塘,正是朱彝尊題跋云“活潑天機付筆端,蓮花萬傾葉接天。”游船載著游客在湖中輕慢蕩漾。湖心之半島與大湖南岸之亭臺樓榭相連,瓦屋連楹相連,曲折可觀,這里便是荷莊,是清夏納涼的主要聚集之區,正如翁方綱所題,“蓮葉蓮花是化身,眾香亭里納涼新。須知六曲欄干外,有個科頭曳杖人”。荷莊周圍的蒼松、翠柏、伸枝布葉,若有所思。翠竹叢生屋前屋后,庭院之中還有蔥郁的芭蕉樹。樓榭之中,有老者研究學問,桌上放有書籍,有婦女在為兒童講故事,有持杖入屋者,還有步行在蜿蜒的林蔭道上,也有在窗臺垂釣者,童仆在打掃庭院及送水送茶,滿湖一片花香,滿屋一片清涼瀟灑休閑之狀。董誥贊曰:“雨過蓮塘蹦菱船,道書讀罷反消閑。卯外無數青山色。一片花香滿湖間。”亭榭之西,遠處無數青山重迭,還有不點小樹之童山,且前后不分離,近山樹木叢生,枝葉橫斜,蔥蔥郁郁,湖面開闊深遠,天空大雁展翅飛翔,錢杜題說:“曉吟身傍水天偎,忽見荷花滿湖開。一片綠云吹不散,攜琴訪友過湖來。”圖末幾支蹦菱游弋于湖中,或劃或停或作業。岸邊有罾漁老者,老者身后垂柳翠竹掩映著一座亭榭,一婦女端坐門里等待客人。整個圖卷用筆蒼老勁秀,顯為晚年杰作。

仿宋元山水
手卷 設色絹本 辛卯(1711年)作 (1955萬元,2013年5月中國嘉德)
題識:辛卯夏日,宿雨初霽,涼風襲人。適吳閶友人持宋元名跡,賞玩旬日,極人間清曠之樂,因成此卷。劍門樵客。鈐印:八十老人王翚(白)、耕煙(朱)、上下千年(朱)、滄江白發(白)、耕煙散人(朱)
王翚的繪畫生涯,大致可以分作四個階段:
1.四十歲之前為其早期。王翚認真研習了山水畫技法并大量研摹宋元諸家風格,逐漸探索出符合自己個性的筆墨形式,作品多秀潤雅逸。
2.四十歲至六十歲之間為中期。此一時期他在廣泛臨摹古代名跡的基礎上,技法逐步成熟,形成了沉厚凝重的個人風格,并以其嚴謹的創作態度、精湛的繪畫技法,博得世人贊賞。對于宋元名跡的研摹,構成了王翚山水畫創作的重要基礎,而這種在研摹中重開新意也是他最為擅長的藝術表現形式。
3.六十歲至七十歲之間為王翚繪畫創作的鼎盛時期。在這一階段,王翚經過長期的積累與實踐,無論是其繪畫技法還是聲望地位,均達到了其一生的頂峰。康熙三十年(1691年)經宋駿業的推薦,王翚被康熙帝征召入宮主持《南巡圖》的繪制。《南巡圖》是康熙時期宮廷繪畫創作的集大成者,王翚與服務于宮廷的畫家一起,歷時三年完成了這幅巨制,王翚在其中主要擔任山川、林木等自然景觀的創作。是圖囊括了康熙從北京至紹興再折返北京的南巡歷程,描繪了沿途社會生活以及山巒、叢林、河流等景色,場面宏大、內容繁復而秩序井然。此等長卷巨制不但對研究清初社會歷史甚為重要,且可從中一窺王翚駕馭宏大場景的高超技巧以及深厚的寫實功力。王翚憑在此圖中的杰出表現獲賜“山水清暉”四字,更是名噪朝野,煊赫一時。
4.七十歲之后是王翚繪畫創作的晚期,此時王翚已將諸家之長融會貫通,筆墨變化隨心而動,風格蒼老勁辣,所謂的臨、摹已經重開生面。上海博物館所藏王翚《仿古山水冊》十二幀,其上有褚得彝跋,所言:“布局設色能得諸家之神髓,而本家筆法具在,仍不為臨古所掩蓋,其筆底融合唐宋名家法規,無不吻合”,道出王翚在其晚年時所達到的于“師法古人”中獨辟生面,“從心所欲不愈矩”的藝術境界。
此《仿宋元山水圖》乃王翚晚年山水畫佳作,通篇構圖嚴謹,景物安排流暢自然,極具寫實感。作品設色以淡赭為主,并以墨青、墨綠合染,色調溫和,為典型的淺絳設色畫。是圖繪畫技法博引五代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宋代李成、郭熙、劉松年,元代黃公望、王蒙等名家筆意。卷首處三座山峰呈“起”勢,畫法以南宗董源、巨然為主。巨然承董源一路遺法,以長、短披麻皴并舉為勝,王翚于此處參合二者圓潤之筆,以繁密的皴法層層擦寫,構建出平緩厚潤的山脈,山間叢樹則用焦墨側鋒橫點寫成,與山體皴法融為一體,盡得山巒之渾厚秀逸。山間以留白與烘染表現淡緲的云霧和遠水,由遠水到云海再到近山,使觀者的空間感隨景物的依次遞進而延伸,并進入畫面的核心階段。以畫幅中部山徑行旅為“承”,漸入以“北宗”技法表現之崇山峻嶺、危谷劣巖的北方山川景色。王翚汲取了五代荊浩、關仝以及北宋燕文貴用筆硬朗、皴染兼備的藝術風格,先以簡勁的墨線鉤出山石的大致輪廓,再以短條子皴和小斧劈皴突出山石尖峭聳立的質感。樹木畫法仿郭熙、李成風格,古干虬枝,盡顯荒寒之態。卷中至曲橋溪瀑處一“轉”,又呈現出典型的王蒙山水風格。王翚以短促的牛毛皴細筆皴擦,山石的突出部和邊緣處筆簡而墨淡,凹陷及深暗處則筆密而墨濃,真切的表現出山巒的層次和質感,得南方山川植被豐茂、盛潤清俊之美。在這一部分,隨著山勢的舒緩,漸次展現出平遠開闊的江南景致。卷尾采用趙大年風格的湖山小景,為全圖之“合”點,在描繪叢林平湖之余,將觀者的思緒從峰回路轉的峰巒中引出,揮向一片浩瀚而溫潤、秀麗的湖山之間,頗得余音繞梁之昧。
此《仿宋元山水圖》無論在繪畫技巧上還是藝術風格上,都屬于借古開今并純樸渾厚的晚年典型風貌,體現了王翚愈老彌精、庥于化境的藝術功力。堪稱王翚晚年之精品。

山水 立軸紙本 1712年作
仿李營丘平林散牧圖
立軸 1711年作

秋樹昏鴉圖
立軸 紙本設色 1712年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題識:小閣臨溪晚更嘉,繞檐秋樹集昏鴉,何時再借西窗榻,相對寒燈細品茶。補唐解元詩。壬辰正月望前二日,耕煙散人王翚。鈐[王翚之印]朱文、[清暉老人時年八十有一]白文方印。引首鈐[澄懷]、右下角鈐[不二法]、[來青閣]朱文印。
《秋樹昏鴉圖》是王翚81歲高齡時創作的佳品,以唐寅詩意構畫境,將宋李成的寒林昏鴉、趙大年的湖天垂柳,元王蒙的修竹遠山等典型圖繪景物融置一圖,體現出作者晚年特有的畫風,為其一生師古、臨古后演化所得。畫面為高樹垂柳,竹林小徑,歸鴉點點,樓屋臨水。這幅畫布局繁密,遠近景用寬闊平靜的水面隔開。遠處一片群山,山勢平緩。河流縱橫交錯,將峰巒分為一大一小兩部分。近處一片山坡,蒿草叢生,竹林中棵棵秀竹筆直挺立,十分齊整。此幅畫筆墨蒼老,墨色富于變化,人物形象生動,刻劃較工細,屬晚年作品,如此精密,可見王翚平生畫風之一斑。畫面上端右側題詩道出了畫中的情與景。

秋山云林 手卷
癸巳(1713年)作

松壑幽居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713年作
釋文:此余仿天翼吳好遺筆也,以王謝高標游藝繪事,然其生頗自矜貴,非遇賞識,不泛泛以應,故流傳絕少。癸巳春正,紫湄先生出此見示,展玩數四,恍對故人面。余習其用意渾厚,未嘗規規前人蹊徑,可謂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非耶。海虞耕煙散人王翚。印鑒:王翚之印、清暉老人時年八十有二、我思古人、西爽

江山漁隱圖
紙本設色 1713年作
題識:吳山多近打魚磯,磯上家家住翠微。曉日五竿人未起,查查山鷓繞檐飛。擬惠崇筆補唐解元題畫句,癸已清明日寄贈銘劬道翁清玩,海虞王翚。鈐印:耕煙、清暉老人時年八十有二、太原、來青閣、臞樵雅趣
圖繪江南吳山水鄉景色,平坡水汀之間,松竹茂密,庭院茅舍隱現其中,中景漁舟輕蕩,良田千畝,蜿蜒而上的小路盡頭樓閣聳立,遠山縹緲,湖面平鏡萬里,景色秀麗,平和安靜。運用古人技法結合真景,靈活多變化,無刻板堆砌之弊,成功表達了主題內容。景觀豐富,草木豐茂,點景精細,墨色清而潤,筆法蒼而秀。筆與筆之間增加了連接,鉤皴與渲染拉開了距離,筆中用墨與墨中用筆的渾融,這一類攝取近景突出嘉木茂蕤,遠景步步深邃,層巒起伏,意境優閑的田園風光的描寫是其晚年突出的優點。《江山漁隱圖軸》是王石谷小青綠山水傳于世中非常成功的作品之一。

夏五吟梅圖
紙本設色 1714年作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成時王翬已是83歲高齡,然而畫面絲毫看不出有衰老的跡象,線條細若游絲,勁如屈鐵,筆力老練純熟,畫風細潤明快,融合了眾家筆法之長。構圖布景顯示出畫家胸有成竹,景物的配置自然寫實,氣度不凡。

竹塢靜山
立軸 1714年作
秋山曉行
立軸
甲午(1714年)作

王晉卿采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甲午(1714年)作
題識:王晉卿采菱圖。觀王駙馬真跡,筆法嚴重,全是摹仿唐人,設色古淡,不以濃麗為工。山麓小樹,水面菱葉,點綴疏密,一一入妙,真墨苑之奇珍也。又見白石翁撫本,絕不露本家筆。皴法精簡,用重色極清潤,深見古人臨撫苦心,所謂絢爛之極,仍歸自然。石田有詩云,湖洲秋水玉泠泠,湖州女兒出采菱。梭船蕩漿紅潑剌,阿姊唱歌教妹應。隔溪小閣帶醉憑,移坐下風宜遠聽。詩極新艷音節可,歌并書以為吟賞。康熙甲午小春望后三日,海虞石谷子王翚。鈐印:耕煙、王翚之印、我思古人、耕煙散人年八十有三
作為畫史無出其右的一代臨古宗匠,石谷對古代山水畫作的臨仿,并不是亦步亦趨的刻意描摹,而常常是帶有自身理解的“別開生面”。王時敏曾有語褒揚曰“意韻出塵”,“獨奪神抉髓,使之重開生面”。他的山水畫創作并不為當時的“南北宗”觀念所束縛,而是運古法為我所用,有自己獨立的藝術見解。成熟時期的畫作多數是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的高大深遠之作。此圖卻一反常習,以江南水鄉的閑適之景出之。
題識中提及觀宋代王晉卿的采菱圖之后所仿作,從畫面風格來看實際上是對王晉卿和沈周兩家法度的融合而參己意所成。菱為夏花秋實的水生植物,圖中寫三名吳中女子,各駕小舟,采菱湖上。近處坡上,三四疏柳,幾株枯樹,已是秋深菱熟時節。遠山不高,坡陀連綿,極盡江南水鄉之美。石谷此作以平遠與高遠相結合的布局方法展開,構成了清麗明快,松秀潤澤的筆墨基調。前景的數株大樹顧盼生態,俯仰朝揖。樹身不做蒼勁老硬,而運用濃淡結合的筆墨寫出,枝柯濃淡疊交而層層相映,突出了水鄉的特色。樹下土坡、岸沙并呈橫列展開。對岸房舍數間,排列自然,中有臨窗苦讀一人。屋后則是菱塘深遠,是全圖的主題所在,曲折回環,極盡構圖之妙。數間茅舍臨水而立,菱葉菱花疏疏密密地漂浮于水面,幾支小舟蕩漾其間,使畫面平添一種動感,恰是一派江南水鄉的深秋景色。遠處山巒略施皴染,一股清流數疊而下。山頭樹木繁茂,用筆疏密有致而意蘊悠長。顯示出作者對傳統的博采眾長和自身秀勁雋雅的畫風。實為石谷晚年得意的銘心之品。

仿燕文貴山水
立軸絹本 甲午(1714年)作
題識:客有攜燕文貴畫幅見示者。余心竊愛慕以重價購之不得。把玩累日不能舍。偶滌硯對臨藏為藍本,實未能得其萬一。客旋從案頭攜前畫而去。余不禁悵然久之,聊識數語以紀歲月。時康熙甲午夏日也。耕煙散人王翚。鈐印:王翚之印、石谷

時還讀書圖
絹本 青綠設色 甲午(1714年)作
《時還讀書圖》,自識得觀北宋燕文貴真本而仿其法,圖中層巖雄踞,山勢疊起,樓觀錯列,喬柯掩映,山崖下軒屋書堂,小徑溪橋,其間幽人自閑,高士策驢,還有文士開卷讀書,意境寧靜清幽。此圖畫法,石谷融合南北兩大流派為一體,他把巨然的披麻皴參以范寬的點子皴,用圓柔靈活的筆法,隨畫輪廓,隨加皴擦,山石陰面及側面略以淡墨渲染,然后在山石輪廓的周邊和交界處用以濃淡疏密不等的苔點,更見蒼茫渾厚。樹的畫法,先用淡潤墨,再以復筆由淡入濃,由潤入干,線條長短粗細,紋理自然,其筆墨爽健雄厚,開合有度,很好地表現了江南地區山勢盤礡和自然環境中的人情風光。甲午為康熙五十三年(1714)王翚時年八十三歲,為石谷晚年的仿古作品。

惜竹愛松圖
手卷 甲午(1714年)作

松壑觀泉
手卷 紙本設色 1714年作
題識:松壑觀泉圖。康熙甲午長夏避暑清暉閣漫寫。耕煙散人王翚。鈐印:王翚之印、耕煙、清暉老人、鱁樵佳趣
王翚為清初“四王”之一,在世時受到朝野追捧,曾有“畫圣”之目,聲譽之隆,身價之高,一時罕有匹者。然名望大了,未免疲于應酬,故并不是每一幅畫都是傳世佳作,每一個人生階段都顯得精彩紛呈。吳湖帆如此評說他:“石谷自三十至四十頗見風韻,與南田絕相似,四十以后至六十為中年最精能之時,六十以后漸趨松懈,至七十左右為最退化時期……八十以后則老筆紛坡,復入佳境,愈簡愈辣。此種功力,非他人能到矣!”所評極是。蓋七十左右,畫得太多太快,筆底日趨空疏,枯薄而少韻味。八十后世情看得淡了,名利之心漸遠,畫得少了慢了,厚樸之氣重返筆底,于是蒼中毓秀,拙處生韻,“此種功力,非他人能到”,吳湖帆一點沒有夸張。此卷寫于他八十三歲之時,樹石勾皴,焦墨蒼勁;淡墨暈染,渾厚而有清氣。卷末的幾抹遠山,更是墨沉紙背,有精光溢出。是他暮年真跡中之精作。

仿唐宋元諸名賢橫景六幅
手卷設色紙本 乙未(1715年)作 (3520萬元,2005年12月北京九歌)
題識:一、返照入江飛石壁,歸云擁樹失山師關仝法,補少陵句。鈐印:壬申(朱文)、王翚之印(白文)、石谷(朱文)、樵雅趣(白文)、天放閑人(朱文)二、趙吳興九夏松風圖。鈐印:上下千年(朱文)、王翚之印(白文)、石谷(朱文)三、仿李營丘秋涉圖。鈐印:王翚(白文)、石谷(朱文)四、兩岸晚風黃鳥樹,一陂春水白鷗天。仿惠崇小景。鈐印:王翚(白文)、石谷(朱文)、來青閣(朱文)五、石林含雨氣,山塢帶寒溪。仿范華原筆。鈐印:王翚(白文)、石谷(朱文)、耕煙(朱文)六、江干雪意圖,臨右丞本,康熙乙未春日,耕煙散人王翚。鈐印:王翚之印(白文)、石谷(朱文)、吾思古人(朱文)、耕煙散人時年八十有四(白文)
王翚是“四王”中名氣及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位。此手卷共六幅,裝裱成一紙,卷首有王翚自題簽,上書:“王耕煙仿唐宋元諸名賢橫景六幅”,下鈐:“王翚之印”(白方)、“石谷”(朱方)二印。此圖是王翚晚年最佳的仿古山水作品,構圖及筆墨盡顯大師風范。本手卷題材多樣,嵐影山色,山河淺渚,園林湖石,彼岸雜樹,梵宮草舍,村落人煙,形形色色,盡收筆底。在王翚的存世作品中將風格各異的山水裝為首卷,亦頗為罕見。畫心部分分別畫有仿王維、仿關仝、仿李成、仿范寬、仿惠崇、仿趙孟俯六位前代畫家的山水畫。畫後有近代學者余紹宋題跋一段。王翚此圖作於“康熙乙未”,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屬於他很晚年的作品,筆墨十分精到,絲毫不見老態。總言,此手卷涵蓋了各家體例。王翚臨古功深,全面系統地掌握了精湛的傳統技法,才能遠承兩宋寫實傳統,描繪出一個可觀,可游,可居的繪畫世界。在有清一代,王翚的畫獲得了上自帝王將相,下自文人百姓的追捧和熱愛,被尊為一代畫圣。王翚的畫不同於董其昌提倡的文人筆戲,不同於清初四僧的憂憤傲世之作,也區別於同代王原祁的以筆墨為鵠的藝術追求,而是生動獨特地反映出康熙盛世,畫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謳歌贊美和深切關愛。終其一生,王翚創作了一系列“仿古”作品。這件手卷與其中年名作“小中見大”可謂一脈相承,首尾呼應。王翚在繼承中求發展,在古意中求新意,始以創作,此卷不愧為綜合其一生成就的總結性作品。

魚莊秋霽
設色紙本 1716年作
春寒圖
立軸 丙申(1716年)作

仿江貫道江山秋霽圖
手卷 設色紙本 丙申(1716年)作
題識:江貫道專師巨然,其皴法不甚用筆,而以墨氣濃淡渲運為主。余于二十年前婁東王氏曾獲見云江秋霽圖長卷,林巒映帶,峰嶺迂回,皴染位置悉仍巨然三昧,真平生之杰作也。山窗避暑漫為追擬未識得管見一斑否耶!丙申六月既望,耕煙散人王翚。鈐印:王翚之印、石谷子

仿唐解元意
立軸 丙申(1716年)作
仿黃鶴山樵筆意
立軸 設色紙本 1717年作
仿李營丘小景
立軸 丁酉(1717年)作 (336萬元,2009年11月中國嘉德)
題識: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丁酉冬日寫營丘小景,奉寄麓村先生正之。王翚。鈐印:耕煙、王翚之印、海虞、臞樵雅趣、耕煙散人時年八十有六
此圖寫江鄉日暮,倦鳥歸林,秋葉盡脫。大概是豐收之后吧,農夫已暫時罷耕,或以雞酒相邀,微醺中躬手送出于柴門之外;而策蹇郊游的士人,亦在新月初上時陸續歸來,連打魚翁亦準備回漁莊休息了。石谷畫的雖已是深秋景色,但仍有一種豐足閑適的境象令人羨慕。筆墨是清淡的,但蒼拙勁硬,趣味淳厚,可謂老筆紛披,已入自然之境了。這幅山水,應是石谷的絕筆。

山水 手卷
設色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