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想談的是人體復原工程。我寫了兩本書,第一本是《人體使用手冊》,第二本書是《人體復原工程》。“人體的復原”是這兩本書里很重要的概念。每一個人都有經驗,當你的皮膚被刀割傷了之后會出現紅腫、癢、結疤,這就是我們可以看得到的人體復原過程。但是在復原的過程里會有一些不舒服,表面的復原我們可以看得到,但是體內的復原呢?會不會造成不舒服,應該也會。大家因為胃不舒服去看病,有沒有醫生會告訴你今天的身體正在修胃?不會,醫生一定會馬上說你是胃病。現代的醫學給大家一些概念,只要身體不舒服就一定是身體出了故障,讓大家對身體完全失去了信心,但是在我的康復過程里發現完全不是這樣的,在康復的過程里有非常多的不舒服。 我從18歲開始就有過敏性鼻炎,噴嚏打的非常多。剛剛開始的時候吃抗過敏的藥,吃一顆就有效。過了沒有多久就沒有效了,然后就吃兩顆、三顆,吃到四顆之后再增加藥量就沒有用了。于是開始換另外一種藥,然后又從一顆、兩顆、三顆、四顆吃。前前后后我大概過敏了三十年。什么時候去掉呢?是在我開始學中醫的時候,碰到那個推拿師的時候,那個時候我還在打噴嚏,我一天大概要打幾百個噴嚏。 我是怎么康復的呢?我每一次去推拿完我就開始打噴嚏,因為他把我的寒氣引出來了,然后噴嚏打一個星期,到一個星期的尾聲了我再去推拿一次,然后又開始打噴嚏,前前后后我大概打了三年噴嚏,把所有的寒氣排光了,過敏性鼻炎就好了。所以過敏性鼻炎并不是鼻子生病發炎,是本來就有很多噴嚏要打,你把它打完了病就沒有了,認真的把它打完,而不是用藥把它壓制下去。打噴嚏是人體正常的機能,根本不是鼻子的病。 中國人有幾本很特別的書,一本是《易經》,一本是《黃帝內經》,我一直認為這兩本書不太像人寫的,人大概寫不出這么好的書來,非常完美的書。我在大學剛剛畢業的時候從事計算機和機器人的設計工作,每一個設備設計完成之后就要寫一本使用手冊,我是經常寫那本手冊的人,所以我會經常用一個設計師的概念來看身體。當我第一次看到《黃帝內經》的時候,我把整本書大概的瀏覽了一下,看它的章節,我很驚訝的發現這本書跟我寫的設備使用手冊其實很像。 開始的時候告訴你人體的結構是怎樣的,人有五臟六腑,然后告訴你人跟周圍的環境應該怎么搭配,我們買一部電視機回來說明書會告訴你要怎么用是一樣的。后來再告訴你如果不按照設計者的要求使用時,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癥狀,出現了疾病怎么治理,這跟使用手冊是一模一樣的。這就是為什么我的書會使用一個很奇怪的名字《人體使用手冊》,因為我本來就是寫手冊的人,身體真的需要一本手冊,而真正的手冊實際上是《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的概念也給我自己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我正好是從事產品設計的工程師,所以我很習慣看任何東西都從一個設計者的角度來觀察事情,同樣人體也是一樣的,而剛好中醫的基本概念、中醫的思考方式就是從一個設計者的觀點來看身體,這是中醫和西醫最大的不同,觀察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西醫是從癥狀往原因推,出現什么癥狀往前推,但是現在很多原因推不到了,因為每一個原因往前推一步都要找很多證據,但是現在的科學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么進步,現在實際上科學并不是很進步,一會兒我也會講到。 很多東西科學不能證實,常常是現在的科學能力還在非常有限的階段,并不一定是那一件事錯了,而是我們的科學本身是有問題的。常常有朋友問我學中醫怎么辦,我就建議他首先要把觀察人身體的角度從一個使用者的角度轉到設計者的角度,從設計者來思考,假設人體是上帝設計的,這個上帝一定是能力非常高的,設計的過程一定不會犯錯,而且設計出來的東西也非常不容易壞。這樣的情景你要去假設,所以你要思考當身體有一個癥狀時,就要想想看到底身體在做什么,它不會無緣無故做什么事,而且身體一定不會害你,它出現癥狀一定有它的道理,身體一定要處理什么事情才會出現這些癥狀,要從這些角度思考,你學習中醫會比較容易。 中醫是一門系統的科學,我第一次看《黃帝內經》時,我一直認為寫《黃帝內經》的人一定比我還精通電腦,雖然是在幾千年以前,因為他的系統結構是非常完整的。《黃帝內經》一開始就談到五臟六腑,五臟六腑這四個字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夠瑯瑯上口,以前從小到大我從來不覺得這四個字有什么特別,一直到我的書想翻譯成英文時才發現問題大了,因為全世界只有中國人把器官分成臟腑,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語言把器官分成臟腑的,器官就是器官,沒有什么臟腑的。 中國人分臟腑是非常科學的,而且從設計者的觀點來看,在臟腑這個角度你就會發現它設計身體時有很多很細微的考量,考慮得非常完美的。通常臟是指哪些東西呢?是心、肝、脾、肺、腎,是指這幾個結構比較復雜的,或者是實心的一些器官,還有就是心包,心包其實是心臟的一部分。我們把心和心包放在一起,就變成是五個臟了。六個腑是小腸、膽、胃、大腸、膀胱,再加上三焦,三焦是什么呢?三焦就是我們的胸腔、腹腔,分為上焦、中焦、下焦。 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臟和腑有什么區別呢?所有的腑全部都是空心的,可以裝東西的,臟是里面有機構可以處理事情的,這就是臟和腑中醫按照形態分的很清楚,這是第一點。中國人定義這些臟腑是按照經絡來的,身體除了任脈和督脈之外,每一個器官都有相應的一條經絡,所以有一些器官在中醫是沒有的獨立系統的,像是胰臟,因為胰臟并沒有獨立的經絡,在中醫就認為它是屬于肝臟的一部分,中醫講的肝和西醫講的肝臟是不完全一樣的。任何一個臟是包括器官,比如說肝吧,肝的系統包括胰臟和肝臟,再加上肝的經絡,這才是一個系統。總共有12個經絡,也就是12個系統。 我從三十幾歲就開始從事企業咨詢,實際上就是企業的“醫生”。在做企業咨詢的時候,當企業有任何問題,通常得從公司整體來看,不能只看某一個部門。比如說企業銷售出現問題,有時候是銷售部門的問題,有時候是產品設計的問題,有時候是產品生產的問題,更多的情景是老板自己的問題,所以企業里的問題都是整體的,沒有辦法單獨看一個部門,做咨詢的時候一定是整體看的,而且每一個部門之間的關系都是非常緊密的。 企業是這樣,中醫看身體也是這個樣子,這也是中醫和西醫不一樣的地方,西醫把人分科,心臟科的疾病就是看心臟科,心臟科的醫生不幫你看腸胃的,心理醫生不看你生理的問題。而中醫是全部混在一起的,因為身體本身是不能分割的。 我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有一種病叫重癥肌無力,這個病是手無力拿不起東西、腳抬不起來,走路的時候就是兩只腳在地上磨的,這個時候他身上所有的肌肉失去力量。人的手和工程上的挖土機是很像的,挖土機上有很多的油壓缸,油壓缸的力量哪兒來呢?有一個油壓泵,如果挖土機里有一個關節不動,其他關節是好的,這個關節不動,應該是這個油壓缸出現問題,要檢查個別的這個機構是不是出現問題。但是如果每一個機構、每一個缸統統不動時候,哪里出現問題?應該問題在泵了。人手肌肉的運動是血液進入肌肉,心臟把血液打入肌肉,手就有了力量,血進入不了肌肉,這個手就沒有力量不能動了。同樣的,如果你只有一只手沒有力量,問題可能出在某一個關節或者某一個器官,但是如果你全身的肌肉都沒有力量,那問題就應該在心臟了。可是現在重癥肌無力這樣的病在醫院里分在運動神經科,心臟科是不管的,其實它真正的病是在心臟。醫院里分了科,這種病就很難找到原因了。 為什么今天我們所有的慢性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哮喘等等,這些疾病如果到網絡上去查疾病的原因,大部分都會告訴你“原因不明”,這就是我在學中醫的時候很難理解的,因為我們在做企業咨詢或者是修理一部電腦時,電腦壞掉或者企業出現問題,你一定要找到問題的根源,把根源的問題解決掉了,這樣問題才能解決。可是現在所有的病都不知道原因的話,那醫生在治什么?醫生下藥、開刀,他切的是什么呢?切的是原因還是結果?切的是結果,有用嗎?不一定有用,原因還在的話,病還會繼續來。所以為什么我們去看病,治療當時有效,過一段時間病又復發了,因為現在的醫學很少去治原因的,因為它根本就不知道原因。 為什么醫學沒有辦法知道疾病的原因呢?因為身體有那么多的器官,每一個器官之間的關系搞不清楚,這些關系是非常非常復雜的,比如我們剛才講的一共有12個器官,每一個器官都有關系的話,一共有66條關系線,密密麻麻非常復雜。中國人很聰明,于是就去觀察經絡,發現每一個經絡都跟另外一個經絡搞在一起,比如說肺經,肺經在手背大拇指這一側,上面這一根骨頭這一側,它的背面是大腸經,我們扎針的時候扎在中間,大家可以看這張圖(見圖),兩個紅點是不是很接近?然后這里有一條經絡是心包經,它背后是三焦經,同樣的針扎進去的位置也是很近的。這里是心經,這里是小腸經,扎針進去的位置也是非常接近的。中醫發現這兩個會不會一樣,實際的觀察,發現每一對器官的變化是同步的,是相同的。我建議大家下次生病感冒時可以自己觀察一下,肺經什么時候會有問題呢?感冒的時候就是肺有問題了。當你開始感冒的時候,大便大概就不通了,因為肺熱,感冒的時候肺是熱的,大腸也是燥熱的,這個時候大便是干干的,很不順暢。當你的大便開始很順暢,鼻子就開始流鼻水了,這時就是感冒的尾聲,要結束了,東西要排掉了。也就是肺和大腸是一起變化的,同樣的其他每一個經絡都是一樣,手上是這樣腳上也是這樣。 我們講有12個器官、12條經絡,兩兩相對的話就變成是六對了,馬上就從12個系統減少到六個系統,中間又發現心包經是主血的,是讓血流動順暢的,三焦經是讓氣流動順暢的,這兩個是能量系統的,供給身體能量的,跟每一個器官是相同的關系,再將這兩個系統拿掉,就剩下五個了,也就是五個臟加五個腑,心、肝、脾、肺、腎,然后還有胃、膽囊、大腸、小腸、膀胱。 這些身體的經絡的分布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臟的經絡都在什么地方呢?在手的內側、大腿的內側、身體的正面,腑的經絡在哪里呢?在手臂的外側、背上、大腿的外側。為什么這樣呢?臟和腑哪一個重要,當然是臟重要了,臟都是主要的器官,所以身體經絡這樣的安排至是非常有道理的。當外面打來一個石頭,只要往地上一蹲,把兩個手抱在膝蓋上,把頭埋在膝蓋中間的時候,所有臟的經絡全部保護在中間了。學中醫就是經常要假設從設計者的角度來看身體,就會發現原來身體設計的非常巧妙,它規劃的非常好。 剛才講到12個系統66條線,臟腑對應中醫稱為互為表里,因為兩個器官病的時候是一起病,好的時候一起好,它是一起的。經過臟腑這種對應下來只剩下五對器官五個系統,那就是十個關系線。十條關系線就比剛才的66條關系線更加容易理清楚,這就是為什么中醫需要用五行的方法,并不是用五行來套,而是認為一個復雜的系統要研究它、搞清楚彼此關系時,第一步要做系統簡化的工作,這個工作中國人在2500年前已經做完了,但是西醫現在還沒有開始做,所以中醫并不是不科學,其實它是非常科學的,而且未來是很有機會解決各種疾病的很好科學。 過去沒有計算機,大家對系統沒有什么想法,但是從上個世紀開始計算機開始出現,到這個世紀基本上大部分的家庭都有了,所以每一個人腦子里都已經有了系統的概念。在這個世紀中醫有機會拿出來重新整理,因為它可能成為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東西。那么中國人現在和過去有什么不同呢?我記得我看一部大陸的連續劇《康熙皇帝》,在座可能大部分人都看過吧。《康熙皇帝》里有一個情節,康熙在蒙古打仗,生病了,宮里的太醫開了藥方要送藥到前線去,太醫開了藥方之后就要交給所有的軍機大臣過目,那一個處方才能批準。現在就很難理解了,太醫理論上應該是宮廷里醫術最好的,為什么還要經過軍機大臣批準呢?原來中國古時候所有的文人都懂醫術,也就是說中醫這一門科學在幾百年以前的中國人,是每一個認識字的人都要學習的東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