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齊國霸業的衰落 齊國自從桓公死后,諸公子爭立,國內陷于一片混亂,雖然賴宋襄公的援助,擁立孝公,齊國政局才得以獲得表面上的穩定,然而由于缺乏賢相輔佐,政治日非,霸業從此衰落。
齊桓公有夫人三人,即:王姬、徐嬴、蔡姬,然而這3人都無子。有如夫人6人,即:長衛姬、少衛姬、鄭姬、葛嬴、密姬、宋華子等都受寵。長衛姬生公子無虧,少衛姬生公子元(后為惠公),鄭姬生公子昭(后立為世子,是為孝公),葛嬴生公子潘(后為昭公),密姬生公子商人(后為懿公),宋華子生公子雍,六公子也都受到桓公的寵愛,并都各自樹黨。尤其以長公子無虧為最,他有桓公的寵臣易牙、豎刁為輔翼,齊國內亂之因,就深植于此。
到齊桓公霸業后期,在葵丘之會前后,管仲簽于他與桓公都已經衰老,而且他內察桓公多內寵,亂萌已滋。外則環顧列國,楚雖經召陵之會后,不再與中原爭奪鄭國,然而其國力方興未艾,正向淮泗地區東進,終必為中原之患。秦、晉則紛擾于西方,無暇東顧;此時中原諸侯中,只有宋國有安定中原,南抗荊楚之志。而且當時宋襄公有讓國的賢名,加之宋國國力也遠在鄭、衛、魯等諸國之上。所以管仲就勸桓公立公子昭為世子,而托付宋襄公作為援助。管仲這項籌謀之意,是想讓公子昭依托宋襄公之援而定其位。又因為公子昭的母親是鄭姬,正可借此固結齊、鄭的關系,當時鄭、宋兩國是中原的樞紐,鄭、宋定則齊國的霸業可繼,而南抗荊楚之勢也可有個穩定的預期。
然而管仲與桓公竟不幸于周襄王10年(公元前642年)冬相繼謝世(管仲歿于11月,桓公歿于12月)。當管仲歿時,五公子(即上述世子昭以外的五公子)都謀求繼位。到了桓公歿,易牙、豎刁就殺群吏而立公子無虧。世子昭出逃到宋,向宋襄公乞援。第二年春,宋襄公率曹、衛、邾諸侯之師伐齊,殺無虧而立世子昭,是為齊孝公。等宋軍退,四公子又作亂,宋襄公再次率軍平叛,于是孝公之位始定。孝公在位10年卒,其后經歷昭公(公子潘,在位20年卒)、懿公(公子商人,在位4年卒)、惠公(公子元,在位10年卒)三世,齊國的政局,還算穩定。然而其霸業之所以終于不振的原因,在于內無霸主、宰輔這樣的人才為之繼;外則有晉文公的崛起,齊國僅能借桓公霸業的余基,屹立于東方而已。
6、總結 (1)霸政的歷史意義:在中國尚未形成一個統一國家的時代中,中樞共主與地方封建諸侯之間的關系非常松弛。一旦中樞王綱失墜,就會造成內部諸侯混亂,四周外族入侵;而地方諸侯,只能培養實力,起而領導諸侯匡扶王室,捍衛外侮,正如齊桓公及管仲所為那樣。當此之時,賢智之士除努力于整飭一隅之地以匡濟時艱外,實際上也無其他更好的途徑可循。由此可知霸政事業,屬于生于亂世的賢者不得已而為之,并非其甘心于微小的成就。齊桓公與管仲,以及以后繼起的霸主如晉文公、晉悼公等,都憑借彈丸之地,畢生經營,終能團結中原民族,捍御戎狄荊蠻的入侵,使得中原獲得一時的安定。孔子常贊美管仲的功業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孔子纂修春秋時代的歷史,唯獨推崇齊桓公與管仲的功業以至于此。孔子距桓公之歿已經160多年,還稱民到于今受其賜,則其關系的重大自可想見。他作為親歷當時事變的史家,其目見耳聞所發的言論,自然最為確切,正可想見當時中原情勢的危迫,與春秋時代霸主捍衛中原的功績了!
春秋時代的霸政,是屬于地方勢力興起的范型,與周宣王時代的中樞勢力復興的形態,其效果完全不同。中樞勢力復興,可以整飭全國,使之呈現中興之象。地方勢力的興起,則僅能保持一隅的興盛,而諸侯均地丑德齊,各自為政,自然無法導致全國于興盛之域。至于齊桓公以及以后的晉文公、景公、悼公等,雖有阻歇異族入侵之功,卻始終不能使周室中興的原因,并非霸政之過,乃是周室不能善用霸主之功而借題發揮的原因啊!
(2)管仲因勢利導的策略:管仲的強齊與致霸,都是采用因勢利導的策略,所以其成功能如水就下,事半而功倍。管仲的思想是一個純粹的法治思想,然而其實施中,則能以齊國的貴族政治為基礎,而滲以法治的精神。所以管仲所施行的,是貴族的改良政治,而非純粹的法治政治。這是因為在管仲之世,貴族階層的勢力還在支配一切;而且其以前的歷史,都是氏族、部落與封建的歷史,根深蒂固,固非一時所能改易的。而且中原的混亂與戎狄荊蠻的入侵,時間緊迫,也無從容改易的余地。管仲能因勢而利導,有所建樹,確屬識時的俊杰啊!
(3)先富后強的建設:管仲強齊,首在富民;富民首在使失業者就業與強制勞動。管仲首先將全國人民重新編配,使之盡納入軌、里、連、鄉之中,使國內無一個游惰失業之人。工商漁鹽,各有專業,自能生產豐裕,民富則國自足!而且一國國力的強弱,實際上就是全國國民生產豐絀的競賽。管仲首重此點,也可說是能致力于其根本啊!齊國之所以能夠領導諸侯,成就其霸業,都是依賴其國力的雄厚,絕非僥幸所致!
(4)尊王攘夷與正義的政治號召:以僻處一隅的諸侯而想作領導全國的霸主,如果不能提出一個人心所向的政治號召,是不容易成功的。齊桓公于各國諸侯地丑德齊之中,獨自提出尊王攘夷與正義的政治號召,遂使全國向心尊為盟主。這并非如所謂“以力假仁”所說,實際上正是人心樂于歸附所致!
(5)管仲的戰爭指導:管仲于政治上既能掌握重點,而其在用兵的戰略、戰術上,也能臻于上乘。他先征服為害急切的戎狄,然后再作制楚的準備。對戎狄則采取軍事上的直接攻擊。而對楚則采取外交、經濟與軍事各方面的聯合作戰,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其戰爭思想的完備,至今猶未有以過之者,無怪乎孔子對其贊佩不置了!
(6)管仲功業的影響:管仲相桓公前后共43年。在戎狄荊蠻交侵,中原形勢岌岌可危之際,使得中原人民有37年的安定。并且一方面恢復中原人民的自信,一方面使后起的晉國,得以繼起仿效,領導諸夏與楚對抗。推其成功的原因,實際上都是為齊桓公與管仲所創建的霸政所啟示的。當時中原之所以不亡于異族的,都要歸功于管仲創導之功。
(7)齊國霸業的衰歇:齊國霸業的衰歇,是由于管仲死后,后繼乏人。說者以此作為管仲之短,然而這實際上并不能說是管仲謀慮的不足。管仲未嘗不留心人才,其論齊國諸賢,明若觀火。也未嘗不培育人才,其提攜鮑叔諸人都不遺余力。然隰朋早死,鮑叔過于剛直,始終不能覓得一個適宜繼任之人,這是殆天之所以絀齊,而非管仲之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