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巴東縣第二高級中學 胡陽新 (郵編: 444324) 【活動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探究性學習活動使學生能理解“四書”、“五經”、“八股文”等概念,了解中國科舉制度的淵源,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從不同角度評價八股取士的利弊,能對八股取士與當今選撥人才的考試制度的不同點進行對比分析。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查閱資料、采集、加工有關歷史信息的方法和能力。通過問題啟發,讓學生融入歷史情境中主動思考,積極探究,激活思維,產生創新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分組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通過對八股取士實質的分析,使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到打造“民主”、“開放”的思想文化格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社會才能進步,民族才能振興。 【活動準備】 (1)根據學生的意愿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參賽代表隊:紅隊、黃隊、綠隊、藍隊(女同學為紅隊、黃隊,男同學為綠隊、藍隊,并著相應顏色的服裝),分別推選出本隊的隊長。 (2)在民主討論的基礎上,擬定競賽規則(包括評委名單、評價標準、評分細則及獎勵辦法)。 (3)教師提出一系列參考性問題后,各隊在隊長的帶領下,圍繞問題查閱書刊及相關網站,收集資料,整理成文,作好競賽活動的準備。 (4)在學生準備的同時,教師不斷從各種渠道中收集信息,并充分考慮在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預料不到的新情況,作好正確引導的準備。 【活動步驟】 (1)置疑搶答。先抽簽定出搶答隊,每隊抽一名代表,然后教師提出問題由各隊代表搶答,充分發表見解。 (2)互問互答。每隊經過討論后由隊長提一個問題,讓其他隊回答,每隊限提一個問題和回答一個問題。 (3)辯論問答。對各隊有爭議性的問題,展開全班辯論。 (4)活動小結。教師對活動效果進行激勵性評價,啟迪學生學會科學認識與評價歷史現象的方法。 (5)結果公示。評委公示評價結果,產生先進代表隊及先進個人并予以表彰。 【活動過程】 教師:中華風、中華云,夢牽魂繞中華情,中華情,中華魂,時代呼喚中華人!中國人—炎黃子孫,有他獨特的胸襟和品質,那就是競爭、合作、創新。讓我們帶著競爭、合作與創新的精神進入本次競賽活動的第一站:置疑搶答。 (一)置疑搶答(難中求救——誰來幫幫我?) 教師:我在研究八股取士的過程中,有幾個問題把我難住了,你們愿意和老師一起進行探究嗎?(學生表態后,展示問題) 問題1:明朝八股取士實質上是一種什么制度? 紅隊:八股取士是明朝君權加強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體現,是明代科舉考試的重大變化,實質上是一種科學制度。 問題2:你知道我國的科舉制度源于何時嗎?又是如何演變的? 藍隊:我國的科學制度始于隋朝。隋文帝廢除了魏晉以來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開始用分科考試辦法選拔官員。到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 黃隊:藍隊回答得不夠完整,沒有說出科舉制度的演變過程。我國的科舉制萌芽于隋文帝時(當時的考科主要是秀才、明經),隋煬帝時正式形成,考科增加了進士科,唐太宗繼承并發展了科舉制,除隋朝的科目外,增加了明法、明書、明算等。同時,進士科在隋朝僅試策論,唐朝加試經史、貼經、雜文、詩賦等。一直沿用到明朝前夕。明太祖為了加強君權,在科舉制度中規定了一種特殊的文體——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確立。 問題3:大家知道,八股取士的命題范圍是《四書》、《五經》。那么,《四書》指什么?《五經》又指什么? 綠隊:《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義》、《春秋》。 問題4:八股文的具體格式是什么? 綠隊:(又拿到搶答器了):據我所知,這種文體,每篇文章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 問題5:誰能說出這八部分的具體含義嗎? 黃隊:我知道。“破題”即用兩個句子說破題目含義。“承題”是承接破題的意義而闡明之。“起講”為議論的開始。“入手” 為起講后入手之處。以下自“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議論,以“中股”為全篇的重心。在這四股中,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共計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 教師:好,非常精彩,感謝大家為我排憂解難,使我深受感動,也大開眼界,下面讓我們進入第二站:互問互答。 (二)互問互答(我來當老師——讓我考考你) 原則上每個代表隊均享有一次提問和答問的機會,但是,當答問方答問有誤或有不妥之處時,提問方可幫助釋疑解難,其他隊隊員也可發表新見解。 藍隊隊員:首先我向紅隊提出一個問題,通過上面的學習,你們對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有何認識? 紅隊隊員甲:八股文專講形式,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人們只能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形式,寫出來的文章自然空洞無物,沒有什么內容。 紅隊隊員乙:八股取士用僵硬死板的模式,限制命題內容,杜絕個人見解,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扼殺人們的智慧的創造力,危害極大。 紅隊丙:儒生們只把考試做官作為學習的終極目的,只知道攻讀“四書五經”,鉆研八股,不求實際學問,這種書呆子做了官,只能成為皇帝的忠實的奴仆,于國于民有何用之處呢?正如清朝乾隆時余大椿所說:“搖頭擺尾,便道是圣門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 黃隊隊員:既然這種制度有這么多危害,明政府為什么還用它來選拔官員呢?請綠隊隊員解釋。 綠隊隊員:儒生們只顧埋頭讀書求官,思想必然被奴化,行動上必然變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奴才。這不正是統治階級所希望的嗎?知識分子變成了明政府任意宰割的思想武器,其統治就會固若金湯,何樂而不為呢? 藍隊隊員:我認為綠隊的看法很有見解,但不夠全面。我認為,從考試制度來看,明朝的八股取士,同過去的九品中正制相比,具有進步性,是一種選拔人才的好辦法,盡管有許多危害,但它畢竟是考試規范化的結果,增大了考試標準的客觀性,對以后的考試制度也有借鑒意義。 綠隊隊員:有人說,我們國家今天同樣用考試辦法選拔人才,實質上也是一種科舉制度,我們同意這種說法,你們呢? 紅隊:同意!藍隊:不同意!黃隊:不同意!(爭論不休,但說不出詳細的理由) (三)辯論問答(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教師:剛才綠隊隊員提出的問題很有探討的價值,大家爭論不休,但又沒有充足的理由,請你們先分組討論,然后進入本次活動的第三站:辯論問答。比一比,看一看,看誰說服誰。 正方:紅隊、綠隊(同意)。反方:藍隊、黃隊(不同意),好,同學們已準備好了,辯論賽現在開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非常熱烈,誰也不能說服誰,一場唇槍舌劍的論戰把活動推向了高潮。下面將各方的發言摘要整理如下) 正方:我方認為,我國現行選拔人才的辦法仍然是“考”字當頭,實際上就是用分數作為衡量人才素質的唯一尺度,而且各類考試內容都有明確規定,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思維被束縛,創造力被扼殺,這與八股取士有何區別?從我個人的角度看,我有許多優勢和特長,學校演講賽中,我排名第一,運動會上,我連年拿“金牌”,但這又有什么用呢?每次文化課考試中,我的分數總是落后于大多數同學,在現行的考試制度中,能圓我的大學夢嗎?對此,我極度悲觀!反方極力贊美現行考試制度,你們的理由充分嗎? 反方:我國現行評價和選拔人才的制度的確存在一些弊端,但不能就因此妄下結論。事實上我國選拔人才的制度與明朝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二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第一,八股取士是明政府君主專制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具體體現,是一種文化專制制度,目的是奴化人們的思想,削弱人民的反抗精神,而我國現行的人才選拔制度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下的產物,它能讓更多的人才脫穎而出,成為民族振興的棟梁;它不是統治者專權的需要,而是選拔社會義建設者的接班人的客觀要求。第二,八股取士與現行考試制度雖然都抓住了“考”字,但“考”的范圍和指導思想明顯不同。八股取士嚴格規定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和答卷,不能有個人見解,而我國的現行考試制度在內容上強調綜合素質的評定,鼓勵發揮個人獨到見解。第三,八股取士只注重應試者“讀死書”、“死讀書”的質量,而我國的考試制度注重應試者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能力的有機結合。因此,我國現行考試制度下選拔的人才不可能是沒有實際學問的書呆子和忠實奴仆。不可否認,因諸多原因,“一刀切”、“簡單化”的現象仍然存在,但這是支流,而且國家正在不斷完善這種制度,力爭做到公平、公正。至于剛才對方同學所談的個人情況,我方認為其觀點過于片面。事實上,我國現行考試制度可以讓具有不同特長的學生進行不同類型的學校繼續深造。 (四)教師小結(激勵性評價——開拓性點撥) 本次活動基本告一段落,目的已經達到,各代表隊分別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八股取士”作深刻探討,精神可嘉,令人信服。從活動中我們應該明白,對歷史現象的評價要做到公正、客觀,必須一分為二,我們既要看到“八股取士”歷史進步性的一面(與九品中正制相比,增大了考試標準的客觀性、規范化),又要看到其社會危害性的一面(束縛思想,摧殘文化),對現行我國考試制度的認識也應從利與弊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五)結果公示。評委(學生代表)公布評價結果,給冠軍隊和先進個人“頒獎”(通報表彰、鼓掌祝賀)。 【學生天地】 1、利用課余時間,從圖書館、閱覽室、網絡等查閱收集與活動相關的“八股取士”、“九品中正制”、“隋唐科舉制”等資料。 2、加工、整理收集的信息,從中提出新問題,提煉新觀點,將自己的認識整理成文,作好活動前的準備。 3、資料來源:《四書》、《五經》、《中國古代教育史》、《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以及相關教師用書,各類教育網站。 【背景資料】 八 股 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八股文專講形式、沒有內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顧炎武《日知錄》卷16《試文格式》條詳細說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演變情況:“'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于(明憲宗)成化(1965-1487年)以后,股者,對偶之名也。……成化三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發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原注:……宋季……應舉文字有破題、接題、小講、大講、入題、原題諸式、是論亦有破題)。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然后提出夫子(原注:曾子、子思、孟子皆然)為何而發此言,謂之'原起’。至萬歷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衍圣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十字,或百余字,謂之'大結’。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時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衒者,全許言前代,不及本朝。至萬歷中,大結止三四句,于是國家之事罔始罔終,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見于應舉之文矣。” 八股文的產生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歷代學者多數認為,它濫觴于北宋的經義。經義是宋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以經書中的文句命題,應試者作文闡其中義理。宋代的經義雖無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這點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雛型。經義后來吸取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確定為一種獨立的八股文體,成化以后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格式,遂演變成為一種僵死的官僚式文體。此后一直沿用,直到近代戊戌變法,才隨著科舉制度的停止而廢棄。因為它要求文章中必須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個部分,所以叫八股文。 明代的科舉考試 明代的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進行。童生(即未入學的士子)先參加州縣的考試,及格的稱做“秀才”或生員,進入府州縣學讀書。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被定為“科舉生員”,才能參加省級的考試。鄉試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稱做“舉人”,取得參加中央一級的會試的資格。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會試及格者,再經過一次復試,地點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試,高精尖稱殿試。考中的分為三甲(等),一甲只取3名,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當地,民間又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會試第一名為“會元”,二、三甲第一名為“傳臚”。鄉試由布政使司,會試由禮部主持。凡考中進士的,統統被任命為官員。一般來說狀員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考選為遮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給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縣等。未考中的舉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職。 |
|
來自: 昵稱15221501 > 《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