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國古人的哲學觀念:五行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管是上古的《易經》、中古的《黃帝內經》、下古的《老子·道德經》、孔子的儒易《十翼》等等,貫穿其中的某些哲學觀念始終如一,這里面的道理很值得深思,往往只有根據這些哲學觀念來統帥認識,所讀的書才能一通百通,學習中會豁然明理,感嘆道:原來如此!
1.先看看“五行”這個概念。
《周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se)。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書·洪范》:我聞在昔,鯀(gun)陻(yin)洪水,汨(mi)陳其五行。《韻會》:五行運于天地間,未嘗停息故名。
(小議:金木水火土性質與特征:潤炎曲革稼五德彰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肺肝腎心脾五臟齊備。)
金。 《易·系辭·注》:天地之數五五相配,以成金、木、水、火、土。《疏》:地四與天九相得合為金。 《書·洪范》:五行四曰金,金曰從革。《傳》:金可以改更。《疏》:可銷鑄以為器也。《又》:從革作辛。《傳》:金之氣味。《疏》:金之在火別有腥氣,非苦非酸其味近辛,故云金之氣味。
木。 《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易·說卦傳》:巽為木。《疏》:木可以揉曲直,即巽順之謂也。《禮·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疏》:春則為生,天之生育盛德在于木位。
水。 《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陰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為言濡(ru)也。《書·洪范 》: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潤下。《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為一,火漸著為二,木形實為三,金體固為四,土質大為五。 《易·乾卦》:水流濕。《易·說卦》:坎為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訓》:積陰之寒氣為水。
(小議:金木水火土形態:固、實、微、漸、大。)
火。 《說文》: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釋名》: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毀也,物入中皆毀壞也。《玉篇》:火者,化也,隨也,陽氣用事萬物變隨也。《古史考》:燧人氏初作火。《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土。 《說文》: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易·離·彖傳》:百谷草木麗乎土。 又后土,取厚載之義。共工氏子句龍為后土,位在中央,主于四季各十八日。《禮·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已,其帝黃帝,其神后土。 又業也。《皇極經世》:獨夫以百畝為土,大夫以百里為土,諸侯以四境為土,天子以九州為土,仲尼以萬世為土。
從以上五行的字義解釋看,五行:金木水火土,并沒有物質構成的不同成分的含義,而是明確表示為自然力的五種存在形式,這就與物質論的觀點劃清了界限。就這一點而言,中國傳統哲學觀念,不但與西方傳統的實體倫、原子論觀點不同,也與印度傳統婆羅門教的物質成分結構理論不同,中國的傳統哲學真正是至始至終的陰陽存在論。
由此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第一,中國古人的五行論,絕不是象以往認為的物質構成論,而是對自然力作用的形象描繪,一種自然力“起作用 ”的觀察和總結,與陰陽論一樣,是對一種非物化作用力“起作用”的認識。過去認為五行是物質論或物質成分論的看法顯然是錯誤的,包括我自己。
第二,從《周書·洪范》看,五行概念最早出現是在夏禹父親鯀的時期(公元前2200年以上),距周武王作《洪范》時期(公元前1100年左右)有至少千年歷史跨越,可見五行觀念的古老,這就可以合理解釋何以五行觀念在《易經》和《黃帝內經》中均處于核心地位,是其理論框架建立的基礎,在其理論體系中有著廣泛運用。理解五行的意義,對于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2.五行的由來:天地成五行。
《易·系辭》: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因此,天地成五行,五行運行于天地間,永不停息。古人解釋,四象:東西南北,天五居中主變化,稱中和之氣,接天地之氣,成五行之質。
3.五行中的矛盾論和辯證法。
八卦的五行屬性決定八卦之間生、克關系:乾、兌屬金,震、巽屬木,坎屬水,離屬火,艮、坤屬土。生是潤生、促進;克是制約、克制、抑制。生與克是好似陰陽兩面,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連、相依,相互轉換,形成矛盾的統一體。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另外五行中還有的乘、侮關系,乘侮是五行的相克次序發生極端的生克關系:相乘是發生過強的克制現象;相侮是發生逆向的克制現象,這是乘侮二者區別。從另一個角度看,乘侮可能同時發生,這是乘侮二者之間的聯系。乘侮現象的出現,預示著矛盾體的平衡被打破,發生突變、變異,所謂量變到質變,是從生克到乘侮的辯證發展形態。從辯證法的角度看,相克次序的逆轉、相乘與相侮同時發生是事物向相反方向發展顯示。
例如,木過強,則既可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虛時,既可受到木的反侮,又可受到火乘。中國傳統的中醫理論深得這種辯證思維的精髓,《黃帝內經》就充分論證了病理的辯證法,這是西醫線性的形式邏輯思維無法達到的哲學思維高度,也是我們學習中醫理論的核心思想之一。
4.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對事物發展、運動形態的描述。
中國傳統哲學對事物運動的形態的描述與西方人大不相同,西方人大抵是線性思維模式:直線的、曲線的、或螺旋形上升的,形式邏輯思維模式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中國古人思維模式是開放性形態:內外體系之間的互通、互換,多維度思維,多中心思維,逆向運動思維等等。
在五行中有相侮所指的逆向運動的思考,尤其是在太極陰陽圖中,天道左旋,地道右旋,這種對運動形態的描述從古至今外國人從來沒有過,是中國人獨一份的創造,它所包含哲學含義,它對線性思維革命性變革,必將隨著中國經濟崛起、文化崛起,帶給世界新的哲學觀念和新的思想方式。
4.聯想。
中國傳統的金土水火土五行,《黃帝內經》中的氣,老子的道,孔子的乾坤法門,《孫子兵法》中的勢與形;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形等等哲學框架;十二生相,天干地支計年,東南西北中方位,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等等時空觀;變易的觀念:一生二:陰和陽,有了二,就有了變化的開始、發展、突變、改變等等的實現。
一些哲學觀念,邏輯觀念,古今中外是相同的。中心的觀念,一切從中心出發,政權是這樣,建筑是這樣,學習也是這樣。對稱的觀念,左右對稱、上下和諧,一個穩定的意識包含其中。美學中的和諧,水墨畫中的黑白對立和和諧相融。 等級的觀念,物的大小、輕重、實用價值的排序,人的地位、智力、年齡等等排序。體系、系統的觀念,對于復雜事物的整理、歸類的整體把握方法。
所有這些思想積累和匯集,構成中外人們探索智慧的足跡,閃爍著哲學理性的光輝,值得后人繼承和發揮,學習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