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大雄寶殿元旦開門迎客
本地工匠以傳統(tǒng)手藝傳承宗教文化 虎丘大雄寶殿昨天開門迎客
1860年虎丘塔周圍景象
本報訊(記者邵群)昨天是新年第一天,經(jīng)過歷時10個月的施工,虎丘大雄寶殿陳設項目順利告竣,莊嚴宏偉的大殿于元旦正式開門迎客。記者從虎丘景區(qū)管理處獲悉,虎丘大殿內佛像、匾額等均由本地能工巧匠親手制作,他們采用生漆脫胎等傳統(tǒng)工藝來恢復虎丘宗教文化,成為一大亮點。
“山在寺中”是歷史上虎丘的一大特色。《虎阜志》(1792年)記載,虎丘云巖禪寺,“在五十三參上,西南”,而《虎丘新志》(1935年)記載,“殿在五十三參上,舊為天王殿故址”。昨天,虎丘景區(qū)管理處園管科長馮玉宇告訴記者,從攝于1860年的舊照上看,虎丘大殿原址位于塔一側,可當時已毀,僅存部分立柱。虎阜禪寺在唐宋達到鼎盛,明代形成頭山門、二山門、三山門格局,并延續(xù)至今,其中三山門就是現(xiàn)在的大殿。 在2012年修繕一新后,虎丘大雄寶殿陳設項于2013年3月啟動,并邀園林專家、高級工藝師、宗教人士組成項目專家組把關。馮玉宇告訴記者,修繕前大殿內的陳設比較簡單,只有“一佛”即釋迦牟尼和“兩弟子”迦葉、阿難。重修后大殿內增加藥師佛、阿彌陀佛塑像,以及文殊、普賢菩薩塑像,大殿東西兩側各有8尊羅漢像。佛像前設神爐、燭臺,佛前陳列大磬、鼓、鐘、木魚等法器。殿內的佛像均由蘇州本地光福沖山的能工巧匠親手制作,造型生動,神態(tài)傳神。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虎丘大殿入口的“大雄寶殿”,以及殿內的“仙境澄輝、“我佛慈悲”、“紹隆般若”等匾額,還有殿內的抱對等,均出自胥口一帶的姑蘇工匠之手。大殿佛像后墻上,一面14米長、5米高的大型“浮雕”氣勢恢宏,上面有“渡海觀音”,善財、龍女在其左右; 還有騎著青獅的文殊、騎著白象的普賢菩薩,以及108個佛教人物,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據(jù)悉,制作這面“浮雕墻”時的“參照對象”中,就包括蘇州東山的紫金庵。 相關鏈接>>>虎丘五十三參大殿 虎丘五十三參大殿是重要的旅游景點之一,也是蘇州一處重要的佛教歷史文化勝地。虎區(qū)景區(qū)白蓮池東,前有五十三級臺階,均由花崗石砌成,兩側石欄飾石獅憨態(tài)可掬,以示靈威。臺階升至第二十七層,鋪石加寬,且來布置香爐供作拜臺。五十三級臺階,取佛經(jīng)中“五十三參,參參見佛”之意名“五十三參”,又稱“走砌石”、“玲瓏棧”。由下往上攀時,每登一級,均可瞻望到大雄寶殿內安坐的佛像,善男信女一步一拜,以表虔誠,這是佛教中的一種祭拜形式。 |
|
來自: 蘇迷 > 《蘇州虎丘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