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止學》 著者簡介: 著者王通,號文中子,隋朝人,然而翻遍隋唐史,此人又名不見經傳,也算怪事。據傳,王通乃河東龍門人(今山西省河津市)。隋文帝仁壽三年,王通西游長安,獻《太平十二策》,隋文帝楊堅雖然表示贊賞,但最終也不能采納。王通于是回到故鄉,隱居于白牛溪,專心做著述和講學。隋政府后來又幾次征召他入朝作官,但王通都沒有出山。他門下弟子倒是很多,其中有幾位還是隋唐之際的著名人物,比如魏征,李靖,房玄齡等等,光是聽聽這些響當當的名字,已經足以震撼人心,要說王通是隋唐之際的名師“鬼谷子”,只怕也不為過。可惜的是,王通30多歲就身染重病英年早逝,門下弟子私謚老師為“文中子”,這便是文中子的來歷。以前曾有學者懷疑過王通其人的真實性。但是又有許多學者經過考證,說王通確有其人,不可能沒有。因為他弟弟王績是著名的隱士和詩人,兒子王福畤在歷史上也有所表現,孫子王勃更是個文學天才,這幾個人都留下了王通的記載,所以不可能沒有王通這個人。 媒體評論 縱覽古今,凡是深諳《止學》要義并以其為人生指導的人,無不收獲了輝煌的人生。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清代“中興之臣”曾國藩、學術界公認的奇才弘一法師和經商的李嘉誠了。 觀曾國藩的一生,其為官之道的核心,就是韜光養晦、急流勇退。梁啟超先生曾評價曾國藩:“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為心”,這句話精辟概括了他36年獨步官場的終極仕道,也是他留給后世的最珍貴的處世寶典。 中國歷史上絢麗至極后來歸于平淡之典型——弘一法師,在苦心向佛,普度眾生出苦海之余寫下書法珍品“知止”二字,這是其哲學思想中最為經典之處。 李嘉誠,華人商界最響亮的名字,“香港首富”“亞洲超人”“世界華人首富”“商界翹楚”“道德至上者”的代名詞,他曾把寫有“知止”二字的條幅作品懸掛在辦公室中,字跡遒勁,剛健有力!千條萬條成功經驗都不足以概括他那獨特的成功法典,而只有那“知止”二字最能代表他完美人生的深刻內涵,這也是李嘉誠自1950年獨自創業以來半個多世紀一往無前、所向披靡的終極商道。 對于現代人來說,《止學》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它是一部了解為人處世之道頗具價值的參考指南,有助于領導者豐富領導藝術;有助于職場人士融洽同事之情;有助于普通朋友之間的友好相處……可以說,“止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為人處世寶書。
媒體推薦
知止,則日進無疆,反者,道之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墨子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飾智,以智止智,智也。——文中子
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不因功名而貪欲,不因感極而求妄。——曾國藩
《止學》乃人生行為之約束,忽略此學,智者必有一失。——曾國藩
知利之止,知欲之止,為知人生之成局!——李嘉誠
如何在進和止之間保持一個合理的張力和平衡,這是非常關鍵的。只有這樣你才能自得。——李景林
“人生而有欲”,但貴在“知止”。唯有以“知止”為始,才能以“得”為終。唯有領悟到了《止學》中的真諦,才能避免滑向人生的沼澤地。——佚名
內容簡介
對于《止學》,時人鮮聞,但搜一搜中國古代謀略書,赫然在列,細細讀來又遠勝他書。一般謀略書都是告訴人們要想成功應該去做什么,而《止學》卻告訴人們要想成功應該不去做什么。所謂“止”就是在某種情況下,某個時候,停止做某事。當進則進,當止則止。
當進則進,這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也是眾人推崇的;而當止則止,就很少有人真能踐行了,甚至為人所不齒。人們對“止”輕視無知,無限夸大“進”的作用,終將引發種種禍患。
《止學》將傳統文化中關于“止”的精髓集于寥寥千余言內,道出了“止”是 “進”的必要補充和另一種形式,解決了人們究竟“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的成敗難題,極具實用價值,堪稱一部奇書。
《止學》譯文 智 卷一 智極則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譯文】過于聰明就是愚蠢了。圣人不擔心自己的智謀少,而擔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才高非智,智者弗顯也。位尊實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謀,智有窮而道無盡哉。 【譯文】才能出眾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顯露自己。地位尊崇其實充滿危險,有智慧的人不戀權位。大智慧的人知道適可而止,小聰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謀劃,智計有窮盡的時候而天道卻沒有盡頭。 謀人者成于智,亦喪于智也。謀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敵,慎之少禍焉。 【譯文】謀劃別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計上,也會失敗在其智計上。謀劃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計,也要舍其智計。智計有它缺欠的地方,謀略存有他的敵手,謹慎使用才能減少禍患。 智不及而謀大者毀,智無歇而謀遠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飾智,以智止智,智也。 【譯文】智慧不夠卻謀劃大事的人只能失敗,智計不知停止卻謀求長遠的人很難如愿。對有智慧的人說智慧,對愚蠢的人說愚蠢,用愚蠢來掩飾智慧,用智慧來停止智計,這是真正的智慧。 用勢 卷二 勢無常也,仁者勿恃。勢伏兇也,智者不矜。 【譯文】勢力沒有永恒的,仁德的人不會依靠它。勢力埋伏著兇險,有智慧的人不會夸耀它。 勢莫及君子,德休與小人。君子勢不于力也,力盡而勢亡焉。小人勢不惠人也,趨之必禍焉。 【譯文】勢力不要施加給君子,仁德不能給予小人。君子的勢力不表現在權勢上,以權勢為勢力的人一旦權勢喪失勢力也就消亡了。小人的勢力不會給人帶來好處,趨附它一定會招致禍害啊。 眾成其勢,一人堪毀。強者凌弱,人怨乃棄。勢極無讓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譯文】眾多的人才能成就勢力,一個人卻可以毀掉它。有勢力的人欺凌弱小的人,人們怨恨他就會離棄他。勢力達到頂點而不知退讓的人讓人猜疑,地位尊貴而不謙恭的人使人嫉恨。 勢或失之,名或謗之,少怨者再得也。勢固滅之,人固死之,無驕者惠嗣焉。 【譯文】勢力有時會失去,名聲有時會遭誹謗,少發怨言的人能失而復得。勢力一定會消失的,人終會死亡的,不驕縱的人才能惠及子孫。 利 卷三 惑人者無逾利也。利無求弗獲,德無施不積。 【譯文】迷惑人的東西沒有超過利益的了。利益不追求它就不能獲得,仁德不施舍就不能積累。 眾逐利而富寡,賢讓功而名高。利大傷身,利小惠人,擇之宜慎也。天貴于明,動之有戒也。 【譯文】追逐利益的人眾多但富貴的人卻很少,賢明的人出讓功勞但他的名望卻有增高。利益大的容易傷害自身,利益小的能給自己帶來實惠,選擇它們應該慎重。天道貴在有其規律,人貴在明智有節,行動要遵守戒規。 眾見其利者,非利也。眾見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義輕利,小人嗜利遠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譯文】許多人都能看見的利益,就不是利益了。許多人都視為有害的東西,有的卻是有利益的。君子重視道義而輕視利益,小人貪戀利益而遠離信用,利益可以驅使小人而不能驅使君子。 利無盡處,命有盡時,不怠可焉。利無獨據,運有興衰,存畏警焉。 【譯文】利益沒有窮盡的地方,生命卻有終了的時候,不懈怠就可以了。利益不能獨自占據,運氣有好有壞,心存畏懼就能警醒了。 辯 卷四 物樸乃存,器工招損。言拙意隱,辭盡鋒出。 【譯文】事物樸實無華才能得以保存,器具精巧華美才招致損傷。拙于言辭才能隱藏真意,話語說盡鋒芒就顯露了。 識不逾人者,莫言斷也。勢不及人者,休言諱也。力不勝人者,勿言強也。 【譯文】見識不能超過別人的人,不要說判斷的話。勢力弱于別人的人,不要說忌諱的話。力量不如別人的人,不要說勉強的話。 王者不辨,辨則少威焉。智者訥言,訥則惑敵焉。勇者無語,語則怯行焉。 【譯文】稱王的人不和人爭辯,爭辯會減少他的威嚴。有智慧的人話語遲鈍,話語遲鈍可以迷惑敵人。勇敢的人并不多言,多言會使行動猶豫。 忠臣不表其功,竊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隱人惡,謗賢者固小人矣。 【譯文】忠臣不會表白他的功勞,偷取他人功勞的人一定是奸臣。君子可以替人隱瞞缺點,誹謗賢德之士的人一定是小人。 譽 卷五 好譽者多辱也。譽滿主驚,名高眾之所忌焉。 【譯文】喜好名譽的人多數會遭受侮辱。贊譽太多君主就會驚恐,名聲太高就會招來眾人嫉恨。 譽存其偽,諂者以譽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贊。貪巧之功,天不佑也。 【譯文】名譽有虛假的,諂媚的人用它來欺騙他人。名望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明智的人不會自我贊揚。貪婪和巧取所得的功名,上天不會保佑他。 賞譽勿輕,輕者譽賤,賤則無功也。受譽知辭,辭則德顯,顯則釋疑也。上下無爭,譽之不廢焉。 【譯文】賞給他人名譽不要隨便,太隨便了名譽就不貴重了,不貴重就失去了它的功效。接受榮譽要懂得辭讓,辭讓就能顯現美德,顯現美德就可以解除猜疑了。上司和下屬沒有爭斗,他們的名譽就不會被廢棄了。 人無譽堪存,譽非正當滅。求譽不得,或為福也。 【譯文】人沒有名譽可以存活,不是正道得來的名譽卻能讓人毀滅。求取名譽而得不到,這也許就是福氣了。 情 卷六 情濫無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神鬼莫測。 【譯文】情感過度就沒有品行,欲望太多就會失去法則。神色保持不變,就無人能猜測出他的心思。 上無度失威,下無忍莫立。上下知離,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榮,情不可攀也。 【譯文】上司沒有度量容人就會失去威信,下屬不能忍受屈辱就不會成就事業。上司和下屬都懂得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們的地位自然會保全。君主和臣子過于親密,做臣子的反而會招來禍殃。小人的榮達,不可以和他們攀附交情。 情存疏也,近不過己,智者無癡焉。情難追也,逝者不返,明者無悔焉。 【譯文】情感有疏遠的時候,最親近的人不會超過自己,有智慧的人不會對他人癡迷。情感難以追尋,過去的一去不回,明智的人不會懊悔不已。 多情者多艱,寡情者少難。情之不斂,運無幸耳。 【譯文】注重情感的人艱辛多,缺乏情義的人磨難少。情感不加收斂,命運就不會有好結果了。 蹇 卷七 人困乃正,命順乃奇。以正化奇,止為樞也。 【譯文】人處困厄是正常的,命運順利是出人意料的。把逆境轉化為順境,有所不為是關鍵。 事變非智勿曉,事本非止勿存。天災示警,逆之必亡;人禍告誡,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譯文】事情的變化不是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掌握,事情的根本不知停止就無法保存。天降災難表示警告,違逆它一定會滅亡;人生禍亂讓人警戒,反省它必有益處。躁進產生無窮禍患,困境容易生出邪惡的念頭,不停止就不能阻止此中害處的蔓延了。 視己勿重者重,視人為輕者輕。患以心生,以蹇為樂,蹇不為蹇矣。 【譯文】看視自己并不重要的人為人所重視,看視別人十分輕視的人被人輕賤。禍患從思想引發,如果把困境視為樂事,那么困境就不是困境了。 窮不言富,賤不趨貴。忍辱為大,不怒為尊。蹇非敵也,敵乃亂焉。 【譯文】窮困不可以說富貴的事,貧賤不要去攀附富貴的人。忍受屈辱是最重要的,不發怨怒是最寶貴的。困境不是敵人,真正的敵人是放縱胡為。 釋怨 卷八 世之不公,人怨難止。窮富為仇,彌禍不消。 【譯文】世道不公平,人們的怨恨就難以停止。窮人與富人互相仇視,遍布的禍患就無法消除。 君子不念舊惡,舊惡害德也。小人存隙必報,必報自毀也。和而弗爭,謀之首也。 【譯文】君子不計較以往的恩怨,計較以往的恩怨會損害君子的品行。小人心有隙怨一定要報復,這樣只能讓我毀滅。講和而不爭斗,這是謀略首先要考慮的。 名不正而謗興,正名者必自屈焉。惑不解而恨重,釋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無結焉。 【譯文】沒有適當的名義就會惹來非議,讓名義歸正就一定要委屈自己了。疑惑不能解除仇恨就會加重,想消融疑惑的人一定要自我譴責了。自私的念頭不產生,仇怨就不會結下了。 寬不足以悅人,嚴堪補也。敬無助于勸善,諍堪教矣。 【譯文】寬厚并不能討好所有的人,嚴厲可以作為它的補充。恭敬對勸人改過沒有幫助,諍諫就可以教導他了。 心 卷九 欲無止也,其心堪制。惑無盡也,其行乃解。 【譯文】欲望是沒有止境的,思想可以制伏他。疑惑是沒有盡頭的,踐行就能解除它。 不求于人,其尊弗傷。無嗜之病,其身靡失。自棄者人莫救也。 【譯文】不向他人求助,尊嚴就不能受到傷害。沒有特殊愛好的毛病,自身就不會迷失。自我放棄的人人們無法拯救他。 苦樂無形,成于心焉。榮辱存異,賢者同焉。事之未濟,志之非達,心無怨而憂患弗加矣。 【譯文】苦與樂沒有一定的形態,它的形成取決于人們的思想。榮與辱存有差異,賢明的人卻同等對待它們。事情沒有成功,志向不能達到,思想上沒有抱怨就不會增加人的憂慮和禍患了。 仁者好禮,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顯其心哉。 【譯文】仁德的人喜好禮儀,是不愿欺騙他的思想。有智慧的人顯現愚鈍,是不想暴露他的思想。 修身 卷十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譯文】讓人信服的是一個人的品行。不培養品行,人的才能就會用于偏邪,他的下場便不是善終了。 納言無失,不輟亡廢。小處容庇,大節堪毀。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譯文】采納他人的建議就沒有缺失,不中途停止就不會前功盡棄。小的地方存有缺點,大的節操就可以被葬送掉。尊敬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思想,這是提高品德的關鍵處。 誠非虛致,君子不行詭道。禍由己生,小人難于勝己。謗言無懼,強者不縱,堪險其德焉。 【譯文】真誠不能靠虛假得來,所以君子不使用詭詐之術。禍患由于自身而產生,小人很難戰勝自己。對誹謗的話不懼怕,對勢大的人不放縱,以此可以驗證一個人的品德了。 不察其德,非識人也。識而勿用,非大德也。 【譯文】看不出人的品行,就算不上會識別人。能識人卻不能任用他,就不能說是德高者了。 ~~~~~~~~~~~~~~~~~~~~~~~~~~~~~~~~~~~~~~~~~~~~~ 附錄:《止學》中的80個做人智慧 ·編者:呂靜霞 伏建全 ·出版社:中國致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02月
(當當網價:¥24.20鉆石VIP專享折上9.5折 僅示章結目錄50條)
wqhr:雖如此,也足矣。 簡介:
《〈止學〉中的80個做人智慧》一書從智計、權勢、利益、名譽、情感等幾個方面展開,“知止”與“不止”既是一道成功和失敗的分水嶺。也是成大事者與平庸者的分界線。只有行止得當,方能業有所成,人有所進步,反之,命運多舛,事業坎坷。為人們指明了如何規避成功道路上最容易犯的錯誤,愿每個人都能從“知止之學”中獲得有益的啟發,做到“行當行之行,止當止之止!”
智卷
智計有它欠缺的地方,謀略存有它的敵手,謹慎對待它才能減少禍患。寶劍不用的時候總是要善加收藏,不可以隨便示人,智謀也是一樣。智計的作用終究是有限的,用智的原則是恰到好處和適可而止,對智謀高人一籌者,不可輕易隨便使用。只有權衡智計得失,當用則用,當棄則棄,用智慧使智計適可而止,才是人生大智慧,才能謀求長遠。
1.才高非智,智者弗顯
2.位尊實危,智者不就
3.大智知止,小智惟謀
4.圣人不患智寡
5.成也智計,敗也智計
6.舍其智者勝天下
7.知止方能謀劃長遠
8.以智止智方為智
勢卷
權勢是一把雙刃劍,高位者在擁有旁人艷羨不已的權位的同時,也要承受許多責無旁貸的常人難以想象的巨大身心壓力。況且,現實中不存在永恒的勢力,它終究會有消逝的那一天,所以,仁德的人縱是登上高位,在用勢的進退和取舍上也不會頭腦發暈,得意忘形,而是懂得小心謹慎,謙恭禮讓,以避免成為眾人攻擊的對象,從根本上鞏固權勢。
9.功高震主,禍患將至
10.不要對君子用勢
11.仁德不要施與小人
12.君子之勢不在于權勢
13.依附小人必遭禍患
14.眾成其勢,一人毀之
15.得勢不要得意忘形
16.地位越尊貴越要謙恭
17.失勢無怨言方能失而復得
18.貴不驕縱才會保全其身
利卷
利無盡處,命有盡時。生命的有限和利益的無限,促使越來越多的逐利者開始思考和反省二者的關系。“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悲劇之所以不斷重演,主要是因為人們沒有站在生命的高度來看待利益,沒用哲人的眼光來審視人生的價值。人生下來就是趨利的,追求財富和物質上的享受,是每一個正常人都會有的心理指向,但是如果偏離了正常軌道,勢必會使自己喪失理智,最終走向沉淪!
19.富貴如霜刀,切勿貪戀過熾
20.懂得辭讓方能成就美名
21.利大傷身,擇之宜慎
22.追求利益要遵守戒規
23.眾人都看見的利益就不是利益了
24.眾人認為的壞事并非百害無益
25.重義輕利方能財源滾滾
26.利益駕馭小人而不能駕馭君子
27.利益沒有窮盡,不要追求過度
28.富而澤貧,無損其富
辯卷
說話是一門藝術和學問。社會上有一些人,說話用詞鋒利,滔滔不絕,氣壯山河,擲地有聲,看似無所畏懼,其實是外強中干,是無知無智、不成熟、不慎重的表現。殊不知,大智若愚,大言若訥,言辭謹慎,不露鋒芒,才是成大事者應有的說話智慧
29.鋒芒畢露,難以善終
30.拙于言辭才能隱藏真意
31.說話要留有回旋余地
32.勢弱不要說忌諱的話
33.真正的王者不會與人爭辯
34.言多禍藏,智者訥言
35.忠臣不會夸耀自己的功勞
譽卷
古人云“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愈是讓人喜愛的東西,想獲得它就必須付出很多;珍貴的東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時候也會感到越難過。對待名譽不知收斂,一味爭名逐利,兇險和災禍就會隨之降臨,由此導致的身敗名裂的事例古往今來舉不勝舉。知止,就是在對待名利上有一份超然脫俗的心態,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得有所舍,知道適可而止,見好就收
36.喜好名譽易遭受侮辱
37.上位者不忌憚愚人,卻忌憚譽滿者
38.不圖美名,方成大業
39.務實保長遠,貪巧易潰失
40.賞給他人名譽不要太隨便
41.受譽知辭讓,能解除上司疑心
42.破壞原則是榮顯的死穴
43.上下無爭,名譽就不會被廢棄了
情卷
一段美好的姻緣,一段美好的親情,一段美好的友情凡是好的事物,我們都可以用美來形容,用美去感受。萬物之一生,都是對美追求的一生!但是美不是永恒的,就像世界再高的山都有頂,再深的海都有底一樣,再美的情也會有疏遠的時候,逝去的將一去不回,明智的人不會用情過度。如果任憑感情泛濫而不加以節制,就會失去分寸,失去法度,也就失去人格
44.過度用情追求完美不智
45.上司沒有度量就會失去威信
46.與上司保持距離方能遠離禍患
47.君臣關系不宜過于親密
48.小人之榮,情不可攀
49.不懂得割舍情感,就會為情所絆
50.放縱情感,如縱禍患
蹇卷
怨卷
心卷
修身卷
wqhr:刪《止學》原文 增補《<止學>中的80個做人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