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面食加工方法的不同,呂梁面食可分為以下四類幾十種:
一、蒸制面食類:蒸餅、包子、蒸餃、饃饃、花卷、玉米面窩窩、高粱面魚魚、蕎面窩窩、莜面角角、紅面角子、米面饃饃、金銀卷發糕、河撈、塊壘、糯米糕、莜面栲栳栳、糊塌塌、黃米饃饃等。最常見的要數窩窩和饃饃。
二、煮制面食類:呂梁人民用抽、揪、切、削、撥、剔、搓、壓、抿等方法,創造了極為豐富的面條,以面料而論,有五香面、山藥面、包皮面、白面、紅面、蕎面、玉米面,用菜和面做的塊壘,即撥爛子(“拌”的分音詞);以形態而論,有柳葉面、龍須面、削面、鉸面、剔尖、擦尖、抿尖、漏魚、河撈、圪團團、斜旗旗、圪搓搓、切板板、出圪瘩、掐圪瘩、捏圪瘩、搔片子、擦片子、鐵撥股兒、莜面切條等;以澆頭論有雞蛋面、菠菜面、臊子面、燴菜面、澆肉面;以面食場合論有長壽面、拉面、扯面、陽春面等。帶餡的面食除了包子、餃子、餛飩,還有臘月三十吃的翻身火燒和正月初八的記性火燒,多是羊肉胡蘿卜餡,味道鮮美之極。
三、烤、烙、焙的餅類:有煎餅、烙餅、月餅、貼餅子。煎餅是一種古老而又普通的食品,白面、紅面、豆面、玉米面均可,制作時將面稀成糊狀,置鐵鏊上推勻,烤到由白發黃即可。其中玉米面煎餅先是把玉米軋成顆粒較粗的糝子,用水泡一天,然后用石碾磨成糊,用扁匙攤平,烙透即可揭下。這種煎餅有細薄柔韌的特點,吃起來香甜可口,便于貯存。各地叫法做法略有不同,在汾陽叫“攤片子”。儲存時間最長的是用沙鏊烤制的月餅,從八月十五能放到過年。
四、炸制面食類:有油條、油餅、麻花,油糕等。“油條”古時叫“油炸檜”,“檜”即指秦檜,據說人民痛恨秦檜和他老婆陷害抗金名將岳飛,便捏了兩個面人扭成螺旋形,下油鍋炸,以泄痛恨之情。糕為事宴年節待客食品,尋常不食。各地做糕的方法不太一樣,但都是用軟小米面,包豆沙餡、紅豆餡、棗餡等。
在湯類食物中,還有一種“茶”,如牛油茶、羊油茶、素油茶、面茶等等。都用面粉炒制而成,加入什么輔料,就稱什么“茶”。如杏仁茶、花生茶、芝麻茶、豆瓣茶等等。過去,油茶是有錢人家冬季早餐中最常見的湯食之一,配以油條、饃、餅之類的干食,既有營養,又美味可口。普通人家大多喝面茶,即將白面或高粱面炒熟,加入食鹽,糊為湯狀,稍煮即成,民間稱“暖肚湯”。
此外,面食在各地風味小吃中也別有特點,如:汾陽石頭干餅、插酥肉餅,臨縣油鋤餅,柳林碗禿、芝麻餅,石樓炒面,交城五香調料面,臨縣的炒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