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止敬
伏龍肝又名灶心土,俗名“黃土”,即爐灶中間泥土經火燒焦處。也正是此藥,曾治好了宋神宗太子的病。
1079年,宋神宗之子患了一種水腫病,雖經宮中太醫多方診治,但療效甚微。于是,皇帝只好貼出告示,請天下的名醫到宮內診治。當時,有個名醫叫錢乙,用現在話來說,錢乙是當時的兒科專家,山東鄆州人,也是六味地黃丸的創始人。錢乙揭榜進了宮,替太子診脈后,揮筆寫下處方,宋神宗一看,只有一味“黃土”,當即發怒道:“黃土怎能治???”錢乙答道:“皇上息怒!太子的病在腎,腎屬水,水以土克為宜,但用無妨。”
宋神宗見他說得懇切,便將信將疑地命人煎好藥喂給太子,說也奇怪,太子服完1劑,立竿見影,服完7劑后,竟然痊愈了。宋神宗不斷稱贊他醫術高明,馬上提升錢乙為太醫丞。
伏龍肝,就是久經柴草熏燒的灶底中心的焦土,中醫認為,伏龍肝性溫,有溫中健脾、益氣止血、和胃止嘔、澀腸止瀉等功效,可治療嘔吐瀉泄、腹痛、便血等癥。
在拆修柴草土灶或木炭窯時,將燒結的土塊取下,即是灶心土。灶心土呈紅黃色至紅褐色,質硬,易碎,碎斷面色較深,并有煙熏氣,以塊大、色紅褐、斷面細、質稍軟者為佳。中醫認為,灶心土味辛而性微溫,可入脾、胃二經,有溫中健脾、益氣止血、和胃止嘔、澀腸止瀉等功效。常用量為15-30克,包煎;或單味打碎先煎,棄渣,取湯代水煎余藥。
從古至今,灶心土就是一味治病良藥,如《廣利方》以灶心土用水淘汁,和蜜服治吐血、衄血;《外臺秘要》以灶心土與干姜、阿膠、黃芩等同用,取名伏龍肝湯,用治便血屬下焦寒損者;《金匱要略》以灶心土與甘草、干地黃、白術、附子(炮)、阿膠、黃芩同用,取名黃土湯,用治脾氣虛寒之大便下血、吐血、衄血、崩漏等病癥;《百一選方》以灶心土研細,米飲送服治反胃嘔吐;《本草蒙筌》以灶心土搗細,調水服治妊娠嘔吐等。
但是,必須注意,煤火灶中土不能藥用。陰虛失血及熱證、嘔吐反胃者忌用,或配伍清熱涼血的藥物后再用。
湖南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
副主任醫師 譚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