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后座A源變成超新星的藝術家概念圖,圖中還有兩顆行星
北京時間2014年1月6日消息,美國太空網報道,科學家首次發現恒星爆炸后的宇宙殘余物里含有磷。它是在深空發現的兩大元素之一,或可能給科學家提供有關生命在宇宙里的可能性的線索。第二項元素發現是另一支科學家小組在遙遠星云里發現了氬氣的痕跡。 眾所周知,生命取決于一系列元素的結合,主要是碳、氮、氧、硫和磷。雖然科學家們在其它恒星爆炸里發現了前四種元素的大量存在,但對超新星殘余物仙后座A的最新觀測揭示了磷存在的最新證據。 “這五種元素對生命來說都非常重要,且只能在巨大的恒星里產生。”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天文學家達-斯克·穆恩(Dae-Sik Moon)這樣說道。穆恩是在仙后座A源發現磷的研究合作作者,這項由韓國首爾大學的天文學家古本初(Bon-Chul Koo)帶領進行的研究與另一項有關氬氣的單獨研究都被發表在12月12日的期刊《科學》上。 “當恒星爆炸時,它們散落在星系各處,然后變成其它恒星、行星以及最終人類的一部分。”穆恩說道。科學家們估計仙后座A源超新星殘余物于300年前爆炸,對該天體的最新觀測利用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帕洛馬天文臺位于5米望遠鏡上的光譜儀。
![]() 蟹狀星云的復合圖片。藍色是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行的可見光觀測,顯示了來自星云中央中子星的能量產生的氣體釋放。紅色是赫歇爾空間天文臺進行的紅外觀測,揭示了寒冷的塵埃和氣體。
在期刊《科學》上發表的第二項研究中,科學家們揭示了利用歐洲太空局赫歇爾空間天文臺首次發現了惰性氣體分子,一種不是非常活躍的氣體。天文學家在利用紅外光觀測蟹狀星云時發現了氬氫負離子“化學印記”,蟹狀星云是一顆超新星爆炸的宇宙殘余物,后者由中國天文學家于1054年首次描述。 當某些巨大恒星燃料耗盡,它們將爆炸成超新星,恒星的摧毀一般會留下緩慢消散的氣體星云以及恒星殘余物,也被稱為中子星。 在蟹狀星云里,離子的產生很可能是因為它的中子星發送的能量激活了星云里的氬,氬與氫分子相連形成了氬氫負離子。“發現氬氫負離子非常意外,因為你根本不會預期像氬這樣的惰性氣體會形成分子,更不會預期能夠在超新星殘余物這樣殘酷的環境里發現它們。”帶領這項研究的天文學家、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邁克·巴羅(Mike Barlow)這樣說道。巧合的是,另一名同樣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學者——威廉·拉姆塞(William Ramsay)于19世紀晚期首次發現了惰性氣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