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學習對聯或是詩詞,都要先弄懂一個東西,那就是平仄, 也叫格律 。
雖然我常說格律要為意境服務 ,但是格律也是學習詩詞聯曲的基礎。
因為平仄起到了在詩文中抑揚頓挫的美感 ,這是傳統的文學精華。 那什么是平仄呢? 平仄 就是泛指詩詞歌賦中的韻律 ,是古四聲及現代四聲聲調的二元化 ,聲調是指音律的高低 升降 長短。平仄則是在四聲的基礎上 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音律。
什么又是古四聲呢? 古代四聲跟我們現代差不多 它分為平上去入四聲 平聲 ,也就是我們現代普通話中的一二聲 ,歸納為平仄中的平聲, 一聲為陰平, 二聲為陽平 (如 陰平:剛,輝,心,清。陽平:長,人,留,離) 上聲 簡單說就是現代普通話的第三聲(如 狠,遠,養,洗)
去聲 就是普通話中的第四聲(如 嘆,去,賦,字) 入聲 是非常難辨別的 很多人都搞不懂 因為在現代普通話中沒有入聲字 已經變為平上去聲里去了 (如 俗,結,脫,屋) 上去入兩聲 歸納為平仄中的仄 以上是我對于古音平仄的淺顯理解 大家可以去看《平水韻》 至于 入聲字是怎么辨別的?我這里教大家幾個方法 第一種 多看入聲韻的詞 從而記住詞的韻腳 如柳永的《雨霖鈴》(月,發,闊)岳飛的《滿江紅》(血,杰,切) 第二種 按偏旁來識別 雖然不是百分百 但也八九不離十 比如:白,伯,柏,及,圾,極 第三種 按韻母來區分 入聲字中有一部分是韻母相同的 也可以由一知多 不是 入聲和去聲是不一樣的 例如 現今韻母為“a”的許多字是入聲字 像“八、塔、答、納、榻、雜、臘、匝、沓、踏、搭、咂”等
現今韻母為“i”的許多字是入聲字 像“一、昔、急、立、壁、泣、滴、劈、剔、踢、極、密”等 現今韻母為“e、o、u、uo”的字 也有不少是入聲字 如“額、特、吶、肋;博、迫、末、佛、不、撲、木、服;國、括、活、桌等 第三種 按韻母來區分 入聲字中有一部分是韻母相同的 也可以由一知多 例如現今韻母為“a”的許多字是入聲字,像“八、塔、答、納、榻、雜、臘、匝、沓、踏、搭、咂”等;現今韻母為“i”的許多字是入聲字,像“一、昔、急、立、壁、泣、滴、劈、剔、踢、極、密”等?,F今韻母為“e、o、u、uo”的字,也有不少是入聲字。如“額、特、吶、肋;博、迫、末、佛;不、撲、木、服;國、括、活、桌”等 古音講完了 咱們現在來講一下今音哦 今音漢字四聲 一二聲為平聲(即陰平、陽平) 三四聲為仄聲(即上聲、去聲) 明朝釋真空《玉鑰匙歌訣》有云: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今音的話 大家可以去查詢《中華新韻》 那咱們如何區分今音和古音呢? 古人的吟詩作賦是按古音來的 現在如果我們用今音去讀的時候 很容易產生口誤或者以為古人的平仄不合律 以一副聯舉個例子: 今四聲為: 上聯:寒窗獨倚秋風襲 平平平仄平平平 下聯:陋室常觀月影斜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古四聲為: 上聯:寒窗獨倚秋風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聯:陋室常觀月影斜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用今音是不合聯律 而用古音卻合聯律 所以不管我們在寫詩詞聯或者在評論詩詞聯的時候 前提是要先明確自己或者作者是根據今音還是古音而創作 另外在這里說一下 有些字古音與今音的發音不一樣 比如:斜字 現在讀作xie 在古代卻讀作xia 所以有些時候會導致我們認為古人的絕句、律詩沒有按照格律來寫 以及沒有嚴格押韻 因此我們在讀到這些詩句的時候 不妨對照一下平《水韻表》以免造成誤會 最后 我們講一下聲調的問題哦 不管在今音還是古音里 都有一些字是雙音雙義 而一字兩音雙義 絕大部分詞性也跟著不同 例如:
觀:平聲動詞為(觀光,觀山)去聲名詞(道觀,廟觀) 思:平聲動詞(思念,相思)去聲名詞(愁思,思想) 長:平聲形容詞(長短,長度)仄聲動詞(長大,長高) 也有小部分一字兩音但同義的字 如:(看,醒,聽) 在今音中讀仄古音中讀平的字也有一些 如:場 聯有聯律 詩有詩律 詞有詞律 平仄的作用不可小視 在現代一些剛剛入門的文學愛好者 老有抱怨平仄害人 太過拘束而破壞了詩詞的意境 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平仄聲調能讓詩詞有韻律、音律的美感 寫好一幅聯 一首詩 一首詞的前提必須是先能了解平仄 駕馭平仄 否則那就是不是詩詞聯 而變得不倫不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