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年輕人去一家鞋店買了一雙鞋子,這雙鞋子成本是15元,標(biāo)價是21元。結(jié)果是這個年輕人掏出50元要買這雙鞋子,鞋店當(dāng)時沒有零錢,用那50元向街坊換了50元零錢,找給年輕人29元。但是街坊后來發(fā)現(xiàn)那50元是假鈔,鞋店無奈之下,還了街坊50元。問題是鞋店在這次交易中損失了多少錢? 【李淼的回答(15票)】 謝邀.... 這題沒什么好爭的,無解。原因就是會計準(zhǔn)則中對于存貨計價的規(guī)定,學(xué)過會計學(xué)的同學(xué)們好好回憶一下。 公式: 損失金額 = 50元 - 剩余的21元 + 鞋的成本 本題中鞋作為庫存,因為沒有更多的信息: 1. 無法確定其 存貨計價 的計算方法 2. 無法確定稅金 3. 無法確定其他經(jīng)營成本 當(dāng)然你也可以粗略地拿進貨成本或者銷售價當(dāng)作鞋的成本 ---- 不同會計準(zhǔn)則下有不同的定義。 所以這個根本扯不上什么經(jīng)濟學(xué),根本就是腦筋急轉(zhuǎn)彎。 【程歷的回答(12票)】 50元 這個過程中唯一會產(chǎn)生損失的行為就是 接受了50元的假幣,至于所謂的成本和 向街坊找零都是無關(guān)信息. 關(guān)于很多人會得到44的概念其實是一種錯誤,關(guān)鍵:是否已經(jīng)發(fā)生了交易行為, 舉例:店里有成本3萬的鞋,但發(fā)生火災(zāi)全燒了,那么店主損失3萬,但如果店主以5萬元全賣掉了,但這5萬在回家路上丟了,那么店主損失5萬, 換句話說原題目中年輕人偷了鞋,店主損失15元, 年輕人花假幣買了鞋,那么店主損失的就只是50元假幣,因為年輕人的購買行為(不管是否假幣) 是不造成損失的. 【bill zhou的回答(9票)】 老板損失了一雙鞋,和找零的二十九元。 【Ivony的回答(4票)】 首先我很奇怪從哪門子純數(shù)學(xué)角度損失了94元。 如果這個年輕人主觀上就是來買鞋子的,也就是其是潛在的顧客。那么鞋店損失為50元假鈔。 如果認為這個年輕人不是潛在的顧客,其有主觀詐騙的故意,也就是著年輕人不是來買鞋子的。那么鞋店的損失50元假鈔,但由于平白無故增加了一筆原本不會存在的交易,賺取了6元利潤,最終損失44元。 但實際上,在第二種情況中,除非成本是非常精確的綜合成本(這幾乎不可能),否則是不成立的。 成本不僅僅是鞋子的進貨價,還包括鞋子的運輸、陳列、折舊、保管以及可能被購買的機會成本。如果考慮到一般綜合成本絕對不可能低于進貨價也不可能高于銷售價,所以損失在44-50元之間。在此例中,由于無法確認年輕人的主觀故意,一般認為損失是50元較為恰當(dāng)。 當(dāng)可以確認是主觀故意的時候,例如來了個人搶了一雙鞋子去了,鞋子進價44,售價50,到底損失了多少錢,就是一個很復(fù)雜的問題,由于綜合成本無法被精確計算,損失也就無法被精確計算了。 【杜鑫的回答(2票)】 50元或者44元。 很容易想,如果是真鈔的話就沒有什么損失,但真鈔變成假鈔就是直接損失50元,為什么要有兩個答案呢?要這樣分析: 1)年輕人不知道自己的錢是假錢,他是真的要買這雙皮鞋的,那么如果付錢時發(fā)現(xiàn)這假錢任然會換一張真的付款,那么這樣的情況對于老板來說是遇到了真實需求,那么老板就100%的已經(jīng)賺到了鞋子的差價6元,此時再損失50元,最終算是是44元。 2)年輕人知道這是假錢,本來不是為了買鞋,對老板來說沒有得到真實需求,此時即使鞋子被“買出去”了,鞋子也并非是起到為老板賺錢的作用,而是年輕人騙錢的工具,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老板是損失50元的。 【許可的回答(1票)】 這個問題有一個比較好理解的方法。老板的虧損由與年輕人交易及街坊交易兩方面構(gòu)成。 與年輕人部分:老板收入50元(假鈔),付出一雙鞋子(成本15)+找零(29)=44元 與街坊部分:老板付出50元(假鈔),換來50元(真鈔),后把50元(真鈔)換回50(假鈔),等于沒有任何盈虧,只是一個來回交換。 故答案是44元。 【林浣熊的回答(1票)】 從經(jīng)濟學(xué)角度?感覺怪怪的…… 應(yīng)該是21+29=50元 21元是鞋店損失的機會成本(這樣說不太準(zhǔn)確,意思就是這21元本來是鞋店可以賺到的收入); 29元是鞋店支付給年輕人的。 【Jash的回答(0票)】 確實是經(jīng)濟學(xué)角度50元。 如果沒有機會成本的概念,則整個事件損失了44元。 另外這題目是來干嘛的?純數(shù)學(xué)的角度......94元... 【Felix的回答(0票)】 這個問題是我在微博上看到的,于是拿過來準(zhǔn)備看看知乎上各位朋友的看法。 個人覺得從經(jīng)濟學(xué)或者投資角度來看,可能的爭議點應(yīng)該有兩個:
除此之外,我還在考慮,利潤的6塊錢是否有必要再算一次?比如最終損失106塊這樣的觀點。 【周攀(Henter)的回答(0票)】 44 你們想多了 【魏幼美的回答(0票)】 不用考慮了,44元 【Kent Zeng的回答(0票)】 1、損失了一雙鞋子,這個可以很方便地折算成錢,15元。 2、損失了29(找給買家了)+50(還給鄰居了)-50(從鄰居那換來的)=29元現(xiàn)金。 3、“賣一雙鞋子”需要的其它成本,如勞動成本,房租,說不定還有稅,等等,也損失了。就相當(dāng)于這次白賣了嘛。 4、得到了一張50元假鈔。 至于怎么求和,大家自己看著辦吧。 再提供一個新思路:設(shè)想店家后來突然發(fā)現(xiàn)這張50塊不是假的,而是真的,之前是驗鈔機壞掉了。那么他是不是就沒有損失了呢?如果答案是“YES”,那么就可以認為他的損失其實就是50塊。 【鄒明宇的回答(0票)】 從一開始買鞋到鄰居發(fā)現(xiàn)假幣之前,正常交易,老板賺了6元,即一雙鞋的利潤;發(fā)現(xiàn)假幣后,賠給人家50元,6-50=-44,賠了44元。 【范武的回答(0票)】 請指正: 我的思路如下: 收入:21 成本:15 營業(yè)外支出:50(收到假幣一張) 利潤:21-15-50=-44 即虧損44元 收:50(from鄰居)[收到假幣不算現(xiàn)金收入] 支:29(to顧客) 50(還鄰居) 15(購貨成本) 收支差額=50-(29+50+15)=-44 即損失44元 【郝霄的回答(0票)】 應(yīng)該是損失了50元,鞋子損失的不僅為成本價而應(yīng)該為標(biāo)價 【晨曦天籟的回答(0票)】 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計算:。。。。減去一雙鞋(就當(dāng)15塊好吧?),加上五十假鈔,減去五十假鈔,加上五十真鈔,減去二十九真鈔,最后再減去五十真鈔。。。計算一下。。。于是。。。損失44?額。。。死理性派。 【大哈子的回答(1票)】 什么角度都是44啊……給買者一雙鞋相當(dāng)于少15元(-15),買者給一張假幣相當(dāng)于得了0元(+0),用假幣跟街坊換50元真幣(+50),找給買者29元(-29),還街坊50元(-50) 【磨劍的回答(0票)】 從純成本來說是44 如果考慮鞋的利潤,是50 【George Wang的回答(0票)】 假定假幣的價值為0。 如果把這件事情從頭到尾都算進去的話,也就是從店主進貨開始都計入這一賬期的話,賠了44元。 鄰居的帳一定沒受到影響,只是用假幣做了一個中轉(zhuǎn),最終又換回的真幣。 年輕人從頭到尾就是用一張價值0元得假幣換取了一雙鞋和29元現(xiàn)金。 所以店主就賠了一雙鞋15+現(xiàn)金29=44元。 較真的話。。店主的前后行為: 0.不考慮店面的其他收付,假定這家店只買賣過這一雙鞋。 1.投資15元入店 借:庫存現(xiàn)金 15 貸:所有者權(quán)益 15 2.購貨 借:存貨(鞋) 15 貸:庫存現(xiàn)金 15 3.銷售 借:庫存現(xiàn)金 21 貸:存貨(鞋) 15 所有者權(quán)益 6 4.賠付假幣 借:所有者權(quán)益 50 貸:庫存現(xiàn)金 50 此時賬面上的現(xiàn)金和權(quán)益都是-29.也就是這位老板從15元的身家,變成了-29的身家,一共賠了44元。 這個問題之所以受到議論 1.這雙鞋的價值按照15元損失,還是按照21元損失計算。顯然其中6元得差價計做利潤了,鞋子值15。但是考慮機會成本的話,老板這一折騰,失去了賺取額外6元利潤的機會,白忙活了,這種角度可以認為賠了50元。 2.最開始的15元錢算不算賠錢范圍。因為如果之前購貨不算,單純這次購買行為賠了不足44元,但這并不完整。 3.按過程單式加總求損失,比如樓上這位同學(xué)很容易忽略,把錢和鞋子給年輕人之后,店主手里還剩了21元,不是一無所有。 ps我不是學(xué)會計的,分錄可能不符合標(biāo)準(zhǔn),各位見諒吧。。。 原文地址:知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