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了TAM與TTF相關的一些文獻,腦海中浮現出將兩者相整合進行模型建構的初步想法。 1、TAM模型 TAM模型是Davis于1989年根據理性行為理論(TRA)提出的模型,是對社會心理學中理性行為理論的修正。在TAM中,指出了使用者使用行為的表現取決于使用者的使用行為意圖,行為意圖又受到使用態度的影響,使用態度受到感知有用性與感知易用性的影響。可以說,TAM 研究技術或者技術系統的有用性與易用性,從而分析使用者對于他們的接受程度,最終使用技術。這個模型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從個人的心理和行為去研究影響信息技術使用行為的因素,沒有考慮到信息對于所要完成任務有效性的認識。 ![]() 2、TTF模型 任務-技術匹配的概念由Jarvenpaa于1989年提出,強調目標技術系統與現實任務環境需求之間匹配性對信息技術采納的影響【1】。之后,TTP模型由Goodhue和Thompson提出(1995),用于解釋信息技術對于工作任務的支持能力,是指個體在利用技術完成相應任務過程中,技術功能與任務需求之間的相適配的程度。【2】TTF模型考慮了任務特性與技術功能的因素,但是忽略了任務技術適配作用于個體行為的內在因素。 ![]() 3、為什么需要整合? 當教師使用一項技術或者系統的時候,技術、人和任務三者缺一不可,哪個因素都是影響教師最終決定是否采用技術的影響因子。因此,TAM過于強調個體,TTF過于強調任務的取向在討論人與技術之間關系的時候都有所欠缺,把兩個結合起來或許是一個新的討論問題的視角。我想可以從三個角度來構建基本模型體系:(1)教師,也就是技術使用的主體;(2)技術,使用對象;(3)任務,也就是 技術能夠發揮作用的功能執行。所以,從教師個體而言,技術提供功能區支持一個或多個任務。任務是由教師完成的有目標導向的活動,任務完成的結果可以由預先的任務需求來評定。 |
|
來自: amyloveary > 《模型構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