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婦女會問我:「我有咗,食中藥安全嗎?」其實,并不是所有的中藥皆適合孕婦,如屬于峻下逐水藥的甘遂、大戟、芫花,屬于破氣破血的水蛭、三稜、地鱉蟲,以及本身就有毒性的全蝎、蜈蚣、巴豆等皆禁用,屬于活血藥如紅花等亦須慎用,但這些藥僅屬于少部分,且臨床不常使用。就大部分的中藥而言是十分安全的,但必須請教合格中醫師的意見。 有孕婦會問妊娠期間嘔吐可用中藥治療嗎?一般在妊娠后六至十二周左右,可能出現頭暈厭食,惡心嘔吐,或食入即吐,體倦懈怠等證者,中醫稱為妊娠惡阻(謂其惡心而阻其飲食),是妊娠早期常見的害喜現象。若惡心嘔吐嚴重,反覆發作,或持續日久,不僅孕婦情緒深受影響,且可出現身體消瘦,甚至影響胎兒的發育。就這情況,中醫運用健脾胃、袪痰濕的中藥,如橘皮竹茹湯或香砂六君子湯等加減治療,臨床療效是相當的良好。 此外,若是曾經小產過的孕婦就更加小心,如出現嘔吐,可以不吃藥最好不吃;曾有一個案,女事主年近四十歲,半年前小產,后來再有喜,有次她發燒及喉嚨很痛,另一中醫幫她開藥,但我考慮到她曾小產,而相關治喉痛和感冒的中藥比較寒涼,還有她再次懷孕只有兩個月,因此我建議替她放手指血,以減輕她的喉嚨痛,而又不會因藥物不當而傷及胎兒,這是我個人的睇法和主張,但若情況較為嚴重,即使用藥也要避免用過于苦寒的藥。 懷孕頭三個月要小心 我認為,用藥時不可只按醫書直說,不要「死咕咕」,有身孕的婦女在最初的三個月要很小心,一旦用藥不當便會影響胎兒。臨床有中醫師會用針灸,而我偏向用艾灸,在相關的穴位上用艾灸,再嚴重可以雙管齊下,用藥加上灸治。再者,若家中有長輩者亦要注意,不少長輩會鼓勵孕婦不時喝碗參湯或以人參燉雞來進補;在中醫臨床上,我們只有在氣虛的情況下才使用人參,例如體質虛弱的孕婦,出現少量陰道出血、腰痠或下腹隱痛,有流產可能時,可以人參配合補氣固攝中藥,往往可收到很好的安胎效果;或當妊娠嘔吐厲害,孕婦身體虛弱時,可以人參配合健脾胃藥物調理,很快便可改善,但謹記用白參,而不是燥的高麗參或寒涼的西洋參。曾有個媽媽產后服食家姑煲的鹿茸補身,誰知媽媽屬熱底,熱上加燥,補到她情緒失控,嚷著要把自己的初生嬰兒從高空擲下,幸好被制止。 至于用來安胎的中藥,一般以健脾補腎、滋陰清熱或補養氣血等方法為主。常用方劑有壽胎丸、保陰煎、泰山磐石飲等,常用藥物有菟絲子、桑寄生、續斷、杜仲、阿膠、生地、黃耆、白朮、白芍、黃芩、黃柏、枸杞等。但須針對每個不同病因病證來考量用藥,切記決沒一條方適用于每個人安胎,宜給醫生處方治療為宜。 基本上,孕婦如果懷孕過程順利,加上無任何身體上的不舒服,本人并不建議特別服中藥安胎;只要平時注意飲食,不要過度勞累,生活正常,心情開朗。還有,先生的要體貼,才是最重要,亦已是最佳的「進補良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