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26.參蘇飲藥方詳解研討

     學中醫書館 2022-07-10 發布于山東

    26.參蘇飲藥方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方劑學.《中醫藥方精選網》和多名老中醫經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參蘇飲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

      [組成] 人參6克 紫蘇葉6克 葛根6克 姜半夏6克 前胡6克 茯苓6克 木香4克 炒枳殼4克 桔梗4克 炙甘草4克 
    1.若惡寒發熱,無汗等表寒證重者,宜加荊芥、防風。
    2.頭痛甚者,加川芎、白芷、藁本。
    3.氣滯輕者,可減木香。
    上呼吸道感染等屬氣虛外感風寒挾有痰濕者。l.傷寒  2.冠心病   1.冠心病  2.呼吸道感染    
    虛人外感風寒,內有痰濕證益氣解表,理氣化痰虛人外感風寒,內有痰濕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滿悶,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舌苔白,脈 弱。
     參蘇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2淳佑新添方)
        [組成]  人參  紫蘇葉  葛根  半夏湯洗,姜汁炒  前胡  茯苓各三分(各6g)  木
    香  枳殼麩炒  桔梗  炙甘草各半兩(各4g)
      [用法]  哎咀,每服四錢(12g),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一個,煎六分,去滓,微
    熱服,不拘時(現代用法:作湯劑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減)。
      [功用]  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主治]  虛人外感風寒,內有痰濕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咳嗽痰白,
    胸脘滿悶,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舌苔白,脈弱。
        [病機分析]  本方證由素體脾肺氣虛,內有痰濕,復感風寒而成。風寒客于肌表,
    表陽被遏,正邪相爭,故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外邪束表,肺氣閉郁,肺系不利,則
    鼻塞;脾肺本虛,內有痰濕,又遇外邪相加,致使肺氣不宣,脾虛不運,津液不布而加
    重痰濕之患,痰壅于肺,故咳嗽痰白;濕阻氣滯,故胸脘滿悶。表證應當脈浮,今脈反
    弱,且見倦怠無力,氣短懶言,是氣虛外感之征。    .
        [配伍意義]  表證當發汗解表。表證而見正氣虛者,則當益氣以助解表。此證若只
    解表而不慮其虛,不僅正氣不能支持,且亦無力鼓邪外出。惟有祛邪扶正,雙管齊下.,
    才是兩全之策,故本方以益氣解表,理氣化痰為法。方中蘇葉辛溫,歸肺脾經,功擅發
    散表邪,又能宣肺止咳,行氣寬中,為治表寒而兼咳嗽、胸悶之常用藥,故本方用為君.
    藥。葛根解肌發汗,“療傷寒中風頭痛”(《名醫別錄》),與蘇葉相配,則發散風寒,解
    肌透邪之功增強;人參益氣健脾,既兼顧氣虛,又扶正托邪,蘇葉、葛根得人參之鼎力
    相助,則無發散傷正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二藥共為臣藥。肺中積濁而生痰嗽,氣
    郁不舒而生滿悶,故用半夏、前胡、.桔梗止咳化痰,宣降肺氣;木香、枳殼理氣寬胸,
    醒脾暢中。如此化痰與理氣兼顧,既寓治痰先治氣之意,又使升降復常,有助于表邪之
    宣散.肺氣之開合。茯苓健脾滲濕,合人參一則益氣扶正;二則健脾助運,氣充自能鼓
    邪外出,脾健自能運濕,濕運痰從何生?上述藥物俱為佐藥。甘草合參、苓補氣安中,
    兼和諸藥,為佐使。煎服時,少加生姜、大棗,協蘇、葛可解表,合參、苓、草能益
    脾。諸藥配伍,共成益氣解表,理氣化痰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點有二:一為發散風寒之藥配伍益氣健脾之品,散補并行,則散不傷
    正,補不留邪;二是化痰藥與理氣藥同用,氣津并調,使氣行痰消,津行氣暢。
        [類方比較]  本方與敗毒散主治略同,皆治虛人外感風寒,都以人參、甘草益氣健
    脾,前胡、桔梗、枳殼、茯苓化痰止咳,理氣滲濕。其所異者,彼方所治為風寒濕表
    證,并以表證為主,氣虛程度不重,故用羌活、獨活、川芎、柴胡祛邪為主;此方證為
    風寒表證,并且氣虛程度較重,故益氣與解表并行,而且痰濕和氣滯亦甚,因此又增半
    夏、木香等化痰行氣之品。主治重點不同,應用時需要留意。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治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濕而設。臨床運用時應以惡寒發熱,
    無汗頭痛,咳痰色白,胸脘滿悶,倦怠乏力,苔白,脈弱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若惡寒發熱,無汗等表寒證重者,宜將荊芥、防風易葛根;頭痛甚者,
    可加川芎、白芷、藁本以增強解表止痛;氣滯輕者,可去木香以減其行氣之力。
        3.現代常用本方治療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屬氣虛外感風寒挾有痰濕者。
        [源流發展]  本方見于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淳佑新添方,主治“感冒發熱頭
    痛,或因痰飲凝結,兼以為熱,中脘痞悶,嘔逆惡心”。本方以解表藥和益氣藥為主,
    配伍化痰滲濕理氣之品的組方思路,對后世影響很大。《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13的參
    蘇飲,于本方去葛根,加陳皮則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益著,治療痰飲停積胸中之中
    脘痞悶,嘔吐痰涎,噦逆及痰濕留注肌肉關節之半身不遂,口眼喁斜等證。明代《攝生
    眾妙方》卷6參蘇飲,以本方去葛根、木香、枳殼、茯苓、大棗,增人三拗湯(麻黃、
    杏仁、甘草)、桑白皮、烏梅、荊芥、防風,則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尤著,用治
    “諸般咳嗽”;《醫便》卷2參蘇飲,于本方去木香、大棗,加羌活、蒼術、蔥白,則解
    表散邪之力加強,用于“重傷風”;《萬氏家傳片玉痘疹》卷3參蘇飲,本方去木香、枳
    殼、大棗,加香附、柴胡、山楂肉,治“小兒痘疹發熱,惡寒咳嗽者”。迨至清代,本
    方的應用有較大突破。一是汪紱在《醫林纂要探源》收載本方時以之治“中氣虛弱而感
    冒者”,此后醫家多從汪氏之論而用治虛人感冒,并沿用至今。二是龔信《古今醫鑒》
    卷14之參蘇飲,去本方之人參、茯苓、大棗、木香,將邪正兼顧之劑,一變而為祛邪
    為主之方,主治“傷風、傷寒,發熱咳嗽,痰證喘急”。吳本立師承《古今醫鑒》之意,于其方
    中配人活血止痛之川芎,名芎蘇飲(川芎、蘇葉、枳殼、前胡、葛根、木香、桔梗、甘草、陳皮、
    半夏),用治“產后頭痛”,屬''著寒著風者”(《女科切要》卷7)。
        [疑難闡釋]  關于敗毒散、參蘇飲中人參的認識。敗毒散中的人參是佐藥,在方中
    的作用以扶正祛邪為主;參蘇飲中的人參是臣藥,在方中的作用既益氣以補其虛,又扶
    正以祛其邪。二方皆首載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何對人參的論述卻有不同?對此
    當結合原書主治及命名來認識。敗毒散原書載之治“傷寒時氣,頭項強痛,壯熱惡寒,
    身體煩疼,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風痰頭痛,嘔噦寒熱”。感受“傷寒時氣”,乃“時
    疫之發”(《張氏醫通》卷16),邪氣較盛,恐正氣不支,“疫毒”深入,故佐人參“輔
    正以匡邪”((醫方集解.發表之劑》)。是方祛邪為主,則以“敗毒”命名。參蘇飲原書
    載之治表證及痰飲證。而素有痰飲之人,脾肺本虛。脾主運化水濕,脾虛不能運化水
    濕,濕聚為痰為飲,則成痰飲之證。故臣用人參益氣健脾,既兼顧脾肺之虛,又扶助正
    氣以托邪。該方邪正兼顧,則以“參蘇”命名。
        [方論選錄]
        1.葉仲堅:“此少陽中風而寒濕內著之證也。仲景于表劑不用人參,惟少陽寒熱往
    來,雖有口苦、咽干、目眩之相火,亦用人參固中氣。此咳嗽聲重,痰涎稠粘,梯唾交
    流,五液無主,寒濕稽留于胸脅,中氣不固可知矣,故以人參為君;然非風寒之外邪來
    侮,則寒熱不發,而痰涎不遽生,故輔以紫蘇、干葛;凡正氣虛者,邪氣必盛,故胸脅
    滿悶,輔以陳皮、枳殼,少佐木香以降之;痰涎壅盛于心下,非辛燥不除,故用茯苓、
    半夏,少佐桔梗以開之;病高者宜下,故不取柴胡之升,而任前胡之降;欲解表者,必
    調和營衛,欲清內者,必顧及中宮,此姜、棗、甘草之所必須也。名之曰飲,見少與緩
    服之義。本方去人參、.前胡,。加川芎、柴胡,即芎蘇散;則治頭痛十發熱、惡寒、無汗
    之表劑矣。”(錄自《古今名醫方論。補遺》)
      2.汪昂:“此手、足太陰藥也。風寒宜解表,故用蘇、葛、前胡;勞傷宜補中,故
    用參、苓、甘草。橘、半除痰止嘔,枳、桔利膈寬腸,木香行氣破滯。使內外俱和,則
    邪散矣。”<《醫方集解.發表之劑》)
      3.汪紱:“此為中氣本虛者設,發表而兼補中也。然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
    之,以辛散之,治風淫之法,亦此方備矣。蘇葉辛溫,而干葛、前胡則皆辛涼,參、
    橘、枳、桔皆苦,參、葛、甘、棗皆甘。《元戎》云:前胡、葛根自能解肌,枳、橘輩
    自能寬中快膈,毋以性涼為疑。凡中氣虛弱而感冒者,此為良方。”(《醫林纂要探源》卷5)
      4。蔡陸仙:“參蘇飲雖以人參、蘇葉并列為君藥,要之用參蓋為虛人而設,實則紫
    蘇乃其主藥也。蘇葉辛溫,性能驅寒表散,凡風寒之襲肌表者,能使之從汗而解散也。
    再用半夏、陳皮之辛燥,以去內滯之濕痰,干葛之解肌,木香之行氣,桔梗、前胡之宣
    肺,.茯苓之利水,俾痰水降利,而氣滯自行,辛溫之性,得遂其外達,則一鼓可作汗而
    解矣。此方之配制所以得妙,殆為近人所用為解表中和平圣方歟。”(《中國醫藥匯海.方劑部》)    '
        [評議]  “此為中氣本虛者設,發表而兼補中也。……凡中氣虛弱而感冒者,此為
    良方。”汪氏此論高度概括了參蘇飲的功用和主治證候,可謂言簡意賅。本方治風寒感
    冒,而“干葛、前胡則皆辛涼”,汪氏引《醫壘元戎》之說:“前胡、葛根自能解
    肌,……毋以性涼為疑”,此說是也。二藥雖是涼藥,但其味辛,仍有解表發汗之功。
    本方之表寒證不重,無須麻黃、桂枝、羌活等辛溫之品以峻汗,而以蘇葉合二藥疏散透

    邪以微汗。關于本方以何藥為君?葉氏認為是人參,蔡氏認為實以蘇葉。根據本方主治
    外感風寒,內有痰濕之證來看,應以蘇葉為君較妥。方名“參蘇”,意在概括本方解表
    藥與補氣藥的配伍特點,提示虛人外感在解表的同時,不可忽略扶助正氣,此同人參敗
    毒散之義,非以人參為君。葉氏謂本方證是“少陽中風而寒濕內著之證也”。從原書主
    治“感冒發熱頭痛,或因痰飲凝結,兼以為熱,中脘痞悶,嘔逆惡心”等病證及藥物組
    成(本方內含二陳湯木香易陳皮、四君子湯去白術)來看,本方所治病證的部位應在太
    陽與太陰,與小柴胡湯主治寒熱往來等少陽證及柴胡、黃芩共用的用藥思路迥別,故葉
    氏從仲景之少陽證來論述本方的證治與配伍,似有牽強之嫌。
        [驗案舉例]
        l.傷寒  《臨證醫案筆記》卷1:相國戴蓮士。發熱,頭痛,干嘔,煩躁。眾皆以
    冬月傷寒,當用麻黃湯發汗。余曰:脈浮大而滑,此外感風邪,內停痰飲,且脈浮而不
    緊,邪尚輕淺,非傷寒邪甚而深也,宜進參蘇飲去棗,加杏仁、蔥白;以解表和中,則
    邪散而痰消矣。次日客邪悉退,脈靜身涼,惟心部虛澀,乃思慮勞心故,虛煩不寐,易
    服歸脾湯。數帖而愈。
        按語:本案通過問診和切診,得其病屬外感風寒,內停痰飲證。用參蘇飲者,揆其
    意,患者當屬體質較弱,心脾不足之軀。服本方后,邪散痰消,惟見心部虛澀,虛煩不
    眠,即是明證。本方去棗,嫌其滋膩礙濕,加蔥白、杏仁解表宣肺,既利于散邪,又益
    于化痰,尤精當。后方以歸脾湯調治,是顧及正氣之法。
        2.冠心病  《陜西中醫》(1991,7:315):某男,68歲。因勞累而始感心悸、氣短、
    左胸痞悶不舒,偶吐白粘痰少許,然稍息尚可自解。近日來,心悸、心痛時作,動則短
    氣,胸悶脹滿,痰多,納差,舌質黯,苔白膩,脈細略滑。心電圖提示:冠狀動脈供血
    不足。診為心悸、心痛。證屬氣虛痰滯,血瘀絡阻。治以益氣豁痰,化瘀通絡。處方:
    高麗參(另煎兌服)、葛根、川芎、玉竹、紫蘇梗、陳皮、法半夏、桔梗、菖蒲、枳實、
    瓜蔞、丹參、炙甘草。二診:3劑服后上癥大減,后隨癥略行增損,共服25劑,諸癥
    消失,心電圖正常。
        按語:本例為氣虛氣滯,痰瘀互結所致之心悸、心痛。過勞則氣耗,氣虛易成氣
    滯,氣滯則痰聚,氣虛氣滯又易致血瘀。故其治不可偏執一法,而應益氣、行氣、化
    痰、祛瘀并用。以參蘇飲去前胡、木香、姜、棗,蘇葉易蘇梗,枳殼易枳實,益氣化
    滯;加瓜蔞、菖蒲寬胸化痰,丹參、川芎祛瘀活血;玉竹輔高麗參,使氣充津生。方證合拍,故收良效。
        [臨床報道]
        1.冠心病  以本方加減治療35例冠心病,療效滿意。基本方:黨參、蘇葉、蘇
    梗、川芎、栝蔞仁、薤白、炒枳殼、茯苓各12g,葛根15g,丹參30g,廣木香9g,
    姜半夏lOg,炙甘草5g。加減:陰虛者去黨參、薤白,加太子參30g;血壓高者加
    懷牛膝、桑寄生、石決明各30g;失眠者加酸棗仁、柏子仁各工2g,炙遠志9g。每
    日1劑,水煎服。結果:15例顯效(癥狀消失,心電圖恢復正常);18例有效(癥
    狀改善,心電圖改善);2例無效(癥狀、心電圖均無好轉)。總有效率為
    94.5%[u。
        2.呼吸道感染  以本方加味,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36例,藥由黨參lOg,蘇
    葉10g,葛根10g,前胡10g,茯苓10g,法夏6g,陳皮6g,桔梗6g,枳殼10g,甘草
    5g組成。加減運用:熱郁肺經,寒束于表者合用麻黃、石膏、知母;久咳乏力,面色
    咣白,體虛汗多屬氣虛表疏者合用黃芪、白術、防風;肺脾氣虛,痰濕內蘊,咳嗽痰多
    色白者,加萊菔子、全瓜蔞、川貝母和浙貝母;氣陰兩虛,咳嗽痰少,舌質嫩紅,少苔
    者,原方中去半夏、茯苓,加用五味子、麥冬。每日1劑,煎2汁,2汁混合分數次l
    天內服完。7天為1療程。一般服藥1—2療程。治療結果:服藥后3個月內無發病為
    痊愈,計工O例(28%);服藥后發病次數減少或病程縮短為好轉,計24例(66%);藥
    后發病次數及病程無變化為無效,汁2例(6%)。總有效率94.4%lx。
        [實驗研究]
        1.解熱作用  選大耳白兔吸附傷寒菌苗1.5ml/kg使之發熱,待體溫升高超過
    0.8℃。分別灌服參蘇顆粒劑與丸劑(0.54g/kg)和阿司匹林(0.108g/kg),對照組給
    等體積生理鹽水,每組給藥2次,間隔2小時。于第1次給藥后每隔1小時測體溫1
    次,共測6次,計算各組動物在給藥后不同時間內的體溫與發熱體溫的平均溫差。結果
    表明,參蘇顆粒劑與丸劑均于4小時后開始持續降溫l“。
        2.鎮痛作用  ①熱板法:選痛反應時間不超過30秒的小白鼠33只,隨機均分為3
    組,其中兩組分別灌服顆粒劑與丸劑(4.5g幾g),第三組灌服等體積生理鹽水,于給藥
    30、60、90、120分鐘測定痛反應時間,結果表明,參蘇顆粒劑能明顯延長痛反應時
    間。②扭體法:小白鼠,44只,隨機均分為4組,給藥組分別灌服顆粒劑與丸劑
    (4.5g/kg)和阿司匹林(0.6g/kg):。對照組同法澄服生理鹽水。給藥30,分鐘后,
    jp0.6%HAC 0.1ml/kg,觀察ipHAC后20分鐘內小白鼠的扭體次數,與對照組比較,
    計算給藥后的疼痛抑制百分率。結果對照組扭體次數為(次,Z±sd)38.4±28.8,參
    蘇顆粒劑及阿司匹林組分別為16.2±15.7及4.64±5.00,抑制率為57.8%(P<
    0。05)及、89.3%(戶<0.01),參蘇丸組扭體21.8±17。0次,抑制率43.2%(P<
    0.05)。提示參蘇顆粒劑有較強的鎮痛作用L3j。
      3.鎮咳作用  對小白鼠分別灌服顆粒劑與丸劑4。5g幾g,對照組灌服生理鹽水,給
    藥30分鐘后,以400mmHg壓力將玻璃噴霧瓶內的氨水均勻噴灑在500ml的玻璃鐘罩
    內,觀察小白鼠的咳嗽潛伏期及2分鐘內的咳嗽次數。結果表明,參蘇顆粒劑與丸劑均
    能延長小鼠咳嗽潛伏期及減少2分鐘內的咳嗽次數L3j。
      4.祛痰作用  給小白鼠分別灌服顆粒劑與丸劑4.5g/kg,對照組灌服生理鹽水。給
    藥30分鐘后,每只小鼠ip0.25%酚紅溶液0.25ml,再隔30分鐘處死小白鼠,分離氣
    管,.注射器吸取5%Na2HC030.5ml,通過來回注吸,將灌洗液注入1支試管中,與酚
    紅標準管進行比色。結果對照組酚紅濃度(/zg/m|,X±sd)為0.83±0.68,而參蘇顆
    粒劑與丸劑光密度分別為1.67±0.75(P<0.05)及1.88±1.09(P<0。05),提示顆
    粒劑與丸劑均有祛痰作用L3j。
      5.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對小白鼠分別灌服顆粒劑與丸劑4.5g/kg,對照組灌服生理
    鹽水,連續7天。于末次給藥30分鐘后iV印度墨汁0.1mt/10g,于第1分鐘和第5分
    鐘分別從眼靜脈采血20t~l,加入2ml 0.1%Na2C03液的試管中搖勻,并比色
    (680nm),測光密度,計算碳廓清指數。眼球取血后處死動物,剖取胸腺、脾臟稱重,
    計算胸腺指數及脾指數。結果表明,顆粒劑與丸劑均有升高脾指數及碳廓清指數的作
    用,提示均具有提高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作用L3j。
        6.抗病毒作用  將雞胚分別接種A1/京防86一1、A3/貴防8-37二型流感病毒。置
    35-36"C溫箱,24小時后向尿囊腔內注射參蘇顆粒劑、丸劑0.2m1,對照組不注射。再
    置溫箱中培育48小時后移至4"12冰箱過夜,次日解剖收取尿囊液作血凝試驗。結果表
    明,顆粒劑與丸劑均能降低血凝滴度,提示具有抗病毒的作用L3土。   參考文獻
    1.章惠民.加減參蘇飲治療冠心病35例.浙江中醫雜志,1995,(5):195
    2.陳紅.參蘇飲加味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36例.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1998,4(6):57
    3.魏云,等.參蘇顆粒劑的藥理作用研究.中藥藥理與臨床,1992,8(3):7
        再造 散 (《傷寒六書》卷3)
        [異名]  再造飲(《赤水玄珠全集》卷18)0
        [組成]  黃芪(6g)  人參(3g)  桂枝(3g)  甘草(1.5)  熟附子(3g)  細辛
    (2g)  羌活(3g)  防風(3g)  jIIg(3g)  煨生姜(3g)
        [用法]  水二盅,棗二枚,煎至一盅,槌法再加炒白芍一撮,煎三服,溫服。
        [功用]  助陽益氣,解表散寒。
        [主治]  陽氣虛弱,外感風寒表證。惡寒發熱,熱輕寒重,無汗肢冷,倦怠嗜臥,
    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或浮大無力。
        [病機分析]  惡寒發熱,無汗是外感風寒,邪在肌表無疑。熱輕寒重與肢冷嗜臥,
    神疲懶言,面色蒼白并見,.則是素體陽氣虛弱,又受風寒之征。衛陽根于腎陽,素體腎
    陽虛衰,衛陽亦必不足,四肢不得陽氣溫煦,故肢冷嗜臥;氣血津精賴陽氣以化生,五
    臟六腑賴陽氣為動力,陽氣已衰,以致臟腑怯弱,氣血不足,故見神疲懶言,面色蒼
    白。陽氣虛餒,故脈沉細無力。因此,素體陽氣虧虛,外感風寒之邪,邪正抗爭于肌表
    為本方證的基本病機。
        [配伍意義]  原書主治真陽虛而感外寒,服解表發汗之劑而汗不出者。蓋“陽加于
    陰謂之汗”,汗以陽氣為動力,以陰津為材料,若陽氣虛餒,無力作汗,即使用麻黃湯
    等峻汗之劑,亦難汗出表解;若強發其汗,可能導致陽隨汗脫。治當助陽益氣與解表散
    寒兼顧。本方系桂枝湯合麻黃細辛附子湯去麻黃,再加羌活、防風、川芎、人參、黃芪
    而成。本方證陽氣虛損,以致“無陽”,麻黃雖是發汗解表要藥,但其發越陽氣之力峻
    猛,用于本證,唯恐陽隨汗泄導致亡陽,故舍去麻黃,而用桂枝、羌活、防風、川芎疏
    風散寒,以解表逐邪。其中桂枝兼能溫通血脈,川芎又能行氣活血,氣血暢行,亦有助
    于解表散寒。《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陽虛氣弱之人,其元氣不固,腠理不密可知,一旦受邪,邪氣必將長驅直人,傷人者
    深。故方用細辛合桂、羌、防等以解外之風寒,又人少陰腎經鼓動腎中真陽之氣祛邪外
    出。陽氣虛于內,不固其內,正不敵邪,終究無濟。故用熟附子溫腎壯陽,更用黃芪、
    人參大補元氣,既助藥勢以鼓邪外出,又可預防陽隨汗脫。加白芍,則合桂枝寓有調和
    營衛之義;并制約附、桂、羌、辛諸藥之辛熱溫燥,慮其微寒之性而有礙解表,故炒制
    其性。煨生姜溫胃,大棗滋脾,合用以升騰脾胃生發之氣,調營衛以資汗源。甘草甘
    緩,有安中調藥之用。諸藥合用,扶正而不留邪,發汗而不傷正,相輔相成,恰到好處。    .
      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是解表藥與益氣助陽藥同用,則汗中有補,標本兼顧;二是
    發散藥與收斂藥配伍,則散中有斂,散不傷正。
      關于方名“再造”二字,趙氏認為“系取《新唐書.郭子儀傳》中'國家再造,卿
    之力也,之句。'再造’即重行創造之謂,有重新給予生命之意,多表示對重大恩惠的
    感激。再造散用于陽氣虛弱,外感風寒表證,因其發汗而不傷正,補益而不戀邪,
    使垂危之軀獲得生機,如承再造之恩,故方名“再造”。
        [類方比較]  麻黃細辛附子湯與再造散皆有助陽解表功用,用治陽虛外感風寒表
    證。但前方以辛溫發汗之麻黃與溫陽散寒之附子、細辛相配,為專于助陽發汗之劑,宜
    于素體陽虛,復感寒邪,癥見惡寒發熱,寒重熱輕,頭痛無汗,四肢不溫,舌淡,苔薄
    白,脈沉細者。后方不僅用辛溫解表之桂枝、羌活、防風及溫陽散寒之細辛、附子,更
    配大補元氣之人參、黃芪;斂陰和營之白芍,故助陽解表之中,兼有益氣健脾,調和營
    衛之功,宜于陽虛氣弱,外感風寒,癥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肢冷,面色蒼白,語聲
    低微,舌淡苔白,脈沉無力者。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是益氣助陽解表的常用方劑。臨床以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肢
    冷,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或浮大無力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表寒證不甚者。以荊芥、蔥白;淡豆豉易羌活、防風以減輕發汗解表
    之力;周身肌肉關節酸痛者,加獨活、威靈仙、桑寄生等以祛風除濕止痛;兼鼻塞流
    涕,咳嗽有痰者,加前胡、桔梗、枳殼、蘇葉、白前等宣肺化痰止咳。
      3.本方現代用于治療老年人感冒、風濕性關節炎等,證屬陽氣虛弱,外感風寒者。
      [使用注意]  本方性較溫燥,對血虛感寒,或溫病初起者,不可使用。
      [源流發展]  本方是陶華宗仲景麻黃細辛附子湯主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
    脈沉者”之組方思路而創立。“少陰病,始得之……”,邪人不深,正氣雖虛而不甚,方
    可以麻黃合附子、細辛以助陽發汗,使表里之邪得解。若陽虛氣弱之人外感風寒,尤其
    是已服解表發汗之劑而汗不出者,乃“陽虛不能作汗”之證,若仍拘于麻黃細辛附子
    湯,可因補內不足,散外有余而成陽隨汗脫之變。為此,陶氏將麻黃細辛附子湯去麻
    黃,與調和營衛之桂枝湯配合,再加參、芪、羌、防、芎等構成本方,如此則散中寓
    斂,汗中有補,標本兼顧,可謂精細人微,匠心獨具,補充和發展了仲景助陽解表之
    法。陶氏此方為后人龔廷賢《魯府禁方》所師承,該書卷6之再造湯,即本方去防風,
    易散為湯。現代所用再造膏(《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以本方去附子、桂枝、
    生姜、大棗,加杜仲、懷牛膝、茯苓組成,變助陽發汗之方為補氣固精、養血散寒之
    劑,用治“男子遺精,婦女血寒,赤白帶下,腰酸腳疼,身體瘦弱”之證,為今人化裁運用本方之范例。
        [方論選錄]
        1.張璐:“節庵此湯治尺中遲弱,陽虛不能作汗之證,名曰再造,固為高出前輩,
    但稍嫌風藥冗雜,然無害于溫補助陽之大旨也。”(《傷寒緒論》卷下)
        2。汪昂:“此足太陽藥也,《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太陽病汗之無汗,是
    邪盛而真陽虛也。故以參、芪、甘草、姜、桂、附子大補其陽,而以姜、防、.芎、細發
    其表邪。加芍藥者,于陽中斂陰,散中有收也。昂按:汗即血也,血和而后能汗,故加
    芍藥,亦以調營。節庵曰:人第知參、芪能止汗,而不知其能發汗,以在表藥隊中,則
    助表藥而能解散也。”(《醫方集解。發表之劑》)
        3.費伯雄:“此方但可施于常時之不能作汗者。若在冬月,而脈見浮緊,便是太陽
    之寒傷營,此方斷不可用。”(《醫方論》卷1)
        4.李疇人:“此方治傷寒病陽虛不能作汗,須在表藥中加參、芪之補氣,附、桂之
    助陽,芍藥之和陰,氣血得補益之力,營衛充足,然后表藥得力,一汗而解。”(《醫方概要》)    ,    .    .
        [評議]  再造散主治陽氣虛弱,外感風寒表證,有益氣助陽,辛溫解表之功。汪
    氏、李氏的方論于此均有所發揮。張氏“稍嫌風藥冗雜”,是臨床有得之談。,臨證應用
    時,若表寒不重,或無肢體酸痛等癥可酌情減去羌活、川芎等藥。費氏認為“脈見浮
    緊,便是太陽之寒傷營,此方斷不可用”,確屬真知灼見。本方證陽虛無力作汗,易與
    風寒表實證相混,唯風寒表實證脈浮緊有力,而本方證脈沉無力,或浮大無力,故脈象
    為辨證的重要依據之一。    .
        [驗案舉例]  鼻鼽  《山西中醫》(1994,2:13):某男,24歲,1976年9月16日
    診。患者于1972年夏季,恃年輕體壯,常勞作出汗后用溫、冷水沐浴,每沐浴后出現
    鼻塞、噴嚏等類似感冒證候,未在意。自1974年以來逢秋、冬、春季,雖謹慎攝生,
    也難避免上述證候的發生,甚則如解衣睡眠、冷水漱口等情況下亦可噴嚏頓作,鼻癢流
    清涕,流淚,喉癢干咳,頭昏頭痛,耳鳴,倦怠乏力,如此已2年。1976年8月27日
    因遠行勞累,汗出當風,鼻鼽發作,證候表現亦如上述,服撲爾敏等10余日未效。求
    醫于余。診得:面白少華,精神欠佳。苔薄白,舌質淡,脈緩輯。脈癥合參,此乃肺氣
    虛損,衛外不固之證。宜益氣助陽,解表散寒,再造散加減:÷黨參、黃芪各15g,附
    片、桂枝、甘草各5g,細辛3g,羌活、防風、川芎、白芍、山萸肉、破故紙、五味子
    各lOg,連續服藥30劑獲愈,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臨床報道]
        1.鼻鼽  以本方為主方,氣虛多汗加山萸肉、五味子、麻黃根;腎虛便溏加破故
    紙、益智仁;脾虛氣滯加砂仁、焦山楂、神曲、蘇梗;咳嗽加杏仁、前胡,治療鼻衄
    30例。每日1劑,水煎服,20劑為1療程。結果:治愈(治療后不再發作,鼻腔功能
    恢復)16例;好轉(癥狀緩解,發作減少)工4例。凡治愈病例,須服藥1—2療程cx。
        2.蕁麻疹  應用本方:淡附片lOg,北細辛3g,川桂枝lOg,白芍lOg,生姜lOg,
    大棗5枚,炙甘草5g,生黃芪15g,潞黨參lOg,大川芎5g,羌活lOg,青防風30g,
    無選擇地治療100例寒冷性蕁麻疹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齡大多在
    12—50歲之間。病程最長者10年,最短者1星期,都曾不同程度地接受過中、西藥物
    治療。其治療方法是開始以湯劑控制發作,待癥狀消失后,再制成散劑,每天服2次,
    每次lOg,連服1月,以資鞏固。通過治療觀察,最短者服1劑即中止發作,最長者服
    13劑始部分控制,服散劑半月后才完全中止發作。當年治愈84例,次年追訪復發13例。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9ZYZ玖玖资源站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九九在线精品国产|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小说|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一区| 成人看的污污超级黄网站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长发|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 老色鬼在线精品视频| 色8激情欧美成人久久综合电影|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自拍| 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 97久久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色HD| 秋霞电影院午夜无码免费视频|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狠狠爱| 好男人社区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无码高潮少妇毛多水多水免费| 久章草在线毛片视频播放|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小说| 亚洲欧美偷国产日韩| 男人扒开女人腿桶到爽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愉拍自拍美利坚|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国产睡熟迷奷系列网站| 日本精品人妻无码77777| 日本丰满大屁股少妇| 深夜在线观看免费av|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蜜芽| 中文字幕结果国产精品| 色欲久久人妻内射| 国产精品久久福利新婚之夜| 无码中文人妻视频2019| 日韩AV无码精品一二三区|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精品美女乱子伦高潮| 粗壮挺进邻居人妻| 香港日本三级亚洲三级|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成人网站免费观看永久视频下载| 后入内射国产一区二区|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