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1訓練選擇題的判斷方法和技巧,將客觀題錯誤律降低到最低程度 2訓練綜合題的思維模式和表述公式,將主觀題的得分率提高到最高限度 3提高訓練強度,強化規范答題,拒絕因低級錯誤而丟失寶貴的分數 1.高考四個能力要求: a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解題的前提 b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舉一反三的能力,高考地理考試的核心能力 c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答題得分能力 d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最基本的地理思維能力,地理基礎能力 2,高考命題特點: 知識抽樣——全面復習,要分清主次 圖像承載——注重各種新圖的判讀要領與分析思路 能力覆蓋——空間定位、邏輯推理、聯系遷移以及臨場的應變能力等 重在過程——分析綜合、判斷推理、 比較歸納等思維過程 立意深刻——關注與當前熱點聯系的隱性信息 情境新穎——具備迅速理解試題中虛擬情境的能力 3高考解題建模 審題干(中心詞、修飾詞、指令詞、連詞) 列模板(地理要素全方面) 究地點(考慮特殊的角度) 細篩選(決定要點的去留----答有利還是不利,自然還是人文) 整語言(地理術語、要點順序) 具體操作: 1、良好的審題習慣(窮盡圖和材料當中的一切信息) (1)審文——明確限制條件,確定答題方向 一審題干 二審材料 三審題分 (2)析圖——提取圖上的有效信息:看圖例,看圖的性質(坐標圖、柱狀圖、地形圖等) A審題干:注意分析題目中“句子”的成份,找出“中心詞”、“修飾詞” ◆找“主語(中心詞)”——確定題中主題,認定答題方向 ◆找“定語(修飾詞)”——鎖定限定條件,找出目標項,如限定的時刻季節月份和地理空間 ◆找“動詞(指令詞)”——確定作答方式 ◆找“連詞”——看看要你回答幾個問題?此問題的分值是多少,根據分值確定要點個數 也就是分析解題條件,確定思維方向 (1)明示條件(顯性) (2)暗示條件(隱性) (3)多重條件(兩個或以上條件)(4)限定條件:數量詞,方位詞,程度 舉例:根據所給信息,說明該小區域土地利用的潛力及開發利用應當注意的問題。(9分) 2.做題步驟 第一步: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明確試題要求和意圖。 對任何題型的圖文材料,都應有兩次提取信息(即要兩次審題) 第一次:提取信息,進行信息轉化(找出問題的實質——考什么) 隱性信息 間接信息 直接信息 顯性信息 陌生信息 熟悉信息 第二步:結合選擇題的題干、綜合題的設問再次提取信息,發現材料與題目之間的聯系。 第三步:根據試題情境和設問要求等,確定描述的思路(列模板)。要全面--想的全。 第四步:組織語言,全面簡潔、準確科學、邏輯清晰地加以描述。。有條理--答得精
整語言(地理術語、要點順序)要求做到: 1.要點全面:不遺漏、無多余 2.順序合理:先主要后次要;先自然后人文 3.富有邏輯:先因后果、有理有據 4.點面結合:提出論點、結合實際 5.地理術語:使用地理專業詞語-地理名詞 6.簡潔精煉:不啰嗦、不重復 7.書寫工整:格式整齊,不涂畫 8.格式整齊:編“序號”或用“分號”(分點作答) 一定切忌: 1.針對一點,反復啰嗦 2.違背地理原理 3.違背該地狀況 4.違背地理事物情況 5.“口頭語”、“大白話” 6.書寫凌亂,字體潦草 2. 具體作答時注意以下關系 (1)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關系 原因的分析,一定要注意因果關系,層層遞進,追根溯源。 (2)具體答案與模糊答案的關系 對于答案中自己似是而非的部分,在不影響答案完整和得分的情況下盡量 回避、少寫 (3)答多與答少的關系 對于自己確信無誤的部分要準確、有條理的書寫,做到“踩點”準確,語言 精到、簡潔、條理分明;但對于自己把握不準的部分堅持多寫些內容、多分 幾個點、多用地理語言。 (4)主要答案與次要答案的關系 在原因分析、區位因素分析類問題中,盡量抓住主要方面 (6)課本語言和日常用語的關系 組織語言時,要盡量用課本語言,這是任何參考答案都推翻不了的標準答案
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況下: (1)回答成因或因素類問題都要往兩個方面去想,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為原因。 自然因素包括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光熱水)、河流、土壤、水源、洋流、植被、資源(原料)、能源(燃料)、土地、氣壓帶和風帶等; 人文因素包括人口、市場、交通、勞力、技術、政策、資金、工農業基礎、歷史. (2)回答意義影響類問題時,應當注意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作答。 (3)回答條件分析類問題時,注意應答出有利條件以及不利條件。 (4)回答評價類問題時,從對自然、社會、經濟的發展三方面綜合分析。 (5)區位問題。工業、農業、城市、商業、交通區位問題分析從自然和人文社會兩方面分析。 (6)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義。應該圍繞經濟、生態、政治和戰略四個方面宏觀把握, (7)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技術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
*綜合、辨證、發展地分析地理事象的影響
二、問答題答題技巧 命題規律 根據近年問答題的設問,一般有以下類型: 1. 特征問題;2. 區位問題;3. 分布規律;4. 評價問題;5. 意義問題;6. 措施7成因問題。 (一)特征描述。 ☆地形特征的描述模式: 描述的基本內容(思路模板) 考題呈現方式 地形特征的描述 地形類型 地形類型(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谷地等);主要地形區分布;重要地形特征。 等高線地形圖; 河流流向。
地形以 為主;地勢 (方位)高, 反方向低。 地勢起伏 地勢高低及其變化 例:描述我國橫斷山區的地形特征: 1山高谷深山河相間,南北縱列分布;2地勢西北高東南低;3喀斯特地地貌發育。 ☆氣候特征的描述模式:
描述的基本內容 表達形式 氣溫特征
氣溫的高低 及季節或年際變化 “衡溫”型 熱 帶:終年高溫 寒 帶:終年嚴寒 “變溫”型 亞熱帶:冬暖夏熱(夏季高溫,冬季溫和) 溫 帶:冬冷夏熱(夏季高溫,冬季寒冷。) 降水特征 年降水總量、降水的季節或年際變化、雨季長短 年雨型 終年多雨,降水的季節分配均勻。 少雨型 終年干燥少雨;降水的季節和年際變化大。 夏雨型 夏季降水集中,(高溫)多雨 冬雨型 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水熱組合
☆氣候類型的判斷重點方法 以溫定帶:先判斷最冷月均溫,確定屬于五個熱量帶當中的哪一個 以水定型:再看降水屬于四種類型當中的哪一個,最終確定氣候類型 舉例:
☆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模式:
描述的基本內容 判斷依據 水位 高低和變化特征 取決于河流補給類型及水利工程和湖泊的調蓄功能 流量 大小和季節變化 取決于降水特征和流域的大小 汛期 汛期時間和長短
含沙量 大小 決定于流域內陸面植被狀況 結冰期 有無或長短, 取決于最冷月月均溫 水能資源 豐富程度 取決于流域內的地形和氣候特征 注意:河流水文特征成因主要從地表形態和氣候(降水)的來分析。 舉例:描述內流河水文特征: A、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補給,汛期在夏季,影響因素主要是氣溫 B、季節性河流:夏季為豐水期,其它季節水量少,甚至斷流 C、流程不長 ☆河流水系特征的描述模式:
描述的基本內容 判斷依據 流域 面積大小、跨度 支流源頭分水嶺 流程 長短 陸域面積(一般島嶼河流流程短);經緯跨度;比例尺 支流 支流數量、分布及形態 取決于地形和降水狀況 流向 自 向 流 取決于地勢的傾斜方向(水往低處流) 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從空間分布(是否均勻、空間變化規律) 時間分配(季節和年際變化的大小)兩方面概括 ☆自然環境特征的描述模式: 位置、地形、氣候、植被、河湖、土壤,資源 ☆地表環境特征的描述模式: *植被狀況(生物圈); *地表物質狀況(巖石圈、土壤圈); *地表水狀況(水圈)。 ☆自然資源的特征: 資源的總量、人均占有量、資源的種類、資源的組合狀況 ☆人口特征的描述模式: 主要人種,人口密度大小(是否均勻,稠密地區及稀疏地區)及成因 人口分布特點及成因 ☆工業特點的描述模式: 主要工業資源狀況,工業分布特點及因素,工業發展優勢、問題及方向 ☆農業特點的描述模式:主要農業類型,農業生產水平,農業發展優勢、問題及方向 (二)區位問題。 ☆農業區位分析模式: 影響因素 具體分析的參考方向 農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 ①市場: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通過供求關系調節生產類型和規模) ②交通: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 ③科技: 。 自然因素 氣候 熱量、光照、降水條件,水熱組合,氣象災害 地形 地形類型、地勢高低及起伏等 土壤 肥力狀況、酸堿性質 水源 氣候濕潤度,河流、湖泊分布 社會因素 市場 市場的需求、市場距離 交通 交通通達度、運輸方式 科技 技術水平、科技投入 政策 現行政策指向、社會發展趨勢和理念 勞動力 勞動力素質、勞動力數量 限制因素: 不利因素及自然災害
舉例:灌溉農業區位分析 典型地區: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湟水谷地等 分析自然區位因素: 利:光照充足,氣溫日較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降水少,水資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風雪影響;土壤的鹽堿化等。 ☆工業區位分析模式: 自然因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 社會經濟:原料(農產品加工、鋼鐵)、能源(有色金屬工業)、市場(腹地)、交通、 科技(尤其是技術密集型工業)、 勞動力(數量、素質)、 農業經濟基礎(提供食品和原料)、 環境(風向、河流)、資金、政策、 舉例:新興工業區區位分析: 典型地區:美國硅谷、德國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島、英國蘇格蘭中部、印度的班加羅爾 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環境優美 2)社會經濟因素:科技發達(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軍事定貨(美國硅谷) ☆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有利于交通聯系,節約建設投資,人口集中; b.熱帶地區城市分布在高原上; c.山區城市分布在河谷、開闊的低地) 2.氣候(中低緯地區溫暖,沿海地區濕潤)3.河流(供水、運輸功能)4.資源條件 「社會經濟因素」1.交通條件2.政治因素3.軍事因素4.宗教因素5.科技因素6.旅游因素 ☆商業中心、商業網點形成的區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條件(設立原則:交通最優<環路或市區邊緣,公路沿線>) 2.廣闊的市場或經濟腹地(設立原則:市場最優)3.較強的商品生產能力、穩定的商品來源☆交通建設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經濟因素;社會政治因素;科技因素等 舉例:南昆鐵路建設的區位因素 ☆分析港口的區位因素: 水域條件:海灣+水深+避風 陸域條件:陸地地形平坦,利于筑港+交通+腹地 三)分布類問題(三種情況) ☆“點”狀分布: “沿某個方向區域較稀或較密”(一般要具體說出哪密集哪稀疏) 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 如北京城鎮分布是西北較稀,東南較密。上海寶鋼分布在上海市區的東北方向,北臨長江。 ☆“線”狀分布:應說明其沿哪個方向的走勢及其稀密特點。(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 ) (等值線圖中)線狀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方法:運用極值變化法。 1.把握地理事物分布的極值,再由極大值向極小值連續描述。(有時需要指出極值所在) 2.延伸方向(走向)疏密(面積大小) 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點是沿山麓、盆地邊緣分布,在鐵路沿線及大河出山口處較密集。 又如“我國一月0 ℃等溫線”分布,可描述為:東段大致東西走向、近似于與緯線平行,西段大致東北—西南走向、近似于與青藏高原東緣山麓平行。 ☆“面”狀分布:應說明該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圍,即東南西北的界限; 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積。 如黃土高原分布范圍是東起太行山、西至祁連山以東、北起長城、南至秦嶺。 等值線特征的描述模式: 描述內容
靜態 描述 延伸方向 沿經線(或緯線)、沿河流、沿山脈、沿海岸延伸 彎曲凹凸 向南(或北)凸出、向高(或低)海拔凸出 動態 變化 走向變化 疏密變化 范圍變化 (四) 辯證評價類 設問中一般有“評價”“影響”“分析利弊”等關鍵詞, 評價類試題一般有兩種情況: 1.一要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來辯證闡述,針對優勢和不足進行全面論證;二要從多角度分析利弊。影響類的問題可以從對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等的影響加以分析;而區位問題或發展條件評價類問題,可以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 2.給出限定條件,如“與××相比,評價其優勢”或“從××方面進行評價”。 (五)意義類 要注意兩個方面: 1.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義,要從組成地理環境的五要素來組織答案,對各要素的影響有則回答,沒有則舍棄。 2.分析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義。應圍繞經濟、生態、政治和戰略四個方面宏觀把握,并按照試題要求,從四個方面或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 (六)對策措施類 設問形式:常見設問詞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議”“發展方向”等 在解答措施類試題時,要把握兩點: 1.即使題中沒有對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該類試題時也應該先找出造成問題的自然和人為原因,然后針對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解題時有兩個注意:一是自然條件一般不易改變,主要應從改變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方面來尋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綜合性的,一般應該包括工程措施、技術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點應全面,有針對性、合理性。 ☆區域經濟發展方向的確定 *發揮區域自然條件及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確定地區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農業結構) *防止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可持續發展地區經濟,防止生態問題出現的主要措施。 ☆河流的治理原則、措施: ※治理原則 上游:調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庫、植樹造林 中游: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某地區缺水原因的分析與解決措施: 「自然原因」降水較少或不充沛、蒸發量大、季節分配不均 ,地表徑流量較少 「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污染浪費嚴重 ※解決措施 1.開源: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沿海地區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節流: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工農業水資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業發展、發展 節水農業(如:噴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規,提高人們節水意識、實行水價調節 (六)成因分析類 ☆地理災害的綜合成因分析:多從“天、地、人”三角度綜合采點分析。 自然原因(地形地勢、地質、氣候、水文等); 人為原因(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社會經濟原因(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分布狀況) 例:說明淮河夏季洪澇多發的原因和措施? ①天(氣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匯水快;下游地勢低平。 ③人(社會因素)—破壞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變淺;圍湖圍灘造田降低了河湖調蓄能力。 ☆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 1.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晝長)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 3.天氣狀況(晴天多,太陽輻射豐富) 4.空氣密度 ☆影響氣溫的因素: 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于高緯度地區) 2.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較差小等) 3.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 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5.天氣狀況:云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于裸地 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 ☆氣溫或氣候特征成因分析: *不同緯度(大范圍)------太陽輻射差異; *同緯度地區(局部地區)----下墊面性質差異(地形、海洋、洋流的影響); 人為(植被破壞、城市熱島) ☆地形成因分析: 內力作用——地殼運動(板塊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流水、風、海浪、冰川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等 ☆影響降水的因素: 1.氣候: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 2.地形:迎風坡、背風坡 3.地勢(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達最大值 4.海陸位置:距海遠近 5.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6.下墊面:湖泊、河流、植被覆蓋狀況 7.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影響降水 ☆降水特征成因分析: *不同緯度(大范圍)------大氣環流(風帶、氣壓帶); *同緯度地區(局部地區)---下墊面性質差異(地形、洋流),人為(植被破壞、濕地破壞) ☆沼澤的成因分析: (天)降水或河流:降水多,河流多,河流有凌汛,河水泛濫漫溢。 (寒)氣候: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 (地)地形:地勢低平,地下水位高,排水不暢; (凍)土層:凍土層廣泛發育,不利地表水下滲; ☆鹽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氣候:氣溫高、降水少(或背風坡)、多風、日照強:有利于蒸發 2.地形:面積廣闊的平坦海灘、淤泥質海岸 ☆漁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地形:面積廣闊的大陸架(陽光直射、光合作用強、餌料豐富) 2.溫帶海域:氣溫變化大、冬季海水上泛 3.河口處: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 4.洋流:(交匯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帶來海底營養鹽類,餌料豐富 ☆河流水能資源豐富成因分析: 1.地表起伏大(或位于階梯交界處),河流落差大; 2降水豐富(或流域的匯水區域廣),河流水量大。 ☆以“來多去少”原理來分析洪澇成因、濕地(沼澤)成因類問題。 沼澤成因一般規律: ●(來水多)降水多;河流多;凌汛●(去水少)排水不暢;蒸發弱;多凍土, 洪澇的治理措施: ●(減少上游來水量)修水庫;植樹造林。 ●(加大去水量)疏浚河道;裁灣取直;建分洪區;開挖新的入海口。 ☆以“供小需大”原理來分析水資源不足、能源短缺、糧食短缺類問題。 我國華北平原水資源不足的原因: ●(供應量少)年降水量較少,河流徑流量少;降水的變率大;水污染較嚴重。 ●(需求量大)人口眾多,工農業發達,水資源需求量大;水資源利用率較低。 解決我國華北平原水資源不足的措施: ●(增加供應量)跨流域調水(增加區域外供應量);合理開采地下水;興修水利工程;海水淡化(增加區域內供應量)。 ●(減少需求量)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節水產業;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以“你大我小”原理來分析水污染、大氣污染類問題。 渤海水污染嚴重的原因: ●(污染物來源量大)環渤海地區人口、城市眾多,工農業發達,排入渤海的廢水等廢棄物多(區域外來源);海上石油生產和海洋運輸造成油類等污染物的泄漏(區域內來源)。 ●(凈化能力小)較封閉海域,海水與外洋交換少;面積較小,海水較淺,水量較小,凈化能力弱。
河流利用方式有三種:提供淡水 開發水能 發展航運 河流改造方式有三種:整治河道 興修水庫 保持水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