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思邈養生之道:“養生十三法” 流傳至今的孫思邈“養生十三法”:“發常梳,目常運,齒常叩,津常漱,耳常鼓,面常洗,頭常搖,腰常擺,腹常揉,肛常提,膝常扭,步常散,腳常搓。” 孫思邈養生之道:“六字養生訣” 他的“六字養生訣”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養生氣功,方法是通過“噓,呵,呼,呬,吹,嘻”六個字的發音疏通與調和相關臟腑的經絡和氣血,達到防病、治病、健身、益壽的功效。作用:堅持練此功法可以打通人體的14條經絡,使五臟六腑氣血暢通,以達到通淤導滯、陰平陽秘、氣血旺盛、散毒解結、脾胃調和、調整虛實、腎強骨健、還精補腦、減肥健美、膚發滋潤、身心健康、益壽延年。 孫思邈先生善參天地與人質的同一性。在人類疾病與天地災變面前,他曾說:“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圣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對于為人處事的原則,他也留下了千古的名言:“膽愈大而心愈小,智愈圓而行愈方。”他告誡弟子:“心為之君,君尚恭,故欲小。《詩》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之謂也。膽為之將,以果決為務,故欲大。《詩》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大之謂也。仁者靜,地之象,故欲方。《傳》曰‘不為利回,不為義疚’,方之謂也。智者動,天之象,故欲圓。《易》曰‘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圓之謂也。” 有人請教養性之要,他回答說:“天有盈虛,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濟也。故養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為本,故士無畏則簡仁義,農無畏則墮稼穡,工無畏則慢規矩,商無畏則貨不殖,子無畏則忘孝,父無畏則廢慈,臣無畏則勛不立,君無畏則亂不治。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憂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懼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遠。知此則人事畢矣。”可見先生對人體、人事與天理自有透徹的參悟。 孫思邈養生之道:“三少”養生法 他提出的“三少”養生法,很值得我們學習。一是心中事少,“安心是藥更無方”。安心的前提是心中事少,這事指的是是非之事,煩惱之事。因此,平時一定要心情舒暢,善修情性,淡泊名利,寬以待人,盡量減少和抑制不良情緒對精神的刺激,才能做到心中事少而怡然自得,人之“精、氣、神”得以呵護,養生之本就牢固了。二是腹中食少,“欲得長生腹中清”。平時一定要食少,特別對“爽口物”和“肥膩厚味”,一定要口下留情,這樣才能讓腸胃輕松、消化暢順,加之多喝茶水,自然就能腸腹雙清,內病不染了。三是自然睡少,“自然入睡自然醒”。睡眠是天然的補品,人到老年以后,隨著生理機能的變化,睡眠相對減少是一個正常的規律,要保證睡眠質量是關鍵。 還有養生的“少”與“多”辯證法。孫思邈歸納總結了養生十二“少”:“善攝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認為“此十二少者,養性之都契也”。與之相對應,又提出了十二“多”及其危害:“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臟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如果“此十二者不除,則榮衛失度,血氣妄行,喪生之本也。” 孫思邈養生之道:養生三字經 他的養生三字經,曰:忌、動、樂。 忌,指的是生活要注意節制檢點,禁忌放縱欲望。“酒色財權四道墻,人人都在里面藏;有人能跳墻外來,不是神仙便壽長。” 動,即生命在于運動。“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會用三寶天地通。”孫思邈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非常喜歡練氣功。另外,他酷愛書法,練書法時必凝神靜氣,排除雜念,靜中求動,心神合一。他還經常步行,其全身氣血流暢,新陳代謝旺盛。 樂,就是說人生于世應快快樂樂。“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壽夭休論命,修行在各人。”孫思邈一生無憂無慮,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性情樂觀,始終把自己看成是孩童。善于找樂子,他有多方面的愛好,像下棋、種花、釣魚等,既能充實生活,又使心情愉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