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第一個層次就是博聞強記、知識豐富。我們非常佩服那些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人物。這些人的知識特別豐富,記憶力特別好。馬上就可以想到錢鐘書先生,人家說錢鐘書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做到,他到一個圖書館,里面有比較重要、有代表性的書柜,這個書柜中的書全會背,這個我想有點玄乎,但是有點沾邊的,找出一本重要的書,比如說第356頁,就能背出來,幾乎達到了這一步。 錢鐘書在國外參加學術討論也常有這種情形,人們談到意大利的文人,他可以背誦各種意大利人的重要著作;談到德國的大作家,他可以用德語來背誦這個人的著作,可以達到這種程度。 智慧的第二個層次是觸類旁通、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這樣一種智慧,中國人早在先秦諸子的時候,已經提出了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就叫“通”。在某種意義上,“通”的概念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概念。我們稱一個有學問、有知識、有思考能力的人,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有一個詞叫做“明白人”,古代就稱一個“明白人”為“通人”。這個話非常生動,就是你跟他講什么話,他都非常理解,他容易明白。我們有一個成語叫“舉一反三”,就是舉一隅而反三隅。這本來是說桌子角,一般情況是四邊形的多,當然現在也有橢圓的、圓的,還有多邊形的。但是多數情況下,桌子是有四個角,如果一個人告訴你說,這個是桌子角,那么,你應該明白這個是桌子有四個角。我們所說的融會貫通的意思是什么呢?它有一個基本的對世界統一性的估量。 第三個層次,要有一定的總體把握、多謀善斷和決策能力。你得有長遠的眼光,而且要敢于對自己的決定負責,要敢于作出決定。而且從來不會為一些細小的事情來猶豫、變化。我們雖然是談智慧的問題,實際上是離不開品質的。我們還要有責任、有勇氣和駕馭全局的能力。 如果我們將人的大腦比喻作一臺電腦,知識就是它的數據庫。一般地說,電腦越發達進步、數據庫里的數據存量就越多,但真正的智者有一種能力,化繁為簡、化復雜為單純,不論是思考是決策,能夠直接抓住問題的核心,能夠快刀斬亂麻地作出正確的決策。 智慧的第四個層次,多向思維和重組的智慧,就是我們知道的許多事情,實際上它不是一個單一的方向,它是有著不同的方向,而且,你還可以對你已經知道的一些知識進行重組。你可以從已有的知識當中尋找出新意,尋找出新的啟發,尋找出新的體會。 舉個例子,失敗能否成為失敗之母?可能,如果你沒有汲取教訓,如果你灰心喪氣,如果你不求上進,你不就是失敗變成失敗之母嗎?成功和失敗兩件事互相誰也不是母、也不是子,可能嗎?可能。成功與失敗之間沒什么關系。 所以我說通過重組,通過對多向思維的提倡,就會發現,世界上有很多道理,我們所知道的那些道理里面還有和它相關的許多道理,這些道理會變得越來越豐富,這些道理可以有所延伸,這些道理可以互相啟發。 最后,我們說的也是最高的一個要求,就是我們的智慧應該充分地發揮出想象力和創造力。創造力就是創造、創新、創意,就是不斷地有新的東西。 創造靠什么?當然你創造是接觸,你沒有知識豐富的技術是不行的,你沒有融會貫通、把握全局的能力是不行的。你沒有多謀善斷、總體掌握的能力也是不行的,你沒有概念重組、多方向的發展也不行。但是,我還要特別提出要有創新能力,要有想象,要能夠把生活、把經驗概括成道理、概括成理論、概括成說法。歌德的話非常有名:生活之樹是常青的,是常綠的,而理論是灰色的。因為你在自己人生的經驗當中,總會有新的發現。 要有創造力還離不開個性的發揮,因為人和人之間是不一樣的,側重點不同。你如果不敢于張揚自己的個性,不敢于把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地調動起來,那么,你的創造力也不能得到發揮。
|
|
來自: 一縷霞光xiang... > 《品讀/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