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功不練拳,用勁不用力,勁就好比一個網兜,將一堆散桔子似的人體拎起來砸出去,打出超出體重的力量。百會會陰一線穿,若能此兩處不偏倚,那么身法變化就可以無窮。
形意拳 形意中的劈、崩二式及虎形是全部勁法的關鍵技能,形意中全部掌法都可以從劈拳中演化出來,全部拳法都可以從崩拳中演化出來,強化練習此二式可一通百通。站三體式36口氣就可以,不要太累,但要勤站。自然呼吸在大約2個月左右自然就成了腹式呼吸了。站樁的目的是增加腿力,更重要的是放松身心的目的,在保持動作要領的情況下,盡量放松。松胯不是蹲得低,而是感覺髖關節松沉的坐在腿上,要注意體會這種感覺。放松了,有了基礎,再慢慢放低架子。要體會放松,也很不容易的。年輕時應有一些輔助功法,讓肌肉發開來。這樣有利于為以后的內勁訓練打下基礎。俯掌為督脈勁(陽面勁),而立掌為任脈勁(陰面勁),兩者都有側重,陽面即背面,陰面即胸腹面。俯掌容易得氣,立掌容易得勁,想早得氣感,立掌較快較強烈。 劈 拳
劈拳如斧之劈也,練時眼看平,或看前手,頭向上頂,胸任開展,小腹鼓氣,臀向前挺,兩膝稍屈,而兩胯相夾甚緊,足隨手前推前進,其前進之形如箭,蓋其進也直而速,及其著地,則如箭之中物,足趾緊扣住地,步之大小,隨身之長短,前腿雖有前進意,而亦含后扣意,在后之腿雖屹立不前,而頗有前催意,前后相夾,收回手時,收法在用力拳屈各指如拉重物然,收至心口,掌復變為拳矣,于是更自心口發,出須留意者,凡后拉而變掌為拳時,其掌皆含有下壓之力,凡拳前伸時,皆含上挑之力,蓋以其掌在前所止之處,較心口稍高也,進大步時后足即上墊,使兩足距離有定,以免不穩,凡隨拳而出之步,皆屬墊步。在劈拳內手足皆相隨而為一。 劈拳打的是整體力,全身一體,一動無不動,發力也是全身整勁,沒有局部用力。先一動左手的一鉆,鉆前先有個身體略回縮,再展前鉆,力是由這一展發出來的,不是單純的手臂動作。后手的劈也是腰脊一抖,加上前后手互爭的力劈下的。劈時腰臀有個向下一坐的小動作,這一坐,身體整體一沉,劈力就沉實異常,等于是用整個身體去劈。全身一致地向前進擊。劈拳向前的力全是身體前移帶來的,手上只有一個向下的劈勁,加上身體的移動才表現出手的運動是一個弧形軌跡。 劈拳起鉆落翻比較鮮明,雙臂翻轉,劈敵之力由三節勁經臂旋劈出,腕掌翻轉(勁在旋,形在翻)180度而出。其軌跡為一弧度很小的拋物線,這樣劈出去的力迅速而有透勁。練習劈拳時發出去的勁透出掌指的方向前微下方才正確。如偏向下方則勢不穩力不連,殺傷力小且易被敵牽帶;如偏向上方則力浮且易被敵乘隙而入;直對前方則無劈意。小指翻天,前手鉆出的拳要力鉆邊由內向外螺旋,要旋到小指一側向上,即旋到拳心不是平向上而是斜向外向上。只有小指翻天了,才說明肘充分地墜了,里裹了,才是形意的擰裹勁兒。肘外張是無法小指翻天的。后手劈的時候要邊劈邊向內螺旋,也是不離螺旋勁。但內旋時肘不可外張,要保持“墜”。肘墜,首先是自身防護好,看住兩肋,再者是保證發力是由腰由脊而入的三催整勁,還有是樁架不散。 練劈拳出手時不太用力,但是回收時有意將手指往里卷緊握拳。這種練法既能養精神又比較長勁力。練劈拳時,有時在狀態,就能感覺到,在落胯的瞬間,后背一緊,而雙手靠慣性一伸,一按,感覺不錯。回想起來,還有一個勁不能丟,就是后背向后靠的勁,挺項的勁,背后靠,項自堅。 劈拳的練法是劈拳如推山,身上由后向前,一分一分的緩緩而推,推得越吃力越好,如此能長功夫,而劈拳的打法是劈拳如掄斧,山民掄斧子劈柴,跟掄鞭子一樣,要個脆勁,否則斧子就只能砍進木頭里,無法一下劈成兩半。劈拳的重要在于后手,拳經叫:“如同撕綿”,其勁路就是指此。開始時一個劈拳要練上一年,不是練姿勢練打法練發力。劈拳就是練息呼吸的氣。開始練劈拳,要找個開闊地帶,猶如人登上高山,視野一開,會禁不住地長呼一口氣。在開闊地帶,氣息容易放開。劈拳的姿勢是手的一探一回,猶如人的一呼一吸。一趟四五百米地打下去,氣息越來越綿長,越來越深遠,精力便充沛了。手部動作激發了全身,漸漸感到氣息鼓蕩,全身毛孔開合。練拳的人要學會體呼吸。體呼吸的妙處在打劈拳時可以體會到。而且人一上了歲數,身體會虧空,就要通過練息將氣補足。氣息充沛,這是習武的基礎。所以形意先練劈拳。劈拳中本就含有鉆拳的姿勢,練好劈拳接著練鉆拳較容易,正是金生水。而再學一個全新的拳架,如崩拳就較困難。練劈拳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覺得身上皮膚增厚,像大象皮似的,而且覺得手指粗得象胡蘿卜,兩個手心像有兩個小旋渦,十根手指自發地緊緊握起,不愿意打開,這都是錯覺,因為身上的氣充足了,情緒也變得活躍,忙了這個忙那個,小孩一樣干什么都要興致盎然。這是一個必經的階段,發現自己變成這樣,就說明功夫已上路。此時就不必再到開闊地去練拳。練好劈拳,自發性就會打虎形。 劈拳似斧,打的是一個俯沖勁,練習瞬間收力,收得快,發出去就更快了。不但要劈出去,還要抓回來,因為有個回旋勁,一去不回頭的拳打不了人。劈拳收前腳和前手回抓上翻,上半步,成雞形步,后手前移,順于前臂后內側,呈鉆拳狀。此為蓄勁過程,然后邁懸空的那支腳,上步,前手撤回下翻,同時后手前伸下翻。側身,后腳墊步,呈三體式。從開始到蓄勁,速度由慢變快,注意松跨,松肩,用身體打人,手上動作不要太多。主要是個墜勁,撞勁。在落胯的瞬間,后背一緊,而雙手靠慣性一伸一按,后背向后靠的勁,挺項的勁,背后靠,項自堅。開始還是不要使勁,因為開始身體各部分還不協調,亂發勁,會導致氣血不暢。先把動作練準確練順了再加勁。然后再一點勁也不使,自然之力也就出來了。發勁前要裹,發勁時要翻,手腳齊到,頭要頂,舌要頂,手要頂,牙要扣,手要扣,膝要扣,還要六合,把樁功練好,多練活步。劈拳就是一起一伏,用軀干打劈拳就是熊鷹合形。不但要用軀干,還要用軀干里面打劈拳。要練功,不要練拳。形意劈拳以掌為用,以鉆為軸。 劈拳之前,先以鉆拳誘敵,隨即可變劈掌劈擊敵之面頸頭項等部。貴在整,手腳齊到,發揮趟勁,將對方連根拔起。劈拳用掌,走推搓勁。劈拳以線打點。要求都是搓,挫,戳,劈拳似斧,不但要有斧劈的勁,而且劈完還要有回帶的勁。身子和步法是整體一致的,步一到位,身體一個急剎車,利用慣性,如射箭般將前掌劈出去,后手回拉反襯,當然回手翻臂崩拳,也有回帶的勁。劈拳真正的打擊部位用的前臂的近腕處,這里才是“劈拳似斧”的斧刃。用這里擊打硬度高,打擊面積大,截擊敵人手臂最好用,一打準失上,百不失一。打人身體也好,打上后震得胸腔難受之極。發力時機不可過早。兩拳相遇才發力,才能“前后手用力一樣大”,打人才狠。 手上措拉勁,胯上起伏勁,腳上搓碾步、剎車勁,并要求摩肋起手,體會合力與整力。特有的炸力,對人體的傷害是很嚴重的。其中的塌勁確實能夠把人的胸骨打塌。上步中都可以把對方打倒。主要是以整體對局部,不是每人能夠抗的住。劈拳剛學時用不上,動力定住后,通過慢練找到身體的各種感覺,才能出功力。手上的錯拉勁,是為了求得作用反作用勁,拉開筋骨,動力定住。胯上起伏,是翻浪的要點,腳上的搓碾,是剎車的關鍵。形意拳一動就要調動全身,劈拳的勁手上發出的是身上帶出來的,沒有身法帶動,發出的勁對對方沒有威脅。一動三勁,就是腳上的蹬、碾,腰上的挺勁,頭的頂勁,再加上身法的擰動、螺旋,既有直力、又有橫力。帶動手發出各種不同的勁。塌勁,又叫炸勁,對人體的危害非常大,就是本門也不允許試手,打在胸骨,對方都可能受內傷。要領是,手上聽住對方的勁,在對方換勁瞬間,突發塌勁,全身沖頂、意欲前、身后走,全身爭出一寸的勁,稱爆炸勁。 劈拳一是鉆頂手法是當用鉆拳接對方來拳(掌)時,小指上翻使鉆掌產生橫勁將對方來拳(掌)化解,并用沉、頂的勁管住對方來手,使其向后失去重心后再發劈拳,將對方擊出。二是捋按法,同是用鉆拳接手但不用鉆中的橫勁而是用翻掌向外下方的捋按勁,使對方向前失去重心再發劈拳將對方放出。內有三勁在其中,而非簡單的推勁或劈勁,還有一拔跟勁。要一式含三勁。但外型不可帶出。拔跟勁是在劈及對手身上后,對手本能將產生向上之頂力,此時順勢而發,可使其騰空而出,發人之時要注意腳踏中門,最好能插過其體落步,而不要落步在其體前。運用得當,至少可將人騰空發出1至2米遠。前腳前趟沖擊拔敵根節的趟。前腿要有股趟勁,如鐵犁翻地,遇見什么東西都把它掀起趟飛。如果趟到敵腿,敵人根節動搖,自然跌出;趟不到敵腿,這種方法也特別有助于全身的發力,可以說它是整體發力的一部分。這個勁力是兩腿相并時如彈簧壓緊,再開時后腿蹬前腿崩,如彈簧驟伸,反向爭力,才能趟得起人。不過這個勁不太好練,練到摧人根節還易,練到腳起人飛則困難重重。 劈拳重在練身打,一個劈拳練的好的人,不用出手,靠身打就可以將對手打倒。和對方接觸時,一欺身對方必退,這才是功夫,而不是定步僅用胳膊或上半身的慣性打人。練好了不僅僅是身體的慣性撞人,而是隨意定步全身皆可發力,有時身子稍微一扭,力從腳發,就能傳到手上,此時是以不變應萬變。 劈拳是在引手的掩護下突法之拳,無論何手在前,一旦引出對手反應,不可停滯,在前之手或拳或掌向下劈擊,二后手配合下后劈撕對方被引出之手,這是前后手有一合。得手后,往往人被擊出而不知何故。此拳甚毒,不可輕用,拳無定法,甚至使人致盲。與他派朋友試手是過去往往引手得手后,輕擊對方前額,以達“點到為止”之意,但功夫不純,尚沒有達到收發自然的地步,試手時出現擊中對手面部導致對手短暫失明,牙齒松動出血,而對手尚不知如何上手所致。“當年形意打死人”決非妄語,因出手是周身之整勁,非一拳、一臂之力,動手之時一定要有分寸。
鉆拳
鉆拳似閃,打的是一個快勁,打法應是似勾非勾、似直非直,打擊目標主要是口、鼻和下巴。動作有似手攢,步法多與劈拳同。鉆拳似水,無孔不入,是指其透意,出手隱蓄,攻其不意。鉆拳之軌跡應走直線,斜向前上方45度左右。有走弓背向上的拋物線者,看似合情合理,然有礙發力,且易誤導出推擊之意而不能正確運用此式。發的勁是瞬間爆發力,不是推射出去的,而是撐擠出去的,所以叫鉆。每發勁亦由翻腕而出,欲求螺旋勁,必練翻腕發力。以打法來說,是要練肘或指節的,但以練法來說,是要練腿的,以活腿來養腎。所以鉆拳的步伐不是直來直去,而是螺旋前進。讓兩條腿有一個松快的余地,這樣肺氣足腎水旺,上下身都修好,方可以向上進修。 鉆拳的六個變招中,學會了兩個就全有了。一個是前手壓住對方,扯帶得后手攆錐子似地攆進去。另一個是,前手一晃,你就撞在他后手上了,變魔術一般,不是障眼法,而是他換了身形。兩者的前后虛實不同。鉆拳不是鉆拳頭,是鉆身子。冬天商店掛著沉甸甸的棉簾子,人進商店,前手一撩門簾,身子就往里鉆,身子一動,手上搭的份量就卸了,人進了門簾子也剛好落下,有道縫就進了人。
崩拳
崩拳似箭,打的是整勁,寸勁和穿透勁。崩拳首先是把身體放松,肩手放松,在放松的狀態快速移動身體,以最快的速度出拳,但手臂是不大用力的,隨著身體的快速移動很放松的自然遞出,真的有點象射箭,身體移動發力是手的基礎,手放松快速遞出是射出的箭,但力的來源不是手,而是身體移動發力,拳頭接觸目標就是箭射到目標上,力量也自然通過拳頭到達目標。當然手的放松不是松軟無力,而是手不主動發力,拳頭到達目標后,感覺也還是要放到拳頭上。整個過程完全是主要是身體發力,少許手臂發力,快速象箭射出一樣,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到達目標。剛開始感覺沒有什么力量,那是因為功夫不夠,整勁沒有出來。勁順過來才明白慢極生快,柔盡剛生。崩拳勁打出來的初級標準是勁力不僅能貫通到拳鋒上,而且同時能震的對方抓不住你的大臂。 練拳時要先求順,再求合;先慢再快;先不發力,順之后再發力。千萬別急,一急錯了,定了型,再改更難。身體要向前壓,加大打擊力度,這一壓,才能拳如箭穿,才能把勁打透,崩拳轉身動作里有細活,一個貍貓倒上樹,細分又有猛虎回頭和飛龍伏地的小巧之技,內含擰裹、束展、撲踏及翻浪勁兒。崩拳前腳之出,一定要趟,也就是有崩彈勁。 崩拳的步法與其它四拳不同,皆因崩拳的發力有賴于身勢的催動,擰腰發勁。崩拳運動之軌跡為一短距離的直線。(寸勁由此而得)拳出宜短不宜長,發力宜速不宜緩,宜脆不宜粘,前臂宜平不宜有上下。練習時注意要協調運用身體前進之勢與腰的擰逼使崩勁的爆發逐步通順。在打崩拳時,身體感覺一種膨脹,手臂異常沉重,但肌肉基本是一種松柔狀態,出拳時感覺兩手之間有什么東西拉著它似的,很艱難的運行,可能就是手中無物似有物,這是練功的感覺,但在用法上訓練方法有所不同。 先讓后腳推著身體向前走。腰在出拳發勁前要縮,為束展之束,待腿一蹬,則腰一長,和身向前,同時橫軸旋轉,再加一抖,把力量發出去。用軌跡講是一個斜立園。腰勁至為關鍵,是拳力的主體。身體如弓,腰就是弓弦了。肩崩拳才能崩。腰的抖勁,腿的蹬勁全上傳到肩上,加上腰的平軸旋轉,肩是“呼”地一下突然向前一送。如果不用拳,這一下就是肩打,這一打極兇狠,打在胸上能打得人吐血飛出,打在肋上只怕連肋骨也要斷幾根。肩的一送,如同一只輪起的大錘,狠狠砸到手臂這根大釘子上,打手臂砸得直沖而前。崩拳手臂打出要保持墜肘,同時前臂內旋,使拳心向內。這在崩勁上又加上了一個螺旋力,使拳頭如鉆頭,勁力會直透而入。拳打到位要略略壓一下腕,稱為鳳點頭,也是使力透入的一個法門。 崩拳的技術要點:縱身、軸力、撕抖、起落、開合。與劈拳相比,技法特征是撕抖,余者與劈拳同。但要點雖同,難點卻不同。崩拳最微妙者是起落、開合,其用意微且真,尤其是起之橫的機與勢最為微妙,崩拳所以有多種練法,變化之根全在起橫之意的機勢上。是通過連續縱胯帶動整個軀干和肢體的各個部位產生連續的整體縱勁。起初為了體會其道理,拳自腰出,練成后拳可以自任何位置發出,都能產生同樣的效果。以至身體各節乃至軀干、大臂、小臂都可以當拳來用。崩拳遇到遮攔,雖出手時是崩拳,沾手就變勁,劈、鉆、橫勁就應勢而發了。 崩似箭,箭是“穿”,一去無回,箭尖碰到了目標,箭身還是一股勁地向前,這才能穿,所以崩拳意念有望前心打后背。箭是只有去意,沒有回勁,絕沒有收手的回意。這無回意不是硬生生打手停在那兒,主動控制不讓它往回來,而是這一股勁就是沒有回來的意思,想回也回不來。要以身體做弓,把拳射出去。崩拳勁兒也是一股扎勁和穿勁,就是透勁。崩拳的妙處在于張馳。崩拳練習首重透,身體的擰腰轉胯要到位,這樣保證勁力順暢,不會浪費在身上,出擊手的到位和后腳的跟進是一拍,這樣保證了放透,切忌身體前壓是身體作勁,放透是動作到位出來的,不是作出來的。崩拳式子很簡單,勁卻不好打,很多人式子端得很緊,結果把勁打成了楞捅勁,還以為很對。打崩拳要會放勁,多體會這個放字,要練到能把勁力放到對方身上去,而不是聚在自己身上。崩拳打出去應該是一個一震的勁,還有靠的是式子的整體的擠勁,二勁要合一。 崩拳的三個力體會梢節勁兒。用心體會“舟行浪頭之勢”,假想自己的小臂是一條小船,正在浪尖上前進;也可設想拳由腰際出,略走上弧圈,定型對直打對方下頜。當然要忌挺胸、提腹,努氣拙力。意念要放在肘部,不要著意于手,否則容易拙力。體會中節勁兒。即在上述梢節勁兒訓練的基礎上再加上腰的檸轉,出拳時膀尖前進。可假想自己的軀干是一自行車腳蹬板,脊柱是軸,可以自由靈活地左右擰轉。出拳時意念注于肩窩,先慢后快。此時打出的崩拳是兩個力的疊加。這也就是定步崩拳的練法。注意配合呼吸,丹田要實,胸要虛。體會根節勁兒。即在上述定步崩拳的基礎上,練活步(進步)崩拳。將后足蹬、前足趟的勁加進去。右腳大趾一用力,腰一擰肩一抖,力達拳鋒。先饅后快,注意胯要擰轉。此時打出的崩舉便是三個力的疊加。三個勁兒都摸準之后再循序漸進地練,才算入了門兒。
炮拳
炮拳系破敵從高擊下之拳也,兩腿微彎,右腿有前催之力,而在前之左腿,則雖前向,亦頗含有穩立意,同時將全身之氣收聚于小腹,暗運于四肢,則其二臂之力本不多者,至此終須增加數倍,以其數倍其力,故雖壯夫,莫之能當也。炸要震動,所以炮拳勁打到敵人身上,五臟六腑都受震蕩才行。炮拳前手橫架在眉前,后手由面門徑直打出去,攻擊敵人面門,取開炮的意象,前手為炮架,后手為炮彈,后手的出拳路線是直的,而且要有股爆炸力(開始練時可先從彈力入手)。還有一種炮拳,后手不是直的,而是斜著撇出去,要與曲線旋轉的步法相配合,炮拳更能讓人有勁力經過根節的感受,正是“遇敵好似火燒身”,就像往火堆里滴一滴油,不是一股火苗跳起,而是整簇大火都跳起,炮拳就是令全身勁力跳起,勁力不在最外的手上,而在內里的根節,手隨著根節升騰起的勁隨手揮出。這種練法出拳勁快,等有了功夫,后手直著出去、撇出去一樣。炮拳只是崩拳加一手。上下雙拳可進可退,左右雙手可上可下。但是炮拳勁的修煉主要練的是在下拳發力。上拳變化靈敏,如退則可牽帶,進則可變化它拳(如直拳等)攻擊敵之上盤。炮拳總是兩臂一磕,頂杠而進,有出手沒有收手,其實杠出去后,還有個身子向后一聳的動作,這就是炮拳隱蔽的收手。很微,甚至不必作出來,心領神會地一下即可。有此一聳,就出了功夫。
橫拳
橫拳似彈,一定要打出螺旋勁,打法應是似勾非勾、似擺非擺,橫拳手臂的正確動作是象錐子一樣向前擰鉆,這也象鉆拳的打法,從進攻的手上看,確實是見順不見橫,但從整個身形來看,又確實有橫勁打在對方身上。這就是起橫不見橫,走的是步法和腰勁,而手法走的是鉆拳的勁,所以看不出手上走橫。獲得整體的合力,收到一枝動、百枝搖的效果。否則,只用手臂橫向撥打人,練的永遠是梢節勁。肘要緊裹,后拳自前臂肘下發出。橫拳素有“起橫不見橫”之說,是說其外形看不出橫的形狀,實乃用勁在橫也。初學者易犯的錯誤是用手臂橫向拔打,只用臂力打人,這就違背了“不見橫”的原則。橫拳練的是螺旋,練時特別注重那種擰麻花的勁。橫拳如彈,要把這彈勁兒發出去,靠的就是擰裹螺旋的先卷后縱。好比鐘表的發條,先要上足了勁,才能一彈而出,螺旋保證一顧就顧散敵手架子,一出手就要帶著這個。手臂的滾動有微小的橫移,因其微小,所以才起橫不見橫。用橫拳撥開敵人來拳,只需一滾螺旋。要是花大力去橫著開出去,開出了敵手臂,自己也中門大敞。 橫拳似子彈旋轉打入又橫又豎,橫豎合一、化打合一、攻防合一,還可以動步發。其它四拳皆是打法,獨此橫拳乃為制法。從鉆拳和蛇形中去體會,慢慢地橫拳就會打了,進而對形意拳肩、臀、肘、膝的近身打法也能領會,再學習十二形不需指點便能知其精髓。若有明顯橫向運動的軌跡,是不可能練出橫勁的。橫勁是通過蛇形步法來體現的,容易將根節、中節的勁練到梢節上來。做到勁橫形不橫,正確練法是是丹田力,以腰為軸,逼勢催動肩臂旋轉180度,勁達拳腕,以腕的翻轉(勁旋形翻)而擰出的向前外方的力。臂、身的運動是一鼓橫勁,這種方向的力是由橫勁打出的,所以身體、臂腕并沒有明顯的橫向運動軌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