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帥的回答(12票)】: 謝謝邀請。 傳統中醫,是和中國古代的文化分不開的,儒釋道三家對中醫都有很大的影響,中醫用藥講究配伍平衡,治病要達到體內陰陽平衡,各安其位,很顯然是受到儒家的中庸思想影響。中醫理論里的精氣學說,陰陽消長,五行等等是受到道家文化的影響。而清心寡欲,心氣平和,這些修心養性,延年益壽的主張,則是中醫同時吸收了三家的精華。總之,要學習好中醫,就必須同時去鉆研并總結我們的傳統文化,并與中醫聯系起來。 貌似跑題了。現在說傳統中醫與現代中醫的不同。傳統中醫三大特色辨證論治,整體觀念, 恒動觀念。這是中醫治病的特有方式。辨證論治,根據不同的病人,不同的體質,癥狀,做出不同的診斷,從而對癥下藥,很多人看起來病是一樣的,可是通過診斷得到的診治方式卻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一種病在不同的時期用的藥方,治法也不一樣。整體觀念,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整體。治病從整體出發,現有的病表現出的癥狀可能是體內其他的臟腑出現問題,從而影響了整體平衡,通過某一個點表現出來的。這就是中醫治病不治標而治本。恒動,即人體的各個臟腑器官“動而不息”,是在不停的運轉中,這樣才能維持人的正常活動,而如果這個動態的平衡受到了破環,就會生病。另外,恒動也是說人的病在不同的時期,會發生不同的變化,這也是動態的,所以醫生看病要靈活辯證施治。 而現在有的中醫治病,只是通過表面的癥候判斷這是什么病,然后就像上面的答案說的這種病就用這個方子或這種藥,不管是什么原因的,一個蘿卜對一個坑,不去辨證論治。也可以說有的中醫醫生根本沒有掌握辨證論治,完全按西醫的方式去看病。很多人說中西醫結合,我覺得患者看病可以覺得中醫好就去看中醫,認為西醫好就去看西醫,可是醫生看病你怎么結合,中醫就該按中醫的的方法去診斷,比如你看一位患者化驗單上說血紅蛋白少,貧血。就說患的是血虛證,能這么看嗎?望聞問切不用,就憑西醫的化驗單? 所以現在的中醫應該在繼承傳統這方面更加努力,否則把自己變的中醫不像中醫,西醫不像西醫,只會給自己還有中醫的發展帶來不好的結果 【夕照雪的回答(3票)】: 主要是診斷手段和給藥方式的區別。 傳統中醫診斷方式上是“望聞問切”,把脈是很關鍵的一個手法;現代中醫則結合了西方科技,比如骨傷可以去拍個片子;驗個血查一下生化指標等。 理念上還是一脈相承的,但是也做了很多符合現代人習慣的調整,主要是對于病癥的判斷上有了一些新的解讀,以前沒有那么多病。有時候要從現有的病癥找古籍,看看古人有沒有遇到過這種病癥。 給藥方式上,除了煎中藥,可以用中成藥,制成顆粒,膠囊等形式,更方便給藥。 【豆曉雷的回答(3票)】: 有區別,以前的中醫是純正的中醫思維,精氣神理論,五行辯證,六經辨證,認為每種癥狀都是有一定的特殊性的,充分尊重個體的差異。 現在的部分中醫,很多會牽強附會的套用一些西醫的理論,美其名曰,中西醫結合,經常感染就金銀花,溫病就用板藍根,丟了最精華的根本。 【楊峰的回答(3票)】: 很早就被邀請了,但一直沒時間,現在考完試了。有時間來交下作業。 我是做中醫的,但其實也不敢自認為對中醫理解的到位。說下淺見。 我認為:現代中醫相對比老中醫來說,還是有非常大的進步。古代人沒有現代科學的支持,為了解釋原因,所以創造性的發明了陰陽五行虛實寒熱。并且能用于各種癥狀的解釋,有極高的實用價值。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也因為沒有科學技術的支持,所以多依賴經驗,數據模糊。這對于中醫的進一步提高,是個非常大的障礙。因此,老中醫的發展,多是各種理論的交融。比如熱者寒之發展補充熱者補之。 而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給中醫注入了極為強大的推動力。比如腸鏡觀察腸道粘膜的情況來選擇用藥,有了極高的針對性,對胃粘膜萎縮的病人使用半邊蓮、半枝蓮、白花蛇舌草來防癌變,來改善粘膜情況。這在老中醫來說,也許,只是依靠舌脈辯證,根本無法判斷,現代技術讓中醫可以更好的預防癌變(西醫對胃粘膜的修復,個人認為,是沒有什么好辦法的)。這就是現代中醫的進步! 對于中醫的操作來說,個人認為辯證論治的套路還是要按照老中醫的步聚來操作,用西醫的診斷思想,來制定中醫的治療方案,是很不合理的。西醫的方法可以做為補充診斷的依據,不能做為主要治療方法的選擇依據。 個人認為,現代中醫有了很大的進步,中醫無用論是非常荒謬的。而且,隨著中西醫的交融,對于前景,我非常看好。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謝邀! 【彭鑫的回答(0票)】: 樓上的朋友都說得很詳細。我需要補充的是:傳統中醫診病靠的是望聞問切四診,這跟現代西醫學的診斷手段看上去不相融合。這是因為從理論上講,中西醫理論確實幾乎沒什么可通約之處,這也就決定了一個正宗的中醫師診斷疾病時要從中醫四診的思維方式出發,盡量不要受西醫思維的干擾或束縛。例如骨傷患者術后調理,不能一味只從活血化瘀角度診治,還要充分結合患者的舌象甚至脈象及其他癥狀體征,開出的方才更有臨床價值。 話說回來,中醫在利用四診時,如若思維開闊,現代科技的診斷手段是可以借鑒并作為診斷思路的一部分的,甚至某些檢查可以看作是中醫診斷手段的延伸,但還是要以中醫思維為前提。例如,胃病患者做了胃鏡檢查,發現胃黏膜呈紅色,這時中醫可以近似認為該患者可能是“熱證”(中醫名詞),再結合患者的舌象等綜合診斷就有利用診斷思維的拓展;支氣管哮喘患者CT檢查顯示肺部有干性、濕性或干濕性混合的改變,這時中醫可以將干性的影像學表現看作是“燥證”,從而以治“燥”的角度去立法從方;將濕性的影像學表現看作與“濕”有關,以治“濕”的角度論治。當然這兩種情況都需要結合患者其他方面的癥狀及體征,往往“思過半矣”。 【艾天賜的回答(0票)】: 中藥學和現代藥學技術的結合 話說如果去掉中醫里那些神神怪怪的東西,只剩中藥學,會不會更有發展? 【沈杰的回答(0票)】: 我倒覺得現代的中醫已經遠超古代中醫,理由有二: 1.中國古代沒有形成科學體系,所以對病癥的治療一般都依賴于前人所積累的經驗,積累的時間越長,傳到后代的知識就越豐富。我一直認為,像華佗這樣的神醫只是在他那個時代數一數二 而已。正如兩千年前,可能受點輕微刀傷就會因為傷口感染而死,但到了后期,這些外傷已經不成大問題了。 2.受到西方醫學的沖擊,現代中醫無可避免的融入了很多西方醫學知識,很多病癥的治療,從以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有了巨大的進步,還有醫藥方面,以前只知道把幾味藥混到一塊兒就能治療某種疾病,卻不知道為什么能,但通過現代醫學,我們知道了這幾味藥的化學成分,知道了到底是這些草藥中的那些成分其了作用,然后把它們提煉出來,人們不需要再吃那些不起作用的東西,如以前用中醫的方法治療瘧疾。 我一直堅信,中醫結合現代科學,是中醫未來發展的方向。 【石茂翔的回答(0票)】: 中醫缺乏解剖學基礎! 制約中醫發展的,也就在于此。西方自然科學,講究實驗基礎,血管、神經打開人就看得到。 而中醫所謂的經絡,打開人看不見。這樣就導致沒有很多人相信它。 我相信中醫,但我不能說服其他人相信,而且我從不到中醫就診。 原文地址:知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