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配詩歌音韻節奏的簡易方法 洪瑜 近日在網上看到朋友寫的詩詞,意境很好,辭藻感情也相當豐富,只是缺乏節奏音韻的調配,讀起來不順暢總覺得有些別扭。這好比一塊很好的衣料,因為剪裁不得當,弄得領歪肩斜,把很好的詩詞原意糟蹋了,實在可惜。 詩歌要求抑揚頓挫,聲調鏗鏘,必須講究音韻節奏。詩歌和散文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音韻節奏的明顯與否。詩歌如舞蹈,要能配合音樂性,必須有明顯的節奏;散文如走路,雖然也可能有點節奏,但是一般并不要求明顯的韻律。詩壇上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平淡的白話詩(有些人偏要名其為“自由詩”或“現代詩”,實乃誤用),既無韻味,也無節奏,根本就是“分行寫的散文”,弄得詩意蕩然,令人憐惋不忍卒讀。 中國文字屬單音系,一字一音,在詩歌音韻節奏的調配上,有許多獨特的地方,可惜現在很多人不知善用祖先留下的寶藏。六朝時四聲的發現,是中國語音學進步的一大里程碑。后來四聲「二元化」,簡併為平仄,控制平仄就是詩歌韻文調配音韻抑揚頓挫的最有效途徑。詩詞要求有韻味和節奏,結構上就自然地要運用到平仄相間的規則,這是非常合乎科學原理的。平仄規則看似複雜,其實它的基本應用原理,非常簡單。說穿了,就是「二字音節」的靈活運用而已。唐詩宋詞元曲的音韻變化,基本上都可依此原則來分析欣賞。「二字音節」可以說是中國詩詞句式結構的基本單元,初學者如能掌握這個簡單的應用法則,在創作古典式的詩詞時,再也不用去死背什麼「平平仄仄仄平平」之類枯燥又容易犯錯的規則;而那些嚴峻音律讓人望而生畏的「依譜填詞」,也可以變成輕而易舉的「寫詞」了。 調配音韻,首先需要辨別平仄。以前詩人用舊韻,避不開入聲字的糾纏,各地方言發音又莫衷一是;明明是現行通用字典上學來的字,作詩時卻被評為不合平仄,弄得初學者失去信心。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一批食古不化的舊派人物,多年來把持詩壇,死抱住一本前人武斷定下的平水韻不放,猶如前清遺老不肯剪掉辮子一般的心態,無理抵制合乎語音科學的漢語拼音(也就是政府頒布的中華新韻);這種不知更新進步的陳腐心理,必須放棄。我們現在為了方便初學新進的詩人,以后一律應採用漢語拼音普通話寫詩詞,辨別平仄,就變成準確而又簡單了。寫作詩詞,只要根據一本新華字典(每字的平仄音準,基本上大致符合中華新韻的規則),就可以明辨平仄調配音韻了。年輕朋友可以放心,你只要花幾分鐘的時間,做些簡單練習,以往所害怕的平仄問題,馬上就可以迎刃立解。 現代65歲以下的年輕朋友,大概都學過漢語拼音。至少你翻過通用的字典(如新華字典),每個字都有注明四聲陰陽上去的讀法。這裡所謂的四聲「陰陽上去」,第一聲和第二聲(陰陽)屬平聲(即陰平和陽平),第三聲和第四聲(上去)屬仄聲。為了方便學習,我們把這裡的「上」字讀如第三聲的「賞」字,這樣,你只要把「陰陽上(賞)去」四字多唸上幾遍,就該知道這個腔調的變化,那兩個音是平聲,那兩個音是仄聲了。假如還有朋友因為平常習慣使用方言,或者帶有方言腔調很濃的普通話,那麼你可以花幾分鐘進行下面的一些練習。至于北方人或者普通話已經很溜的朋友,你就可以跳過這一段,不必參加練習了。 先來練習幾個發音部位相同的陰陽上去︰ 家夾假駕 衣移椅異 通同統痛 夫扶府富 再試試幾個發音部位不同的陰陽上去︰ 詩詞網絡 中庭好月 楓紅可愛 西湖巧遇 窗前柳樹 身材美妙 8096 家常瑣事 鮮魚煮麵 蝦仁炒飯 把這些組合唸上幾遍,或者記住一個數字8096的腔調,或者想想蝦仁炒飯這個口訣,你大概已經可以掌握陰陽上去和平仄的要領了。為了確定你已經有充分的把握,來個練習作業吧。做完這個練習后,我們再來學「二字音節」。 〔練習1〕請你依照上面所列發音部位不同的陰陽上去例子,寫下10個類似的四字組合。(有心認真學習的朋友,可否請把你的答案傳到我的博客網上回應,以便統計人數。如此公開后也可幫助其他初學的朋友熟悉四聲。至于那些已經通曉平仄的朋友,自然不必作答了。) 我給各位做這個練習,其中還別有一番用意。當你在規定的四聲格式下,要填入四個不同的字眼,或許要稍微動一點腦筋。這也讓你親身體會一下,如果你以前還沒有這種經驗的話,照著別人規定的格律去「填字」是一種甚麼樣的不爽滋味了。這只是一個小小測驗,假若你愿意去照著宋詞詞譜或者元曲曲牌「填」詞曲的話,那就是這個味道。是不是有些「削足適履」的感覺呢?如果因此而影響或損害你詩詞創作的靈感詩思,這樣「填」法是否值得呢?所以,我主張我們要在維持傳統詩詞韻味的原則下,掙脫古人定下的死板格律。我們要應用最簡單的音韻法則來自定押韻的疏密和節奏,來「寫」(而不是「填」)自己心中的好句。 如何來調配音韻節奏而又維持傳統韻味呢?當然不能完全隨意自由抒寫而沒有章法,但是為了入門方便,我們希望把格律的規定簡化到最低限度。這最簡單的法則,就是「活用二字音節」。 何謂「二字音節」?顧名思義,就是兩個漢字合成的音節組合。除了毫無規則地隨意使用每一個單字的特別情形之外,我們須要有一個「最起碼的規則」,那最簡單的組成單元,自然是兩個字了。二字音節一共只有四種可能的組合: 平平,仄平,仄仄,平仄 {定義1}音節第二字為平聲的﹐叫做「平音節」﹐ {定義2}音節第二字為仄聲的﹐叫做「仄音節」。 所以上列“平平”“仄平”是平音節,后列的“仄仄”“平仄”是仄音節。請注意,每一組合的第二字有固定基標作用,舉足輕重,不容更改。但是音節的第一字有時被允許可平可仄。把這四種組合,應用到下面的簡單規則上,便是所有傳統詩詞音韻結構的基本原理: {規則1}以平音節和仄音節為基本音節,連續交錯應用 (如: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這是調配詩句抑揚頓挫的基本手法。 {規則2}遇到單數字的句子 (如常見的五言或七言詩句),再在句首或句尾加一個單音字(如: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句尾單字有時平聲,有時仄聲,視詩詞押韻情形而定。 {規則3}盡量避免孤平(即一個平聲字的前后都是仄聲字)及三平腳或三仄腳(即詩詞句最后三字連續為平平平,或連續三字為仄仄仄)的出現;孤仄(上,去聲)可以用,但孤平宜盡量避免。為何要優待平聲?自然是因為抑揚頓挫的緣故,讀者可以自去思考揣摩。 在舊體詩詞中,這些孤平,三平腳,三仄腳都是大忌,考試時一概被判出律。 例如: 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 這樣的句子都要避免。現在我們主張簡化音韻規則,在詩詞中只要求盡量避免違背這個規則,偶有出入,卻可通融。 下面舉幾個二字音節簡單應用的實例: 【二字句】 平平 斜陽,煙波 仄平 柳蔭,動人 仄仄 笑語,去處 平仄 胡馬,春色 【三字句】 平平仄 江南好 平平平 良宵長 (如用在句尾即成三平腳,要避免) 平仄仄 春去也 平仄平 秋月明 仄平仄 霧非霧 (犯孤平,宜避免) 仄平平 碧云天 仄仄仄 夜寂寂 (如用在句尾即成三仄腳,要避免) 仄仄平 笑語聲 【四字句】 平仄音節連用: 平平仄仄 朝云暮雨,幽花怯露 仄仄平平 每到春來,酒入愁腸 平仄音節相間: 平平平仄 西風殘照,迢迢云漢 仄平平仄 數行霜樹,漢家陵闕 平仄平平 芳草無情,春雨煙波 仄仄平仄 念念心切,淚盡花謝 (犯孤平,宜避免) 仄平平平 萬般柔情,笑談笙歌 (如在句尾即成三平腳,宜避免) 【五字句】 平平仄仄平 空階立夜闌 仄仄仄平平 巧遇洛城人 平平平仄仄 須愁更漏短 仄仄平平仄 莫訴金杯滿 仄仄平平平 處處憐芳菲 (在句尾即成三平腳,宜避免) 【六字句】 平仄音節連用: 仄仄平平仄仄 點點樓頭細雨,莫道離情正苦 平平仄仄平平 枯藤老樹昏鴉,鶯飛柳暗花明 平仄音節相間: 仄平平仄平平 小橋流水人家 仄仄平平平仄 悵望浮生即景 仄仄平仄平平 酒醒簾幕低垂 (犯孤平,宜避免) 【七字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 歸來幾見舊時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夜夜相思處處愁 平平仄仄平平仄 憐君此夜須沉醉 仄仄平平平仄仄 怕見江花紅勝火 可見很多古人的名句,也有犯規的(也可能由于古時發音不統一的緣故),偶一為之,無傷大雅,我們須要了解,上面所列的規則,目的只是要求詩句讀起來順暢自然,并非甚麼金科玉律,不必專學愛作近體詩的古人(或者食古不化的今人)那樣一成不變。偶爾通融一下,有何不可。 如果你現在已經掌握了調配平仄的基本原則,可以來玩玩一些二字音節的接龍游戲。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把二字平音節和仄音節串聯起來,除了第一句和二句音韻雷同之外,其他地方都是平仄音節相間。有了這個節奏形式,配上適合的二字句,一首膾炙人口的詩詞就出來了。元人馬致遠就曾寫下他的千古名作“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他那時用的曲牌名叫“天凈沙”,其實這天凈沙三字跟全曲內容并不一定有何關聯,不過為這個音韻節奏安個名字而已。后人仿其同樣節奏,填過不少類似的作品,根本與老天或者凈沙都絲毫無關。 再來試看四種不同的七字句︰ A. 平平 仄仄 仄平 平 (平起平收) B.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仄起平收) C. 仄仄 平平 平仄 仄 (仄起仄收) D.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平起仄收) 這裡所謂的平起或仄起,都是以句中第一個音節的第二字為準。也就是說︰如果第一個音節是平音節,就叫平起;如果第一個音節是仄音節,就叫仄起。我們試把上列的四種七言句式按ABCA排列,就會出現下面的四句詩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你是否覺得有點似曾相識?不妨與書店買來的“唐詩三百首”之類的書比對一下,你會發現,原來這其實就是千百年前士子們日夜必要熟記的「平起格平聲韻定式」,是學做近體詩七言絕句的第一課。由此音韻分析,你也就可以懂得唐詩五七言律絕句式的基本音韻規則是如何產生的了。 我們現在來把上面這首格式的詩做一些簡單的音韻結構分析︰ 這首詩的主旨是四句七言(即每句七個字),基本規定平起押平聲韻,也就是最常見的平聲韻「七言絕句」。 第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最后的第七字必定是平聲,這是為了必須要押平聲韻的緣故。既然是平起,所以開始兩個字必用平音節。最簡單就用平平,下接仄仄為第二音節。再依照{規則1}所示,第三音節(第五六兩字)應為平音節的平平或者仄平,但是平平不可用,因為第七字已經是平聲,會變成平平平(犯三平腳),是以第三音節要用仄平。于是這就變成常用的平平仄仄仄平平首句。有沒有變通的馀地呢?第一字如用仄聲,會變成仄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字犯孤平,違反{規則3},所以不行。有一個辦法可以變第一字為仄,同時把第三字改成平聲,全句變成仄平平仄仄平平,這樣一來,第二字就不犯孤平了。有人以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種說法不是在任何情形下都適用的。其實我們要注意的原則是:不要犯孤平;沒有必要去理會什么“一三五不論”的說法。 第二句︰仄仄平平仄仄平。最后的第七字必定是平聲,這是為了押平聲韻,不可更動。因為前句最后是平聲,所以此句開始要用仄音節。最簡單就用仄仄開始,下接平平為第二音節,再下接仄仄為第三音節,于是就很自然的出現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有沒有變通的馀地呢?第二四六七字都不可以動,如果必要,就只好在第一三五字上出點更動花樣,在這個地方,只要不犯孤平,“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倒是可以適用的。 第三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因為前句最后一字是平聲,所以此句開始要用仄音節。最簡單就用仄仄開始,下接平平為第二音節。第七字不可用平聲,否則全詩第三句就變得和第二句音調雷同了。第七字既然定為仄聲,于是第三音節(因為前面已經是仄仄平平,依照{規則1}應為仄音節)必須用仄仄或平仄,但是如用仄仄,就會出現三仄腳,所以要用平仄,于是只好把全句定為仄仄平平平仄仄。還有沒有變通的馀地呢?第五字既然要用平聲,二四六七都不可動,那只能容許第一或第三字偶作變動,只要不犯孤平仍算合律。 第四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依照{規則1},這第四句又要回到第一句的形式,這是很自然的輪替結果,符合科學原則。 有時,首句可以不押韻,把押韻的工作留給第二句。依照以上原則,第一句可以變為︰平平仄仄平平仄,也符合平仄音節交錯應用的基本原則。 還有一個特徵可值得留意。第一句的第一個音節是平音節,根據前面的討論,相當自然的結果是︰第二句的第一個音節是仄音節,與第一句的第一個平音節「相對」;第三句的第一個音節也是仄音節,與第二句的第一個仄音節「相黏」;因為若不如此,這三句的音韻句式就會出現雷同。這就是所謂作詩要講究「黏對」的道理。以前令許多人望而生畏,不知如何處理,現在經過用二字音節來分析,其實這原理是很簡單容易了解的。「黏對」在作律詩時更為重要,但是初學的朋友,還是多練習絕句為上。待把絕句練得收放自如以后,再開始練習作律詩。 基于以上分析的結果,平起平聲韻「七言絕句」(平起平收)的特點如下︰ 第三句的尾字應為仄聲(現在很多年輕人忽略了的這個重點), 第二句的第一個音節與第一句的第一個音節相對, 第三句的第一個音節與第二句的第一個音節相黏, 第四句的第一個音節與第三句的第一個音節相對, 如果第一句押平聲韻,則第四句的句式與第一句完全相同。 只要不犯孤平,“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有時是可以適用的,但是不可一概而論。 經過這些分析討論,我希望讀者對七言絕句應該有個比較清楚的概念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學習任何事物,如果不經過反覆思考,很難真正為你所用。這時,來個練習作業吧。 〔練習2〕請用上列的正格七言絕句方式,押漢語拼音普通話的韻,平起平收,寫一首你自己的四句七言詩。(可否請把你的大作回應傳到我的網上,以便欣賞。) 我們可以舉一反三,根據以上的推理,你如果做個BADB的排列,就會出現下面的四句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就是唐詩裡面的「仄起格平聲韻定式」。你可以模仿我在上面所做的分析,對這個格式自己再做一次相似的分析。結果自然大同小異。 依此類推,你如果做個CDAC的排列,就會出現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這就是唐詩裡面的「仄起格仄聲韻定式」。同理,你如果做個DCBD的排列,就會出現︰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這就是唐詩裡面的「平起格仄聲韻定式」。 現在,你假如要創作七言絕句,不用再翻書或死背那些容易搞混的七言詩訣,只須懂得玩玩上面的四種接龍游戲就可以了。七言絕句僅有的四種定式,盡在于斯,我們用二字音節的方法來分析,可見古人定下的這些格式,還是相當合乎科學原理的。 如果你現在想做七言律詩,音韻上面卻也不難,那就再玩一次接龍游戲,先做一個ABCADBCA的排列,就會有下列的八句形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就是唐詩中的「七律平起格定式」。同理,你如果做個BADBCADB的排列,就會有下列的八句形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自然就是唐詩中的「七律仄起格定式」了。 根據上面的討論,假如你可以掌握這些七言句子的平仄格式,那麼學習五言的平仄格式,就顯得輕而易舉了。五言句子,也只有四種格式︰ a. 仄仄平平仄 (仄起仄收) b. 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 c. 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收) d. 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 如果你試做一些排列,就像上面的七言句式那樣,自會出現唐詩中的正格定式,例如︰ abcd 排列, 相當于唐詩中的五言「仄起格平聲韻定式」 cdab 排列, 相當于唐詩中的五言「平起格平聲韻定式」 acba 排列, 相當于唐詩中的五言「仄起格仄聲韻定式」 cadc 排列, 相當于唐詩中的五言「平起格仄聲韻定式」 依此類推,五言律詩的格式也可以很容易排出來了 abcdabcd 就是唐詩中的「五律仄起格定式」 cdabcdab 就是唐詩中的「五律平起格定式」 所以,弄通了二字音節的基本道理,舉一反三,可以看到所有的五七言律絕詩,其音韻結構就是由符合二字音節的基本原理建立起來的。當然,這里所談的結構,只限于討論詩句音韻和格律的基本結構。一首詩詞的優劣,意境為先,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技巧,要看意象、佈局等方面的結構。有的人會利用對比、迴旋、呼應等各種手法,增強詩詞的特殊結構,這種技法,無定則可循。總而言之,先要有好的意境,懂得上述的簡單原理,活用二字音節,伸縮長短字數,寫出有韻味和節奏的詩詞,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