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比較 唐健吾
論文針對中國人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差異,從曲線與直線、解析與整體、模糊與精確、中庸與偏激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指出了各自的優勢與不足。有利于我們了解中西方思維方式差役的特點和原因,有利于我們既保持自身的號的特性,克服不足,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之中,對我們有一定的啟迪意義和實際的操作價值。 由于歷史及文化發展的關系,東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著差異,有的方面這種差異甚至是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異中,思維差異是最根本的。思維方式是人類在認識過程中形成的帶有一定普遍性和穩定性的思維結構模式和思維程式,它是思維規律和思維方法的統一結合形式。本文試圖從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分析中提煉出予以我們有啟迪性的東西,使大家在全球化過程中能夠彼此了解。 1 東方人好曲線,西方人好直線 西方人直線思維,喜歡開門見山;中國人曲線思維,習慣迂回。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1]。尋求世界的對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斷是西方理論家思考問題的基本方法。由此引發的“線性推理”的觀念,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探尋世界的統一性,是中國哲學思維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為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思維習慣。如果說西方的思維方式可以用直線來譬喻的話,那么中國以“辨證”為主的思維途徑,即使要以線條來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線形的方法。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線,似乎較能反映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我們中國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這一傳統思維導致的做事風格或處事方式,至今未嘗有根本改變! 西方人喜歡更簡單的抽象符號,對漢字的圖形符號識別法感到非常頭痛,因為這不是他們認識事物的方式,所以他們認為漢字是世界是最深奧難懂的文字。那么,他們認定使用這種難懂文字的中國人,其思維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東西方文化在邏輯觀念上也存在著基本的差異。比如,面對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觀點時,美國人會進一步增強自己的觀點,駁斥他認為不太正確的觀點。相反的,亞洲人則更加容易改變自己的立場,承認即使不太正確的觀點也有可取之處。東方人因“整體思維”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環境因素,并認識到它們也會產生影響,因此犯下“基本歸因錯誤”的幾率較低[2]。所以,東方人的這種思維方式在處理各種事情大的如國際事務小的如夫妻關系,都有可取之處,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事情諸如有關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上則可以向西方人的這種思維方式學習。 最耐人尋味的是,最近西方的研究顯示,長期旅居東方的西方人和移居西方的東方人,在有關心理實驗中的表現都介于東西方之間,并沒有顯示西方人“解析思維”或東方人“整體思維”的特征。這預示著,全球一體化的時代,在人文思想上或許會出現新氣象[3]。 2 西方重解析,東方看整體 生活在不同變化下的人們由于對外界的認識模式存在著差別。季羨林認為:“一言而蔽之,東方文化體系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而西方則是分析的”。東方和西方的思維方式從總體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東方人偏重人文,注重倫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學、技術;東方人重悟性、直覺、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邏輯、實證……。這樣看來,中西思維方式分別屬于整體、直覺、具象思維與分析、邏輯抽象思維。 僅舉一個例子:德國人做菜放多少鹽是需要用天平來稱的,而中國是用勺子舀的。中國人似乎更長于總體把握,而西方人長于條分縷析;中國人善于歸納,西方人善于演繹;中國人強調群體,西方人強調個體;中國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國人善形象思維,西方人善邏輯思維;中國人更具詩人的氣質,西方人更具科學家的頭腦;中國人把宇宙看作一個整體,充塞其中的是“道”或“氣”,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個個原子,各自獨立又彼此聯系;中國人處理事情就像中醫,把人體看作一個有機整體,西方人處理事情就像西醫,頭痛醫頭,腳疼醫腳。簡單來說,西方人大多關注具體問題和細節;東方人則主要從整體結構思考問題。就是說,比起西方人來,東方人的思維方式更有整體性,東方人會本能地更注重來龍去脈。 這兩種思維方式各有所長,我們應該在注重整體性的優勢上,多訓練解析性或分析性思維方式,在知識經濟社會中,將會占有雙重優勢。 3 東方人偏模糊,西方人偏精確 美國的心理學家最近做了一個實驗:試驗者要求中國人和美國人看水下景物的錄像,讓他們說出看到了什么。他發現,美國人的眼光直接奔向那些最亮的在水中運動最快的物體,例如,三條游來游去的鮭魚;而中國人更有可能說他們看到了一條溪流,看到水是蔚藍色的,水底有巖石,然后才提到水里有魚。研究發現,中國人從這個試驗中掌握的背景和前景物體的信息量是美國人的兩倍。這個研究發現,比起西方人來,東方人的思維方式更有整體性,東方人會本能地更注重來龍去脈。與東方人相比,西方人似乎更善于集中注意力,也更具有分析性[4]。心理學家解釋:東亞人生活在相對復雜的社會關系網中,有固定的角色關系。因此,關注背景對有效的職能運作非常重要。相比之下,西方人生活的社會約束較少,強調獨立性,他們可以較少關注環境。 模糊性是古代思維的共同特征。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的模糊性經過長期的延續而得到了豐富的發展,但是沒有像西方思維方式那樣在近代受到了精確性的否定。因而直到現代,中國思維雖然吸收了西方思維的精確性,但是模糊性的特征還是很明顯的。這種思維方式的優勢在于能全面把握事物,通觀全局,但是所得到的認識不深刻,不能對某一方面做更仔細、更精確的認識或研究,對事物之間的界限不能分得很清楚。相比之下,西方人自古以來就重視數學和邏輯,因而具有精確性的性質。精確性是西方近代思維的一大特征,西方近代實驗科學注重對事物分門別類,重視定量分析和精確計算,因而促使了數學、力學、天文學、生物學、化學、物理學等學科的發展。雖然思維對象是模糊的,但是西方人認識事物的方法和工具卻是相當精確的,這就導致了精確思維的習慣。近代以來西方人崇尚科學和理性,注重思維更精確活動的嚴格性、明確性和確定性,注重思維程式的數學化、形式化、公式化、符號化和語言的邏輯性,思維方式也必然帶有精確性。相比于東方農耕文化重視生活背景與人際關系而言,西方工業社會更多表現為對于時間與效率的把握。這種差異造成了兩種社會截然不同的民族種族個性與發展模式[5]。
然而,西方人也發現復雜的世界存在著許多模糊的現象和事實,如在程度、關系等方面,很多情況下不可能具有精確的結論,反映在思維中就產生了模糊性,由此產生了模糊數學、模糊邏輯、模糊語言等學科。總之,西方人有精確思維的傳統,同時又創立了模糊數學和模糊邏輯,開創了現代模糊思維的新階段;中國人擅長于模糊思維,同時又刻意吸收消化西方人的精確思維藝術。這說明,模糊性和精確性作為人類思維的兩種特性,在現代社會得到長足的發展并互相靠攏[6]。 4 東方人喜中庸,西方人喜偏激 “中庸”來自中國幾千年傳統的儒家思想,是重要的倫理道德標準,指處理事情要不偏不倚,后來引申為平庸、妥協、保守。“中庸”內容十分廣泛,它是人們觀察問題、認識問題的基本方法。“中庸”思想體現了事物的自身內在規律,反映在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諸方面,對現代人的身心發展、協調人際關系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但中庸思想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基本上還是過大于功,障礙了歷史發展。所以對于“中庸”之道,魯迅是極力反對的:“惰性,……第一就是聽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魯迅是最不中庸的人,他一貫的旗幟鮮明就是對“中庸”的抗拒,把“中庸”當作中國人的惰性。也許正是由于這種激烈的批判立場,魯迅在反對“中庸”的道路上已經走向了偏激。 西方人好偏激性思維,一種思維、觀點總是先全盤否定前人的,提出自己“全新的”,一鳴驚人,在爭論中再逐漸糾正自己的偏激之處,最后被人們接受,成為流行的新的理論新的觀點,如存在主義、行為主義、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派等等,莫不如此。他們在創立理論的過程中(特別是初期),往往好走極端且有意言過其實,尤其喜好只“擊”一點不及其余。待理論建立起來后,再來進行修正。如是有新精神分析學派,新行為主義,如此等等,反正不新不“偏”的東西是沒有市場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凡事必弄個是非曲直,絕不含糊。在國際關系中也如此,經常使用偏激語言或偏激行動(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可為典型事例)。 作為思想方法的“中庸”,它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對于認識和觀察世界、處理人際關系中的諸多問題有著積極意義。作為人要講誠信、要仁愛、不偏不倚、做事要有尺度,不走極端、要恰到好處等等。但缺陷是求全求穩,善于調和,缺乏創新精神。 如何解決中庸與偏激的關系?可以打個比方:比方一棵大樹,根雖偏,卻從大地吸取營養與水分。樹梢雖偏,卻能不斷生長。中庸之干,可抗風雨。中與偏緊密配合,保證大樹屹立天地而不倒。我們不僅能做到為人處世的中庸,也能夠保持激進的思想,中庸與偏激運用得宜,這樣的思想,是不是光比中庸要進步呢?而這也是建立和諧社會所需要的基本思維方式。 轉貼于 中國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