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圣人陳陰陽,筋脈合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黃帝內經》啊反復在向我們強調一件事情,那么就是燮理陰陽,志意清凈。什么是陳陰陽,什么是陳,當順布講,把這個陰陽安排的很停當叫陳陰陽,使人順應自然陰陽萬物生長的規律。只有陰陽相順、心脈合同,那么我們的筋脈才能調和通利。 你看我們現在很少看到這樣的字眼,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學的中醫不是正宗的中醫,是變味的中醫,更不是中醫的精髓,如果沒有這些詞,我們中醫只是中藥學、方劑學、內科學、外科學,僅僅是這幾部學科的話那么這個中醫是不完美的,也是落后的,當然無法跟西醫來抗衡了。因為中醫真正的精髓都剝光了,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順調其情致氣血,中醫的關鍵不在方藥上,中醫的關鍵就在向你傳達一種真正的養生的方式,這才是中醫的關鍵,我記得五版教材六版教材這一基礎理論全都是薄薄的一小本,現在厚了一些了,厚了一些傳達一些大量的實驗驗證的東西,違背中醫的原理,所以說現在中醫院校學出來的都是中醫的掘墓人。什么是掘墓人呢,最不幸的中醫就是從中醫院校出來的,因為他們見到了什么是中醫,他以為他學的那是真正的中醫,那其實不然,他學的那都是假的,不是中醫,打著中醫的幌子教授學生,學生是無辜的,他們既然接受這種假的教育,他們肯定要反抗的,因為假的東西是沒有生命力的,也不能自圓其說,更不能治病,所以說他們當了掘墓人。 在這里我告訴大家,一定要從經典入手,拋開固有的對中醫的理解,直接讀《黃帝內經》就可以,也不需要太多的注解,《黃帝內經》相當于古代的通俗讀物,文字方面非常好理解,基本沒有生僻字,我們現在讀起來這些字都很常見的,關鍵就是一個思維方式,你把思維方式變過來,《黃帝內經》很好讀,沒有那么難,所以說我建議大家如果學中醫一定要讀《黃帝內經》,并且拋棄所有的解釋,后人的解釋你都不要看,《內經》本身不厚,你只要不斷的反復的讀,慢慢的你的思維方式就會跟著《黃帝內經》走,不要更多的隔閡、磕絆和固有的見解,那么你就會進入整個《黃帝內經》的語言境界,理解并能運用之。 讀完《黃帝內經》你可以讀《傷寒論》、《本草》,《難經》不建議大家讀,《難經》這個有爭議嘛,學《本草》,看完《本草》以后把每一味藥都嘗一遍,學《傷寒》我建議大家看第一本注解傷寒的書《注解傷寒論》成無己寫的,雖然里面有一些可待探究的,但是成無己是第一個住解傷寒的,并且是以經解經的,用《黃帝內經》的一些精髓來解釋《傷寒論》,解釋的非常好,也是從氣機的角度解釋的,大家可以看一看。如果學中醫啊,不管是初學者還是學過的,我建議就是從這幾本書入手,其它的書可以涉獵但是不能讀,書要不斷的讀經,讀一百本后人書也不如讀一本經典,反復的讀,把這個書盡量的能夠背誦。 當時我學《黃帝內經》的時候是這樣的,不斷地抄本子,我覺得很好的字句詞句完全背誦下來,久而久之在你腦海里不斷地回響,每天就不斷的吟誦,那么時機成熟自然開花結果。《傷寒論》也是,背《傷寒論》的時候也是通篇來背,基本《傷寒論》都背下來了。《金匱要略》可以后看,《傷寒論》是一定要看的,學醫沒有什捷徑,因為大家原先沒有這種固有的思維,你要從現在的思維轉變成古人的思維,氣學的思維卻是要下一份苦功夫的,也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可以學出來的。《難經》不建議大家看,如果有精力可以涉及幾本書;一本是《針灸甲乙經》,皇甫謐寫的,這本書很不錯的,喜歡針灸的朋友可以細致研讀以至于背誦,因為它大量延續了《黃帝內經》的東西,并且有自己的發揮,是非常好的一本書,言簡意賅。學方劑的話有一本書不得不讀,《肘后方》,如果想廣范涉獵的話盡量把這個《千金要方》從頭到尾讀上兩道三遍,你就會對整個的方劑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然后再讀唐宋各派醫家的著作,乃至于金元醫家,到時候你先有一個眼目,要不上來你就讀金元的明清的讀一家信一家,讀上兩三家你就無所適從了,不知道誰家對了,因為大家沒有根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感覺誰說的都對,與其這樣不如大家把落腳點放在讀經上。讀經先難后易,越來越容易,讀各家各派越來越難,越讀越糊涂,給大家說一下學習的方法,越難越看,你才能把自己的觀念糾正過來,就像大家習慣了往北走要往南走不習慣一樣。為什么很多人說學這些東西如登沙山呢,進少退多,什么意思呢,就是大家習慣了往北走,你再往南走不習慣。今天往南走,明天又往北走,一天之中有一個小時往南走,剩下二十三個小時都往北走,大家想想這樣能進步嗎?關鍵是觀念的改變,沒有別的好辦法。
大家可能對氣學中醫有一定的概念,在這里我希望盡量的把氣學中醫的理論和精華部分能夠表達出來,因為有一點,不管是我在這兒講還是大家聽最好能有一種契合,這種契合就是大家都從氣學中醫的角度來考慮,不是從其它的傳統中醫或其它的層面來考慮問題,這樣我能講的投入,大家聽著也能投入,然后大家再一起來交流就能發現很多問題,可以這樣說我基本沒有對別人大量的宣傳過氣學中醫,因為我們一直是主張首先自己要有整體的認識還有各方面的的提高,在這個基礎上還要有一個相當于所說的內證,就是說真實的自我感覺,并且在各個方面不僅是中醫方面能夠融通這個氣學的道理和對氣學的運用。因為我也沒有當過老師嘛,所以跟大家交流可能有些把握不住大家的想法,還有大家是如何來認識的,希望大家多給我反饋,然后我可以有針對性的告訴大家,應該是在哪一方面重視,或者說是側重在哪一方面,因為我們學習的時候直接就是以中醫的四部經典來學習的,老師可以說是口耳相傳,直接告訴你怎么去理解氣學中醫,我們通過四部經典來印證氣學中醫的整個理論體系,同時又用這個體系去指導更多的,包括中醫方面的一些實踐,大概是這么一個情況,其它的一些醫家的書偶爾也涉獵一些,但是不作為重點,因為所有的道理都用氣學這個層次,有時候也不能完全解釋,但是氣學它起碼有一個普遍適用性。
看舌也是一樣,不要拿書上很多的舌象舌苔去套,這個都是隔靴搔癢,都是間接的不是直接的,所謂直接的就是瞅舌頭和舌頭上的苔去體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氣團,這樣就有心領神會的可能。不然的話永遠只是機械的隔靴搔癢,去對舌象,越對越對不上,直接導致辯證的直接失誤。咱們說所有的氣機都是相通的,人身的氣機也是相通的,脈象直接反應氣象,舌苔也直接反應氣象,都是一樣的。陰虛的證和實證在舌象上完全體現的不一樣,比如說舌尖紅,直接理解成整個舌頭是你,舌尖是上部心肺,紅就是開氣過大,里面有熱象,熱氣蒸騰而上,催動舌尖變紅,就是整個舌尖細胞充血,氣機沖在那里,導致舌尖發紅。紅的多熱就多,紅的少熱就少,紅在左邊就是左邊有熱,紅在右邊就是右邊有熱,就是這么來理解。 你看風寒感冒的人,舌苔周圍一圈尤其是前面,直接蠶食掉了,沒有苔了,不能說是剝苔,舌在表面有一層苔,邪氣侵入導致氣機不能外達,使整個舌頭外面一周沒有氣化的現象出現,直接就是寒證。這個周邊往里侵入的越深、范圍越大,寒氣侵入的越嚴重。如果中間現白苔,那么整個人身的氣機郁在里面了,氣郁現白苔,這個郁不是肝郁的的郁,應該是氣滯的意思。整個人身之氣在正常的情況下是和身體之外的氣是相互交換的,不斷地出汗散失體溫向外輻射。如果寒氣凝阻在體表,使里面的氣不能外達,外面的氣被寒氣所罩,舌頭外面就沒有苔,里面有清晰的界限,可以看到白苔,這是寒氣薄的厲害,如果薄的不厲害,只是沒有外面的一周,可以說是感了風寒,或者說是不調了,邪氣不嚴重。如果白苔慢慢泛黃了,就是這團氣郁久開始化熱了,如果中間出現裂紋了,其實就是里面的氣裂開了,就是由于整個氣機郁在里面使其周旋變化而不得而產生了錯列的成分,所以直接觀舌苔之薄厚,整個舌質之性狀,就可以體察整個身體氣機的變化。比如說有的人舌苔前面無苔,后面舌根苔厚,用我們氣機的理論來理解就是氣郁在少府,肝腎之精不化,尤其有些婦女得的經癥都會出現這種情況,或者有的化熱變黃,有的不黃。所有的中醫都是直接去感受,不要去加過多的思維的成分,當然初期要做一些思維,但隨后都是感受。 跟大家說一下,學習中醫方法很重要,尤其中醫是性命之學,治病的這個專業很特殊,所以必須懂得整個生命和自然萬物的規律才有可能治病,因為它是奪造化之先的東西,因為從閻王手里搶人哪是那么容易的東西,有時候說良醫三代無后,也不是沒有道理,該死了不讓他死,通過自己的能力把他治好了,本身在某種程度上是逆造化而動,如果沒有點功力、膽識還有計略,那么當醫生很困難。我以前說過當醫生不要把治病或者是救人當成是務必要做的事情,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這個觀點。因為在人世當中,很多事很無奈,老子明確告訴我們,“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什么原因呢,就是人太愛生而怕死,作為一個真正的大醫,首先要對生死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對自己和病人都應該這樣要求,該死則死,該生則生,這是萬事的規律,不能執著和強求,不能一味的讓他活,就像西醫講的一年生存率、兩年生存率,有的雖然生存那么長時間,你看一下還是個人樣嗎?如果拿自然的靈物去易一個人之身,延長他的性命,這本身就是逆天地而動,再說現在天下的寶物越來越少,見也見不到,采也采不到,即使見到也沒有機緣采到,這個說得有點玄乎,但是這里面的道理可以仔細玩味。 想學中醫的話,一定要學中醫的道理,學氣機的道理,學精氣神,學神氣的道理,這個道理不僅用于治病救人,也用于整個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和提升,如果想學好中醫,可以學氣學中醫,如果以前沒有學過,沒有接觸到更高的理論基礎,學到一定程度可以根本改變自己的人生觀,讓自己重新審視這個是世界,因為這個世界是如此豐富多彩,完全不是想象的那么簡單,如果畫一個圓,圓外的都是自己不知道的,不管這個圓畫多大。中國文明幾千年燦爛的文明史,孕育和激蕩了很多供我們學習的知識和智慧,所以我們應該感謝古人。
因為當初我不是從中醫開始學起的,可以說是從陰陽五行、氣機這塊開始學起的,然后轉向開始學習中醫,所以對我個人來說,對這方面沒有障礙就是順理成章的,中醫就是應該這樣來學,后來接觸了一些學中醫的同仁就發現觀點、思維方式有很大的不一樣,所以說在這里面跟大家交流也是我比較忐忑不安的,因為有時候自認為理所當然的可能對于別人來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可能是一個交流或者說是一個思維方式出發點的一個問題。 就像很多西藏的或者偏遠地區的一些人走到城市里面,就發現整個觀念之間是互相沖突的,也是不知所措。比如說很多西藏下來的,他們本身就認為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等是理所當然的、是天經地義的、而且是既成事實,但下來之后發現中土的人們現在不這樣認為了。同理發達地區的人們到偏遠地區也會發現觀念是不一樣的,這個咱們不先說誰對誰錯,本身就是思維方式和觀念幾乎可以決定人的一生吧,包括他的學識,所以說從哪一點入手,你信哪一塊兒,怎么來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信者道聽,只有信你才能入,如果連信都沒有,不可能跨越這個門檻,尤其是中國傳統的這些養身的道理也好或者說哲學也好或者說一些功法也好,包括些宗教都是從信而立的,那么收徒弟、傳承都是從這方面開始起步,如果說徒弟一旦懷疑,可能所有的氣機全都變了。說這個什么意思呢?我倒是沒有想讓大家完全相信氣學中醫、氣學中醫的思維方式,但是從我這方面來說我是非常相信的,所以說沿著這條路我能跟著老師走下去,并且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包括幾乎所有的思維方式都是沿著這一套思路來走,可以這樣說做夢都能進入自己的夢境。這個從我感覺來說,可以說是融入到生活生命的方方面面。好像有句話說:學到如癡如狂、如顛如瘋才有可能有很大的進展,所以說我也想做到更上一層樓,其實這是一個境界的問題,你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這種境界,你才能領悟這個境界的玄妙,才能不斷地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圣境,如果說是只是粗皮潦草地淺嘗輒止,那么不可能入到中醫或其他的一些中國傳統學科的深處,這是我個人的一個體會。
所謂的中央生濕,這個濕我們學中醫都知道風寒暑濕燥火,這都再熟悉不過了,我好像看過教材關于濕的一些解釋,忘了是怎么解釋的,大家說一下教材怎么解釋的,大家打一下吧,我再從氣團的角度講一下濕的概念。熱好理解,就是發熱嘛,風也好理解,就是吹拂的狀態。濕怎么理解呢,濕有生理的濕和病理的濕兩種,體內要有濕,如果沒有濕那就燥化了,對身體也不好,如果病理的濕就是氣機凝滯,也不好,如果大家沒人打字,我就從氣團的角度來解釋一下;所謂濕,它指的就是一團緩和之氣,我們知道脾是生濕的,升清降濁嘛,也可以理解成空氣中濕潤的環境,如果說完全燥的話就沒有生機了,所以對于濕,可以理解成緩和流暢濕潤的生機之濕,這就是生理的濕或者叫五行之濕或正濕,而不是寒暑燥濕風火之濕,正濕是緩和流暢而又有生機的,這個非常重要。 緩和代表濕的第一屬性,它不急不烈,沒有偏激而是緩緩和和的。咱們知道脾主濕,也就是說的脾的緩和之氣,所以說脾病無急癥嘛,《傷寒論》上也有嘛,太陰病都不是非常急性的,因為太陰脾臟稟的就是緩和之氣,它和肝氣是相對應的,肝氣是急的,急勁之氣,急而強勁,脾始終是緩和之氣,所以能徐徐的導清氣上蒸,即便是脾虛導致的慢驚風那么也是慢驚風,它也不是急驚風,急驚風一般是肝氣勁急之氣導致的,這是濕氣的第一要義,濕著緩也,這個大家一定要深刻的印在腦子里,不然的話后面的關于脾證沒辦法進行了。你看我們說一個人的脾氣好,不急不燥,穩穩當當,這是脾氣好的表現。反之說的脾氣急,那么不是脾氣急,而是肝氣急,是因為脾氣虛而肝氣急,是脾虛而肝旺的表現,還有凡是脾氣緩和的人一般都可以做到心寬體胖,因為急是筋,緩是肉。如果說這人一身懶肉就是這人脾過于緩,沒有急氣跟著,渾身就是懶肉,我們沒有說“懶骨、懶筋”的,所以說大家可以好好理解,脾氣是寬厚的、緩和的,代表穩定的。大河緩緩的流動不像小溪一樣嘩啦啦的,這就是緩和而穩定,這個氣緩下來之后啊,他就沒有太多的變化,所以說要持之以恒做一件事必須脾氣好,這是一個大的前提,脾氣不好很多事情沒有辦法來做,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嘛。凡是做大事都要歷經坎坷磨難的,持之以恒,如果沒有脾氣的緩和穩重之氣,那很難想象的,這就是說脾氣是濕氣的代表,這個濕就是緩和。 我們看一下,中醫基礎上是這樣說的:濕性重濁,重著沉重、重著之意,為水類,所以濕邪致病都有沉重重著的感覺,像頭身的沉重,周身困重,四肢酸沉,這說的是狹義的濕,病理的濕,不是生理上的濕,或是正濕。我們在讀《黃帝內經》和五臟辯證的時候就對濕缺乏正面的了解,所以中醫對關于這個濕啊,他這個說法有失妥當,其它的都一樣。比如說不能正確的理解濕的概念,那么變化成病理的濕或者是不足或者是亢進,都不好理解,這也就是我們學習氣學可以全面把握中醫的一個方面。 濕的第二要義就是流暢、流動。如果僅僅是緩和那么水滯不行了,則容易生腐,這不符合正濕之氣的本意,正濕之氣的本意是在緩和穩重的基礎上其中必虛流暢,流暢才有生機嘛,這也就是體現五行中央土氣的決定的作用,土氣不可無,就像脈細無胃氣則死一樣,在整個的五行當中起到關鍵的穩定的和運轉生機的作用,所以說胃降而脾升,在脾升胃降的過程當中整個的生機流轉,生命流暢的進行,所以說這是濕氣的第二要義,就是流暢和充滿生機。 我們見過很多人嘛,他們吃的也不錯,家庭條件也好,有緩和的氣但是沒有流暢的氣,這叫濕氣中阻,像一灘死水一樣不能暢游了,這就是病理的濕氣。這個還不僅僅是水濕之氣,濕為水類嘛,這樣解釋只是說了濕的一方面,并沒有把另一方面說出來,我們知道《內經》上講“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上焦如霧,中焦如漚”我們可以串起來講,水飲之氣入胃,游溢精氣,由脾氣把整個的水氣向上蒸騰,升清嘛,就是向上蒸騰精華的營養物質,我不知道精氣是什么,沒必要再做其它的轉義,一個是食氣一個是飲氣,飲就是喝的湯飲,食就是食物,這些入胃以后經過胃的消化研磨之后,脾氣帶動整個水飲之氣向上蒸騰,通過心脈和肺的敷布灌溉于全身,脾胃升清降濁都是氣嘛,中央生濕指的是這個意思,這是濕的兩大要義。 如果濕不具備緩和流暢那就是病了,就是變異的濕氣,那就是邪濕,邪濕以后要講。中醫基礎關于濕性重濁只是說了很少的一部分,不能包括濕的全部,這股濕氣也可以說是氤氳之氣,后天脾土嘛,既非左又非右非上也非下,既不是開的,也不是合的,既不是升的,也不是降的,但是同時這個濕氣由于有婉轉流暢之性,那么他又有升降沉浮,所以它里面升降沉浮就可以接東西南北四行之氣,沒有黃婆金和木不能成為婚姻之道,水火也不能成為即濟之道,另外黃婆緩和之氣充滿了生機,才能使四氣周轉運行,所以說可見濕氣之重要,同時這個濕氣化成脾胃的重要性也在這里面可見一斑。
下面利用二十多分鐘吧,簡單給大家聊點其他的內容吧。首先是關于現在中醫的現狀吧,可以這樣來說,中醫內部都知道,中醫應該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幾千年來可以說是到了這樣生死攸關的時候,這也是我出來給大家講的一個原因吧,我也沒想有什么很好的效果,只是想把這么多年的所學、老師教的,跟大家交流一下。中醫之所以衰微如此,幾個原因吧,一個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有生有死嘛,中醫幾千年來不可能是生生不息,有高潮就有低谷,高高低低的,才演化了整個事物,也符合氣機的道理,開闔盈縮嘛,現在到了危亡的時候,也是時運使然。我們講過任何事物,事和物,事當然是現象了,物就是物體,它都是一團氣,現在的中醫之氣簡直是衰微到了極點了,不包括現在市面上的商業炒作,現在可能還都知道中醫,可能到哪天連中醫都不知道了都有可能,有生有滅嘛,這個是第一點,事物生死輪回的規律。 從微觀來講呢,從西學東漸以來,東方文明的衰微和西方文明的昌盛是對中醫巨大的沖擊,首先沖擊的就是一些最傳統的一些東西,最精華的東西首先面臨著危險,民國時期還是群星璀璨的,從那個時候開始,很多中西貫通的大家,他們當時在學術界引發了一場風暴,這些人可能沒有完全繼承祖先留下的精華,進而把整個學術界引導到另一面,這個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比如胡適、康有為之流,有一定的學術影響。 還有一個就是中醫教育的失敗,在這百年的大環境里中醫教育的嚴重失敗導致碩果僅存的老中醫、老專家們百年之后完全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的一塌糊涂,導致現在出現斷代的危險,基本斷代了,現在完全青黃不接。但是現在中醫院校還是不斷在出人,有句話說中醫院校出來的都是中醫的掘墓人,這話一點也不假,你看看現在學院里有多少相信中醫的你就知道的,出來之后打著中醫的外衣來批判中醫。中醫的這個傳統文化氛圍嚴重失水,導致很多人現在要把中醫復興,要把中醫學起來,但是環境不允許,也沒有這個能力,長養中醫的土地已經嚴重改變了,鹽堿地種不出麥子來,所以說學中醫是逆勢而為,不是順勢,而且要遇明師,我記得張錫純說了一句話,“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一個盲人引著更多的盲人,大家一起往火坑里跳,熱情是可嘉的,方法是不對的,我跟很多人說過,學中醫一定在中醫之外,而不在中醫本身,如果一門心思扎在中醫書堆里不放的話,很難有高層次的領悟,中醫來自于傳統的世界觀,人生觀,如果顛倒了世界觀的話中醫很難學,越學就越知道,它是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和對事物理解的必由之路。 如果大家只想成為一名醫生的話,我奉勸大家不要學醫,古時候莊子有句話,“醫門多疾”,醫生的作為使疾病更多了,不是更少了,現在有本書就叫“別讓醫生殺死”,就是說當醫生干的事往往適得其反,不是使病向愈,而是使病加重,越治越壞,這就是方法不得當了,你治十個病人,八個方法不得當,你想想效果會好嗎?中醫是性命之學,性命要學不好的話當不了醫生。如果你沒有學到家,你就開兩個方子,一個是四君子湯,一個是四物湯,量不要大,都是十克八克的,當安慰劑吃,這個效果往往比學得不深的人開方治病治愈率要高得多,這個不是跟大家開玩笑,如果大家沒有從性命上很好地理解中醫,就是這兩個方子,連桂枝湯都不用。大家想想你學理科,物理化學什么的,都要學八年十年,才能成為這方面的專家,現在在老師匱乏,環境不具備的情況下,性命之學啊,研究這個生命的結構,生命的由來,沒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功力,當個大夫是不可能的,這個不是頹廢,不是今天要給大家潑瓢冷水,是希望大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怎么說呢,現在醫院里,尤其這個西醫沒法再講下去了,大家可能了解很多事情,越感覺大勢所趨,螳臂當車,現在業內如此嘛,我也不是想用這樣的話來打擊大家的心情,只是想讓大家來扎扎實實的學習,因為在陰氣盛陽氣虛的情況下,我們唯一的方法是縮在一起,扎扎實實的學習基本功,沒有別的辦法,你要是想發揚中醫、振興中醫沒有能力。吳儀是中醫的一個堅定的支持者嘛,表面的中醫的環境還不錯,物極必反嘛,但是真正的中醫離我們越來越遠了,這是一個現實情況。你看三七生,他那個文字非常激烈,我很欽佩他敢于呼喊的勇氣和能力,他為什么言辭那么激烈呢,有人說了,作人要心氣平和一些,盡量雍容大度,但是三七生看到了一個嚴峻的現實,所以他能爆發出那樣的聲音,寫出那么多的文章。 還有一點,我直接跟大家說吧,大勢所趨,不可阻擋,比如說這個西化潮流,對物質的追求和精神的喪失,對氣機的迷失、生命的迷茫,大勢所趨,不可遏止,如果沒有大的動亂或變動的話,基本就是這么發展下去,這個就像成住壞空一樣,很多根本的道理越來越被人們忽視,馳競浮華,張仲景不是說了嘛,大家都去追求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去了,沒有人再去關心底層的現象和道理,老子說的非常好,“眾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昭昭,我獨昏昏。”大家每個人都覺得自己非常聰明,作為一個為道之人,在中醫之路上求索的人,只能大智若愚一樣的生活,這是沒有辦法的。如果說讓中醫的文化、精氣神直接恢復,這個很難,表面的都可以恢復,這個我不反對,表面的中醫的春天馬上就來了嘛,但是你讓教材上寫上精氣神這個不太可能,正確精氣神的含義不太現實。
咱們沒有問題的話,我來講最后總結一下《陰陽應象大論》當中的東方生風的五段論,這次拿出相當的時間來講這個五段論,我記得剛開始就跟大家說過,這部分作為學習《內經》的一個眼目,五段論了解了之后,你對氣機有基本的一個掌握,那么再學習《內經》其他條文可以融會貫通,如果你說學《內經》學地如何如何好,這五段論你不能很好地解釋,也不能說你學中醫學到家了。《內經》中說“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也就是你是否能知道眼目,你知道就像大白天走路一樣,想到哪就可以到哪,你要不知道了就像晚上走路一樣,怎么走怎么黑,茫然不知所措。
這個《陰陽應象大論》我主要是讓大家了解一下氣機的概念,沒有說到有形的東西,都是概念的問題,也就是學習中醫的方法。你不要直接餡到形質方面,我們講過,神、氣、行、這三種狀態行的層次,我們講的就是氣的層次,形的層次是西醫的層次,氣的層次是中醫的層次,你只有從氣的層次來了解,你才能學好中醫,我覺得這樣給大家講機會難得,因為我有一個講的機會,大家有一個聽的機會,可能不同于書上講的,或者常見的中醫的古籍上講的,我講也是誠惶誠恐啊,生怕給大家講錯,你就關鍵是思維方式的改變,而不是學到多少東西,知道了多少條文,看大家有什么問題,方方面面的,有什么問題?因為中醫都是這個樣學過來的,如果你按照西醫的思維方式啊,這個東西就沒法學了,你進都進不去。象我們說犀牛角鹿角的區別,大家可以想想,無非講的是一個氣機變化,無非是開合、升降、收藏、緩急、卷舒,就沒有其他的東西,也就是學一而天下畢,這個道理誰都可以說,但是如何應用到我們的應對所有的事務上,中醫的臨床上,就看你是不是能夠時時刻刻著眼于動靜、剛柔、卷舒、升降、開合、緩急,這些氣機上的理,不然很難學理。
問:經絡的氣可不可以逆行? 不知道你逆行指的是什么意思,是逆于經?還是本身?人身精微啊,人身經脈,不僅有十二經脈八奇脈,還有更多的脈,外脈啊內脈啊,很多包繞人的周身,道家講的經脈比醫家講的要深要多,所以經脈啊,你只有站在氣機的角度才能很好的認識,它有逆有從。原先是從上到下,這個逆上來了,這怎么逆?這個解釋起來事情就多了,首先你得知道有哪些經脈,并且能夠基本感知到經脈的循行,而且感知的層次也不一樣,那么對經脈的理解也不一樣,如果僅是從書上看到這些經脈啊穴位啊,你要來解釋,也很難把經脈的循行解釋清楚,因為本身這個經脈循行就是一個感應的循行,咱們知道這血脈血管就很復雜了,你想想這個經絡在人身的包繞就非常復雜,絕對不是簡單的十二經脈八奇脈那么簡單,它是實際的存在,因為是實際的存在,就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都會體現出經脈的包繞過程。《黃帝內經》說到經脈在五臟六腑當中循行的時候也沒有完全說清楚,只是入于里,然后后來怎么又從哪個經脈出來,關于入于里又怎么來走,那又不是簡單的《黃帝內經》能夠說清楚的。 這個跟大家說一下,在道家目前的水平上,即令博覽群書,也不會把經絡整個循行啊整個氣機的變化能夠完全講明白,它這個經絡就像纏繞一起的線團一樣,希望大家初期盡量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氣機的揣摸上。因為氣機是大方向是大背景嘛,氣機只要掌握好了,你只要讓它自然而然地在經絡中運行就可以,沒有必要像制造導彈一樣,精確到經絡的某一點某一部分,因為現在大家不可能有那個水平。所以我不建議大家從經脈入手學習《內經》。
咱們這個是中醫講堂嘛,這次應該是講《內經》吧,上次跟大家說是串講內經,我想把前五篇講一下,《黃帝內經》我不想全講了,耗時太長,而且也沒有針對性,我大致把前五篇講一下,告訴大家思路方法,回去大家可以自己來看。然后有機會的話再針對性的講一下,因為如果大家思路方法都懂了的話,這個全篇不用都講了。上次好象有人說到盡量要結合實際,我是這樣一個原則啊,這次講《黃帝內經》只講前五章,并且分重點來講,就是都妥捋一遍。然后第二就是說,我是從氣學這個角度來講,不從傳統中醫角度來講。這個第三點,用最普通的話能打比喻盡量打比喻。最后,希望大家能夠交流。這也是除了講五大論之后,我原先也沒講過內經嘛,經驗不足。 《黃帝內經》是繼承了先人的對氣的理解而寫就的,很多條文可能也不是《黃帝內經》的首創,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寫的肯定也不是一個人,摘抄前人的很多著作嘛,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后來慢慢的演變,人們對氣慢慢地狹義化。《黃帝內經》是在氣的層次上寫就的,也就是中醫是在氣的層次上產生的一種醫學,這個是中醫的最大特點。現在說什么中西醫最大區別是什么呢,一個最本質的區別,中醫認識到氣,西醫只認識到形。上醫守氣,下醫守形嘛,《黃帝內經》上說的。大家可以拿那個搜索引擎啊,搜索一下《黃帝內經》關于氣呀所有的,氣上、氣下、氣虛、氣實、氣剛、氣柔、氣竭、腎氣、肺氣等,大家可以看看搜一搜,兩氣相搏、氣機逆亂、邪氣、風寒暑濕之氣,人的五臟六氣怎么樣,什么什么氣怎么樣,都是從氣的層次來理解人體。所以說今天給大家講《黃帝內經》啊,我就希望帶大家能用氣來思維,進入氣的層次,去理解在氣的層次指導下的中醫,這個可以說是前五篇的關鍵,如果用其它任何東西來解釋都不是中醫的最大的特點,其它的也能解釋得清,但終究隔了一層,或者說是間接的不是直接的,就事先和大家說清楚,就避免大家在理解上陷入誤區,或者是跟我今天講課啊合不上拍。 那是不是它沒有涉及到形和神呢,當然也都涉及到了,這個形它略而不談,只是大概有這個東西就行了。四肢啊,百骸啊,關節啊,毛發啊,它只要是有個名字就行了,沒有必要去追究。神的層次它也講了,因為七情就是神嘛,就是說這個中醫啊以氣為主,兼顧神形。所以說中醫非常了不起,大家如果不能很好地學習,愧對我們祖先留下來的瑰寶。 中國為什么沒有產生很好的解剖學?因為中國這個文化不注重形體的深入的探討,跟大家說幾個大的原則,關于神氣形,神統氣,氣化形,最重要的神統管氣,氣化出形來。為什么不是精氣神呢?因為古人哪,精氣神啊是把形給略了,因為我們現在對形非常執著,所以我現在把它拿出來當作一個存在,所以說形氣神,因為精就是氣之精微者,精和氣合二為一,合為氣,精也是氣,神統氣,氣化精,神在最上面,形在最下面,氣在中間。比如人一哭氣散,一笑氣暢也,一怒氣上,一悲氣下,這個就是簡單的神統氣的道理。神凝則氣聚,因為我們專注某個事情,氣就聚在那兒去做這個事。神形渙散,神要是渙散了,氣也就散了。上課聽講,注意力不集中啊,氣很虛弱人不會挺直胸板去專注干某件事,所以說神統氣,關鍵是神啊。 七情六欲無非是神之所發,然后是各種氣,思過于思考,氣就聚在中焦不散,久思則氣結了,大家一定要跟上,所謂氣化形,有氣才有形,沒有氣就沒有形。人先天一點真氣,結在胎中,慢慢氣化出來,原來都是沒有的,慢慢化出形體,長出胳膊呀,那都是氣之所充嘛。就象氣球,里面氣有多大,外面形體就有多大,吹出來的。人長身高長肉都是氣充出來的,如果氣不充肉不盈啊。氣在那長,形體才會長,氣結實,形體才會結實,氣化形嘛。很多病久而久之,比如說纖維化,某些病變纖維化,氣長期停留在那,呆滯不化,慢慢就化成形體的纖維化,慢慢地長瘤子了,剛開始都沒有瘤子,氣聚在那不散,慢慢地久而成形,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嘛,就這個意思。成了形了就不好治了,那氣長期駐扎在那,成了宿根了,開伙做飯了,各種家伙事兒都預備了,慢慢房子也蓋起來了,道路也開拓了,疆域也劃出來了,就變成形了嘛。剛開始人到一個地方,暫住,它沒有形,拔腿就走,拎把刀,它在那安營扎寨,就化出形來了,所以人得很多疾病,也都是這樣。 有一次,我給自己扎針,扎合谷穴,你按的時候沒有得法,結果使肌肉這個氣倒在那,氣倒針嘛,沒有捻散,就拔針了,慢慢長了一個小包,象瘊子又不是瘊子,一個小結吧,那么這個就是人為地使氣聚在那,聚了又沒有散,氣留久了,它就化成一個包。《內經》里面有這個石瘕啊,就是女子肚子里,子宮肌瘤啊,寒凝在那使氣血凝滯,剛開始只是簡單的一個惡血,或者寒血瘀血留在那,它不會形成一個瘤子,但是慢慢的呢,久而不去,寒氣客于此而不化,它不走了,寒凝也化不開,久而久之,安營扎寨了,慢慢地很多的氣血帶來的東西堆積在那,越堆積越大長成了瘤子,這是很多婦女子宮肌瘤發病的一個機理。但是現在呢,寒的少些,瘀的多,瘀出來的瘤子多,不運動嘛,流的血流的淚慢慢地瘀出瘤子來。還有些女性卵巢囊腫,盆腔積液啊,這些東西都是氣瘀滯在那兒化出來的液體和一些不通暢的地方,所以就是氣化而成形,這個很重要啊,氣通則形化。一個人突然長出東西來,這個西醫采取的辦法是把這東西割下去,這個不可取,你要看它是怎么瘀出來的,你把它啊調開了,自己就癟回去了。中醫呢把氣抽走,你把氣放了,這個氣球自然就癟了,不然的話,你切的時候里面那么多經脈、血管,相當于去掉人體的一部分,這個很要命。 前些日子電視報道了一個樹人,樹木的樹,是印尼的,這個人我不知道他犯了什么事,最后長得象個樹樁子一樣,手腳簡直長得太象那個樹樁子了,整個的表皮長得什么瘤啊,疙里疙瘩,你要不仔細看,簡單就是個樹權杈,枯樹杈。西醫做一些植皮啊,現在手象個手樣。但是其實這是怎么回事呢?這個跟大家說一下,這個人必是犯了某種氣,這個氣跟樹氣很有關系,因為萬物皆是氣嘛,他感到了這個樹氣,比如做了不好的事,或者怎么,這個我就不能用迷信說了,總之他得病肯定是有很大來由的,使那部樹氣侵入了,直接侵淫了他的身體,客到了他的身體里,使他自身的氣機為樹狀氣機所化,使身體成了樹狀那個樣子。 這個告訴大家什么道理啊,有些惡性疾病大家不要瞎治,惡性腫瘤啊,老話不是說嘛,頭頂生瘡,腳下流膿嘛類似這樣的,長些惡瘡,惡氣外溢啊,大家不要輕易來治,必有惡氣所犯,為什么犯到他身上?一定有原因。你只有找到那個原因,你才能有真正對治的辦法,我們作為大夫并不是什么病都能治,也不是什么病都能治好。一是不是什么病你都要治;第二并不是你治都能治好。很多不是單純一個藥的問題,也不是扎針灸的問題,你一定要找到氣機從哪來的,從哪化的,你找到這個,你才找到了治病的根源。現在可以這樣說,大部分病不是藥能治的。 我記得前幾年看了一個象人的報導,什么是象人?這人臉長得象大象,你要見到了,這個人面相太象大象了,全世界有象人這個病,其中報導一例,印度還是哪的,怎么得的?他母親懷他的時候,有一天走在路上,遇見了一頭大象,突然闖到她的面前,她受到驚嚇而跌倒,當然大象也沒有踏著她,那后來就生了他,這慢慢地隨著歲月的增長,他的面部越來越象這個大象。那么這個什么意思呢?如果西醫這個解釋不通,其實明眼人很簡單一看,這個孕婦在懷他的時候,受大象而驚倒,氣機弱嘛,一下子為大象的氣機所克,大象的神氣啊一下氣客到了孩子身上,使胎兒一出生后就已經有大象的神氣客在身體的一種狀態,所以說孩子長大,一部分越來越象大象,這個不是胡說的,這是一個真實的報導。 所以說我們知道為邪氣所犯,是真真實實存在,古人說尸厥、中邪可不是說只是文字性的表述啊,可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所以說我希望大家讀書的時候一定要摳一些字到底是怎么回事?古人說話一般不胡說,中惡,中了惡氣,什么叫尸厥?象尸體一樣厥逆過去,中邪就是中了邪氣,這個都是實際情況呢。你看象這個大風惡疾啊、麻風病,身體上這個惡瘡啊,毒瘤啊,大家不要輕易治,要找找原因,不要上來瞎治,有時候適得其反啊,治來治去也治不好。 咱們進入正題,把《黃帝內經》第一段打出來吧,《上古天真論》,有空啊我建議大家讀一本書《肘后方》,《千金方》太多了,大家仔仔細細讀一遍,你看了肘后方你會發現,肘后方的所有方子,你用現在的中醫理論你無法解釋,你就會發現完全是兩條路。
莊子講過一個故事,臧谷亡羊,姓臧和姓谷的兩個小孩放羊,姓臧的小孩貪玩,羊跑了。姓谷的小孩愛看書,看書的時候也把羊丟了。莊子就評價了,臧和谷放羊,其亡羊者一也。一個看書,一個貪玩,在一點上是一樣的,都把羊丟了。這個說什么意思呢?不管是你找任何理由,羊代表陽氣、精氣,一個由于聲色犬馬丟了你的精氣,一個是由于你拼命干事,不管是為公啊,還是自己看書啊做學問啊,在耗掉精氣上你是一樣的。比方說,為了事業奔走相告,疲于奔命,最后累死在崗位上,累吐血了。或者說是剛干一半身體跨了干不下去了。這個對于為道者,或者想參透天地之理的人,一樣是做錯了。虛云法師說了,他在晚年100多歲了嘛,告誡弟子,到處建寺廟啊,搞活動啊,大家不要追求這些東西,都是虛幻不實的,你都把你學佛的本事丟了。做壞事也好,做好事也好,道家講的,保精全神,你只有自己能夠做到保精全神,才能有一個悟性,你才能明事明理,你再做事才能為而不為。不然的話呀,你如果自己身體沒有一個儲備,去盲目地做一些所謂的善事好事,使自己疲于奔命其間,那么這個臧谷牧羊的寓言就在你身上體現了。所以我也跟大家告誡一下說一下,一定把功夫首先下到自修上。 中醫現在處于比較危亡的狀況態,那么大家在沒有知道什么是中醫或者是沒有登門入室之前,你去拯救中醫,那么等于螳臂擋車。什么叫螳臂擋車啊?螳螂的兩個前臂去擋那滾滾車輪,這就是自不量力嘛。就說一定要筑起堤呀,先修好自己,你才可能去度別人,不要自己未度,去度別人,那不知道是度了別人還是害了別人。前面跟大家講過樹人還有象人,如果不能從氣機的角度去條分縷析地分清它的來龍去脈,那么你治啊不得其法。所以說很多人可能是中醫愛好者或者學了很多年中醫,如果在沒有弄通弄懂的前提下就要多做學問,多打基礎,可能大家發現中醫很式微,那么你能為中醫做貢獻嗎?那么方式就是好好學習,沒有其它辦法。看人落水了,你又不會水。你只能說是學游泳,以后有機會再救人,這個就是法于陰陽,合于術數嘛。
咱們又見面了,今天咱們還是來講《黃帝內經》,這之前說些題外話,咱們講了這么長時間的氣學中醫,包括現在講《黃帝內經》也是從氣學的方面給大家講。記得很多講我一直跟大家強調過,如果想學好氣學中醫,首先要有一個氣學的思維方式,我們說過事物是由形氣神三層次組成的,因為形的層次比較易見嘛,桌椅板凳、五臟六腑咱們可見的,解剖所見的,這些都是形跡,形跡就是能夠留下痕跡,能夠簡單的看到,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去理解的。那么再上面就是氣,關于氣嘛,我也不知道大家聽了這么長時間,大家對它有一個什么樣的概念。私下里啊,我學生跟我說學中醫啊,學來學去無所適從,不知道怎么來學好了。這個跟大家說一下,就是說檢驗自己學的質量和效果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看一看,是不是能用一個簡單的道理去解釋更多的事物,這是一個很好的檢驗方式。如果你越學越繁,繁雜的繁,或者越學心情越煩,煩躁的煩,解釋的事物越來越繁復,捋不出頭緒,可見你還在迷宮當中,還沒有上路。咱們古人說了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所以學中醫也一樣,它也是為道的一個過程,不是為學的過程。 西醫從解剖開始入手,研究人的生理病理,研究到原子分子的層次,這是越研究越繁,那么這肯定不是為道的方式,越來越煩瑣,失去準繩,失去大的方向,這樣你窮極一生也不可能把很多道理想明白。凡是咱們傳統的中醫,他從道中來也從道中去,用道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就能以簡馭繁,很簡單的就能把問題解決,就是再繁復的疾病,再繁復的事物現象,你也能條分縷析的、很簡單的很直接的理解并且調控和駕馭,這就是我們學道學醫的一個宗旨。若越學越麻煩,大家越學越心煩,那大家肯定學偏了或者沒有學對路子。 以說我們講的氣學中醫始終從氣的角度來告訴大家怎么來學好中醫,因為這個氣不是中醫它特有的,我們說過任何事物都是由氣組成的,那么這個氣的道理不僅可以解釋東西,那么其他的各種學問,日用倫常我們都能來解釋。所以我們大家學中醫不要學中醫本身,要學中醫之外的東西,把中醫融入在整個的大的道理當中,那么就能更好的來理解。而且學中醫,不管是初學者還是學時間很長的,建議大家多看一些道學方面的書籍,其實道學方面的書籍也是很多的嘛,汗牛充棟,《道藏》也很重要,其實大家只要把精力用在《老子》《莊子》《列子》這三本書上,誠心來看,不要當簡單的寓言或者神話小故事,那么你慢慢的就能融入它整個的意境當中,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既不要求什么神通也不要說練功啊,各家各派啊不斷地找這個合適的功夫來練,這樣如果不能從思想層次方面,精神境界上面下功夫的話,其他的都是末節,也就是形跡上的事情。所以君子不器嘛,就是不要局限在某一個具體的數上,數,算數的數。在理上、在真正的思想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是一個固本的辦法。
“大筋緛短,小筋馳長”,也就是這個濕氣啊把這個大筋小筋都拿住了,大筋當伸,現在緛短,不就廢了嘛。小筋馳長,小筋短,它應該發揮短的作用,這時候卻馳長開來了。那么大筋長,應該發揮長的作用,現在卻緛短了,都是萎廢不用嘛,為濕氣所拿,緛短為曲,馳長為萎,一個曲一個萎,使整個筋氣不用,那這個整個就是濕氣粘連,使人不能有效的運化,筋主變化嘛,那很多病人得的風濕性的這個病,有兩個原因,第一個由于內因的原因,第二是外因的原因。所謂的內因是五臟氣衰,氣血壅滯不利,內濕化生。第二由于長處陰冷潮濕之處,或者得過寒癥濕癥,外濕內侵,向里攻侵,兩濕相搏,就是內濕外濕相搏,長年不化,這個病非常難治,治這樣的病,就是內虛性的這種風濕病,第一條就是要健壯身體,開什么附子、烏頭、獨活之類的藥效果不好,馬前子一些猛烈的藥啊,毒蛇、蛇毒都不好,雖然能緩解一時,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現代人得病內虛的多,還是從根本上來治,前面說過了陽氣固,氣血暢,五臟充,疾病才能慢慢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不是上個炮彈就能把這個整個的病崩掉的,疾病沒有崩掉,這個人的氣血崩掉了,這是現在很多大夫想治病,但是事與愿違的現象。這個跟大家說啊,很多風濕病患者,尤其老年都是氣血衰弱導致風濕病更加嚴重,這個治病要治本,不能徒去風濕,必須加補氣血的藥,并且調氣血,所以說現在治病沒有那么簡單,大家不要完全按藥方上著手去論治,說某藥方治某病,主要治某病,這種說法啊,我們學習氣學中醫后,我們就應該摒棄了。
這之前不是給大家留了個作業:寅卯辰三時和肝經有什么聯系?主要是想通過肝經和寅卯辰三時讓大家體會一下氣機的變化,那么當時給他家提醒了,從溫度、明暗和太陽的位置來體會氣機的變化,那么這個對大家學習氣學中醫是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我跟大家說過,這個學習氣學中醫是個體會的一個學問,不是看書、摳文字能夠摳出來的。好像上次我說了,這次咱們讓大家都能參與,也有可能還要點名,還是希望讓大家上麥說一下,你是怎么來理解肝經氣機的變化?這樣跟大家說,你們說氣也可以理解成一個氣團,氣與氣之間、氣團和氣團之間的關系是怎么樣的?一個氣團又分內部外部,多層次多角度,他不是一個機械,不是力與力的關系,不要理解成牛頓的萬有引力,不要理解成經典的力學,不是簡單的加減,而是包羅萬象活生生的一個氣,從這方面理解你就能很好的理解氣機的變化,不然的話,你終究你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樣不行。 首先這樣說一下吧,大家這樣體會一天之內氣機的變化,一天嘛,他就是從明到暗、從黑天、白天輪流周轉嘛,那么反映這個黑天白天的變化,那么通過三個參數,三個特征,大致能夠體會氣機的變化,就是溫度、明暗、太陽的位置,那么好誰上來說一下,如果沒人說我點名了。大家如果想做到明理,用一條道理去解釋,那么你必須要搞清楚氣機的變化規律。 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氣機變化不是勻速的,這一點非常重要,本來氣機運動就不是勻速運動,如果說你把它搞成一個完美的弧形,那壞了,你對氣學不了解,這個我跟大家講過不止一次了,要利用走步原理,左一腳,右一腳交替來走,肯定不是說一直往前踹,一個像輪子一樣,勻速向前滾,而是左腳右腳這樣往前走,這個大家看陰陽消長都能體會出來,最簡單看看股市也能應該知道。 有人說寅時氣聚,卯時氣又開了,寅時緊,卯時疏,這也是對的。但辰時氣聚,巳時氣開就不對,這個大家看一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四個時辰、未、戌、丑這是過度的,氣是過度的,也就是兩種氣交雜,然后你再排收的放,聚和散你就能很好理解,散的時間要長于聚的時間,所以說寅聚,寅處沖破必須有力量,全都聚在一起打出去,到卯時完全的散開,辰是博大的散開,巳又聚,午散、未雜,申聚、酉散、戌雜,亥聚、子散、丑雜,你這樣理解能夠更好的理解整個左腳右腳的理論。 關于辰時氣蓬勃而出不對,寅時氣就沖出來,太陽出來是在3~5點之間,夏天的時候到了寅時,太陽就出來了,到了辰時氣太晚了,寅者氣寅寅然上升,寅時氣破,寅者建也,建什么意思啊,建功立業的時候,取得實質性突破的時候,就是寅時,到辰時就晚了,所以說寅時最重要,寅巳申亥這是四余地,是建功立業的時候,辰戌丑未是四雜地,子午卯酉是四正、四集,是氣純粹的時候,勸大家讀一讀這個很多言五行的書,你看你能夠多些常識性的知識嘛。寅申巳亥,也可以叫四余,四充都可以,四小生也行。可能有朋友學過算命,應該能夠知道,這是個最基本的知識,如果想更好的理解一天之氣的流轉變化,請大家可以聽一下我的錄音,關于十二時與十二生肖的之間的關系。 然后關于這個溫度、太陽和這個明暗,我只說一點。早晨,太陽離我們越來越近,但是溫度越來越低,同時光明是慢慢而來,三者是不同步的,而且會出現相反的情況,這里面蘊含著氣機深刻的道理,就看你從那個層面那個角度來認識,就像我們身體得的很多癥狀一樣,比如說有的癥狀加深了,有的癥狀變淺了,從氣的層次、從血的層次的變化都是不同的,那么我們看一下,這下午光明一片,最光明了,但是太陽卻慢慢西沉,這個溫度在兩三點鐘達到最高,隨著太陽的西沉天慢慢的暗下來,都不是同步的,也就是說看問題不要局限在一點看,要至少看到三個面,你看不到四個面,也要看到三個面。 有人說日出一般都在五點到七點,這個問題我再解釋一下。其實寅時,不應該以太陽出來為準,應該以見日光為準,光就是陽么,就是陽氣,并不是說太陽蓬勃而出,見光嘛,所謂寅時雞鳴么,光一般出現要比太陽升起來要早。卯酉之時一個日出一個日落,但是為什么一二三子丑寅,要把寅這個位叫做人位,一是天,二是地,三是人,把寅開始叫陽氣,陽氣升在寅,死在戌,這個升不是那個孕育那個生,孕育在子,陽氣升出來在寅,天地之夢,天皇、地皇、人皇,這個人皇就是寅位,并不以太陽出來,太陽出來就是已見明了,要以寅,就是見天光,陽氣就出來。同樣這個酉時太陽落,但是在戌時仍然很亮,太陽落下去之后,還有云彩,云霞,還有晚霞么,天還沒有完全暗下來,所以加上一個戌時。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寅午戌,這三個,三合么,三合火,這個火正在午,火升在寅,火死在戌,并沒有說從卯開始到酉結束,是這個概念。
咱們說一下附子這位藥吧,附子現在是一個焦點藥,因為什么呢?因為西醫用寒涼用的太多,最終導致中醫界的反彈,發現了附子,而且推到整個歷史舞臺的前沿,象附子能夠糾正寒涼派的弊病,還人身一個陽氣,這火神派火了好幾年,三年了吧,不管是網絡的推動,下面的有識之士的推動,也是傷寒派的一個覺醒,這個應該歌頌,因為確實這個寒涼用的太甚,包括我們前面講的冰鎮啊,包括點滴啊,包括各種藥物,對人正氣陽氣的侵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如果說能夠知道中醫,了解下中醫、中國傳統文化、氣學中醫就會發現到了瞠目結舌令人發指的地步,也就是咱們中華民族健康方面正在遭受一個巨大的災難,沒辦法,現在就是就這個世道,所以附子為代表的火神派已經崛起,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包括現在積極的使用生附子,突然發現前幾年不斷用的原來用的都是假附子,后來現在開始證明了要用生附子,原先炮制的附子都是有問題的,最終把附子的有效成分都去掉了,附子吃到600克和800克,這種匪夷所思的一個量,人不會產生明顯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了,那是假附子,象斷臂的張飛一樣,沒用,那又開始回頭到處找真附子,這個附子勁大,吃了之后有明顯的副作用,麻、吐、心悸,最簡單就是麻,就是麻嘛,而且麻的不得了。有一些人就到了是藥就用附子的一步,麻附辛湯啊,把附子推向神壇也好,就像找到一根救命稻草一樣,附子萬能論,這些東西都出來了。附子通經嘛,人如果經脈不通,寒凝,陽氣衰,用附子通陽,通經,但并不能包治百病,那么這里面我要跟大家說一下,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中醫,知道人生的道理,那么要從理上去認真的學習,世間沒有一種藥可以治萬病的。如古人所說的,知理難,識藥易。知道這個藥物的藥理成分和所起的作用很容易,但你要真正知道中醫的道理,很難很難,那么這里借附子咱不是批附子也不是揚附子,既不褒也不貶,只想告訴大家一個道理,一定要從明理上下工夫,不要在形上下功夫,不要在藥上下過大的功夫。當然啦,藥得知道,現在大部分人只能看書,不能識藥這也不行。藥這一個課要補上,但是權重要分好,七分在理甚至八分在理也是可取的,如果大家能夠進一步學習氣學中醫,把人身比作一團氣,到時候你就會看到或者感覺到這個藥下去之后,他是怎么影響氣機的。 那比如說一個氣機很弱的,他首先氣呈一種什么顏色,一種什么狀態,學習氣學時間長了,基本有一個大致地感受,黃連下肚也好附子下肚也好,他怎么走?那你沒有這個感受,我只能通過打比喻的方式告訴你。就像北京的交通一樣,高峰期交通堵塞,那么這種交通堵塞是由于什么造成的,如果這時候下附子或者是大黃,他起的作用無非就是一個清障車的作用。什么是清障車呢?道路哪里障礙,他過去一清,那大家想想,如果大量使用這樣猛烈的藥,也就是說三環路上開的都是清障車,開的時候管事,開過去什么效果大家應該知道。知一則天下畢,所以說一是理,不是法,法是萬法,法很多。 我記的有一個朋友說的這個問題,有沒有方子治所有病啊,他覺得應該是有,當時我是這樣來回答的,你在北京,一直往南走,能不能把所有的景點都逛到,這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講的這個氣學中醫這個氣學,這個就是理就是一,你具體施法的時候,你用那個理去施那個法,那個法是不斷的變化,就像有人推崇《傷寒論》,有人否定《傷寒論》,拿了傷寒的方子,有的好使有的不好使,那么否定《傷寒論》,就是古方不能拘;推崇《傷寒論》的,傷寒的方子仍然能治大部分的疾病,《傷寒論》上最終要重視的是什么,是方還是理?還有就是說古代那個方里面的藥和現在的藥有多大的區別,古人的身體素質,生活方式和今人有多大區別,這個你都要考慮,古人的東西多了,哪些該揚,哪些該棄,你要心里有數。溫病派也好,傷寒派也好,爭論了這么多年,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從這個氣學中醫考慮問題,你只要知道氣學的道理就行,藥只是一個方法,只要能撥動氣機就可以,就像放奧運開幕式,擊缶的那種聲音直達你的五臟六腑,振動你的生機之氣,這就可以,這是一味藥啊。你看到雄壯的場面,心中升起了一種驕傲自豪的心理,這也是藥。所以說,法是萬法,理只有一條,大家只要把一條的理抓住,那么以后的路都好走。 記得不止一次這樣和大家說,《本經》上360多味藥,上品,中品,下品,上品養命,中品療疾,下品去毒,這一目了然啊,這大家就該應知道用藥的基本法度,四個字中正平和,而又能夠對證,這個就是中藥,作為一個好的中醫大夫用藥的法度,行,看看今天還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今天就到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