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中國古代詩詞常識

     曾經(jīng)蒼海 2014-01-18
     
     
    寫在前面的話

    今年以來,看到論壇越來越多的網(wǎng)友喜歡詩詞,這是好事,總比打口水仗要好。但也有不足的是,也許跟近幾十年的教育有關(guān),現(xiàn)在年輕人對古代詩詞常識所知不多。剛好我手頭有幾本古代詩詞常識的書,于是產(chǎn)生了把它整理出來,供網(wǎng)友們閱讀借鑒之用的念頭。
    古代詩詞常識的主要內(nèi)容是根據(jù)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初,河北師范學(xué)院劉福元,楊新我老師編著的《古代詩詞常識》的內(nèi)容進(jìn)行摘錄。

      第一章 古代詩詞的種類和名稱

    詩詞的分類,如果從格律的角度來劃分,就是古體詩和近體詩。從唐初開始,格律詩開始形成。這種詩體在字?jǐn)?shù)、聲韻、對仗方面有嚴(yán)格規(guī)定。唐朝人稱為近體詩,后人沿用至今。與之相對應(yīng)的就是古體詩,也是唐朝人的說法,后人沿用。
    如果具體再劃分,還可以按字?jǐn)?shù)來分,如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雜言等。三言是比較少見的。近體詩也叫格律詩,主要包括律詩和絕句。律詩是八句,絕句是四句。超過八句的律詩叫長律或排律;也有六句律詩,稱三韻小律。五言的叫五律或五絕,七言的叫七律或七絕。排律,一般都是五言,句數(shù)不定,但必須超過八句,句數(shù)是偶數(shù),可從十句直至二百句以上。還有一種試帖詩,限定十二句。
    詩的名稱。
    (一)風(fēng)雅頌 這三個名稱和《詩經(jīng)》有關(guān)。一是指《詩經(jīng)》的三個組成部分;二是指《詩經(jīng)》六義:風(fēng)雅頌和賦比興中的三種。
    風(fēng),又叫國風(fēng),即地方民歌的意思,包括周南、召南和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國風(fēng),共有詩一百六十篇。

    雅,衛(wèi)西周王畿一帶的樂歌,包括小雅和大雅,共有詩一百零五篇。雅,有記事的意思,多是敘事詩。

    頌,有形容、贊美的意思,是祭祀樂歌,也有舞曲。包括周頌、魯頌、商頌,共有四十篇。風(fēng)雅頌又是詩的分類名稱。

    (二)楚辭。原是一本詩歌總集的名稱。總集里收有戰(zhàn)國楚人屈原、宋玉和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的辭賦十六篇。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

    (三)騷體。楚辭異名。由屈原的《離騷》而得名。

    (四)風(fēng)騷。原指《詩經(jīng)》中的國風(fēng)和楚辭里的《離騷》,后為詩歌總代稱。

    (五)辭賦 辭,原指楚辭一類的詩歌。賦,始于戰(zhàn)國時茍卿的《賦篇》,到了漢代,學(xué)習(xí)了楚辭的手法,并更多地揉進(jìn)了散文的特點(diǎn),以鋪敘為主,形成了宏篇巨制的漢賦。漢代以后,又出現(xiàn)了文賦、駢賦、律賦等名稱。文賦,接近散文;駢賦、律賦,接近駢文。漢代人認(rèn)為辭和賦是一個體裁,故合稱辭賦。


    (六)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漢武帝時開始建立樂府,掌管朝會、游行等情況下所用的音樂,并從民間采集樂歌。后來樂府成為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chuàng)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魏、晉和唐代及其后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稱為樂府或擬樂府。樂府又是宋、元、明以后的詞、曲名稱,因詞、曲原是入樂的。

    七)。古風(fēng)。古體詩的異名。風(fēng),即詩歌的意思,是由《詩經(jīng)》中的國風(fēng)引申出來的。唐代及其后人寫作古體詩,還以古風(fēng)作為詩題名的,如李白有《古風(fēng)》五十九首。


    (八)。歌、行、樂、曲、引、吟、嘆、怨、弄、操等。這些名稱原來都是漢魏南北朝樂府詩題用的。南北朝樂府民歌詩題用歌者較多,有《子夜歌》、《企喻歌》、《瑯邪王哥》等。漢樂府民歌詩題用“行”者較多,《隴西行》、《婦病行》、《雁門太守行》等。文人擬樂府民歌寫的古體詩,詩題也常標(biāo)以“歌”“行”。歌、行有時在詩題中連稱,如漢樂府民歌有《怨歌行》,曹植有擬作的《怨歌行》。除歌、行外,漢魏南北朝樂府民歌及文人擬作的樂府民歌的古體詩,其詩題還有的標(biāo)以“樂”“曲”“引”“吟”“嘆”“怨”“弄”“操”等,如樂府民歌有《石城樂》、《西洲曲》,《梁甫吟》等,文人創(chuàng)作有李白的《估客樂》、溫庭筠的《西洲曲》、李賀的《箜篌引》、鮑照的《代東武吟》、皮日休的《橡媼嘆》、李白的《長門怨》、李賀的《江南弄》、劉禹錫的《飛鳶操》等。明朝人徐師曾在《文體明辨》中說:“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曰歌行;述事本末,先后有序,以抽其臆者曰引;高下長短,委屈盡情,以道其微者曰曲;吁嗟慨歌、悲憂深思,以呻其郁者曰吟;因其立辭之意曰辭;本其命篇之意曰篇;發(fā)歌曰唱;條理曰調(diào);憤而不怒曰怨;感而發(fā)言曰嘆。”這些解釋雖有一些道理,但在古體詩中采用歌、行等名稱的,并未這樣嚴(yán)格區(qū)分。歌行連稱時,又作為一種詩體的名稱。歌行體,即形式較自由、句子長短參差的古體詩。歌行體的詩,題目上并不一定都有“歌行”等字樣。


    (九)新體詩。這是指南北朝后期的詩體。當(dāng)時的詩歌創(chuàng)作,特別注意聲律、對仗和詞藻,同以前的詩比較,在形式上有了顯著的區(qū)別。因而,稱為新體詩。新體詩,在近體詩形成中,起了過度作用。

    部分詩題的來源和含義

    一 《戰(zhàn)城南》。漢樂府鐃歌中的一個曲名。漢鐃歌,鼓吹曲的一部。鼓吹曲,漢初由北方傳入中原的樂曲,樂器用鼓、簫、笳。漢樂府民歌中有一首《戰(zhàn)城南》,寫了戰(zhàn)爭的傷亡情景,開頭是:“戰(zhàn)城南,死郭北”,用首句作為題名。南朝就有人擬作,到了唐代,盧照鄰、李白等都寫過《戰(zhàn)城南》。

    二 《巫山高》。漢樂府鐃歌中的一個曲名。漢樂府民歌中有一首《巫山高》,寫的是游子懷鄉(xiāng),開頭是“巫山高,高以大”,用首句作為題名。現(xiàn)在能見到的文人擬作,唐代就有十幾首。李賀寫的《巫山高》,結(jié)合神女的傳說來描寫巫山的景色,是最有特點(diǎn)的一首。

    三 《出塞》、《入塞》。這兩個詩題,各是漢樂府橫吹曲中的一個曲名。橫吹曲是用于軍中的樂曲,樂器用鼓、角,漢武帝時從西域傳入,當(dāng)時的樂工李延年進(jìn)行了改制。《出塞》、《入塞》是李延年改制的。其歌詞,現(xiàn)在能見到的都是南北朝以來的文人作品。《出塞》多寫邊塞生活,《入塞》多寫由邊塞返歸的情景。其中較好的有,王昌齡的《出塞》二首,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另外,《出塞曲》、《入塞曲》,《塞上曲》、《塞下曲》等詩題,都屬于這一類。

    四 《關(guān)山月》。漢樂府橫吹曲中的一個曲名。關(guān)山,邊塞的意思。《關(guān)山月》的歌詞,現(xiàn)在能見到的都是南北朝以來的文人作品。最早的是肖繹(梁元帝)寫的。陸游的《關(guān)山月》,除表現(xiàn)士兵和家人離別的傳統(tǒng)內(nèi)容外,主要是針對南宋統(tǒng)治集團(tuán)的投降行徑進(jìn)行了譏刺。

    五 《長歌行》、《短歌行》。這兩個詩題,各是漢樂府平調(diào)曲中的一個曲名。平調(diào)曲,樂府相和歌的一部,樂器用笙、笛、筑、瑟、琴、箏、琵琶七種。在現(xiàn)存的漢樂府民歌中,有《長歌行》歌詞。有一首《長歌行》,表現(xiàn)了勸人及早努力的思想,“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魏晉以來的文人有不少擬作,謝靈運(yùn)寫過《長歌行》,李白寫過《長歌行》,曹操寫過《短歌行》,顧況寫過《短歌行》,李賀寫過《長歌續(xù)短歌》。


    (六) 《燕歌行》。漢樂府平調(diào)曲中的一個曲名。燕歌,北方邊地的歌。《燕歌行》的歌詞,多寫征人怨婦的生活。現(xiàn)在能見到的最早的《燕歌行》是三國時曹丕作的,他寫了女子對遠(yuǎn)行丈夫的懷念。南北朝時,謝靈運(yùn)和庾信都寫過《燕歌行》。高適的《燕歌行》,擴(kuò)大了傳統(tǒng)的內(nèi)容。

    (七) 《從軍行》。漢樂府平調(diào)曲中的一個曲名。其歌詞,多寫邊塞的生活情景。現(xiàn)在能見到的最早的《從軍行》,是三國時左延年作的。南北朝時,江淹和庾信都寫過《從軍行》。唐人寫《從軍行》很多,較好的有楊炯、王昌齡、陳羽等寫的。

    (八) 《東門行》。漢樂府瑟調(diào)曲中的一個曲名。瑟調(diào)曲,樂府相和歌的一部,樂器用笙、笛、節(jié)、琴、瑟、箏、琵琶七種。漢樂府民歌中有《東門行》,表現(xiàn)了一個男子因窮困所迫、鋌而走險的情景。詩的開頭是“出東門,不顧歸”,故叫《東門行》。鮑照寫過《代東門行》,柳宗元寫過《古東門行》。柳宗元的《古東門行》寫了武元衡的被殺,對藩鎮(zhèn)割據(jù)進(jìn)行了申討,不同于傳統(tǒng)內(nèi)容。

    (九)《蜀道難》。漢樂府瑟調(diào)曲中的一個曲名。其歌詞表現(xiàn)的都是蜀道的艱難。早在南朝,就有肖綱(梁簡文帝)、劉孝威等寫過《蜀道難》。李白的《蜀道難》是最有名的的一首,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陸暢的《蜀道易》,是對《蜀道難》的反其意而用之的作品。

    (十) 《白頭吟》。漢樂府楚調(diào)曲中的一個曲名。楚調(diào)曲,樂府相和歌的一部,樂器用笙、笛、節(jié)、琴、箏、琵琶、瑟七種。漢樂府民歌中有《白頭吟》,是寫男的有二心,女的表示決裂的詩,詩中有一句“白頭不相離”,故名《白頭吟》。鮑照寫過《代白頭吟》,李白寫過二首《白頭吟》。白居易的《反白頭吟》,是對《白頭吟》的反其意而用之的作品。

    (十一) 《丁督護(hù)歌》。南朝樂府吳聲歌曲中的一個曲名。吳聲歌曲,南朝時產(chǎn)生于長江下游的吳地,多是民間歌曲。據(jù)傳說,南朝徐逵之被人殺害,由都護(hù)丁旿收尸,徐的妻子向丁旿問起喪葬之事,每一問就說一聲“丁都護(hù)”,情聲哀切。后來,有人依此寫成《丁督護(hù)歌》。李白的《丁督護(hù)歌》,是寫船夫之苦的,既不同于最早的《丁督護(hù)歌》,又與后來表現(xiàn)女子懷人的《丁督護(hù)歌》有區(qū)別。

    (十二) 《烏夜啼》。南朝樂府西曲歌中的一個曲名。西曲歌,南朝時產(chǎn)生于吳地之西。為民間歌曲。據(jù)傳說,南朝劉義慶觸怒了宋文帝(劉義隆),被囚禁在家,其妓妾夜間聽到烏啼,說是吉兆,后來,劉義慶果然獲釋。于是便作了《烏夜啼》。現(xiàn)在能見到的八首民歌《烏夜啼》,是寫愛情的,不合于傳說的故事。南北朝時和唐代都有擬作。李白的《烏夜啼》,借寫蘇蕙思夫以表現(xiàn)戍卒家屬的怨恨。

    (十三) 《行路難》。樂府雜曲歌中的一個曲名。雜曲歌的歌詞多出于民間,是漢至南北朝時的作品。《行路難》,以多寫世路艱難而得名。鮑照有《擬行路難》十九首,對當(dāng)時陰暗的社會現(xiàn)象進(jìn)行了揭露。唐人擬作的《行路難》有三十多首,以李白的《行路難》三首最為突出。

    (十四) 《涼州詞》。隋唐間雜曲中的一個曲名。因產(chǎn)地在涼州,(甘肅武威),故名《涼州詞》。唐人多借來表現(xiàn)西方邊境的風(fēng)光,在這些詩中,王之煥的《涼州詞》二首和王翰的《涼州詞》較好。

    (十五)《楊柳枝》。隋唐間雜曲中的一個曲名。隋曲名為《折楊柳》或《折柳枝》。白居易翻舊曲為新歌,作《楊柳枝》十二首,時人相繼唱和。劉禹錫也有十二首。

    常見詞牌的來源和含義


    詞牌,只是說明詞所配的的樂調(diào),并不是詞的題目。大部分詞所寫的內(nèi)容,是同詞牌沒有任何意義上的聯(lián)系。因而,大部分詞,在詞牌下還要寫上詞題,以概括說明詞的內(nèi)容。也有一部分詞,詞牌就是詞題,屬于此類的,有的在詞牌下寫上“本意”二字。詞牌的數(shù)目很多,以下就常見的詞牌,對其來源和含義,分類作一簡要說明。

    一,原為唐教坊曲的。在唐教坊中,曾教習(xí)、演出過不少樂曲。這些樂曲,有的來自民間,有的來自外域,有的來自邊地。后來,這些樂曲中的一部分演化成詞。原為唐教坊曲名的詞牌,是很多見的。

    1,《漁歌子》。以張志和所作最為著名。張志和自稱煙波釣徒,居江湖,常垂釣,寫過漁歌。《漁歌子》,即始于張志和寫的漁歌。《漁歌子》中的“子”,是曲子的簡稱。其它亦然。

    2,《天仙子》。原唐教坊曲,來自西域。本名《萬斯年》,因皇甫松有“懊惱天仙應(yīng)有以”句,取“天仙”二字成其名。

    3,《長相思》。又名《長相思令》、《吳山青》、《憶多嬌》、《雙紅豆》等。《長相思》一名,取自南朝樂府“長相思,久離別”詩句。

    4,《河滿子》。也作《何滿子》。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年間,一個叫何滿的人,臨就刑時進(jìn)此曲以贖死罪。后來以何滿人名為此曲名。

    5,《菩薩蠻》。又名《子夜歌》、《花間意》、《重疊金》等。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間(公元847-859),女蠻國派遣使者進(jìn)貢,她們身上披掛著珠寶,頭上戴著金冠,梳著高高的發(fā)髻,號稱為菩薩蠻隊(duì),當(dāng)時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薩蠻曲》,于是《菩薩蠻》就成了詞牌名。

    6,《西江月》。又名《江月令》、《步虛詞》、《壺天曉》等。《西江月》一名,取自李白的“只今惟有西江月”的詩句。另有《西江月慢》。

    7,《浪淘沙》。又名《浪淘沙令》、《過龍門》、《賣花聲》等。劉禹錫、白居易都寫有《浪淘沙》,其內(nèi)容就是詠浪淘沙,《浪淘沙》一名由此而來。

    8,《虞美人》。又名《虞美人令》、《一江春水》、《玉壺冰》等。《虞美人》一名,借用項(xiàng)羽的寵姬虞美人之名。

    9,《蝶戀花》。本名《鵲踏枝》,又名《鳳棲梧》、《卷珠簾》等。《蝶戀花》一名,取自肖綱的“翻階蛺蝶戀花情”詩句。

    10,《破陣子》。又名《破陣樂》、《十拍子》等。唐《破陣子》舞曲,歌舞人皆畫衣甲,執(zhí)旗旆,又有馬軍入場,很是壯觀。當(dāng)時藩鎮(zhèn)多用這類舞曲來慰勞軍隊(duì)。

    11,《雨霖鈴》。又名《雨霖鈴慢》。唐玄宗因“安史之亂”而入蜀,進(jìn)斜谷,霖雨連下十?dāng)?shù)日,棧道中聞鈴聲,由此想念楊貴妃。就其事而制曲,名《雨霖鈴》。
    另外,如《南鄉(xiāng)子》、《訴衷情》、《浣溪紗》等詞,也都是來自唐教坊曲。
    二,由大唐曲摘取部分而成的。唐教坊曲中,有些是大型歌舞劇曲。大曲由許多樂曲組成,全部演唱不容易,常常取其一段或幾段單獨(dú)演唱,逐漸演化為相對獨(dú)立的詞調(diào)。此類詞,有的標(biāo)以“摘遍”,即摘取某大曲的一遍,如《薄媚摘遍》、《泛清波摘遍》等詞;有的標(biāo)以“歌頭”,即摘取某大曲的歌頭部分,如《水調(diào)歌頭》、《六州歌頭》等詞;有的并未有“摘遍”、“歌頭”字樣,但也是摘取某大曲的部分,如《采桑子》就是摘取唐大曲《采桑》中的一遍而制成的,又名《丑奴兒令》。

    三,原有詞調(diào)變格后而成的。詞調(diào)變格的情況比較復(fù)雜,下面分別做些簡要介紹,并對一些詞牌的來源和含義作一些說明。

    1,犯調(diào)。《花犯》、《凄涼犯》、《四犯剪梅花》等詞便是。犯調(diào),包括宮調(diào)相犯和句法相犯兩種。宮調(diào)相犯,即西樂中所說的轉(zhuǎn)調(diào);句法相犯,即集合兩個以上詞調(diào)的句法而成一新詞調(diào),如陸游的《江月晃重山》詞,由《西江月》、《小重山》二詞的句法集合而成。

    2,轉(zhuǎn)調(diào)。《轉(zhuǎn)調(diào)賀圣朝》、《轉(zhuǎn)調(diào)滿庭芳》、《轉(zhuǎn)調(diào)踏莎行》等詞便是。轉(zhuǎn)調(diào),指在原有詞調(diào)的基礎(chǔ)上,進(jìn)行增損而轉(zhuǎn)換成一新詞調(diào),不同于西樂中所說的轉(zhuǎn)調(diào)。轉(zhuǎn)調(diào)后的詞,有的用韻不同,如《轉(zhuǎn)調(diào)賀圣朝》由原押仄韻轉(zhuǎn)為押平韻;《轉(zhuǎn)調(diào)滿庭芳》由原押平聲韻部分轉(zhuǎn)為押仄韻的;有的句數(shù)、字?jǐn)?shù)不同,如《轉(zhuǎn)調(diào)踏莎行》,由《踏莎行》的五十八字,增至六十六字;有的則沒有多大不同,如《轉(zhuǎn)調(diào)蝶戀花》與《蝶戀花》比較,僅上片第四句及換頭處平仄不同。

    3,促拍。《促拍采桑子》、《促拍滿路花》、《長壽仙促拍》等詞便是。促拍,繁聲促節(jié)的意思,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音樂上的快板。促拍之詞,字?jǐn)?shù)比原來的多,如《促拍采桑子》,有五十字或六十二字,比四十四字的《采桑子》要多。

    4,攤破。又名攤聲。《攤破江城子》、《攤破南鄉(xiāng)子》、《攤破浣溪沙》等詞便是。攤破,指樂曲攤開后,發(fā)生破句現(xiàn)象,或多數(shù)句合成少數(shù)句,或少數(shù)句破成多數(shù)句,字?jǐn)?shù)隨之有所增減。

    5,添聲。《添聲楊柳枝》等詞便是。添聲,與攤破的情況相同。

    6,減字。《減字木蘭花》、《減字浣溪沙》等詞便是。減字,指在原詞調(diào)的基礎(chǔ)上,減去若干字,使句法、字?jǐn)?shù)稍有變化,而成一新詞調(diào)。如《木蘭花》原為七言八句,將上下片的一、三兩句各減三字,使上、下片各是四言、七言、四言、七言的句法,成為《減字木蘭花》。

    7,偷聲。偷聲與減字的情況相同。《偷聲木蘭花》,只將上下片的第三句各減了三字,使上下片各是七言、七言、四言、七言的句法。
    四, 創(chuàng)制詞調(diào)取現(xiàn)成詩句,或概括其內(nèi)容,或借用別名稱而命名的。這類情況,原在唐教坊曲的詞調(diào)中也有,這里介紹的不屬于唐教坊曲的詞調(diào)名稱。

    1,《點(diǎn)絳唇》。取江淹的“明珠點(diǎn)絳唇”詩句而命名。又名《南浦月》、《點(diǎn)櫻桃》等。

    2,《卜算子》。借用駱賓王的“卜算子”稱呼而命名。(駱賓王寫詩好用數(shù)名,人稱“卜算子”)又名《百尺樓》、《楚天遙》等。另有《卜算子慢》。

    3,《清平樂》。借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diào)名稱而命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fēng)》等。

    4,《更漏子》。因溫庭筠用此詞調(diào)多詠更漏而得名。又名《無漏子》、《獨(dú)倚樓》等。

    5,《鵲橋仙》。因用此詞調(diào)多詠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的故事而得名。又名《廣寒秋》等。

    6,《釵頭鳳》。取《無名氏》的“可憐孤似釵頭鳳”詩句而命名。又名《折紅英》、《擷芳詞》等。

    7,《青玉案》。取張衡的“何以報之青玉案”詩句而命名。又名《橫塘路》等。

    8,《風(fēng)入松》。借用古琴曲“風(fēng)入松”樂調(diào)名稱而命名。又名《風(fēng)入松慢》、《遠(yuǎn)山橫》等。

    9,《黃鶯兒》。因最初用此詞調(diào)詠黃鶯而得名。

    10,《念奴嬌》。借用唐玄宗天寶年間著名歌妓念奴的名字而命名。又名《百字令》、《大江東去》、《酹江月》等。

    11,《水龍吟》。取李白的“笛奏龍吟水”詩句而命名。又名《龍吟曲》、《鼓笛慢》等。

    12,《沁園春》。借用反映東漢竇憲仗勢奪取沁水公主園林之事的詩意而命名。又名《念離群》、《洞庭春色》等。

    五 ,詞調(diào)定名或改名取本調(diào)詞中字句的。這一類詞牌,數(shù)量也不少。

    1,《憶江南》。此調(diào)原名《謝秋娘》,因白居易詞中有“能不憶江南”句,而改名為《憶江南》。又名《望江南》、《江南好》等。

    2,《如夢令》。此調(diào)原名《憶仙姿》,因李存勖(后唐莊宗)詞中有“如夢、如夢”句,而改名為《如夢令》。又名《無夢令》、《宴桃園》等。另外,此調(diào)復(fù)加一疊者,名《如意令》。

    3,《憶秦娥》。據(jù)傳李白首制此詞,詞中有“秦娥夢斷秦樓月”句,故定名為《憶秦娥》。又名《秦樓月》、《碧云深》等。

    4,《人月圓》。王詵始制此詞,詞中有“人月圓時”句,故定名為《人月圓》。又名《青衫濕》等。

    5,《一剪梅》。周邦彥詞中有“一剪梅花萬樣嬌”句,故定名為《一剪梅》。又名《臘梅香》、《玉簟秋》等。

    6,《漁家傲》。此調(diào)在北宋時多為文人所采用,晏殊因而在詞中贊道:“神仙一曲漁家傲”,故定名為《漁家傲》。又名《添字漁家傲》、《吳門柳》、《荊溪詠》等。

    7,《賀新涼》。此調(diào)原名《賀新郎》,因蘇軾詞中有“晚涼新浴”句,而改名為《賀新涼》。《賀新郎》一名仍通行。又名《金縷曲》、《乳燕飛》等。

                                                                              名同實(shí)異和名異實(shí)同

    在詩詞分類過程中,有兩種情況應(yīng)該注意,一是名同實(shí)異,二是名異實(shí)同。

    一,名同實(shí)異。就大的分類名稱來說,有名同實(shí)異的現(xiàn)象。樂府作為一種詩體,指的是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chuàng)作的樂歌,但又是詞的別名。詞的另一別名長短句,又是古體詩中的雜言詩的別名。從樂府舊題與詞牌比較來看,也有名同實(shí)異的現(xiàn)象。如《烏夜啼》原為樂府舊題,但又是《相見歡》、《錦堂春》兩個詞調(diào)的別名。又如詞牌中有《子夜歌》,而這個名稱本是樂府舊題。從詞牌本身來看,名同實(shí)異的現(xiàn)象也不少.有的是不同詞調(diào)的別名相同,如《浪淘沙》、《謝池春》的別名都為《賣花聲》;有的是一詞調(diào)的別名本為另一詞調(diào)的正名,如《一落索》別名《上林春,》是另一詞調(diào)的正名。在詞牌中,有些小有差異,但卻代表著兩個截然不同的詞調(diào),如《巫山一段云》與《巫山一片云》、《珠簾卷》和《卷珠簾》等。另外,有不少詞牌,又是曲牌。
    二,名異實(shí)同。這個主要是因?yàn)樵~牌的別名太多,容易混亂,閱讀時注意就是了,這里不再啰嗦。


    下面接著介紹押韻規(guī)則

     

    第二章  押韻規(guī)則



    現(xiàn)代詩歌與古代詩歌在押韻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在古代詩詞中,因詩和詞、古體詩和近體詩的不同,押韻情況也是有區(qū)別的。近體詩和詞的押韻,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是詩詞格律的內(nèi)容之一。

    一,詩詞押韻的一般規(guī)則


    押韻,也稱協(xié)韻或葉(xie)韻。在格律詩中,偶句句尾重復(fù)出現(xiàn)同韻母字,稱為韻腳。第一個韻腳的出現(xiàn),稱為起韻。有首句起韻和不起韻的區(qū)別。這里特別要注意的是,古代詩韻和現(xiàn)代的普通話不一致,所以特別要注意區(qū)別。這里舉個例子: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從普通話來說,此處的“開”、“來”是同韻母的,但“回”卻不同韻母,可是古詩韻卻是同韻的,它們同屬于平水韻上平聲的十灰韻。那么,古代詩韻是怎樣的呢?(在此貼最后,若我時間允許,我把平水韻一百零六韻的常用字打出來,供網(wǎng)友們參閱.)

    在隋唐以前,是從當(dāng)時口語的近似音中選擇韻腳字。在隋唐以后出現(xiàn)了韻書,便從韻書規(guī)定的同韻中選擇韻腳字。韻書的出現(xiàn)以至定型,是幾經(jīng)修改的。現(xiàn)在所說的古代詩韻,指的是平水韻。金代的王文郁合并《廣韻》、《集韻》中的舊韻為一百零七韻,劉淵將其刻成韻書印行,因?yàn)橥酢⒌募灦际瞧剿ń裆轿鹘{縣),所以稱為平水韻。到了元末,陰時夫在平水韻的基礎(chǔ)上,考定詩韻為一百零六韻,為后人所沿用。清代及其以后通行的《佩文詩韻》,也是這一百零六韻。
    在此,解釋幾個名詞。
    寬韻:顧名思義,韻字多的就叫寬韻。如平聲韻里的:東、支、虞、真、先、陽、庚、尤。
    中韻:比寬韻略少的,如:冬、魚、齊、灰、元、寒、蕭、豪、歌、麻、侵等韻。
    窄韻:微、文、刪、青、燕、覃、鹽。
    險韻:江、佳、肴、咸。
    不用說,大伙兒也明白,寫詩用寬韻,選擇韻腳的余地就大,險韻是最難寫的。但是,古代文人有時爭強(qiáng)好勝;或故意為難別人,就寫險韻詩讓別人去和;或以險韻聯(lián)句。李易安就有“險韻詩成,扶頭酒醒”詞句膾炙人口。
    詞韻和詩韻有些區(qū)別。在南宋以前,還沒有人所共守的詞韻;在南宋以后,不少人參照詩韻制定詞韻,也是幾經(jīng)修改,到清代,戈載作《詞林正韻》,定詞韻為十九部。詞韻的第一部至第十四部,包括平、上、去聲韻,第十五部至第十九部為入聲韻。詞韻的每一部,是幾個詩韻的合并。如詞韻的第一部,就是平聲東、冬、上聲董、腫、去聲送、宋韻的合并;詞韻第十五部,就是入聲屋、沃韻的合并。因而,詞韻比詩韻要寬。
    這里再介紹幾個名詞。
    和韻:像唱歌時一唱一和似的,寫詩填詞時,數(shù)人相唱和,后者用前者的韻,稱為和韻。和韻情況有三種:
    1,         用原韻,而不必用原字,稱為依韻。
    2,         用原韻也用原字,并且韻腳字先后次序相同,稱為次韻。
    3,         用原韻也用原字,但韻腳字先后次序不同,稱為用韻。
    限韻:數(shù)人寫詩填詞,限定一個韻。限韻情況有兩種:
    1,         是限韻不限字。
    2,         是限韻也限字,限定某韻的某幾個字。
    另外,還有疊韻,用自己作過的詩詞原韻,再作一首或幾首,稱一疊或幾疊。
    在隋唐以前,是從當(dāng)時口語的近似音中選擇韻腳字。在隋唐以后出現(xiàn)了韻書,便從韻書規(guī)定的同韻中選擇韻腳字。韻書的出現(xiàn)以至定型,是幾經(jīng)修改的。現(xiàn)在所說的古代詩韻,指的是平水韻。金代的王文郁合并《廣韻》、《集韻》中的舊韻為一百零七韻,劉淵將其刻成韻書印行,因?yàn)橥酢⒌募灦际瞧剿ń裆轿鹘{縣),所以稱為平水韻。到了元末,陰時夫在平水韻的基礎(chǔ)上,考定詩韻為一百零六韻,為后人所沿用。清代及其以后通行的《佩文詩韻》,也是這一百零六韻。
    在此,解釋幾個名詞。
    寬韻:顧名思義,韻字多的就叫寬韻。如平聲韻里的:東、支、虞、真、先、陽、庚、尤。
    中韻:比寬韻略少的,如:冬、魚、齊、灰、元、寒、蕭、豪、歌、麻、侵等韻。
    窄韻:微、文、刪、青、燕、覃、鹽。
    險韻:江、佳、肴、咸。
    不用說,大伙兒也明白,寫詩用寬韻,選擇韻腳的余地就大,險韻是最難寫的。但是,古代文人有時爭強(qiáng)好勝;或故意為難別人,就寫險韻詩讓別人去和;或以險韻聯(lián)句。李易安就有“險韻詩成,扶頭酒醒”詞句膾炙人口。
    詞韻和詩韻有些區(qū)別。在南宋以前,還沒有人所共守的詞韻;在南宋以后,不少人參照詩韻制定詞韻,也是幾經(jīng)修改,到清代,戈載作《詞林正韻》,定詞韻為十九部。詞韻的第一部至第十四部,包括平、上、去聲韻,第十五部至第十九部為入聲韻。詞韻的每一部,是幾個詩韻的合并。如詞韻的第一部,就是平聲東、冬、上聲董、腫、去聲送、宋韻的合并;詞韻第十五部,就是入聲屋、沃韻的合并。因而,詞韻比詩韻要寬。
    這里再介紹幾個名詞。
    和韻:像唱歌時一唱一和似的,寫詩填詞時,數(shù)人相唱和,后者用前者的韻,稱為和韻。和韻情況有三種:
    1,         用原韻,而不必用原字,稱為依韻。
    2,         用原韻也用原字,并且韻腳字先后次序相同,稱為次韻。
    3,         用原韻也用原字,但韻腳字先后次序不同,稱為用韻。
    限韻:數(shù)人寫詩填詞,限定一個韻。限韻情況有兩種:
    1,         是限韻不限字。
    2,         是限韻也限字,限定某韻的某幾個字。
    另外,還有疊韻,用自己作過的詩詞原韻,再作一首或幾首,稱一疊或幾疊。

    近體詩的押韻

    近體詩的押韻,是很嚴(yán)格的。詩詞格律的一個內(nèi)容,即明確規(guī)定了近體詩押什么韻和怎樣押韻。
    格律規(guī)定,近體詩只能押平聲韻。在平水韻中,總共有三十個平聲韻。在律詩和絕句中,其韻腳都是平聲韻,但也有例外,如劉禹錫的《蒙池》:

    瀠渟幽壁下,深凈如無力。

    風(fēng)起不成文,月來同一色。

    地靈草木瘦,人遠(yuǎn)煙霞逼。

    往往疑列仙,圍棋在巖側(cè)。

    這首五律的韻腳字“力”、“色”、“逼”、“側(cè)”,屬于入聲十三職韻。近體詩不押平聲韻,是極特殊的情況。雖然這個劉禹錫寫出來了,但我們讀起來,應(yīng)該承認(rèn),音律確實(shí)不如平聲韻作韻腳好聽。
    格律規(guī)定,近體詩押韻,有如下規(guī)定:
    一,兩句一押韻,韻腳在偶句的句尾。有部分是首句起韻的。
    二,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
    三,必須在一個韻中選擇韻腳字,不能鄰韻通押,更不能四聲通押,只有首句起韻的,可用鄰韻。
    四,不能出現(xiàn)重復(fù)的韻腳字。
    在近體詩中,只有首句起韻的,才允許在首句句尾用一個鄰韻字。舉個特例,陸游的《三峽》:

    十二巫山見九峰,

    船頭彩翠滿秋空。

    朝云暮雨渾虛語,

    一夜猿啼明月中。

    此詩中,“峰”屬于上平聲二冬韻,“空”、“中”屬于上平聲一東韻,“峰”是“空”、“中”的鄰韻。首字起韻的用鄰韻字,在盛唐還很少見,到宋代就較為盛行了。
     

    古體詩的押韻



    古體詩不受格律限制,在押韻方面,比近體詩要自由得多。古體詩的韻腳字,可用平聲,也可用上、去、入聲。有些絕句,用的也不是平聲韻,而是上去入聲韻。這樣的絕句,不是近體詩的絕句,即非律絕,而稱為古絕。如李紳的《憫農(nóng)》:

    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

                                                                             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體詩的押韻,有的是兩句一押韻;有的是一句一押韻;還有的是三四句一押韻。一句一押韻的,南北朝以前較多。此后便少了。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可以從一個韻中選擇韻腳字,也可以從相鄰的的兩個甚至幾個韻中選擇韻腳字,即通韻。古體詩還可以重復(fù)韻腳。總之,古體詩在押韻上自由得多。


    詞的押韻

    詞的押韻,同詩比較,比近體詩自由得多,比古體詩又多了許多限制。不同詞牌的詞,有著不同的押韻規(guī)定,押什么韻,怎樣押韻,詞譜都有明確規(guī)定。詞的押韻,也是詩詞格律的一個內(nèi)容。
    詞押韻不同于近體詩,詞可以押平聲韻,還可以押上去入聲(合稱仄聲韻)。但是,在押平聲韻或仄聲韻時,要受格律限制。詞譜規(guī)定押平聲韻的,不能押仄聲韻;押仄聲韻的,不能押平聲韻。規(guī)定押平聲韻的,如:《憶江南》《河滿子》《鷓鴣天》《破陣子》《八聲甘州》《水調(diào)歌頭》《沁園春》等;規(guī)定押仄聲韻的,如:《卜算子》《醉花陰》《釵頭鳳》《鵲橋仙》《青玉案》《摸魚兒》《念奴嬌》《賀新郎》《水龍吟》等。有的詞牌,如:《浣溪紗》《如夢令》《聲聲慢》等,有兩體,一體押平聲韻,一體押仄聲韻。押仄聲韻的,往往是押入聲韻的自成一類,如《憶秦娥》《滿江紅》等,要押入聲韻。
    詞在怎樣押韻方面,也都由詞牌作了明確規(guī)定。有多少詞牌,就有多少押韻格式。要想全面了解詞的押韻格式,只有把全部詞譜都列出來。但簡單點(diǎn)說,可以大致歸納幾條。1,押韻有密有疏。2,有的一韻到底,有的可以換韻。3,有的用本韻,有的用通韻。4,有的可以出現(xiàn)重復(fù)的韻腳字。
    有密有疏的,有一句一押的;兩句一押的;三四句一押的;五六句一押的。一句一押的,如白居易的《長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diǎn)點(diǎn)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兩句一押韻的,比較常見,如李之儀的《卜算子》:

    我住長江頭,君主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fù)相思意。

    有一種押韻方式稱回環(huán)押的,很有意思。先是由甲韻換乙韻,到了下片,又由甲韻到乙韻。如陸游的《釵頭鳳》: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fēng)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悒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這首詞,上片的“手”“酒”“柳”和下片的“舊”“瘦”“透”分別屬于《詞林正韻》第十二部的“有”韻和“宥”韻。上片的“惡”“薄”“索”“錯”和下片的“落”“閣”“托”“莫”屬于第十六部的“藥”韻。

    第三章 平仄格式

    好的詩詞,讀起來總是朗朗上口,抑揚(yáng)起伏,協(xié)調(diào)有序。其節(jié)奏和旋律,給人以音樂般的感受。這除了押韻的緣故外,更因?yàn)槭亲致暤恼{(diào)配。漢字具有著高低長短的語音特點(diǎn)。古人把它概括為四聲,即:平上去入聲。這同現(xiàn)代的普通話四聲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平聲,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陰平和陽平;古代的上聲和去聲,仍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上聲和去聲;而古代的入聲,在現(xiàn)代的普通話中卻消失了,入聲字已分別歸入現(xiàn)代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中。在古代,詩人,詞人們,把漢字區(qū)分四聲的特點(diǎn),有意識地運(yùn)用到詩詞的創(chuàng)作上,按照字聲的高低長短協(xié)調(diào)搭配,這就形成了詩詞的平仄格律。平仄是古人對傳統(tǒng)四聲的分類,“平”指平聲,“仄”指上去入聲。因而,字聲的協(xié)調(diào)搭配,也就是調(diào)配平仄。調(diào)配平仄,有種種的格律規(guī)定,是詩詞格律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

    近體詩調(diào)平仄的一般規(guī)律

    調(diào)平仄,是區(qū)別近體詩與古體詩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無論律詩、絕句都要講平仄,那么近體詩是如何調(diào)平仄的呢?我們先從一般規(guī)則談起。下面舉個例子來說明。這是我自己胡謅的一首七律:

    詠梅

    冰肌玉骨展風(fēng)姿,笑傲風(fēng)霜性自怡。

    點(diǎn)卯新元當(dāng)有我,封疆舊歲豈無伊。

    嬌顏獨(dú)秀何寂寞?紫燕雙飛可相思?

    待到春風(fēng)梳嫩柳,飄飄粉蝶入瑤池。

    律詩一共八句,分四聯(lián)。第一、二句稱首聯(lián),三四句稱頷聯(lián),五六句稱頸聯(lián),七八句稱尾聯(lián)。每聯(lián)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對句。凡是律詩,都這樣稱呼。這首七律的平仄格式是這樣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從這一平仄格式可以看到:
    1,         一句中各字的平仄關(guān)系。
    2,         一聯(lián)中出句與對句的平仄關(guān)系。
    3,         相連兩聯(lián)的平仄關(guān)系。
    1,         一句中各字的平仄是交替變換的,基本上是以兩字的平仄為一單位,這是因?yàn)樵姷囊粽{(diào)節(jié)奏是以雙音為一單位。
    2,         一聯(lián)中出句與對句的平仄是相反的,即仄對平,平對仄,這稱為對;反之,若不合乎對的規(guī)則,則稱為失對。
    3,         相連兩聯(lián)的平仄關(guān)系是,下聯(lián)出句的平仄與上聯(lián)對句的平仄必須相同,即平對平,仄對仄,這稱為粘;反之,若不合乎粘的規(guī)則,則稱為失粘。
    4,         凡偶句最后一字必須是平聲。
    粘對的作用是,使平仄的調(diào)配有變化,有回環(huán)。但是,由于還要照顧到律詩偶句押平聲韻等特點(diǎn),在粘或?qū)Φ臅r候,必然會出現(xiàn)不符合粘對要求的現(xiàn)象,如在以上平仄格式中,下聯(lián)出句的五、七兩字與上聯(lián)對句五、七兩字就不可能相同,這種情況是允許的。最重要的是,每句第二字必須嚴(yán)守粘對規(guī)則。
    按這種平仄規(guī)則要求,網(wǎng)友們應(yīng)該可以看出上面我自己寫的這首七律的毛病了。
    首先一點(diǎn),這首七律的第四句與第五句的第六字失粘。第六句與第七句的第六字失粘。
    第二,若按正格規(guī)范,這首七律的平仄格式是屬于平起首句起韻的,其頸聯(lián)的出句的平仄格式應(yīng)該是:平平仄仄平平仄,而我把它變成平平仄仄平仄仄。也就是說,若按二、四、六分明的要求來論,這第五句的第六字本該“平”的,而我用“仄”了。這就造成失粘,也成為“拗句”,所以,第六句的第六字本該用“仄”,為了補(bǔ)救,只好用“平”了。這又造成第六句的第六字與第七句的第六字失粘。但因?yàn)檫@兩聯(lián)前面四字全粘上了,所以也算符合格律了。
    下一節(jié)再摘錄律詩的平仄格式。

    律詩的平仄格式

    一,    七言律詩的四種基本平仄格式:
    律詩的平仄有基本的句式,這是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chǔ)。七言律詩的基本平仄句式,有四個類型。即:

    1 ,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平仄仄平平仄。

    3,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一個類型,最后兩個字是平平,稱為平平腳,是平起首句起韻的。
    第二個類型,最后兩個字是平仄,稱為平仄腳,是平起首句不起韻的。
    第三個類型,最后兩個字是仄平,稱為仄平腳,是仄起首句起韻的。
    第四個類型,最后兩個字是仄仄,稱為仄仄腳,是仄起首句不起韻的。
    以這四個類型的句式為基礎(chǔ),再按照近體詩調(diào)平仄的一般規(guī)則進(jìn)行調(diào)配,就構(gòu)成了七言律詩的四種基本平仄格式。
    1,         平起首句起韻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新年草色遠(yuǎn)萋萋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久客將歸失路蹊

    仄仄(平)平平仄仄 暮雨不知涢口處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春風(fēng)只到穆陵西

    平平仄仄平平仄 城孤盡日空花落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戶無人白鳥啼

    (仄)仄平平平仄仄 君在江南相憶否

    平平仄仄仄平平 門前五柳幾枝低

    (劉長卿《寄友人》)

    2,         平起首句不起韻的:

    平平仄仄平平仄  留春不住登城望

    仄仄平平仄仄平 惜夜相將秉燭游

    (仄)仄(平)平平仄仄 風(fēng)月萬家河兩岸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笙歌一曲郡西樓

    平平仄仄平平仄 詩聽越客吟何苦

    仄仄平平仄仄平 酒被吳娃勸不休

    (仄)仄平平平仄仄 從道人生都是夢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夢中歡笑亦勝愁

    (白居易《城上夜宴》)

    3,         仄起首句起韻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王濬樓船下益州

    平平(仄)仄仄平平  金陵王氣黯然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千尋鐵鎖沉江底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片降幡出石頭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人世幾回傷往事

    平平(仄)仄仄平平  山形依舊枕寒流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今逢四海為家日

    仄仄平平(仄)仄平  故壘蕭蕭蘆荻秋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4,         仄起首句不起韻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   歲暮陰陽催短景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涯霜雪霽寒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五更鼓角聲悲壯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峽星河影動搖

    仄仄平平平仄仄   野哭千家聞戰(zhàn)伐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夷歌數(shù)處起漁樵

    (平)平仄仄平平仄   臥龍躍馬終黃土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人事音書漫寂寥

    (杜甫《閣夜》)

    七言律詩以首句起韻為正規(guī),因此,在這四種格式中,(1)(3)是最基本格式;(2)是只把(1)式句首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沒有變化;(4)是只把(3)首句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也沒有變化。
    說明一下:格式中帶括號的是可平可仄。

    二,五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五言律詩比七言律詩每句少兩字,所以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可以看作是七言律詩平仄格式的縮減,把七言律詩每句開頭減去兩字,剩下的五字,就是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這樣五言律詩的基本平仄句式,也有四個類型。如下:

    五言律詩           七言律詩

    1,<><>仄仄仄平平  1,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平仄

    3,<><>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平平仄仄  4,仄仄平平平仄仄

    從以上的比較可以看出,五言與七言有所不同的是,七言的平起,在五言變?yōu)樨破穑哐缘呢破穑谖逖宰優(yōu)槠狡稹R赃@四個類型的句式為基礎(chǔ),按照近體詩調(diào)平仄的一般規(guī)律進(jìn)行調(diào)配,就構(gòu)成了五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1,         仄起首句起韻的:

    仄仄仄平平   萬壑樹參天

    平平仄仄平   千山響杜鵑

    平平(平)仄仄   山中一夜雨

    仄仄仄平平   樹杪百重泉

    仄仄平平仄   漢女輸橦布

    平平仄仄平   巴人訟芋田

    平平平仄仄   文翁翻教授

    仄仄仄平平   不敢倚先賢

    (王維《送李使君》)

    2,仄起首句不起韻的:

    仄仄平平仄   國破山河在

    平平仄仄平   城春草木深

    (平)平平仄仄   感時花濺淚

    仄仄仄平平   恨別鳥驚心

    (仄)仄平平仄   烽火連三月

    平平仄仄平   家書抵萬金

    (平)平平仄仄   白頭搔更短

    (仄)仄仄平平   渾欲不勝簪

    (杜甫《春望》)

    3,平起首句起韻的:

    平平仄仄平   蟬聲未發(fā)前

    仄仄仄平平   已自感流年

    仄仄平平仄   一入凄涼耳

    平平仄仄平   如聞斷續(xù)弦

    平平平仄仄    晴清依露葉

    仄仄仄平平   晚急畏霞天

    (仄)仄平平仄   何事秋卿詠

    平平仄仄平   逢時亦悄然

    (劉禹錫《聞新蟬》)

    4,平起首句不起韻的:

    平平平仄仄   青山橫北郭

    仄仄仄平平   白水繞東城

    仄仄(平)平仄   此地一為別

    平平仄仄平   孤蓬萬里征

    平平平仄仄   浮云游子意

    仄仄仄平平   落日故人情

    (仄)仄(平)平仄   揮手自茲去

    平平(仄)仄平   蕭蕭班馬鳴

    (李白《送友人》)

    五言律詩以首句不起韻為正規(guī),因此,在這四種格式中,2,4,是最基本格式;1只是把2式首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余沒變;3只是把4式首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余也沒變。
    以上所列的是,七言律詩和五言律詩的基本平仄格式,習(xí)慣上稱為正格。但是,由于內(nèi)容的需要,詩人往往在不違反格律基本要求的情況下,把該用平的地方用了仄,該用仄的地方用了平,這稱為變格。變格也有各種類型,這里不再一一列述了。

    三 絕句的平仄格式

    一,七言絕句的四種基本平仄格式:
    絕句都是四句,為律詩的一半。所以,七言絕句的平仄格式,正好是七言律詩(1)式和(3)式兩種最基本平仄格式的前半和后半。七言絕句的基本平仄格式也有四種。

    (1)平起首句起韻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朝辭白帝彩云間

    (仄)仄平平仄仄平   千里江陵一日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兩岸猿聲啼不住

    平平仄仄仄平平   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早發(fā)白帝城》)

    這是七言律詩(1)式前半。

    (2)平起首句不起韻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傷心欲問當(dāng)時事

    (仄)仄平平仄仄平   惟見江流去不回

    仄仄平平平仄仄   日暮東風(fēng)春草綠

    (平)平(仄)仄仄平平   鷓鴣飛上越王臺

    (竇鞏《南游感興》)

    這是七言律詩(1式)的后半。

    3,仄起首句起韻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腸斷春江欲盡頭

    (平)平(仄)仄仄平平   杖藜徐步立芳洲

    平平仄仄平平仄   癲狂柳絮隨風(fēng)舞

    (仄)仄平平仄仄平   輕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漫興》)

    這是七言律詩(3)式的前半

    4,仄起首句不起韻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   獨(dú)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平)平(仄)仄仄平平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平平(仄)仄平平仄   遙知兄弟登高處

    仄仄平平仄仄平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憶山東兄弟》)

    這是七言律詩(3)式的后半。
    二,五言絕句的四種基本平仄格式:
    五言絕句的平仄格式,正好是五言律詩(1)式和(3)式兩種格式的前半和后半。

    (1)仄起首句起韻的:

    (仄)仄仄平平   墻角數(shù)枝梅

    平平仄仄平   凌寒獨(dú)自開

    平平(平)仄仄   遙知不是雪

    仄仄仄平平   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梅花》)

    這是五言律詩(1)式前半。

    (2)仄起首句不起韻的:

    仄仄平平仄   紅豆生南國

    平平仄仄平   春來發(fā)幾枝

    平平平仄仄   愿君多采擷

    仄仄仄平平   此物最相思

    (王維《相思》)

    這是五言律詩(1)式的后半。

    (3)平起首句起韻的:

    平平仄仄平   江南淥水多

    仄仄仄平平   顧影逗輕波

    仄仄平平仄   落日秦云里

    平平仄仄平   山高奈若何

    (李嘉佑《白鷺》)

    這是五言律詩(3)式前半。

    (4)平起首句不起韻的:

    平平(平)仄仄   園中莫種樹

    仄仄仄平平   種樹四時愁

    仄仄平平仄   獨(dú)睡南床日

    平平仄仄平   今秋似去秋

    (李賀《莫種樹》)

    這是五言律詩(3)式的后半。
    (下一節(jié)摘錄近體詩調(diào)平仄的一些講究)

    第四 近體詩調(diào)平仄的一些講究

    (一)避孤平:
    孤平,指的是在仄平腳句子中,除韻腳外,只剩一個平聲字,如“仄仄平平仄仄平”變?yōu)椤柏曝曝破截曝破健保捌狡截曝破健弊優(yōu)椤柏破截曝破健薄R虼耍谶@一類詩句中,七言的第三字,五言的第一字,必須用平聲字,不能可平可仄了。如果由于內(nèi)容需要,非用仄聲字不可,那么,七言的就要在第五字上,五言的就要在第三字上,想法補(bǔ)救。總之,孤平是調(diào)平仄的大忌,必須避免。但是,在仄收的句子中,即使只剩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而算拗句。
    (二)“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近體詩調(diào)平仄的口訣。這是對七言來說的,意思是,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格式的規(guī)定,該平的用仄,該仄的用了平;而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必須依照格式規(guī)定,該平不能用仄,該仄不能用平。以此類推,那么,五言就應(yīng)該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了。這一口訣,簡單明了,便于記憶,對初學(xué)者來說是有一定幫助的。但是,這一口訣對近體詩調(diào)平仄的復(fù)雜變化,不可能全部概括。
    1,先說“一三五不論”。
    一般來說,在仄收的句子中,可以“一三五不論”或“一三不論”,因?yàn)樵谶@種句子中不忌孤平。然而,在平收的句子中就不盡然了。如“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字,“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一字,非要嚴(yán)守格式規(guī)定不可,必須用平聲字,否則就犯孤平。又如“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的第五字,“仄仄仄平平”中的第三字,也都要嚴(yán)守格式規(guī)定,必須用平聲字,否則,末尾三字就變成“三平尾”,而三平尾是古體詩專用的平仄形式,而在近體詩也是大忌,應(yīng)該避免。
    2,再說“二四六分明”。
    一般來說,“二四六分明”這句話是對的,但也有例外。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變?yōu)椤柏曝破狡截破截啤保捌狡狡截曝啤笨梢宰優(yōu)椤捌狡截破截啤薄_@樣,七言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就不分明了,該仄的用平。但是,這是允許的,因?yàn)檫@屬于平仄變格。
    (三)拗救:
    從廣義來講,凡不合乎平仄的字,都稱為拗。但由于在近體詩中,有可以不論平仄的字,這也就無所謂拗了。實(shí)際上,只有二四六必須分明而不分明的字,一三五不能不論而不論的字,才算真正的拗。如果拗而能補(bǔ)救,就不算毛病。所以,詩人對拗句往往想法補(bǔ)救,這稱為拗救。這種拗救,一般有三種情況。
    1,本句自救。
    本句自救的情況可以分兩類來說。
    第一,七言的第五字拗,第六字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五字該平而用仄,那么,第六字該仄就必須用平來補(bǔ)救,變成“仄仄平平仄平仄”。五言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在“平平平仄仄”中,第三字該平而用仄,那么,第四字該仄就必須用平來補(bǔ)救,變?yōu)椤捌狡截破截啤薄_@類拗救的句子,七言第三字、五言第一字,必須用平聲,不能不論了。在習(xí)慣上,詩人最喜歡把這類拗句用在第七句。如陸游的《夜泊水村》:

    腰間羽箭久凋零, 太息燕然未勒銘。

    老子猶堪絕大漠, 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 雙鬢向人無再青。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再如王維的《觀獵》:

    風(fēng)勁角弓鳴 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 還歸細(xì)柳營

    回看射雕處 千里暮云平

    第二,七言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
    在“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該平而用仄,那么,第五字該仄就必須用平。變?yōu)椤柏曝曝破狡截破健薄N逖缘牡谝蛔洲郑谌志取T凇捌狡截曝破健敝校谝蛔衷撈蕉秘疲敲矗谌衷撠凭捅仨氂闷健W優(yōu)椤柏破狡截破健薄H缣K軾的《新城道中》:

    東風(fēng)知我欲山行  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云披絮帽  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  溪柳自搖水清

    西崦人家應(yīng)最樂  煮芹燒筍餉春耕

    這首七律第六句第三字本該用平而用了仄,因此,在第五字上該用仄而用了平。第一字雖該用仄而用了平,但因其位置很不重要,所以第五字仍然不能不救。
    蘇東坡這首雨后春山行,農(nóng)家春耕圖的山水詩,我個人認(rèn)為,以他大詩人的身份,寫得實(shí)在不怎么樣。看得出,這是他寫的一首勉強(qiáng)應(yīng)景詩。這首七律,是平起首句起韻的,押的是“庚”韻。按正格的平仄格式應(yīng)該是這樣的:

    正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新城道中》的變格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格式中,紅字就是拗與救。在古韻中,有一字多韻的,要特別注意查對。比如這首詩中,“搖”有兩韻,一是下平聲二“蕭”韻,一是去聲十八“嘯”。在此當(dāng)作下平聲二“蕭”韻。還有“崦”字,一是下平聲十四“鹽”韻,一是上聲二十八“琰”,在此,當(dāng)作二十八“琰”。還有“應(yīng)”字,一是下平聲十“蒸”韻,一是去聲二十五“徑”韻。在此當(dāng)作“蒸”韻,是應(yīng)當(dāng)?shù)囊馑?作“徑”韻時,是答應(yīng)的意思。

    2,對句相救。
    對句相救的情況,也可分為兩類來說。
    第一,            七言第三字相救,五言第一字相救。七言第三字或五言第一字上,出句該平而用仄,那么,對句就該仄而用平。這類情況,沒有平拗仄救的,因?yàn)檫@樣會犯孤平。
    第二,            七言第五字相救,五言第三字相救。七言第五字或五言第三字上,出句該平而用仄,那么,對句就該仄而用平。這類情況,也沒有平拗仄救的。
    3,本句自救又對句相救。前面例舉的蘇軾《新城道中》,其頸聯(lián)“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出句的第五字,本該用平聲卻用了一個仄聲的“竹”字,對句的第三字,本該用平聲也用了一個仄聲“自”字,兩字均拗,為了救拗,作者就在對句的第五字上,把本該用仄聲的而用了一個平聲“沙”字。這樣,既救了本句的第三字,又救了出句的第五字,是一字兩救。

    關(guān)于近體詩調(diào)平仄的大概規(guī)則就摘錄這些,如何靈活運(yùn)用平仄規(guī)則,還要靠自己靈活運(yùn)用,古人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接下來摘錄古體詩的平仄。

    第五 古體詩的平仄

    古體詩在平仄方面沒有任何規(guī)定,漢、魏和六朝詩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但自唐以后,由于受近體詩影響,詩人在寫古體詩時,往往也用律句,這稱為入律古風(fēng)。因此,古體詩又有了一般古體詩和入律古風(fēng)的區(qū)別。
    一般古體詩的平仄,本來完全是自由的。但自唐以后,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時,由于有意避免律句,反而為古體詩的平仄句式造就了一些特點(diǎn)。古體詩每句的最后三字,稱為三字尾。就三字尾來看,古體詩有四種常見的平仄類型,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再,平腳的句子,五古第三字或七古第五字,以用平聲為原則;仄腳的句子,五古第三字或七古第五字,以用仄聲為原則。現(xiàn)以五古為例,看看古體詩的各種平仄類型。
    (1) 平平平,也稱為三平調(diào)。
    這是古體詩的專用形式,用的最多。這種情況,一般可分為四類。
    一,    仄仄平平平。如:“欲取鳴琴彈”(孟浩然《懷辛大》)。
    二,    平仄平平平。如:“窮巷牛羊歸”(王維《渭川田家》)。
    三,    仄平平平平。如:“醒時同交歡”(李白《月下獨(dú)酌》)。
    四,    平平平平平。如:“長歌吟松風(fēng)”(李白《下終南山》)。
    (2) 平仄平,這種情況一般也分為四類。
    一,平平平仄平。如:“清光猶為君”(常建《宿王昌齡隱居》)。
    二, 仄平平仄平。如:“草深狐兔肥”(崔顥《古游俠》)。
    三,仄仄平仄平。如:“草色新雨中”(邱為《尋西山隱者》)。
    四,平仄平仄平。如:“松月生夜涼”(孟浩然《宿葉師山房》)。
    (3) 仄平仄。這種情況一般也分為四類。
    一,平平仄平仄。如:“心隨雁飛滅”(孟浩然《秋登蘭山》)。
    二, 仄平仄平仄。如:“況之異鄉(xiāng)別”(王昌齡《行子苦》)。
    三,仄仄仄平仄。如:“竹露滴清響”(孟浩然《懷辛大》)。
    四, 平仄仄平仄。如:“衣上灞陵雨”(韋應(yīng)物《長安遇馮著》)。
    (4)仄仄仄。這種情況,一般也分為四類。
    一, 平平仄仄仄。如:“登臨出世界”。(岑參《登慈恩世浮屠》)。
    二, 仄平仄仄仄。如:“十殤亦不醉”(杜甫《贈衛(wèi)八處士》)。
    三,  仄仄仄仄仄。如:“幼為長所育”。(韋應(yīng)物《送楊氏女》)。
    四, 平仄仄仄仄。如:“舟楫恐失墜”(杜甫《夢李白》)。
    七古的平仄,同五古一樣,就三字尾而言,也有四種類型。不過,七古比五古多兩字,變化式樣更大一些,就不再舉例了。
    入律的古風(fēng),在平仄方面,不同于一般古體詩。入律古風(fēng)的作者,爭取盡可能用律句。因而近于律詩的平仄格式。但也有不同。主要是:
    第一,入律古風(fēng)句數(shù)不定。
    第二,入律古風(fēng)既可用平聲韻,又可用仄聲韻,而且平韻和仄韻還可交替使用,四句或六句一換韻最為常見。為了解這兩點(diǎn),我們看一看王維的《桃源行》:

    漁舟逐水愛山春, 兩岸桃花夾古津。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坐看紅樹不知遠(yuǎn), 行盡青溪不見人。

    仄平平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口潛行始隈隩, 山開曠望旋平

    平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遙看一處攢云樹, 近入千家散花竹。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仄。

    樵客初傳漢姓名, 居人未改秦衣服。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居人共住武陵源, 還從物外起田園。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月明松下房櫳靜, 日出云中喧。

    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明閭巷掃花開, 薄暮漁樵乘水入。

    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因避地去人間, 及至神仙遂不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峽里誰知有人事, 世中遙望空云山。

    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平。

    不疑靈境難聞見, 塵心未盡思鄉(xiāng)

    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出洞無論隔山水, 辭家終擬長游衍。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平仄。

    自謂經(jīng)過舊不迷, 安知峰壑今來變。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

    當(dāng)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這首詩全篇共三十二句,幾乎都用律句。另外,平聲韻和仄聲韻交替使用,如:
    一至四句用上平十一真韻。
    五至十句用入聲一屋韻。
    十一至十四句用上平十三元韻。
    十五至十八句用入聲十四緝韻。
    十九至二十二句用上平十五刪韻。
    二十三至二十八句用去聲韻十七霰。
    二十九至三十二句用下平聲十二侵韻。

    第六 詞的平仄格式

    詞的平仄格式很多,可以說有多少詞牌,就有多少格式。這與律詩不同。律詩的平仄格式基本的有四種,因?yàn)槁稍姷淖謹(jǐn)?shù)、句數(shù)相同,又都押平聲韻。而不同的詞,其字?jǐn)?shù)、句數(shù)都不同,又平仄韻均用,這就決定了詞的格式必然變化多端。所以,人們只說寫詩填詞,而不說填詩寫詞。填詞,就是一個蘿卜一個坑了。下面列舉一些常見的詞牌平仄格式。注明:帶圈的表示可平可仄,彩字的表示韻腳。

    《憶江南》

    本名《謝秋娘》又名《望江南》《望江梅》《夢江南》等。單調(diào),五句,二十七字。第二、四、五句押平聲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白居易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能不憶江南?

    《漁歌子》

    又名《漁父》《漁父樂》等。有單調(diào)、雙調(diào)兩式,這里舉例的是單調(diào)。五句,二十七字。第一、二、四、五句押平聲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

    《搗練子》

    又名《詠搗練》《夜如年》《望書歸》《深院月》《搗練子令》等。單調(diào),五句,二十七字。第二、三、五句押平聲韻。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賀鑄

    砧面瑩,杵聲齊。搗就征衣淚墨題。

    寄到玉關(guān)應(yīng)萬里,戍人猶在玉關(guān)西。

    《調(diào)笑令》

    又名《三臺令》等。單調(diào),八句,三十二字。第一、二句和六、七句是疊句。共用三個韻,第一、二、三句押平聲韻,第四、五句換平聲韻,第六、七、八句再換仄聲韻。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王建

    楊柳,楊柳,日暮白沙渡口。船頭江水茫

    商人少婦斷腸。腸斷,腸斷,鷓鴣夜飛失

    《如夢令》

    本名《憶仙姿》又名《無夢令》《宴桃園》《比梅》等。單調(diào),七句,三十三字。

    第五、六句是疊句。第一、二、四、五、六、七句押仄聲韻。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fēng)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長相思》

    又名《長相思令》《相思令》《吳山青》《憶多嬌》《雙紅豆》等。有平仄兩體,這里是平韻體。雙調(diào)。上、下兩片同調(diào),各四句,共三十六句。每句都押韻,押平聲韻。末句不能犯孤平。

    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林逋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jié)未成。江頭潮已平。


    《生查子》

    又名《陌上郎》《梅和柳》《楚云深》《愁風(fēng)月》《絲羅裙》等。

    雙調(diào)。上、下兩片同調(diào),各四句,共四十字。

    逢二、四句押仄聲韻。第一句不能犯孤平。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朱淑真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點(diǎn)絳唇》

    又名《南浦月》《點(diǎn)櫻桃》《十八香》《沙頭雨》等。

    雙調(diào)。上下片不同調(diào),上片四句,下片五句,共四十一字。上片第二三四句和下片第二三四五句押仄聲韻。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李清照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浣溪紗》

    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玩丹砂》《滿院春》等。有平仄兩體,此為平韻體。雙調(diào)。上下片各三句,不同調(diào),共四十二字。上片一二三句和下片第二三句押平聲韻。下片頭兩句往往用對仗。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dú)徘徊。

    《卜算子》

    又名《百尺樓》《楚天遙》《眉峰碧》等。

    雙調(diào)。上下片同調(diào),各四句,共四十四字。逢二四句押仄聲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dú)自愁,更著風(fēng)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采桑子》

    又名《丑奴兒》《丑奴兒令》《伴登臨》《忍淚吟》《羅敷歌》等。

    雙調(diào)。上下片同調(diào),各四句,共四十四字。逢二三四句押平聲韻。上下片第二三句有用疊句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呂本中

    恨君不是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tuán)圓是幾時?

    注明:詞牌平仄格式中加粗的為可平可仄。


    訴衷情

    又名《步花間》《桃花水》《偶相逢》《畫樓空》等。

    雙調(diào)。上下片不同調(diào),上片四句,下片六句,共四十四字。

    上片第一二四句和下片第二三六句押平聲韻。

    陸游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當(dāng)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guān)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菩薩蠻》

    又名《子夜歌》《花間意》《重疊金》《花溪碧》《梅花句》等。

    雙調(diào)。上下片各四句,不同調(diào),共四十四字。共用四個韻。

    上片第一二句押仄聲韻,第三四句換二句再換仄聲韻,第三四句又換平聲韻。上下片后兩句字?jǐn)?shù)平仄相同,上下片末句均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平聲韻。下片第一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減字木蘭花》

    又名《天下樂令》《木蘭香》《金蓮出玉花》《減蘭》等。

    雙調(diào)。上下片同調(diào)。各四句,共四十四字。

    逢一二句押仄聲韻。逢三四句押平聲韻。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朱敦儒

    劉郎已老,不管桃花依舊笑。要聽琵琶,重院鶯啼見謝家。

    曲終人醉,多似潯陽江上淚。萬里東風(fēng),故國山河落照紅。

    《憶秦娥》

    又名《秦樓月》《碧云深》《玉交枝》《雙荷葉》等。

    雙調(diào)。上下片各五句,不同調(diào),共四十六字。上下片逢一二三五押仄聲韻,而且多用入聲韻。上下片后三句字?jǐn)?shù)平仄相同。上下片第三句均疊第二句后三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

    《更漏子》

    又名《無漏子》《獨(dú)倚樓》《付金釵》《翻翠袖》等。

    雙調(diào)。上下片各六句,不同調(diào)。共四十六字。上片第二三句押仄聲韻,第五六句換平聲韻。下片第一二三句再換仄聲韻,五六句又換平聲韻。

    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溫庭筠

    柳絲長,春雨細(xì),花外漏聲迢遞。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鷓鴣。

    香霧薄,透簾幕,惆悵謝家池閣。紅燭背,繡簾垂,夢長君不知。
     
     

      第四章對仗要求

    對仗,也就是對偶。對仗中的“仗”字,來于儀仗中的“仗”字。儀仗,兩兩相對,排列整齊。詩詞中用對仗,也是要求兩兩相對,排列整齊。在近體詩產(chǎn)生以前,詩中的對仗,只是修辭需要。而近體詩的對仗,不僅是修辭上的需要,而且是格律規(guī)定。詞,也是根據(jù)格律規(guī)定而用對仗的。對仗,是詩詞格律的第三個內(nèi)容。

    一,詩詞對仗的基本要求

    詩詞對仗的基本要求:
    一是在兩句相對時,相對的字詞,其詞性要相同或相近。
    二是在兩句相對時,兩句的句子組成情況要相同或相近。
    兩句相對,指的是相連的兩個句子形成對仗。這是對仗的一般形式。如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的第三四兩句,是相連的兩個句子,又是形成對仗的兩個句子。在這兩句中,“明月”對“清泉”;“松間”對“石上”;“照”對“流”。
    五六兩句也是對仗。
    相連的兩句,往往形成對仗,但不是所有的相連句子都要求對仗。這首詩的一二兩句和七八兩句,雖然相連,但不對仗。
    下面介紹對仗的兩條基本要求。
    一,兩句相對時,相對的字詞,詞性要相同或相近。
    那么,詞性是如何劃分的呢?它與現(xiàn)代漢語語法中的詞類劃分,又一致,又不同,大致可以劃分為十三類(各類的名稱,有的借用了現(xiàn)代漢語的)。同類中的字詞就算詞性相同,鄰類中的字詞就算詞性相近,都可用作對仗。
    1,          名詞類。如日月山川花草樹木等等。
    2,          專有名詞類。表示人名、地名的專有名詞,自成一類。如“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等。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
    3,          方位詞類。表示方位的字詞,也是自成一類。如:東西南北,前后左右等。
    4,          數(shù)詞類。如:一二三四五六七,百千萬億,孤,獨(dú),單,雙,兩,眾等。這里要注意的是,在對聯(lián)中,如果嚴(yán)格要求工對,那么,一二三四百千萬億這些數(shù)詞是不能和孤、獨(dú)、單、雙這些特有的數(shù)詞作對的。孤對獨(dú);單對雙,這是絕對。
    5,          代名詞類。如:吾余汝?duì)査l君子等等。
    6,          形容詞類。
    7,          顏色詞類。
    8,          動詞類。這類對仗,有種情況要注意,古人對詞性的分類并沒有現(xiàn)代人這么細(xì)致刻板。我個人認(rèn)為,古人常常有意動或使動的用法。比如這一句:“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伴誰飛?”“老”是形容詞,而“飛”,現(xiàn)在叫作不及物動詞。但我們?nèi)绻麖淖值谋旧硪饬x上去領(lǐng)略,這個“老”,就有光陰使人老的意思。所以在這句詩中,就有動詞的意味。

    9,副詞類。從虛詞類分出,自成一類。如:將、已、忽、漸、皆、俱、頻、屢、只、但、又、復(fù)、更、卻、不等。
    10,虛詞類。主要包括連詞、介詞,如:與、同、而、則、于、為等。
    11,連用字類。經(jīng)常連在一起使用的兩個字為連用字。分同義和反義的兩種。同義的連用字,如:骨肉、賓客、兵馬、干戈、星斗、風(fēng)塵、少壯、老病、戰(zhàn)伐等。反義的連用詞如:天地、今古、前后、表里、浮沉、興亡、有無、往來等。作對仗的例子: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同義詞連用對反義詞連用)
    12,聯(lián)綿字類。聯(lián)綿字和連用字不同。連用字實(shí)際上是兩個單音詞連用,而聯(lián)綿字是個雙音詞。名詞性的聯(lián)綿字,如:苜蓿、葡萄、芙蓉、鸚鵡、鴛鴦、蟋蟀等。形容詞性的聯(lián)綿字,如:磅礴、依稀等。動詞性的聯(lián)綿字,如:躊躇等。一般的,名詞性的、形容詞性的、動詞性的,各自相對。
    13,重疊字類。如:悠悠、蕭蕭、茫茫、密密、歷歷、滾滾、粒粒、年年等。
    以上十三類,還不能包括所有的用于對仗的詞性劃分。另外還有雙聲字類、疊韻字類等。雙聲字和疊韻字,有的又同時是連用字或聯(lián)綿字。如: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寥落對流離,就是雙聲字對雙聲字。又如:但愿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繾綣對朦朧,就是疊韻字對疊韻字。
    名詞類所屬的字詞很多,所以,有可劃分為若干小類。
    1,天文類。2,時令類。3,干支類。4,地理類。5,宮室類。6,器物類。7,衣飾類。8,飲食類。9,形體類。10,人倫類。11,人事類。12,文事類。13,鳥獸魚蟲類。14,草木花果類。
    對仗,如果要求嚴(yán)格,就應(yīng)是同類字詞相對。如形容詞類對形容詞類,顏色詞類對顏色詞類,動詞類對動詞類,副詞類對副詞類。這種對仗,是嚴(yán)對,通常稱為工對。名詞類相對,必須是同一小類相對,才算是工對。如天文類對天文類,人事類對人事類等。舉個例子:“柳條綠日君相憶,梨葉紅時我始知”,這就是工對。如果放寬一點(diǎn),也可用鄰類字詞相對,這種對仗,稱為鄰對。如名詞類中的天文對地理,器物對衣飾,等等。如果再放寬一點(diǎn),相對的兩句,其中的字詞,有的相對,有的不甚相對,這種對仗,稱為寬對。
    二,在兩句相對時,除了要求詞性相同或相近外,還要求相同兩句的句子組成情況相同或相近。
    工對的兩句,句子組成情況是相同的。如林浦的《梅花》中的句子: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兩句描寫的情景是一樣的,是屬于同時而且同景所見的。
    以上所列舉的兩條,對仗的基本要求,以第一條為主。只注意詞性相同或相近,而不管句子組成情況相同或相近與否,這樣的對仗也是不少的。

    二,詩詞對仗的特殊形式

    兩句相對,是對仗的一般形式。除一般形式外,還有兩種特殊形式:隔句對和句中對。
    (一),隔句對。不像一般形式是相連兩句對仗那樣,而是隔句相對。如果甲乙丙丁四句排列在一起,不是甲句對乙句,丙句對丁句,而是甲句對丙句,乙句對丁句。隔句對,在《詩經(jīng)》中已經(jīng)有了,如《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近體詩產(chǎn)生以后,隔句對并不多見。如白居易《夜聞箏》中的四句:

    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這四句,隔句相對。“縹緲”對“殷勤”,疊韻字對疊韻字;“巫山”對“湘水”,地名對地名;“歸”對“留”,動詞對動詞;“七八”對“十三”,數(shù)詞對數(shù)詞。隔句對,也稱為扇面對。這種對仗,在詞中倒不少,如史達(dá)祖的《東風(fēng)第一枝》:“青未了,柳回白眼;紅欲斷,杏開素面。”
    (二),句中對。這是一種本句自對的形式。在一個句子中,一些字詞同另一些字詞相對,字?jǐn)?shù)有時并不相等,如五言句是兩對三,七言句是四對三。句中對的例子,有“白雪樓中一望鄉(xiāng),青山簇簇水茫茫”,(白居易《登白雪樓》)前后兩句不相對,后句自對。青山簇簇對水茫茫。這種對仗多在近體詩的首聯(lián)出現(xiàn)。另外,在兩句相對的情況下,也有句中自對的。其實(shí),是因?yàn)榫渲凶詫Γ攀沟脙删湎鄬ふ_@樣的例子,有“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水—重復(fù),各自相對,柳花—暗明,各自相對。
    隔句對和句中對,是按對仗涉及的句數(shù)來說的。如果從別的角度來看,對仗的特殊形式還有幾種。
    (一),交股對。兩句相對,其中的字詞,不是依次相對,而是交錯相對,又稱為錯綜對、犄角對等。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云。其中,六幅湘江和巫山一段,交錯相對。
    (二),流水對。相對的兩句,在形式上是對仗,在意思上前后連貫,其次序又不宜顛倒,后句的意思是前句的延伸,像流水一樣,又稱為走馬對。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兩句說的是從四川出三峽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貫,又有次序。在對仗上,是工對。除副詞、動詞相對外,兩對地名先在句中自對,然后兩句相對。
    (三),借對。又稱為假對。即在對仗中搞了假借,或假借字義,或假借字音。
    假借字義的例子,如: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在這兩句詩中,“尋常”對“七十”?如何對啊?如果我們不了解“尋常”兩字的特殊字義,根本就摸不著頭腦。原來啊,在古代,除了平常的意思外,尋常還是數(shù)詞!一尋為八尺,兩尋為“常”。這樣一來,尋常和七十相對,就是數(shù)詞對數(shù)詞。
    假借字音的例子,如:寄身且喜滄洲近,顧影無如白發(fā)何。在這兩句詩中,滄州,指隱者居住的地方,與“白發(fā)”如何相對?這里就是假借了“蒼”的諧音,顏色對顏色。“蒼州”對“白發(fā)”。假借字音的對仗,大多是顏色相對。

    三,近體詩的對仗

    近體詩的對仗,主要是律詩的對仗。律詩在對仗方面,有種種格律規(guī)定。因而,在詩和詞中,律詩用對仗最為突出,前面兩節(jié)所舉的對仗例子,多半是從律詩中選擇的。
    律詩,必須用對仗,并且對仗位置也是固定的。一般是第三四句(即頷聯(lián))和第五六句(頸聯(lián))用對仗。前面例舉了陸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對仗句,現(xiàn)把全詩展出: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fēng)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這首詩用對仗的句子,是中間四句,即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用這兩聯(lián)作對仗,是律詩常例。除此之外,還有幾種特例:
    (一),全首只有一聯(lián)對仗。
    這一聯(lián)多是頸聯(lián)。只有頸聯(lián)一聯(lián)作對仗的,稱為蜂腰格。在五律中多見,七律很少見。全首只有一聯(lián)用對仗的,不僅限于頸聯(lián),有時是首聯(lián)或頷聯(lián)。
    (二),全首雖有兩聯(lián)用對仗,但又不同于常例。
    這種對仗,不像常例在中間兩聯(lián),而是在首聯(lián)和頸聯(lián)。因?yàn)槭茁?lián)本應(yīng)不用對仗而用了,頷聯(lián)本應(yīng)用對仗而沒用,兩聯(lián)作了交換,故稱之為換柱對。
    (三),全首有三聯(lián)用對仗。這分兩種情況:
    1,前三聯(lián)用對仗;2,后三聯(lián)用對仗。
    前三聯(lián)用對仗的,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后三聯(lián)用對仗的,比前三聯(lián)用對仗的,為數(shù)要少。因?yàn)椋詈髢删洌次猜?lián)),是全詩的結(jié)束,不用對仗,便于收合。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就是后三聯(lián)用對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還是流水對。我本人寫的一首詠竹詩,也是后三聯(lián)用對仗。

    綠筠吟

    瘦骨精魂縹緲身,紛飛羽葉墜紅塵。

    殘身化入蕭郎韻,獨(dú)節(jié)牽出秦樓人。

    板橋有心揮筆墨,嵇康無意遇真神。

    空心返照西江月,醉袖相依玉樓春。

    (注明:此題的吟,和樂府體裁并不相干,西江月和玉樓春暗指兩個詞牌)

    另外,全首四聯(lián)都用對仗,或都不用對仗的也有,但是很少。
    律詩的對仗,除對仗的位置外,還有其它方面的格律規(guī)定。
    1,對仗的句子要合乎平仄格式;2,盡量用工對;3,相對的字詞不能相同,即避重字。此外,還有一種講究,就是避合掌。什么叫“合掌對”呢?我們看個例子:

    西野芳菲路,春風(fēng)正可尋。

    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

    長日多飛絮,游人愛綠陰。

    晚來歌吹起,惟覺畫堂深。

    (徐璣《春日游園池》)

    這首詩,對于詩詞鑒賞水平不高的人來看,還以為是首好詩。你看,景色描寫細(xì)膩,對仗也工整。其實(shí)這是一首爛詩,特別對于古人來說。若是現(xiàn)代人,倒也罷了。這種看起來蠻文雅的詩,實(shí)際上還不如朱元璋的“百花發(fā)時我不發(fā),我若發(fā)時都嚇殺”。
    這首詩的意境好比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又好比小學(xué)生寫作文,繞來繞去就在一個地方打轉(zhuǎn)。
    什么叫合掌對呢?這就是了。你看這中間兩聯(lián)對仗,不僅相對的兩句句子組成情況相同,而且四句的句子組成情況也完全一樣。頷聯(lián)中,“山城”對“古渡”、“曲渚”對“修林”,是名詞性詞組相對,“依”和“入”是動詞相對;頸聯(lián)的對仗,也是兩對名詞性詞組相對。上下兩聯(lián)就像人的兩個手掌完整地相合起來,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對仗情況沒有區(qū)別。這種合掌對,是對仗大忌。我個人認(rèn)為,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其實(shí)就是寫詩者本人思想意境的問題。
    排律的對仗,同于一般律詩的對仗。因?yàn)榕怕傻木鋽?shù)多,所以對仗的句子也多。一般是除首尾兩聯(lián)外,中間有多少聯(lián),就有多少聯(lián)對仗。
    絕句的對仗,比律詩的對仗要自由些。用或不用都可以。如果用,位置也是自由的。其它要求和律詩一樣。(下一節(jié),摘錄古體詩的對仗)

    第四古體詩的對仗

    古體詩的對仗,不同于近體詩,是不受格律限制的。對仗在古體詩中,僅僅是一種修辭上的需要。唐代以前,古體詩已經(jīng)開始用對仗了。尤其是六朝時,因?yàn)轳壩牡氖⑿校绊懙皆姼鑴?chuàng)作,也多用對仗。謝靈運(yùn)的《登池上樓》,二十句中有十八句用對仗。唐代以后,詩人們寫作古體詩,有意追求古拙,盡量不用或者少用對仗,用了對仗,也不求其工。唐人寫的古體詩,不用對仗的為數(shù)不少,杜甫的《新婚別》,三十二句,沒有一處用對仗。七言古詩中換韻的一種,用對仗為多。古體詩即使用了對仗,也是很自由的。
    古體詩的對仗,一般是位置不定,句數(shù)不限。詩中的任何句子相對,都是可以的。但是,最后兩句不常用對仗。只有換韻的七言古詩,對仗有一定位置。四句一換韻的七言古詩,對仗常常在每韻的第二聯(lián)。如高適《燕歌行》: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樅金伐鼓下榆關(guān),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fēng)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dāng)恩遇恒輕敵,力盡關(guān)山未解圍。

    鐵衣遠(yuǎn)戍辛勤久,玉箸應(yīng)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據(jù)有人評語,這首《燕歌行》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
    這首詩,一二三四句為一韻,二聯(lián)用了對仗;五六七八換了一韻,也是二聯(lián)對仗;九、十、十一、十二再換一韻,還是二聯(lián)用對仗。
    古體詩的對仗,不要求工對。有的對仗,只是意義相對,而字詞并不相對,這也是可以的。古體詩的對仗,不講究平仄。古體詩的對仗,不避重字,甚至有意用重字相對。古體詩的對仗,隔句對用的多。(下一節(jié),詞的對仗)

    五,詞的對仗

    詞的對仗,比近體詩要自由,但比古體詩要嚴(yán)格。詞是講究格律的,哪些詞用對仗,哪些詞不用對仗,用對仗的詞,對仗用在哪幾句,這些,在詞譜上,一般是有規(guī)定的。
    我個人認(rèn)為,既然詞的格式是一個詞牌一種格式,那么就說明古人填詞也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也就是說,第一個寫某個詞牌的人,并無現(xiàn)成的格式可供他依葫蘆畫瓢,他也是依照一定的音律格式和平仄格式自創(chuàng)了一個詞牌格式,而后者圖方便,就依照他的格式沿用下來,這就形成了詞牌格式的豐富多彩。
    我們來看看這些豐富多彩的詞牌中,會有哪些對仗規(guī)律呢。
    一,相連的兩句字?jǐn)?shù)相同,存在對仗的可能性。
    在這種情況下,有的詞便用了對仗。如《西江月》的上片一、二句和下片一、二句,《鵲橋仙》的上片一、二句和下片一、二句,《南歌子》的上片一、二句和下片一、二句,《河滿子》的上片一、二句和下片一、二句,《東風(fēng)第一枝》的上片一、二句及四、五句,《滿庭芳》的上片一、二句,等等。舉個例子,辛棄疾的《西江月》: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diǎn)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

    雖然以上所舉的例子中,有很多詩人都用了對仗,但也不是說,同樣的詞牌,所有的詩人都會用對仗。比如《滿江紅》,上片五、六句,岳飛用了對仗,而辛棄疾就不用。那又如何?也沒見岳飛去找辛棄疾的麻煩。我岳飛都用了,你辛棄疾怎敢不用?其實(shí),這些所謂的規(guī)律,也是后人自找的。我個人認(rèn)為,無論是近體詩,還是詞,在遵循一定的格律規(guī)則的基礎(chǔ)上,完全可以個人發(fā)揮,不用太死板。作為文化的一種形式,主要的是寫作者所要表達(dá)的一種思想與意境。
    二,相連的兩句字?jǐn)?shù)雖不相同,但去掉領(lǐng)字后,后面字?jǐn)?shù)就相同,這種情況也存在對仗的可能性。
    什么叫領(lǐng)字?可能有的網(wǎng)友還不理解。打個比方說,好比部隊(duì)的隊(duì)列集合,一個班站一列,一排三個班,站三列,集合完畢,排長向連長報告后,就站在自己排里第一列的前面,然后聽連長訓(xùn)話。那么這三個班三個隊(duì)列,去掉這個排長以后,那三個隊(duì)列的人數(shù)是一樣的,表情也差不多,就是個頭有高有矮,相貌有俊有丑,其它都差不多。這個排長就是領(lǐng)字了。啰嗦了這么多,還是舉幾個例子吧。如: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有東南佳氣,西北神州。(辛棄疾《聲聲慢》)
    更暮草萋萋,疏煙漠漠。(方千里《瑞鶴仙》)
    看半硯薔薇,滿鞍楊柳。(文天祥《齊天樂》)
    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張炎《高陽臺》)
    看,前面第一個字就是排長了。像這種情況的,也不是所有填詞者都用對仗,有的性格古怪的詩人,就是同一個詞牌,人家用了,但他偏偏就不用,你也拿他沒辦法啊。比如,辛棄疾寫《聲聲慢》,他用了對仗,而有個叫周密的,他也寫《聲聲慢》,在同樣的位置,他就不用,辛棄疾不是也拿他沒辦法。當(dāng)初,人家岳飛在《滿江紅》里用對仗,你辛棄疾偏偏不用,人家岳飛就沒找他麻煩,這下,他辛棄疾也就不好意思找周密的麻煩了。
    詞的對仗,還有幾點(diǎn)不同于近體詩,而與古體詩相近。
    一,     相對的字詞不一定平仄相對。
    二,     允許重字相對。
    三,     隔句對較為多見。
    好了,關(guān)于詩詞對仗的介紹,差不多就是這些了。下一章介紹,章法、句式。

    第五章章法、句式

    詩在章法方面,開始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詞,根據(jù)音樂的要求,結(jié)構(gòu)組織有一定安排。不管有沒有明確規(guī)定,但就篇章結(jié)構(gòu)這一問題,可以找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句式,指句子的節(jié)奏形式。無論是詩中的句子還是詞中的句子,也無論是五、七言還是四、六言,都可以從音調(diào)、意義兩個角度來劃分節(jié)奏。詩中的句子,音調(diào)節(jié)奏和意義節(jié)奏不一致的很多;詞中的句子,音調(diào)節(jié)奏和意義節(jié)奏大都一致。接下來,我們先談?wù)路▎栴},再談句式問題。

    詩的起、承、轉(zhuǎn)、合

    起,即開始;承,即承上;轉(zhuǎn),即轉(zhuǎn)折;合,即收合。
    這指的是詩在結(jié)構(gòu)方面的規(guī)律。將詩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總結(jié)為起承轉(zhuǎn)合,是到了元代才明確提出的。在元代之前,包括詩的創(chuàng)作極為繁榮的唐代,那時的詩人寫詩,在結(jié)構(gòu)方面,并沒有按一定規(guī)則。然而,似乎不約而同地遵守著起、承、轉(zhuǎn)、合這一規(guī)律。在近體詩的創(chuàng)作上,尤為明顯。
    在近體詩中,幾乎每首都合于起承轉(zhuǎn)合這一規(guī)律。先看一首杜甫的《天末懷李白》:

    涼風(fēng)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dá),魑魅喜人過。

    應(yīng)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這首詩的第一二句為“起”,從對流放到天末(即夜郎)的李白的懷念寫起;第三四句為“承”,承接一二句的懷念;第五六句為“轉(zhuǎn)”,概述李白的遭遇;最后兩句發(fā)出感慨,作為收合。與首聯(lián)的懷念遙相呼應(yīng)。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国产|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不卡| 少妇人妻偷人免费观看| 亚洲 制服 丝袜 无码|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 国产午夜福利视频在线| 99九九视频高清在线| 成人无码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 饥渴的少妇2中文字幕| 午夜成人无码免费看网站|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芒果| 免费看国产美女裸体视频| 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 四虎库影成人在线播放| 日日婷婷夜日日天干| 久久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LV|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AV在线电影播放| 宾馆人妻4P互换视频|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小说区| 亚洲制服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网站入口| 日本免费最新高清不卡视频| 天天综合网网欲色| 国产对白熟女受不了了|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日韩| 人妻大战黑人白浆狂泄| 加勒比无码人妻东京热|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一区|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男男| 亚洲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亚洲ΑV久久久噜噜噜噜噜| 精品久久人人做爽综合| 高清看男人插曲女人视频 | 成在线人午夜剧场免费无码|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流白浆| 日本福利一区二区精品| 后入内射国产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