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漢今年60歲,前幾天傍晚時分正在家烤火、看電視,老伴讓他擔點水去菜園淋菜,誰知,張老漢剛準備起身時,突感左小腿麻木酸脹,而后腫脹難行。張老漢以為自己是“中邪了”,當晚便請來“法師”做法,但一場法事之后,非但無效,局部腫脹疼痛更劇。無奈之下,只好求診。醫生見其左小腿腫脹,有觸痛,且體形偏胖,患糖尿病10余年。醫生分析張老漢為久病體虛,加之風寒之邪外束而致血行淤滯所致,即以當歸四逆湯、補陽還五湯調治月余而愈。
中醫在闡釋病因病理時,經常提到“邪氣”二字,在治療疾病過程中,也經常用到“扶正祛邪”的方法,那么,中醫里所講的“邪氣”、“正氣”到底是什么?
邪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邪氣是各種致病因素的總稱,包括六淫、七情、飲食、勞逸、痰飲、瘀血等;狹義的邪氣系指某些具體的致病因素,如濕邪、寒邪、熱毒、疫邪等。而正氣則是指人體的抗病和康復能力,與邪氣相對。
中醫認為,人之所以生病,是正氣與邪氣斗爭的結果,其中正氣是決定是否發病的關鍵因素,正如《黃帝內經》中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但在某些情況下,邪氣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同樣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本屬自然現象,但倘若太過或非其時而有其氣,超越了人體的承受能力時,就會引發疾病,這時自然正氣就變成了致病的“邪氣”。還有一種情況是自然氣候本無異常,但是因為某些人體質虛弱,也就是“正氣不足”時,抗病能力就會降低,這樣,自然界正常之氣相對于這部分人而言就成了“邪氣”,同樣會致病。
因此,在臨床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既要重視人體正氣的主導地位,又要辨證地看待邪氣,只有把握邪正斗爭的規律,在調理正氣的同時,積極祛除邪氣,才能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由此可見,中醫稱之“邪氣”是相對于人體正氣(抗病能力)而言的,是致病因素的代名詞。
湘鄉市中醫院副主任醫師 王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