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如果轉載請務必注明
抗戰中,幾乎每一個戰場,國軍在火力上都被日軍完全壓制。一場戰斗下來,無論勝利者是誰,國軍的傷亡大多在日軍的1.5倍到2倍,甚至3倍。今天,也許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大罵國軍無用,垃圾,其實這并不稀奇。二戰中,重武器造成的傷亡在百分之八十,而火炮則是重武器絕對支柱力量。國軍為什么傷亡如此慘重,究其根本來說,火炮上和日軍的巨大差距,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下面就聽老薩來說。
炮的種類
在今天,支援型火炮基本就是:榴彈炮,加農炮,迫擊炮,火箭炮這四種。
不過,在二戰期間,劃分遠比一戰復雜。
榴彈炮,又被劃分為野炮和山炮。
作為支援型火炮,包括:山炮,野炮,榴彈炮,加農炮,迫擊炮,火箭炮。
其中火箭炮,中日兩軍都沒有大規模使用的歷史,可以忽略不計,這里就不談了。
迫擊炮,不是長身管火炮,本文也不多說。
真正最常用的中大威力火炮,就是山炮,野炮和榴彈炮。
在今天,隨著技術的進步,山炮野炮早已經并入榴彈炮中,不單獨出現了。
但在二戰期間,由于技術和理念的限制,他們的地位還是獨立的。
野炮是一戰時期的概念,主要指一種輕型的榴彈炮,可以機動的用于野外作戰。
野炮口徑不大,一般不超過100毫米,它的重量較輕,易于機動,可用騾馬挽曳,也可用汽車牽引。
一戰期間,由于科技的限制,榴彈炮的重量一般都很大,難以有效跟隨部隊前進,只能在二線用于火力支援。
所以,各國大量裝備這種相對輕便的野炮,以在作戰期間靈活機動的運載這種火炮,跟隨步兵作戰。一般來說,野炮是前線步兵最重要的支援火力,威力大,射程較遠,是一戰炮兵部隊的中堅力量。
而山炮,其實各方面和野炮區別不大,只是適用于山地作戰的火炮。它最大的特點是重量較輕,可以將火炮拆解成幾個部分。山炮不分解的時候可用騾馬拖曳,分解以后則可由騾馬馱載或用人力搬運。
山地戰的特點是,地形崎嶇,野炮,榴彈炮很難在這種地形機動,所以只能靠拆解成幾塊的山炮了。
分解后的山炮在作戰前組裝起來,就是一門完整的火炮,和野炮無異。而野炮一般是無法這樣拆卸的。
至于榴彈炮,在二戰中多指口徑在100毫米以上的火炮,根據口徑可以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榴彈炮,一般最大口徑不超過300毫米,再大的話就屬于特種火炮了。
就像之前所說的那樣,隨著科技進步,野炮概念已經消失了,并入了榴彈炮中。而山炮概念,也不存在,一些輕型榴彈炮完全具備了山炮的特性,成為山地戰的中堅。
但在抗戰期間,無論中日兩軍,都裝備著山炮,野炮和榴彈炮,而且區分的很嚴格,下面就聽老薩一點點說說。
相比起來,野炮山炮是中日兩軍一線炮兵的最主要力量。日軍中,每個師團都配屬一個炮兵聯隊。
挽馬制(采用馬匹拖曳火炮及運輸補給的方式),炮兵聯隊有三十六門野炮與十二門120mm榴彈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與一個速射炮中隊(37mm速射炮四門)
顯然,野炮是日軍師團的主要火力。
馱馬制師團(采用馬匹背負火炮及運輸補給的方式,比較輕便,適合山地作戰),炮兵聯隊轄有四個大隊(三十六門75mm山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除此以外,每個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四門山炮)。
相比起來,可憐的國軍編制倒也是類似,只是數量遠遠不如。其實遠遠并不能形容雙方的,差距,應該是天差地遠而已。
國軍最精銳的中央軍中,理論上每個精銳師配屬一個野炮營,理論上應該是下轄12門野炮,但實際上這只是理論而已。因為火炮數量很少,根本達不到這個標準。一般來說,絕大部分國軍步兵師,最多只能配屬一個野炮連,裝備4門野炮已經屬很不錯的了。
而和中央軍精銳德械師類似的德軍,一個師必須配備一個炮兵團。一般認為德軍這樣的編制,在火炮上才是可以和日軍抗衡的。
而國軍一個師的火炮僅為德軍日軍的九分之一,就重武器火力上,是在極為懸殊,完全不是一個水平線上的。
到了抗戰中后期的艱苦時期,國軍往往一兩個軍才有幾門山炮或者野炮。
在棗宜會戰中,日軍在隨棗一帶試圖合圍了國軍3個軍,這3個軍全力撤退,基本放棄了所有的重武器。
但日軍戰后統計,繳獲的國軍這3個軍的火炮僅有十多門,而且基本是清一色的迫擊炮。
要知道,這還是國軍中央軍部隊,地方軍閥部隊的火炮更差。川軍,西北軍很多部隊根本沒有火炮,只有少量迫擊炮。以戰斗力強悍的桂軍為例,參加臺兒莊會戰的一個主力師,僅有2門老式日軍野炮。這種火炮屬于老舊武器,早就應該被淘汰。實戰中,該炮射程太近,僅僅比迫擊炮遠一些。所以,如果在后方炮擊,就超過了有效射程,就等于是瞎打,沒有意義。
如果推到一線去開炮,由于射程太近,連日軍步兵炮都可以輕松解決它。
而就算這樣,這兩門火炮居然還是桂軍的寶貝,炮兵們都小心保護。但由于日軍火力強大,這兩門只能在戰場上推來推去,始終不敢用,等于廢物。白崇禧知道以后,干脆下令把火炮運回廣西了,因為根本沒法實戰。
開戰之前,國民政府經過統計,火炮總數為區區400多門,相對于高達170多萬的軍隊來說,根本就是不值得一提,甚至是可笑的。
蘇軍在1943年年底,僅僅二線預備炮兵部隊就已經有9個炮兵軍,26個炮兵師和7個火箭炮兵師,擁有13500門火炮和11200門火箭炮。
更不要說這400多門火炮還包括七八種口徑,幾十種型號。

--------------------------上圖的野炮是不可拆卸成幾個部分的,下圖的山炮則可以拆卸。現在已經沒有山炮野炮的概念了!

中國火炮歷史
中國古代使用火器的歷史很長,但使用火炮的歷史卻不長。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炮,但當時的炮還是砲。其實所謂的砲,不過是投石車而已。漢朝三國期間,袁紹和曹操大軍對峙,袁紹修建高臺,讓弓箭手從上面射箭,覆蓋曹操的軍營。曹操大軍一度大亂,軍營里面無人敢走動,連取水必須走動的時候,都必須頂著盾牌。
后曹操使用霹靂車,將袁紹的高臺打的粉碎。這種霹靂車,其實就是古代的砲,是一種遠程投石車而已。
其實在宋代以前,根本沒有火藥,火炮根本無從談起。
中國在宋朝開始使用一些大號火銃以及一些火藥爆炸物,具備一定的殺傷力,甚至較大規模編入正規作戰部隊,但當時并真正意義上的沒有火炮。
以著名的北宋靖康之亂來說,當時宋軍和金軍普通使用的所謂火炮,不過是用投石車發射金屬爆炸物而已。
當時資料記載,發射的炮彈把宋軍士兵頭砸破,但士兵卻沒有死。
顯然,這些爆炸物并不大,重量也較輕,是投入敵人陣營以后再爆炸的。
而當時宋朝往往把水雷,炸彈,地雷也當做炮,也就是這個意思。
這也并不稀奇,因為當時的冶金,火藥技術有限,火炮從技術上幾乎是不可行的。
直到宋末,蒙古人西征攻城所用的火炮,比如攻打襄陽著名的回回炮,其實也不是炮。不過是蒙古人從波蘭帶回來的大型投石車。
到了元代,隨著科技的進步,火炮才逐步出現,元代中期,較大口徑的火銃已經并不稀奇,以銅鑄造的炮火開始大量裝備部隊,尤其是水軍。
銅的質地比較軟,相對比較適合鑄造大炮。在歐洲,最初的火炮也都是使用銅鑄造,沙俄的彼得大帝由于急需要火炮,甚至命令所有教堂必須把大鐘交給國家。
因為當時大鐘都是銅做的,一口大鐘就可以鑄造一門重炮。
元朝裝備火炮數量還是蠻大的,元朝一支數萬人的邊防軍中,就有300門銅炮裝備。只是因為蒙古王朝迅速衰敗,這些火炮幾乎沒有實戰的戰例。
在元末各地諸侯的爭霸戰中,各地軍閥和蒙古人都已經開始使用真正意義上的火炮,比如朱元璋和陳友諒的戰略決戰鄱陽湖戰役中,兩軍都大量使用火炮作戰,連朱元璋本人的座艦都被火炮擊碎。
到了明朝,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火炮有著大幅度的進步。明中央政府在后期,每年都要鑄造數千門鐵制火炮,明朝火炮編號是中央統一編號,在明朝正統年間(正統皇帝就是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的那個),火炮編號已經超過10萬。
鐵炮作為制式裝備開始大量進入部隊。
中國鐵礦的儲量遠遠高于銅礦,而且鐵的質地更為堅硬,遠比銅更適合作為鑄造大炮的原料。
明代鐵炮的代表作之一是虎蹲炮。
戚家軍為了圍剿靈活機動的倭寇,需要虎蹲炮這種非常使用的小型火炮。它的重量僅有36斤,每次發射可裝填5錢重的小鉛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一個重30兩的大鉛彈或大石彈壓頂,發射時大量散彈射出,轟聲如巨雷,殺傷力及殺傷半斤范圍都很大, 特別適用于野戰。由于倭寇沒有火器,也很少裝備弓箭,根本無法對付虎蹲炮,光挨打,無法還手。在抗倭戰爭中,戚繼光的軍隊里,每500人裝備3門虎蹲炮。
只是當時火炮技術比較落后,火炮威力小,重量大,精度也較差。
到了后期,明朝向更先進的葡萄牙人學習,仿造了世界上最先進的佛朗機銃和紅夷大炮,這樣明朝的火炮有了質的飛躍,到達世界第一流水平。
到了明末,明朝的火炮裝備數量很大,戚繼光的車營裝備佛朗機銃256門,輜重營裝備佛朗機銃160門。崇禎二年至三年 (1629~1630),徐光啟督造大小紅夷炮400余門;兩廣總督王尊德也先后仿制大中型西洋炮500門。
佛朗機較為輕便,可以跟隨步兵機動作戰,給敵人造成很大的殺傷。而紅夷炮則是歐洲人的陸戰重炮,它可以承受巨大的膛壓,這使得他的射程遠,威力巨大。只是因為太重,很多超多3000斤,往往用于防御守城。
明軍在和滿清的交戰中,大量使用火器和火炮。在著名的寧遠戰役中,紅夷大炮一炮將滿清酋長努爾哈赤轟成重傷,稍后不治死去。
照著這樣發展下去,中國火炮技術不會明顯落后于世界,沒想到到了清朝,火炮居然一蹶不振了。
滿清最初的統治者皇太極,順治等人因為見識到明朝火炮的歷史,也進行大量的仿制。
在一系列戰斗中,清軍也曾經大規模使用火炮,比如著名的平定三藩之亂,平定大小金川之戰,平定準格爾的烏蘭布通之戰,打老毛子的雅克薩之戰。
沒想到的是,康熙時代開始,由于戰亂逐步停止,國外不存在強大敵人,滿清放棄了對火器的繼續改進,又開始重視傳統的騎馬弓箭了。
滿清統治者自己不研究火炮,更不允許民間研究火炮。滿清出臺一項法律,民間私自研究制造火炮者一律斬首,妻子發配邊疆,家產充公。
所以,這100多年來,滿清火炮沒有任何進步,到了鴉片戰爭時期,其實清兵的弓箭相比英軍早期的火槍并不明顯落后,甚至在復雜地形還具有一定優勢,但雙方火炮已經天差地遠。
戰爭之時,英軍火炮的口徑從幾英寸到十余英寸,前裝滑膛,以引信和燧石擊發器擊發,少量的火炮采用了先進的雷汞底火,以撞針擊發。炮身重量從幾百斤、幾千斤直至萬余斤。
而當時滿清的火炮,甚至和150多年前康熙年間的大炮沒有任何不同,甚至因為貪污受賄,偷工減料等原因,性能還不如明末清初的紅夷大炮。
而英軍火炮已經經過技術上的多次大規模突進,雙方存在二代以上的差距。
在火炮的射程,精度,射速,威力上,英軍具有壓倒性優勢。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只有區區10艘軍艦、4艘輪船、22艘運輸船,居然一路從廣州殺到南京。
廈門之戰,有200多門火炮的清軍炮臺全毀,金門鎮總兵江繼蕓陣亡,英軍幾乎毫發無損。
定海之戰,5600清軍潰敗,炮臺全毀,鎮海鎮總兵葛云飛陣亡,英軍傷亡輕微。
鎮海之戰,4600清軍全軍覆沒,兩江總督裕謙自殺,狼山鎮總兵謝朝恩陣亡,英軍傷亡只有幾人。
其他幾場戰斗也都類似,連續七戰,清軍都是慘敗,英軍傷亡輕微。實戰中,清軍落后的火炮幾乎對英軍軍艦毫無威脅。
這并不是特例,稍后的太平軍,從廣西一路北上,在湖南挖出了吳三桂反叛時候埋藏到地下的一百多門老舊大炮,也就是所謂的周炮(吳三桂的王朝叫做大周)。
吳三桂大軍一度打到湖南,這些大炮自然也跟著去了。后吳三桂大軍潰敗,就將這些難以攜帶大炮埋入地下。
讓世人沒有想到的是,太平軍依靠這些100多年前的鐵制大炮,居然一路打到南京,根本沒遇到對手。
剛開始,清軍中最有戰斗力的湘軍和淮軍,也并不重視火炮。他們用的還是老式的劈山炮和抬槍,作戰的主要武器還是冷兵器。
而太平軍則要精明的多,也實際的厲害的多。這支主要以漢人組成的軍隊見識到火器的厲害以后,立即在部隊中大量裝備火器。
除了繳獲以外,還大量向西洋軍火商購買,甚至自己鑄造。
太平軍中裝備樣槍數量很多,但大炮數量較少,這主要是繳獲不多,購買也有難度。畢竟西洋賣給太平軍軍火屬于走私,樣槍體積小容易偷運,火炮就難了。
即使這樣,太平軍也屢敗湘軍和淮軍,威震全國。
節節失利的曾國藩和李鴻章,他們很快從洋人身上見識到了火炮的歷史!
在華的美國大流氓華爾,著急了一些歐美亡命之徒為軍官,再召集了數百菲律賓雇傭軍和上千名中國歹徒,組成了著名的洋槍隊。
當時上海的英法軍隊雖然厲害,但受不平等條約的制約,他們不能離開上海市。所以,協助清軍進攻的任務,就交給這支國際雇傭軍了!
要說起兵員素質,洋槍隊和常勝軍沒什么了不起,軍事訓練也一般,戰斗力意志嗎,他們僅僅是為了賞金和搶奪戰利品的亡命徒。
這支區區1000,2000的國際雇傭軍,居然屢次擊敗太平軍。
李鴻章他們很多就看到,洋槍隊之所以厲害,關鍵在于他們使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樣槍和火炮。
洋人為主干的洋槍隊改組為清兵為主干的常勝軍以后,他們的火炮部隊更為強大,編成四個攻城重炮中隊和兩個野戰炮中隊。
這支炮兵部隊配有二十四磅榴彈炮三門、十二磅山炮十八門、三十二磅榴彈炮四門、八英寸口徑大炮兩門、臼炮十二門,火箭筒若干具(發射老式火箭)。此外,他們還有一支龐大的內河艦隊,有輕便戰船三百余艘(后期減至五十余艘),每艘裝有六磅或九磅炮一門;裝甲汽輪三十二艘,各有三十二磅炮和十二 磅炮一門。
這支炮兵部隊,就算在英法的軍隊中,也算是相當不錯的。
正是由于武器的先進,常勝軍的戰績才相當輝煌,遠遠超過別的清軍。
因為它強大的炮兵厲害,蘇南一系列的攻堅中,基本都是由常勝軍的炮兵為主力,專門用來攻打堅固城池。
而湘軍淮軍使用最多的劈山炮,是一種早在明代就是用的老式前裝滑膛炮,以發射散彈直射為主,威力較小,在當時早已經遠遠落后時代,根本無法和常勝軍的炮兵抗衡。
這種前裝滑膛炮,由于沒有膛線,它無法精確瞄準炮擊,所以一般僅能發射散彈,對聚集在一起敵人進行打擊,往往只能造成受傷,不能致命。
自然,這種火炮殺傷力和用處是極為有限的。

----------------------上圖的回回炮其實就是投石車,下圖是俄羅斯彼得大帝時代的青銅巨炮。當時的鑄造技術,只能鑄造這種銅炮。彼得大帝就是依靠這些火炮,擊敗了瑞典,搶到了入海口。

鑒于己方火炮技術如此低下,清軍在對付太平天國的后期,就開始大量購買新式西洋火炮,組建了幾支規模不大的炮兵部隊。
光靠購買火炮,不但花費巨大,而且由于當時火炮技術突飛猛進,經常是火炮剛剛運到中國,就已經被淘汰了。
所以滿清在洋務運動剛開始,就側重完成火炮的自產。
著名的江南制造局建設了炮廠,開始大規模的仿造過程。
江南制造局,又稱為上海機器局,是洋務運動中最顯著的成果,也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軍工生產工廠。
江南制造局早在1865年就由曾國藩規劃成立,稍后由李鴻章接手。李從西洋各國,包括美國,德國,英國等列強手中購買成批的機器,原材料,大量洋人工程師長期駐廠,還有大批經受過訓練的中國工人。
這些中國的技術工人的水平很高,他們的薪資也相當驚人,至少是同類其他工廠工人的5倍以上。
李鴻章等人對江南制造局投入了巨大的關注,除了每年撥款25萬兩白銀以外,還從淮軍軍費中拿出大量的撥款,中期由于和列強達成協定,從上海海關提出百分之十的關稅(稍后提高到百分之二十),全部用于工廠的資金投入。這樣一來,江南制造局每年經費超過50萬兩白銀!
按照當時的購買力,相當于1億多元人民幣。
當時工廠職工人數3000余人,房屋2000余間,是整個東亞地區最大的兵工廠。
投入如此之大,戰果也是顯著的。
1867年,該兵工廠仿制出德國毛瑟11mm前膛步槍,這是中國自己生產的第一種步槍,意義非常重大。
1868年,該兵工廠生產出了中國第一艘自造的汽船(木制船身)惠吉號。
1891年時,該兵工廠附屬的鋼廠,為中國首次煉出鋼鐵。
至于火炮方面,該廠做的也不差。
工廠剛剛成立的時候,李鴻章就高薪雇傭英國人馬格里建立松江炮局。
1865,將上海和蘇州兩個洋炮廠并入工廠。這兩個炮廠都還不錯,以蘇州樣炮局為例,早在1864年就造出了二十四磅子的生鐵制臼炮,月產量有6-7尊。
江南制造局炮廠正式成立以后,很快仿造成功火炮。
從最初的老式前裝滑膛炮,前裝線膛跑,到比較先進的后裝滑膛炮,到后裝線膛炮,一步步的進步。
前膛炮也就是彈丸從炮管口部裝入的火炮!
這種沒有膛線的前膛火炮同明清的老式火炮,從本質上沒什么區別。
在1867-1876年間,該廠共生產十二磅子、十六磅子、二十四磅子和生鐵和銅質滑膛前裝炮128門,產量平平,但就一家新工廠來說還不錯了。
只是當時該廠制造水平還很爛,1875年,同江南制造局并駕齊驅的金陵制造局出了大事。由英人馬格里督造的68磅子大炮7門,在大沾炮臺試驗演放時,因材質低劣,當場爆炸2門,炸死士兵5人、重傷13人,李鴻章因此下令撤銷了馬格里在金陵制造局的督辦職務。
1878年,江南制造局在英人麥根的督導下,仿制出英國阿姆斯特朗式四十磅子鋼膛熟鐵箍前裝線膛炮,即以鋼管為內管外加一熟鐵箍,以增加炮身強度。制造此炮時,采用了熱套工藝。該炮口徑4.7 英寸,炮管長為口徑的41倍。
這門火炮并非之前的滑膛炮,而是有膛線的線膛炮。這種火炮同滑膛炮相比,射程遠,最大射程7900碼,炮彈侵徹力和命中精度,均有很大提高,是中國最早制造的鋼質火炮,到1884 年共生產23門。
1880-1885年,該局又先后生產80磅子、120磅子仿英阿姆斯特朗式鋼膛熟鐵箍前裝線膛炮50門。
20年內,江南制造局進步還是明顯的。
以火炮生產為例,它由用銅鐵鑄造到鋼材制造,炮身也由滑膛到線膛,炮管加熱鐵箍,并采用熱套工藝,炮管長度加長到口徑的41倍,比老式火炮的射程和破壞殺傷力都有明顯提高。
隨后,就是后裝炮的時代。
后裝炮比前裝炮具有以下特點:有完善的炮閂,裝填炮彈更為簡便迅速,由于后裝線膛炮均采用長形彈,并附有彈帶,發射時彈帶嵌入炮管膛線,賦予彈丸以旋轉運 動,可防止火藥氣體泄出,彈道性能較好,造炮用材料巳由銅鐵改為鋼質,提高了炮管強度,因而有較高射速和命中精度。
但是,由于:這一時期主要是生產架退式 后裝炮,除船臺快炮采用無煙藥外,大部分火炮仍采用黑色火藥,發射后煙霧大,需待煙霧消散或移動炮位重新瞄準后方能再次射擊,因此,往往會貽誤戰機。只是在當時技術條件下,這些問題解決不了。
1882年,江南制造局生產仿英阿姆斯特朗式80磅子鋼膛熟鐵箍炮,口徑149.2毫米,炮身重4.5噸,射程7500碼。
1886年又生產180磅子鋼 膛熟鐵箍炮,口徑203.17毫米,有短、中、長式三種,射程分別為7000碼、7700碼和8400碼,至1891年共生產56門。
1888年,江南制造局生產口徑9英寸阿姆斯特朗式250磅子后裝線膛炮,配有 液壓制退的彈性炮架。這種架退炮,有短、中、長三式,射程分別為7200碼、8000碼、11000碼,炮身重分別為19噸、21噸和25噸,至1898 年共生產19門,用于要塞重地。
1890年,江南制造局又進一步仿制成功英阿姆斯特朗式12英寸800磅子后裝炮,炮身長35尺,來復線36條,彈重800磅,內裝栗色藥餅300磅,單 孔黑藥餅200磅,炮身重50噸,最大射程10000碼,在1000碼以內,可擊穿19英寸厚鐵靶,到1893年,共制造4門。此炮系中國近代生產最大最 重的火炮。
1892年,江南制造局仿英阿姆斯持朗式造出中國最早的后裝線膛管退式船臺快炮,口徑4.7英寸,又稱速射炮,最大射程為7000碼,至 1903年共生產56門。
管退炮的試制成功,較架退炮在性能上又大大提高了一步,增強了射擊穩定性,提高了射速。
遺憾的是,甲午戰爭的慘敗,基本宣布了洋務運動的失敗。
采用舊時模式編組的清軍,即使裝備相對先進的武器,也遠遠不是新式陸軍的對手。
北洋的新建陸軍和南洋的自強軍在組織編制、干部配備、武器裝備、操法訓練等方面開始模仿西洋,開了練新軍的先河。
當然,他們的武器,尤其是火炮,自然是當時世界上頂尖的。
只是隨著庚子事變,這些新軍又飽受打擊,大部分解體。
庚子事變以后,清軍開始徹底按照西洋模式制式化,尤其火炮幾乎完全仿造德國克虜伯,用來編組新的36鎮新軍。
到了武昌起義時,滿清編組的新式陸軍16鎮(師),完全按照西洋陸軍師組建,他們配備的火炮也和當時列強比較接近。
在20世紀初,江南制造局又成功仿制了當時最先進的后裝退管火炮。

-----------------佛郎機炮和紅夷大炮。滿清作為少數民族,頭腦就是不開竅。他們在雅克薩之戰,面對一群哥薩克和亡命徒組成的弱小部隊,也是經過苦戰才獲勝。按常理來說,此戰滿清已經見識到沙俄鬼子的火器之利害,為什么不加以研究和仿造呢?就火炮技術來說,150多年不進步,反而退步。這樣國家,想不亡國都困難!

滬造克虜伯75山炮的誕生
在退管火炮誕生之前,火炮強勁的后坐力,如果不是靠固定的炮座承受,就是靠所謂的炮架。
野戰火炮基本都靠炮架,但炮擊之后,炮架必須手工復位,這大大影響了炮擊的精度。
大家都記得英國人使用的那種蜂巢一般的軍艦,軍艦側翼彌補幾十個火炮發射口。為什么這樣,因為當時火炮炮擊以后,強勁的后坐力會將火炮退出很遠,需要手工復位,還需要長時間裝填。所以這是提高軍艦射速的唯一辦法。
火炮設計者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終于發明了在炮管與底座之間安裝的緩沖器,以減少火炮射擊時對炮架的作用力。
新式退管后裝炮與舊式后裝炮的不同特點是;管退式,炮身長,射程遠;配有瞄準裝置,射擊精度高;重量輕,機動靈活;既可用于邊防、海防,又適合于山地野外作戰。
后裝退管火炮的出現讓之前的火炮全部成為垃圾,瞬間被淘汰。
1903年,北洋新軍裝備了先進的克虜伯退管式6門14倍75毫米管山炮,經過嚴格測試,該炮性能非常強大。隨后2年內,北洋新軍又追加購買了72門。
其實,這是1898年克虜伯70mm山炮的改進型,基本性能一致,只是改變了口徑。
1898年克虜伯70mm山炮則是德軍在一戰中曾經使用過的一種老式山炮。
1905年,江南制造總局根據該火炮進行仿制,最終成功造出第一門克虜伯式14倍75毫米后裝退管式山炮。
這種山炮,在當時就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山炮了。
它的主要性能在當時相當優秀。
山炮炮架為雙輪單腳式,炮閂為橫楔式,行列全長4600毫米(放列全長3230毫 米)。
行列全重405公斤(放列全重386公斤),用四馬馱載或一馬挽曳,也就是說,山炮可以用一匹馬拉著走,也可以分解成四塊,用四匹馬馱著走。
火炮高低射界-8至+15度,使用榴彈重5.3公斤,初速280米/秒,射速 10-20發/分,最大射程4300米,有效射程4000米。
以上這些性能數據都是很不錯的。
這門火炮除當時最先進的部件復進彈簧購自美國外,其它部件全部是江南制造總局自制的,使用的是江南制造局鋼廠自己的鋼材。鋼材由本廠的西門子馬丁煉鋼爐冶煉,如炮管,采用該局特制的炮 鋼,由汽錘自由鍛制,再經車、鉆、鏜、拉線等機械加工制成。
該火炮比較先進,制造起來自然并不容易。因為加工技術要求很高,對鋼材也就一定的要求,1907-1908年間,江南制造局制造的七生半管退過山快炮僅六門。
這種火炮,在清末和民國初年,都屬于最先進的火炮。
由于它的主要技術都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所以直到二戰期間,這種火炮雖然性能已經落后,但并不是無法使用,仍然可以在前線用一用。
而老式的炮架式后裝跑,前裝炮,就已經完全淘汰。哪只軍隊如果敢用這些炮,無異于自我毀滅,自尋死路。
雖然仿造的很成功,性能也算不錯,但和克虜伯原廠的火炮還是有一定差距。
1913年,又根據更為先進的德國1908年克虜伯75mm山炮的技術,將該炮加以改良,改螺式炮閂為楔式,同時改進了杠炮鉤套 裝置、表尺曲柱方座、皮墊蹲板、橇桿和插泥板等。
作為中國仿造成功的第一款世界先進火炮,該火炮的產量是很大的,也是清末和民國初年中國仿造數量最多的火炮。
江南制造局從1907年到1928年累計生產494門之多。
江南制造局的這種火炮,有好幾個名字,但一般叫做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簡稱為滬造克式山炮75山炮。
除了火炮基本實現自產以外,炮彈也完全實現自產。
在仿造成功火炮的同一年,也就是1905年,山炮的炮彈也仿造成功。當時只有榴彈和榴散彈兩種!
其中榴彈為生鐵鑄成,內裝黑色炸藥135克,采用“大碰引”著發引信,炮彈重5.3公斤;榴霰彈則裝20秒雙用引信。
當時炮彈的產量平平,卻也足夠當時中國那種低強度的炮戰了。

---------------------江南制造局雖然是中國清代最大的兵工廠,也有很多成就,卻也有很多問題。第一就是制度腐敗,這個是王朝的問題,導致工廠每一個細胞都嚴重腐敗,到處都是一塌糊涂。第二就是仿造的兵器質量不好,他造出來的步槍,經常走火和爆炸,清軍都拒絕使用。第三就是造假太高,他造一艘船的造價,相當于買兩艘外國船。這也是李鴻章的得意之作!只是,體制不改革,就是如來佛祖來執政,也是白搭!

在中國的使用
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在研發的1905年屬于世界最頂尖的火炮,具有半個世紀內了全部現金的火炮設計理念,包括后膛裝填,附有管退復進裝置。
在當時的中國自然也是任何火炮都不能企及。
對于國軍來說,其實山炮甚至比野炮還要重要。因為國軍大部分是輕步兵,火炮主要用作步兵火力支援,所以火炮能夠跟上步兵行進速度是非常重要的。
而當時中國道路狀況很差,很多地方根本就沒有公路,只有土路,小路,山路。這種地形,野炮是無法發揮威力的,因為這種地形靠騾馬拖拽基本不可能。
所以,能夠拆成幾個部分,由騾馬甚至士兵背負的山炮就是極好的武器了。
江南制造局仿造的近500門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成為清末和民國時期各派系軍隊的重要打擊力量。
當時江南制造局是為政府服務,制造出來的火炮都是政府的財產。但隨后上海頻繁被各派系軍閥控制,山炮也就成為各派系軍閥的看家法寶。
甚至紅軍,也把這種山炮當做寶貝,像眼睛一樣小心保護。
紅軍是通過所謂三大起義建軍的,由于沒有自己的炮廠,別說自產火炮,就算是生產迫擊炮也是絕對不可能的。
所以紅軍的火炮,主要靠繳獲。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紅軍炮兵的開局很好。
南昌起義時,由于起義部隊是成建制的變成紅軍,所以部隊不但有有賀龍指揮的二十軍,葉挺指揮的十一軍二十四師,二十五師一部,還有朱德領導的軍官教導團和兩個保安隊,共2萬余人。
由于是連鍋端來了部隊,所以各種武器也都帶了過來,除了各種輕武器和大量彈藥以外,還有100多門火炮。
這些火炮除了占大部分的迫擊炮以外,還有今天的主角德國克虜伯75山炮,以及日本大正6年式75毫米山炮。
通過這些火炮,南昌起義軍組成了3個炮兵營。
遺憾的是,國軍在南昌起義后立即調動重兵圍剿,而紅軍指揮高層有做出錯誤的戰略決定,向國軍重兵集結地廣東轉移。
最后紅軍遭遇四面圍攻,慘敗,除2000多人外幾乎全軍覆沒,而紅軍領導人基本都穿便服跑路了,或者說叫做保留革命火種。
當時人命尚且不值錢,誰還去管這些火炮。在國軍四面包圍,緊密追趕的時候,紅軍放棄重武器快速撤退。這些萬分寶貴,但是難以攜帶的山炮都被扔在路上,有的被破壞了,有的甚至毫發未損被國軍繳獲。
紅軍的100多門火炮和三個炮兵營,最終只剩下7門迫擊炮,余者都灰飛煙滅了。
井岡山時代,紅軍的炮兵始終只有8門迫擊炮的規模。在這種荒涼偏僻的山區,山間小道往往只能一人通過。由于道路太窄,老百姓挑擔子是過不去的,所以山民只得背簍,簍子里面裝些東西。所以,即使最輕便的山炮也無法有效機動,紅軍也好,國軍也好,都只能攜帶迫擊炮。
在這種地形,火炮發揮的威力有限,不是戰場的主角。
到了贛南中央蘇區時代,控制了這塊面積廣大,有300萬人口的地區,情況就好多了。
通過幾次圍剿的勝利,紅軍繳獲了不少火炮,其中除了迫擊炮以外,也有20多門山炮野炮。
遺憾的是,這個數量仍然不足以和第五次圍剿的國軍抗衡。
五次圍剿中的國軍,以碉堡為依托,步步推進,以炮兵作為主要的打擊力量。這些火炮中,除了新式購買的野炮和山炮,其中占很大一部分的就是滬造克式75山炮。
雙方數量差距很大,至于炮彈供應上更是天差地遠,而且對于炮兵的使用上,也存在代差。
共產國際顧問,紅軍實際指揮者之一的李德認為:紅軍之所以打不破碉堡戰術,根本原因在于紅軍沒有火炮。對于國軍的碉堡,輕武器和迫擊炮是無用的,只能依靠山炮或者野炮。但紅軍這類火炮數量太少,而且炮彈只有幾十發,實在無法和擁有上百門山野炮的國軍對抗。紅軍即使將1,2門山野跑退到一線炮擊國軍碉堡,就會被國軍的炮兵打掉。
缺乏火炮的最終的結果是紅軍在第五次圍剿中慘敗,被迫開始了長征。

--------------------------就紅軍的作戰方式來說,顯然迫擊炮更適合。因為迫擊炮重量輕,準備慢,可以跟得上步兵前進,隨時對步兵進行火力支援。但迫擊炮不具備攻堅能力,一旦紅軍要打攻堅戰,就必須依賴山炮。這也是紅軍如此重視這門山炮的原因。在中央紅軍臘子口一戰,甘肅土匪軍閥魯大昌的兩個營死守碉堡,也就幾挺重機槍,居然差點把中央紅軍趕到絕境,紅軍此戰居然打了幾萬發子彈,付出很大傷亡。其實如果中央紅軍有火炮,幾炮就搞定了。

中央紅軍長征之前,一共有12個炮兵連,有38門火炮,其中包括約5,6門山炮和野炮。
但這幾門火炮并沒有攜帶多久,就全部完蛋了。
經過湘江的慘敗后,紅軍除了從6萬多被打成3萬多,炮兵也損失大半。當時除了保存一部分迫擊炮以外,紅軍將其余所有的山炮野炮都丟入了湘江中,僅僅剩下1門山炮和1門野炮。
在四渡赤水時期,1門野炮因為難以隨部隊高度機動,在打完所有炮彈以后,被埋在了土里。
另外1門山炮則千辛萬苦的帶到了四川,甚至渡過了大渡河。可惜在攀爬夾金雪山的時候,這門山炮實在沒辦法攜帶,只得扔在了雪山下。
所以,中央紅軍7000多人到達陜北的時候,只有幾門迫擊炮,編組成2個迫擊炮連,分別歸屬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其他所有的山炮野炮都丟掉了。
奇怪的是,另一只紅軍則不同。
賀龍和蕭克的紅二六軍團也通過自己的長征到達陜北。
由于他們的部隊僅有1萬多人,實力遠遠弱于中央紅軍,無法和國軍正面對抗。所以在這個長征中,紅二六軍團走了一條更為艱苦的路線。為了躲避國軍重兵,他們從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歷時11個月,轉戰九省,行程一萬六千里,進行大小戰斗110次。
他們爬過數個雪山,也走過大草地,大部分時期都在不毛之地行軍。
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單兵扛著一把步槍行軍都是艱難的,更不要說攜帶火炮。
中央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期間,攜帶迫擊炮的士兵由于負重幾十公斤艱苦行軍,身子很容易就垮了,死亡率極高。長征結束以后,中央紅軍的炮兵戰士不剩下幾個了。
迫擊炮尚且如此,更不要說數百公斤重的山炮。
而紅二六軍團還就真的把一門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扛到了陜北。
不用說,這是多么艱難的事情,甚至可以說不可思議的。
這門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現在擺放在中國大陸的軍事博物館土地革命戰爭館里。
它是1927年由上海兵工廠制造,炮架為雙輪單腳式。
山炮生產以后,編號為587,配屬控制上海的直魯聯軍使用。但直魯聯軍很快被北伐軍擊潰,歸屬直魯聯軍的58師向北伐軍投降,這門山炮也帶過去了。
這門火炮則是紅二六軍團在1935年繳獲的!
當時紅二六軍團離開湖南,向湖北轉移。國軍鄂軍縱隊司令兼58師師長陳耀漢調動兩個旅部隊堵截,但被紅軍集中優勢兵力重創。58師山炮營的2門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也被紅二六軍團繳獲!
其中1門山炮因為保存不善,損毀了,最后只剩下一門。
在這之前,紅二六軍團并沒有大口徑火炮,只有一些迫擊炮。
迫擊炮如何能夠比得上山炮,在稍后,1935年6月14日的忠堡戰斗中,國軍41師4000余人被紅軍合圍。
41師也并非菜鳥部隊,在遭遇紅軍突襲以后,一部分部隊占據地形優勢,拼死防御。
他們固守幾個山頭,向山下猛烈射擊。
其中一些國軍士兵利用當地居民用來防土匪的幾個石頭碉堡,守得的最厲害。
紅軍幾次沖鋒,都被國軍輕重機槍擊潰。
當時41師師長張振漢親自趕到第一線,鼓勵官兵說:弟兄們別怕,我們守著這幾個碉堡,萬無一失。紅軍沒有火炮,打不動的。
果然,紅軍用迫擊炮向這幾個碉堡開了幾炮,根本沒有作用,只炸掉碉堡的一些碎石。
張振漢喊道:弟兄們,我們說的沒錯吧。
沒想到,他話音還沒落,紅軍的那門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就開炮了。
打一炮沒有打準,但第二炮就秒殺了這個碉堡,碉堡被打成一堆碎石堆,里面只有一個士兵滿身是血的爬出來。
當時周邊國軍看到紅軍有炮,嚇得扔掉槍就向后跑。
張振漢也嚇得不輕,但還強撐著大喊:弟兄們別怕,紅軍就2,3發炮彈,頂一頂就好了。
結果又是話音未落,1發山炮炮彈準確擊中他所在的碉堡,把41師師指揮部掀掉了。
張的參謀長當場被炸死,張振漢頭部肩部被彈片擊中受傷,血流如注。
由此,41師被伏擊部隊失去有效指揮,士氣更是被山炮打的光光。除了2000多人僥幸突圍以外,另外2000多人瞬間就被吃掉了,師長張振漢本人也被俘虜!
8月,板栗園戰斗中,紅二六軍團再次伏擊了85師。85師3000多人由于輕裝奔襲,僅僅攜帶6門迫擊炮。在地形絕對劣勢下,被紅軍迫擊炮和山炮轟擊的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師長謝彬被炮彈炸傷后,自知無法突圍,開槍自盡。該師2000多人傷亡,被俘1000多人,6門迫擊炮全部被繳獲。
由于見識到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的厲害,賀龍肖克下令,無論如何困難,一定要帶著這兩門山炮。
1935年11月,紅2、6軍團從湘鄂川黔蘇區出發,開始長征。
這一路的艱苦,就不多說了。但無論如何艱苦,這門非常實用的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都始終沒有丟掉。
長征的路,不要說扛著炮走,就是扛著一根扁擔,甚至空這兩只手,也是極難走過去的。
在云貴的山區,連綿的大山,根本沒有所謂的路,都是人踩出來的小路。這種路不但陡峭濕滑難走,一不小心就會失足丟掉性命。
一雙嶄新的草鞋,穿兩天就會破掉。
可是,云貴的路雖然不好,卻還遠遠抵不上高原,雪山和草地。高原地帶,人體負重只相當于平原的一半,體力銳減,由于缺氧極容易疲勞。過于負重,又得不到最夠休息和營養,死亡就會很快到來。
而草地更是可怕,由于泥地和積水,一腳踩下去,泥到腳踝,需要很大力量才能拔出來。同時,沒有食物,天氣寒冷,極為疲勞。中央紅軍普通步兵負重10到20斤,走過草地居然死亡了百分之十,比雪山死的還要多幾倍。
那么負重極大的炮兵就更不敢想象了。
高山下花環中的趙蒙生曾經說:經過10公里全副武裝越野,我身上僅帶著一支手槍,返回連隊途中,卻直覺得雙腿象灌滿了鉛,身子象散了架。出現了低血糖癥狀,熱量已消耗殆盡。
后來,我精確計算過,在全副武裝越野時,連里步兵班戰士的負重尚不值得驚嘆,八二無后坐力炮班的戰士,每人負重是八十九斤! 他們如牛負重,還得象戰馬一樣火速馳騁,拚命沖殺呀……
要知道,這些解放軍戰士的越野不過是10公里,還是在平地,而紅二六軍團的炮兵則走了整整8000公里,其中相當一部分路是外國探險家都沒有走過的。
趙蒙生他們聯隊號稱全團第一強,跟當年紅二六軍團的炮兵官兵們比起來,就是螞蟻比大象了。
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重量為400多公斤,可以拆卸成4個部分,平均每個部分也有高達100多公斤。本來都是騾馬背負,但長征中騾馬損失嚴重,到了后期,只能幾個紅軍炮兵戰士扛一個零件,平均每人負重50公斤以上,為此,犧牲了很多的戰士。
軍事詞典中對這門炮的介紹是:在翻越雪山時,許多紅軍戰士犧牲了,在過草地時,更多的紅軍戰士倒下了,但紅軍戰士們對這門山炮卻非常珍愛,寧肯吃苦流汗,馬馱人扛,必要時拆卸,過了困難地帶,再安裝起來,就這樣,終于把這門山炮帶到陜北,使之成為整個紅軍隊伍在長征中帶到陜北的唯一的一門山炮。
為什么這樣保護一門山炮呢?因為它實在是有作用,這樣的犧牲也是值得的。如果沒有這門火炮,紅軍的犧牲會更大。
在烏江戰役中,面對黔軍死守烏江對岸防線,紅二六軍團用這門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幾發炮彈就摧毀了敵人的碉堡。黔軍見紅軍有大口徑火炮,嚇得轉身就逃。
如果沒有這門炮,紅軍強攻的話,至少要付出幾百人傷亡的代價。
隨后的攻堅戰中,沒到最后時刻,這門山炮就大顯神威。
于是,這門山炮就這樣到了陜北。

----------------------------滬造克虜伯山炮用了30多年,也算非常了不起了。但在抗戰中,他的性能早已落后。新式的博福斯山炮在各個方面都超過了它。

抗戰中的滬造山炮
從紅軍不惜一切代價保護這門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可以看到這門山炮還是非常實用的。
而且由于裝備數量大,在抗戰前,仍然有相當數量的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裝備在各派系部隊中。
在30年代國軍大量購買先進的德國博福斯75毫米山炮之前,該炮就是國軍裝備最多的山炮。
只是,到了抗戰期間,這種山炮數量卻不多了,也不容易在戰場上見到。
除了由于30多年的消耗,這區區400多門山炮所剩無幾以外,更有技術上的落后,讓它無法勝任。
在抗戰中,他基本由性能優秀的博福斯山炮和日式41式山炮取代。
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在1905年也許算是比較先進的山炮,但在30年時間,火炮技術突飛猛進,這種火炮也早已過時了。
以德軍為例,雖然他們在一戰初期還裝備這種山炮,但在一戰中后期已經換裝性能更優秀的1908年克虜伯75mm山炮。
換句話說,這種火炮早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不算是什么先進武器了。
到了二戰,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已經明顯落后于當時列強的現役山炮。
它的最大問題在于射程太近,僅有4公里,而我們的敵人,日本的41式山炮射程則有6公里,而博福斯山炮射程則高達近10公里。
4公里的射程實在太小,當時82迫擊炮最大射程也有差不多3公里,而120迫擊炮射程高達5公里。
射程太近,在炮戰時非常容易被敵人火炮壓制,這在實戰中是一個極為可怕的缺陷。
另外,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的炮彈初速非常小,僅為每秒280多米,而二戰最爛的山炮,初速都在300米以上。
另外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各個結構也過于老化。相比可以拆卸成10個零件的博福斯山炮,它笨重之極,垂垂老矣。
總之,在二戰期間,這門火炮基本屬于老古董,理應不上陣,呆在倉庫了。
抗戰前,云南滇軍的炮兵團下轄3個營,其中2個營裝備的就是這種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
廣東粵軍的炮兵也裝備不少,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當時每個軍下屬一個這種山炮連,配屬4門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只是后來廣東王陳濟棠對這種射程僅有4公里的山炮非常不滿,通過外購,逐步將其取代了。
但當時粵軍裝備的80多門山炮中,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山炮仍然占到10幾門。
西北軍也有零星的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裝備,只是由于火炮使用時間過長,已經幾乎不能使用。
由于西北軍所剩數量不多,山炮都以2,3門的形式,做游擊炮兵使用,其實基本是當做步兵直瞄炮了。
張自忠59軍在臨沂和日軍第10師團決戰的時候,為了殲滅敵軍的碉堡,只得使用3門這種山炮。由于山炮射程近,威力有小,為了保證威力,59軍將民房鑿開,將火炮退到距離日軍碉堡500多米炮擊。
至于中央軍在購買大量博福斯山炮以后,將少量老式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基本淘汰,轉移給地方部隊。
但實戰中,由于國軍炮兵損失太大,一些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還是作為補充,裝備了一線損失極大的中央軍主力部隊。
在著名的萬家嶺戰役中,這些滬造克虜伯式75mm山炮就發揮了作用。
當時的炮兵們回憶: 29日,國軍方面調整了兵力部署。第142師師長傅立平下令:725團從麒麟峰東北側古樹李、李家、夏家一線,圍攻麒麟峰,726團為預備隊,炮兵配合第725團步兵作戰。我帶著炮兵營滬造山炮連在一線步兵之后,抵近開設炮陣地,做好戰斗準備。”
戰 斗打響了,炮彈的呼嘯聲打破夜的寧靜。山炮連官兵沉著冷靜,直接瞄準日軍火力點,幾乎發發有效,打得日軍沒有還手之力。隨后,步兵開始激烈的反攻:第 725團團長鄭克己,冒彈沖殺,頭部中彈陣亡。團副朱靜波組織官兵勇猛沖擊,突破日軍陣地,以刺刀肉搏。鄭克己是我在濟南師范學校和河北軍事政治學校的同學。我在電話中得知他為國捐軀時,好久沒有放下話筒,真是悲痛萬分啊!我又失去一位好同學、好戰友。
到了抗戰中期,這種老式火炮已經看不見了。道理很簡單,炮兵不同于其他兵種。性能落后的炮兵,還不如沒有炮兵。這種遠不及敵人的炮兵在實戰中,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浪費大量的后勤補給和軍事資源,得不償失。
其實,在二戰期間,一個國家的軍隊居然還在用30,40年前的火炮,這本身也就說明了這個國家毫無疑問是個弱國。
落后就要挨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