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家柯韻伯謂梔子豉湯、白虎湯、豬苓湯三方是治療陽明病的起手三法。有同道認為此為后世”三焦辨證“之雛形。愚竊以為,即是陽明病,不知下焦所指為何,略陳管見如下,請方家指正。 一,梔子豉所治在中。 論曰: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吐也”。 此言汗后雖傷中陽,而能出現“客熱”。 論曰:“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此言吐后雖傷中陽,而能出現“內煩”。 觀梔子豉湯諸條,皆為發汗吐下后,而有虛煩、心中懊憹;煩熱、胸中窒;身熱不去,心中結痛。此即上述之“客熱”、“內煩”是也。 “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方之。” 明明所傷在中也。故所治不離于中。 或曰,傷在中何以心煩?曰:中土氣亂,心腎不交故也。心陰不得下降,此正陽明病機之一也。 梔子象心,其用降;豆豉象腎,其用宣;二氣會于中土,則“客熱”自消。若吐者,為“胃中虛冷”故也,不可再服梔豉,非此方為吐劑也。 二、白虎所治在上。 論曰:“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甚),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三陽合病,熱氣蒸騰,自汗出,此為太陽開機過盛,陽明合降不能。此陽明病機又一典型也。病在氣分,氣盛于表。故以白虎清之斂之。膏知粳米,皆金藥也,其氣入肺,故知所治非中也。 三、豬苓湯治在中上。 陽明篇:“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少陰篇:“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脈 浮為太陽,太陽開極而不能合,為陽明。 今脈浮發熱,知氣機能上升外達。又見渴而小便不利,可知此與五苓散證之有升無降類同,為水液未得“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之氣化。緣何不得下輸?以水飲阻滯故也。 太陽開極而合,其樞在少陰---- 一陰之降---- 所謂陽極陰生。今水飲阻于一陰之降路,故有利、咳、嘔、渴,凡此皆為水氣不化之證,證見在中在上,所治亦非在下。阿膠斂降,啟一陰之氣;苓澤滑石,開一陰降路。少陰得降,陽明得合,則諸證自平。 一陰不降,陽明之合即不得啟動,觀三七先生闡釋之“陰陽開合樞”圖,陽明與少陰正起于一處也。 -----------一、豬苓湯 豬苓湯證,渴欲飲水,肺津受傷,不能生水下濟膀胱。下焦則土濕木郁,乙木陷于膀胱。膀胱者,虛則遺溺,實則閉癃,膀胱實故小便不利。 豬苓湯,茯苓、澤瀉瀉水培土以解木郁,阿膠清風潤燥,木達則能載水上濟于肺。豬苓引上源之水至膀胱,滑石瀉膀胱之熱。膀胱虛則則遺溺,故小便得通。 二、梔子豉湯 梔子豉湯證為陽明實熱,土燥,心陰受傷。梔子象心以降心火,豆豉象腎以生水濕土。梔子引火隨陽明下濟太陰,太陰開而宣豆豉所生之水上濟于心,使得水火交濟。 服后吐為太陰濕阻而致胃逆,故止后服。 [ Last edited by 木人 on 2006/8/17 at 22:21 ] ----------- Originally posted by 知止 at 2006/8/15 22:30: 知止老師,"陽降陰升"何來一陰降路說?請再詳解.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8/24 at 22:56 ] -----------豬苓湯 還有一條: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224) 陽明為燥金,《易經》曰:“火就燥”,而《說卦》則云:“燥萬物者,莫熯乎火”。日常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離火近的地方干燥,那必然離火遠的地方就會形成水濕。(水不能正常氣化,不在正位)。由此可見,陽明的燥熱是造成津液不足與水濕蘊積的主要原因。故有水氣不行,小便不利;水飲偏滲大腸下利;水氣犯胃嘔;射肺而咳;陰虧火旺、灼津為痰,而失眠、煩躁。 太陽開極而不合,是津液虧不能載陽,即成燥熱,而陽明不合,只有當少陰升,津液充方能合,豬苓色黑入腎,理少陰之本,茯苓先升后降,色白入肺滋少陰之源,澤瀉引水氣上升,阿膠滑石以潤之,引火氣下降,成既濟。少陰是太陽和陽明的魚眼(觀三七先生闡釋之“陰陽開合樞”圖)。 本方證是熱勢與傷津都輕,以水熱交阻為主。非黃連阿膠湯之火邪傷陰重,非五苓之太陽蓄寒水,非白頭翁加甘草阿膠之熱重而陰虛下利。 (多人觀點的集合,是強解,無臨床驗證,請批評指正。) ----------- Originally posted by 王海峰 at 2006-8-24 11:41 AM: 師兄好,這個是我寫得不夠清楚。 這個一陰,指的是 離中陰,即心火下濟的那個啟動力。 水火既濟,火的降路被水濕阻滯,所以用豬苓湯。雖是利小便 ,但不是治下焦,只是給邪出路以復正氣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