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的四大主要風險
發布時間:2013-08-31 07:56:30 | 評論(0) | 瀏覽(1705)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涉嫌非法集資,卷款關門跑路”的P2P消息不絕于耳。而重慶市5家P2P公司因涉嫌非法集資或非法從事金融業務而被查處的消息再次將P2P行業推到了風口浪尖。8月13日,央行副行長劉士余出席互聯網大會時發表的演講亦提及“P2P網貸有兩個底線是不能碰的,或者不能擊穿的,一個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一個是非法集資。”而8月26日,隨著《個人對個人(P2P)小額信貸信息咨詢服務機構行業自律公約》的發布,以期使P2P機構行業向陽光化、規范化發展。
P2P的現狀及發展原因
P2P貸款,又稱“人人貸”。簡單地講,打個比方,投資者A有5萬元資金,想要理財,融資者B需要資金5萬元,他們通過中介機構牽線搭橋,成交這筆資金,而這個中介機構就是P2P機構。
根據《中國P2P信貸服務業白皮書2013》對21家平臺統計,2012年較2010年,交易規模增長81倍,借款人增加8倍,行業機構數增加8倍。據推測,所有線上與線下模式的P2P業務在2012年累計借貸規模在500億元~600億元之間。那么,為何P2P行業在這幾年得以快速發展,主要原因有三點:
1,融資端。長期以來,小額貸款市場需求空間較大,而供給端嚴重不足,由于這部分群體大多沒有可抵押物,在銀行基本貸不到款,其他融資渠道也相對較窄,P2P機構的興起正好為小額貸款市場提供一定的補充。
2,理財端。對于可投資資產在10萬元~50萬元的投資者來說,可投資的渠道相對較窄。在近幾年股市長期低迷、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相對較低的情況下,當號稱“穩健安全、高收益”的P2P理財產品出現時,老百姓馬上涌入。
3,平臺端。從一開始嗅到這個行業發展機會的宜信、拍拍貸到后來的阿里,經營模式從線下發展到線上,再到線上+線下相結合,互聯網便利的渠道和更低成本的線上交易都在催化著這個行業更快地發展。
P2P的主要風險
作為金融創新中新興的力量,P2P網絡貸款雖然體量尚小,但隨之而來的便是不斷暴露的風險。
1,信用風險。美國擁有成熟的信用體系,FICO機構會對個人進行信用評級,但中國的個人信用體系并不完善。由于P2P屬于信用貸款,大多數貸款人沒有抵押物,沒有資產證明,甚至沒有工作單位,這意味著無法通過傳統的手段來收集他們的信用。而P2P行業快速發展也僅僅兩三年,本身數據積累和審貸經驗非常有限,整體水平遠低于傳統銀行。根據國外的P2P網貸違約率來看,基本能達到10%~15%,某些平臺的比率甚至更高。而基于目前國內的信用體系以及行業成熟度的情況,尤其在經濟增速放緩的環境下,企業和個人流動性將越發緊張,P2P網貸的違約風險將更大。
2,道德風險。首份P2P借貸服務行業年度報告——《中國P2P借貸服務行業白皮書2013》共統計了9家跑路和關閉案例,涉及金額超過2600萬元,但只有2起案件的嫌疑人歸案。這不禁令投資者膽戰心驚。當投資者面對這種缺乏真正金融監管的機構時,“道德風險”往往是其最大的風險。而P2P的道德風險大抵存在兩種情況:第一種,P2P平臺通過虛構借款方信息誘騙投資者購買,實則資金流向平臺企業的腰包,這里特別要提示投資者的是“自融”風險,即指那些有資金需求的人自己成立一家P2P平臺為自己融資的情況;第二種,平臺企業采用債權轉讓的模式,拆分錯配,投資者實際和平臺公司產生交易,形成債權債務關系。不管哪一種,只要投資者的資金直接轉賬到該平臺的老板或者高管,都暗藏著“老板跑路”的風險。
3,網絡風險。近期黑客對于網貸平臺頻繁進行攻擊,造成許多平臺出現擠兌的現象。由于互聯網金融本身以技術為支撐,在技術方面如果不過關,會對互聯網金融的資金安全、個人信息和正常運作帶來很大的影響,并且會長期影響投資人的信心,對平臺的影響更加深遠。
4,經營風險。相對銀行、擔保公司以及小貸公司來講,P2P企業在無杠桿限制、無準備金比例的情況下,還附帶擔保,本身就要承受更大的經營風險。而恰恰有的P2P機構還對債權進行拆分,期限錯配,這從另一方面又帶來了較大的流動性風險。試想,連風險意識最強的銀行,都在遭受自今年以來的“銀行理財8號文”的流動性風險考驗,更何況名不見經傳的P2P機構。
|